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78

第78章 从《宝积经》到《菩萨藏经》(7)

对于语言世界来说,“空”是“菩提”的本质属性,凡言菩提或菩提性处,无不是“空”。经云:言菩提者,空之异名。由空空故,菩提亦空;菩提空故,诸法亦空。是故如来,“如其空性”觉一切法;“不由空故”觉法性空。由一理趣智故,觉法性空。空与菩提性无有二。由无二故,不可说言此是菩提、此是空性;若有二者,则可说言此为菩提、此为空性。以法无二,无有二相——无名无相无行,毕竟不行,亦不现行。所言空者,远离取执。胜义谛中,无法可得。由性空故说名为空,如说太虚名为虚空,而太虚性不可言说……如是悟入诸法,实无有名,假立名说。然诸法名,无方无处;如名诠诸法,此法无方无处,亦复如是。如来了知,一切诸法从本以来无生、无起;如是知已而证解脱,然其实性,无缚无解。这一段长文的中心,在确立“菩提即空”的根本命题。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

(1) “菩提空故,诸法亦空”。就是说,诸法空是由于菩提空。大小乘无不讲空,但空的含义和说空的角度各有不同,此处从菩提性空说明一切法空,就是别树一帜。按本经的上述看法,菩提性空,意即是心体本净、自性清净、内外寂静。如此,则凡心所生所起,都是外加与心体的所谓“客尘”,其表现则是差别万千的“诸法”,与“菩提”自性无关。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诸法虚幻,没有确实的性相。换言之,菩提空,指菩提自性清净空;诸法空,指诸法虚假不实空。两者虽同为空,指谓的内涵有所不同。由于菩提不可为“识”所识,是故建立在识上的一切表象都是虚幻,一切言说都是假立,没有“诸法”真实性的根据。所以经文要求,认识上不可取执,“远离取执”,亦谓之“空”。

(2) “菩提与太虚等”。经云:菩提之性与太虚等。然太虚性无等不等,菩提亦尔,无等不等;犹如诸法,性无真实,不可说等及不等……一切诸法,其性平等,无不平等。用虚空譬喻菩提,是个老方法,此处在揭示菩提的另一个属性“平等”——菩提性平等、诸法平等,由此确立本经看待众生的基本态度。从佛教传统认为,虚空是构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六大因素之一,因而是“有”,而且是“实有”;它的特点是容纳一切物体和一切变化,但本身却非物体,也无变化。据此理解“菩提”及其与诸法的关系,则菩提性空并非说菩提是非存在,它容纳一切表象概念(名相,诸法)和精神活动(诸行),但自身却非表象和概念,也没有活动。

(3) “本无而生”。如果菩提等同虚空,则是永恒存在、无生无灭,那么世间万有、人生苦乐,来自何处?这需要由“如实智”去理解:何者名为如实智耶?谓知诸法本无而生,生亦离散;无主而生,无主而散。若生若散,随缘而转,此中无有一法若转若还及随转者。“生”本于“无”,与永恒的菩提无关,菩提“无生”,亦非主宰,故曰“无主”。其所以有“生”,在于“随缘”,因“缘”而生;有生必有灭,一切随缘而转,所以诸法“无主”。“无主”即“无我”;菩提非我,诸法无我。这使“菩提”论者与一切有我论者区分开来。“本无而生”之说,与《老子》的“有生于无”在理论形式上极为相像,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早期译“菩提”为“道”的一个原因。

5. “菩提即是如句”

按照“菩提即空”之说,菩提被放置在语言所不能了达的彼岸,一切言语认识似乎全不能把握也不能表达真理了。但到这里,似乎又有了转机:“言菩提者,即是如句”。

“如句”的“如”,指“真如”;“句”指表达,对菩提的如实表达就是真如,或者说,对菩提的表达同表达真如一样,必须“如实”:“何等名为如句之相”?所谓“如菩提相”,经云:如菩提相,诸色亦尔,同彼真如,无有退还而不遍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彼真如,无不遍至——如菩提相,同彼真如,四大之性亦复如是,同彼真如,无有退还而不遍至。如菩提性,同彼真如,眼界、色眼及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亦复如是。如菩提相,但假施设,一切诸法蕴、界、处等,但假施设,亦复如是。知如是相,名为如句。“如句”,即是“如菩提相”;“如菩提相”,即“同彼真如”;所谓“彼真如”,即遍在于五蕴十八界中的“真如”——转了一个大圈子,所谓“如句”即是表现在一切事物中的菩提相,亦即真如。这话读起来是很艰涩,其实意思很简单:菩提本无相,其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作为事物的真如,表示这一切事物无非言语假名施设。换言之,菩提“无相”,诸法“无相”,所有诸相,悉是假名施设,对于这一认识的语言表达,即谓之“如句”。是故“如句”就是对性空的语言表达。语言对于认识菩提的全部功能,亦在于此。又云:如来一切如实觉悟,不颠倒觉,犹如前际,中后亦尔。何以故?前际无生,后际无趣,中际远离,如是一切名为如句。如是一句,一切亦尔;如是一切,一句亦尔;非如性中一性、多性而是可得。据此,“如句”亦可解作“如实”的觉悟,此“如实”即是诸法性空而不可得。用言语表述之“如实”或“如性”,谓之“真如法句”。“如句”则是“真如法句”之略。

