登陆注册
9052900000079

第79章 从《宝积经》到《菩萨藏经》(8)

这十八不共的内容,其实是为大乘菩萨思想行为设置的标尺、规范的理想品格,在一般大乘经中都有不同角度的说明,所以内容并不新鲜,唯一的特点是把它们永恒化并加到佛的身上而已。此中需要略加说明的是所谓“意业智导”。“云何如来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答曰:夫如来者,心、意与识皆不可说……夫如来者,应以智求;智增上故,说名如来。此如来智,随至一切众生之心,随入一切众生之意,不离一切众生之识;焚荡诸法、诸三摩地,不从他缘,超过一切所缘境界,远离缘生,灭三有趣,超诸慢种,解脱魔业,离诸谄诳,舍我我所,除灭无明痴暗之膜,善修道支,与虚空等,无有分别,与诸法界而无差别……如来证入如是意业,为如是相智为前导,随众生心而为说法,令彼证入如来意故。此处的“如来智”,与“菩提”的内涵是相等的;此智亦名“如来意”。“如来智”追随并进入一切众生的心意识(意即一直存在于众生的心意识之内,但又不为众生普通的心意识所知,所以需要如来令彼证入),那么所谓“如来”又存在在哪里,又怎样为众生说法?经文本身没有解释。原因是,菩提、如来以及如来智、如来意,实指同一个为一切众生本有的清净“心性”;就其心性本体而说为“空”,为“无分别”;就心体功用而说为“智”,为“意”。从其不可言说看,它是了知的客观对象;从其可以了知诸法性空看,它又是能够把握事物本质的认识主体。所以菩提与佛智的统一,是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能够证入如来智的“如来”,其实就是“如来智”的拟人化。换句话说,是众生本有而未被证知的菩提,去证知自己本有而尚未证知的菩提——菩提既是被证知的客观对象,同时也是能够证知的主体;客体与主体统一在同一个“众生”中。这一思想,非常贴近旧译瑜伽行派的主张。

六、 关于菩萨道的新概括

综上所述,重点刻画的是佛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性能。以下则是如来为立志成佛的菩萨们确定的行为规范,所谓“菩萨道”即“菩萨行”。

早期大乘哲学,特别是般若经类确定的菩萨实践,主要是六波罗密。至此,则增添了“四无量”和“四摄法”,与“六度”一起,成了此后大乘佛教的共识。一般认为,菩萨道的这一新结构,也是《菩萨藏经》最重要的奉献。

1. 所谓“四无量”

“四无量”即“慈、悲、喜、舍”,本是早期佛教就提倡的一种禅观,大乘佛教把它吸收过来,变成为一种菩萨精神,一种完全为了善待众生、利益众生的为他主义精神;同时扩大它的功能,提升为菩萨修习,获得菩提、成就佛果的基本内涵,故又名“四波罗蜜”,并各冠以“大”字,所谓“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以示与早期佛教“四无量定”的区别。区别的要点,是不再将“慈、悲、喜、舍”停留在个人独自观想的范围,而是深入现实的众生之中,切实履行“菩萨道”。“云何名为菩萨道耶?所谓菩萨摩诃萨于诸有情精勤修习四无量心”(同上,卷四一,下同)。

(1) 关于“大慈”:云何菩萨“于诸众生精勤修学大慈无量波罗蜜?所谓菩萨摩诃萨行菩萨道,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尽众生界,慈心遍满”。这里强调,菩萨的“慈心”必须遍及一切众生,一个也不许遗漏。譬如“虚空界无所不遍”,菩萨“大慈无量,亦复如是,无有众生含识类而不充满”;“空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慈亦无边”。此“众生无边”还特别包括“众生性”无边——意谓众生之差别性无边,“慈心”必须适应不同众生的不同需要,因此“修慈善根,遍众世界为无限量”。

“大慈之相”有二:一是“此慈无量,能护自身”;二是“此慈如是,发起他利”。所谓“能护自身”,在于“慈能除断忿恚根栽”,“于无争论”中最为第一;“以慈严身,所有威德”,受人称赞。所谓“发起他利”,在于“此能令彼多瞋、暴恶、不忍众生发清净信”,“将导一切众生趣于解脱”。

总之,“大慈无量,捐舍自乐,能与一切众生安隐快乐”,而菩萨“由成就是大慈无量故,观诸众生常怀慈善”,“毕竟度脱一切众生”。故云:“慈为大乘,最具前导”。此外,从认识层次和所缘对象上还可以分“慈”为三种,所谓“众生缘慈”、“法缘之慈”、“无缘之慈”等。

(2) 关于“大悲”:云何菩萨“大悲无量波罗蜜”?菩萨“为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应以大悲而为导首,如人命根,出息入息而为上首……所有一切诸佛正法,皆以大悲而为导首”。因为菩萨“度诸众生,行于大悲,毕竟不舍一切众生”。于是“大悲”就成了大乘的“命根”。它的具体体现,首先反映在对众生现状的看法以及采取应对的态度上,譬如“观诸众生,虚伪身见之所束缚,为主恶见之所藏隐”,如此观已,乃“发起大悲:我当为彼说微妙法,令其永断虚伪身见种种缠缚、诸恶见等”。如此类推,“观诸众生安住不实颠倒”,“愚痴颠倒、耽嗜爱欲”等等,共计十类生死烦恼,菩萨依次发起大悲,令彼永断,趋向涅槃,总名“观众生性,发起十种大悲无量”。

继之说明“大悲”产生的原因,亦有十种,通名“十种大悲转相”,例如“如是大悲,由于不谄而得生起”,如是不诳、不曲、不诈妄以及“由护彼故”、“由舍自乐”、“为欲荷负众生”等而发生,着重论述菩萨大悲应该具有的品质。菩萨成就如是大悲波罗蜜,即能“作自所作,善作所作,不变异作,为诸众生作所应作”,令一切众生“如意满足”。

(3) 关于“大喜”:云何菩萨“大喜无量波罗蜜”?“为众生故,求阿耨三藐三菩提时修行大喜”。此喜“有无量相”,略谓:于“诸善法,忆念欢悦,清净妙喜”,“远离一切乐世间性”,“能令内以欢悦,身力勇锐”,“乐于如来之身”,以至于诸菩萨、于正法所、于如来所、于尊重师、于诸众生等“起爱乐心”,由此外现欢悦之相貌、内存爱乐的仪容心地,喜爱“三宝”和一切众生,喜爱修习正法并引导众生修习而不厌倦。

(4) 关于“大舍”:云何菩萨“大舍无量波罗蜜”?此“舍”有舍离、不追求、不在意等义。共分三种:

其一名“舍烦恼舍”,对于善恶、是非、高下、誉谤、讥称、怨亲、苦乐、自他等差别烦恼事,不生执著,平等称量,其心无二,如是“于身命所,情无顾恋;于下中上诸众生所,起平等照;于隐、现法起平等性;于谛、非谛自体清净”。总之,于所有差别烦恼事,“若能自然起胜对治”,即是“舍烦恼舍”。

其二名“护自他舍”。此有二义:其一,即使身受他人肢解,“其内心唯住于舍,无所希望及以追求;纵于身语起诸变异,具能堪忍”。同时,“被他所损,不加报故,于自于他,俱能忍受”。其二,不随世俗认识、不受主客观左右而生损害心:“所谓不由眼相及以色相,乃是不由意相及以法相心生损害”。

其三名“时非时舍”,知何时该舍离,何时不该舍离,具体谓:非法器诸众生所,应起于舍;不恭敬所,应起于舍;于无利益讥毁苦恼,应起于舍;于声闻乘趣正决定,应起于舍。此中将“非法器众生”和“声闻乘趋正决定”者同“不恭敬所”、“无利益”等并列作应该舍离的对象,与前述之“大慈大悲”相抵牾,而与本经之倾向种姓说一致。

由此看本经对“慈、悲、喜、舍”四无量波罗蜜的诠释,有异于他说处,主要有二点:第一,将四无量的无条件为他主义,充实以大乘教义为内容,并当做为己求得“无上菩提”的手段;第二,将“舍”之“平等”义,增补以“舍离”义,从而背离了大乘一贯主张“不舍众生”的菩萨精神,使“四无量”普门价值大打折扣——这与后期大乘特别强调选择“法器”可能有关——选择门徒不当,可能蒙受严重后果,尤其是对密宗而言。

2. 所谓“四摄法”

“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同上,卷五四,下同)。这也不是《菩萨藏经》的新创。旧说将“四摄”用于法师如何团结他的弟子辈,以顺利完成如法教授的任务,此处则将正确处理师徒关系的原则,扩大到对一切众生上,成了菩萨担任众生导师这一角色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本经在《大自在天受记品》里解释什么是菩萨“随摄法转”时说,菩萨“具足如来四摄之法,由是法故,菩萨摩诃萨恒处长夜,摄诸众生”。所谓“摄诸众生”,就是把众生吸引、团结、争取到“如来”身边。这是菩萨恒处生死长夜的根本任务,也是主要理由。

此“摄法”有四:“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简单说来,就是施他人以财物、佛法,对他人讲说要使用令人爱听的话,满足他人之所意乐和实际利益,与他人共作同一事业。如果作为待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这“四摄法”有普遍意义,但由于“施”“语”“利”“事”的内容往往会有极大的不同,因此从佛教讲来自有它的含义,而本经所说也有别于早期佛教的解释。譬如说:言布施者,如法求财,常思行舍,拯济贫乏;言爱语者,既施财已,重复安处,令住法义;言利行者,自利利他,平等摄受;言同事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究竟发起一切智心。这里第一,肯定“求财”的必要性,因为“财”是菩萨行使施舍的真正前提;第二,施舍的根本目的,在于令受惠者乐于接受菩萨所说之“法义”。从大乘来说,这一求财、布施、说法的过程,不但利他,也是自利,所以叫做“平等摄受”。这个自利的集中体现,就是在利益众生当中发展“一切智”,提高自己和他人的佛教觉悟。据此,以“四摄法”观察一切宗教布道的基本法则,也可能得到启发。

然而最能体现本经宗旨的,还是下列解释:言布施者,为欲坚固菩提根本;言爱语者,为欲成就菩提萌芽;言利行者,为欲开发菩提妙花;言同事者,为欲成熟菩提胜果。这话集中起来表达一个思想:“菩提”虽为一切众生所有,但要据此成佛,就必须坚固这菩提根本,促成菩提萌芽,开发菩提妙华,成熟菩提胜果,一时一刻也离不开“众生”;布施众生,爱语众生,利行众生,与众生同事,是菩提发自根本到最后结果的唯一条件;因为离开众生,“菩提”等同废物,菩萨即一事无成。糟糕的是在此文之后,还有借某长者子的另一段话:我今者率领眷属将往佛所,为求如是广大佛法,为欲成办不可思议、不可称量诸佛智慧。为欲种植无上正等菩提善根,汝等若欲成就广大诸佛法者,可共同诣彼如来所,当共种是广大佛法无上善根。若按此文诠释,则“菩提”并非众生所固有清净心性,更不是佛智的主体,而是佛从众生心外种植的“善根”,是佛教自外向内灌输的结果,对众生的“四摄”全然无用了。

“菩提”的实质是佛性,一直是大乘佛教追求的最高目标,但关于它的性能,诠释者虽然不少,而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的不多。从玄奘所译的此段文字看,产生这类矛盾的根本原因,是理性思考与偶像信仰的不可调和性。既要坚持理性,又要维护信仰,是贯穿全部大乘佛教内在的基本矛盾。

3. 所谓“六波罗蜜多”

其基本内容与《六度集经》等大同。但某些具体主张,则有自己的特点,尤以“持戒”和“般若”最为显著。

(1) 论“持戒度”:所谓“尸罗波罗蜜多”(同上,卷四二,下同)。

此度以规范行者的“身、口、意”三业为核心,与早期佛教的一般见解无别;又以“诸业”和“尸罗”,“性不可为作”,不应分别,不应执著,由是“正知行,故名持戒者”,以致“不毁尸罗、不取尸罗而行于行”,这与大乘佛教的一般主张也是相同的。但是,在讲到“观身”时,除重复传统上观身是“病”、“不坚”之外,特别强调种植“福田”:“依诸福田,常养慧命,以不坚身贸易坚身”。此所谓“坚身”,是由修“福”而得,相当于世间长寿。这种长寿,是泛指同一身命住于世间的久远,而不限于一生的岁数多寡;寿命的长短,也不限于是“人”还是“天”,所以又有“不顾身命,以不坚身贸易坚身”之说。此外还有所谓“以彼朽烂、坏衰、老无常身,转成于佛身及难思法身”,则不只靠智能成就,而且从修福亦可获得。于是追求坚身长寿,常驻世间,以致获得佛身法身,都可以从修福中实现了。智慧的作用,显然被减色了。

同类推荐
  •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 听圣严法师说佛

    听圣严法师说佛

    佛教倡导的慈悲心、放下、舍得、包容、上进等观念,永远是我们应该深思并奉行的人生准则。在浮躁、琐碎、焦虑的现代生活中,能让人从中寻得自己的一间静温禅房,让心灵得到宁静。鉴于此,笔者将法师对佛理的解析编撰成册,让更多人聆听法师的教诲。本书从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对禅理的精辟见解入手,深层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并用一些经典故事加以阐释,让人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品味到禅带来的心灵洗涤与智慧指引,解除疑惑,透悟人生。
  • 得失寸心知

    得失寸心知

    本书内含八辑:真正修行、自己就是罗汉、掬一捧清凉的水、心中有棵菩提树、感受道的真谛、寻找感动、菩提在自心等。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佛法在世间

    佛法在世间

    本书从佛教史,佛教教义,以及时代发展要求出发切入课题研究,得出“佛法在世间的结论”。
热门推荐
  • 结婚狂想曲:强扑我的冷总裁

    结婚狂想曲:强扑我的冷总裁

    千金小姐强势追击冷情总裁,层出不穷花样捉心记。生日宴会上,她一眼就相中了他。他有着一张精致的娃娃脸,不是什么炫酷的类型,像小鲜肉一般养眼,可对人却异常冷漠。而她偏偏就好像被丘比特之箭给切中了一般,从此以后就对他采取了轰炸式的各种狂追。你不懂浪漫,没关系,姐懂,分分钟追你。你不爱我,没关系,姐爱你,花式献殷勤,满满都是爱心。你不要我?没关系,自动入住什么的,偷偷进门什么的,限制级追捕,步步套牢你摇摆的身心。你说不可能,一切皆有可能!不抛弃不放弃!
  • TFboys你们是我的信仰

    TFboys你们是我的信仰

    我们同是四叶草,非常喜爱TFboys。一次意外的碰面,让我们和三小只成为了朋友,发生了许多好玩的事情……(注:故事纯属编造。)
  • 鬼道战神

    鬼道战神

    一代天骄叶宇在新婚之夜被自己最心爱的女人杀害,他带着不甘与怨念死去,灵魂侥幸逃脱,为了躲避追杀,游荡于万界的空间缝隙之中居无定所。五百年后,叶宇被迫转修鬼道,他踏着尸山骨海逆天改命,誓要王者归来,把那贱人打下神坛。“你若负我,我必杀之!”
  • 腹黑校草的专属小甜心

    腹黑校草的专属小甜心

    诶诶诶!“原少野,你……你别以为你长得帅,就乱来哈,姐姐我可……可是练过的哈,”“哦,是吗”某校草慢慢靠近…
  • 女同性恋题材:蕾丝边的诱惑Ⅰ、Ⅱ

    女同性恋题材:蕾丝边的诱惑Ⅰ、Ⅱ

    (本作品曾用名:《他和他的蕾丝边女友》)错位的爱情,纠缠的心灵,世俗的言语,不安的情绪。《蕾丝边的诱惑》这部作品对普通读者来说,是一部教科书式的小说,作者将带领大家走近女同性恋群体,了解她们的心理以及生活状态。而对于女同读者来说,又是一部镜子式的小说,是她们的心理缩影和生活轨迹。【第1部(卷)】:以最真实的情感,为你讲述女同群体不为人知的心酸。【第2部(卷)】:以杨洋为第一主角,讲述她与几个女孩之间的故事。
  • 囚夜

    囚夜

    少年,为兄弟!踏修真之路。天要弄我,那就破开那天。夜要暗我,那便囚夜一战!
  • 邪君情

    邪君情

    他曾经一无所有,直到遇见了她们……修逆天秘笈,练绝世神通,收始源异宝,纵横天下,谁是敌手?主宰苍生,舍我其谁?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尽在修界!
  • 傲世神帝

    傲世神帝

    面临强敌,为保娇妻,他无可奈何之下,破釜沉舟发出绝招。我以我血祭火麟,方圆千里,所有生灵全部罡灭,无一幸免。最终,他与妻子舞明月葬身火海之中........一个少年在草地山睁开眼睛,少年不可思议地看着自己只有十五岁的身体。“难道,我重生了?”
  • 情与殇成怨

    情与殇成怨

    该小说讲的是男主人公张啸天与女主人公李雪的一段情缘,其中李雪的魂灵在其中导演着情节,却依旧没能改变张啸天死去的命运,因此李雪遗恨终身。
  • 我与你一世爱恋

    我与你一世爱恋

    乱世之中,悲欢离合长安街;硝烟战火乱世情。乱世硝烟过,春日南去,英雄歌,美人归,气贯山河,情天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