6. 菩提与“行”及“无行”菩提者,名入于行及入无行……发起善法名之为行;一切诸法即不可得,名为无行。住不住心名之为行;无相、三摩地、解脱门,名为无行……所言行者,称量算数观察于心;言无行者,过称量等。何名为过称量等?以一切处无有诸识作用业故。“行”即行善之类;虽行诸善,而心于一切法皆无所得,是谓“无行”。又,“行”指“住不住心”,“不住心”即是无常,属平常心行;修持“无相”、“三摩地”和“三解脱门”,是名“无行”。又,心有“称量”是为“行”,超越“称量”则为“无行”;所谓“称量”指计算考量,即平常的思虑,“超称量”,则不受平常诸识的支使。如此类推,依据“菩提”之实践,即是了达世间和出世间的统一,是“有为”和“无为”的统一。

7. 菩提“无流无取”

据“菩提”观察生死本原,了达无相、无缘之理,由之超越世间生死,此谓之“菩提者,无流无取”。经文解释,所谓“欲”、“有”、“无明”、“见”,统名“流性”;无此四流性,即是“无流”。接受和追取“欲”、“有”、“见”、“戒”,名曰“取性”;离此四取性即是“无取”。“流”谓流转生死;“取”谓取著于“我”及由“我”而来的“爱”和“分别”——是名“我取”,亦即“无明”流向生死的根本因。“菩提”则于此无流性和无取性中体现出来,“我取根本,自性清净”。

与此理相应,思维观察,不起无明,即是“无生”;由此“无生义”而有“缘起义”:“诸缘起义者,即是法义;诸法义者,即如来义”。据此,“若能如是观缘起者,即是观法”、“观如来”,而“离真如外,无有所观”。于是由“无生”而“缘起”而“法”而“如来”,通过这一系统的观察,再回到“无生”,以致“无所有”的认识上。什么是“无所有”?“无所有”是对“有所有”的否定:云何有所有耶?谓相及缘,如是二法。若能观察无相、无缘,即真实观察如来。“相”是无量无数之法相;“缘”是法相间的联系,或联结诸多相关法相为一的纽带。因此,“相”与“缘”是一切有的概括。若能观察“相”及“缘”本来“无所有”,那就是“如来”,把握了“真如”是谓“菩提无流无取”。

8. 菩提“无垢无执”夫菩提者,其性清净,无垢无执……空故清净,无相故无垢,无愿故无执。这是对上述菩提性的总结: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看,菩提性清净,无垢无执。由此推及,无生、无作、无取,自性、遍净、光洁,无戏论、离戏论、戏论寂静,真如、法界、实际,虚静、无碍、空寂,以及“内遍知、外不行、内外不可得”,“过去尽智、未来无生智、现在法界住智”,诸如此类大乘观念和命题,均可以“清净、无垢、无执之性”归纳之,最后又“同趋一句——言一句者,谓寂静句”,所谓“诸寂静、极寂静、遍寂静”亦即“大牟尼”。于是一切“诸法本来清净无执”,故说“涅槃诸法平等,一名究竟”。

本经用了如此大的篇幅来论述菩提之性相,以及应该如何依菩提的真实面貌(真如)去认识和实践,是诸多大乘经籍中论述最为具体而详尽的部分,对于菩提内涵的规定,有些是旧说的复述,有些则是此经的独创,尤其是关于菩提性之离言,以及菩提与语言的关系,极具理论意义,在瑜伽唯识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只能讲到这个程度,略备存照的意思。

“菩提”既是“离言”的客体存在,识所不能识,但却是可以被如来觉知证得的对象。那么,它是怎样被觉知证得的呢?回答是:“如来入如是无根、无住故,证得菩提。”这里的“入”相当悟解、觉了等,表示认识深切的意思。如来觉知的“无根无住”,是对“根”与“住”的否定。其中,“有身为根”,“有身”指生命体,众生执“身根”为“我”;此根之体性空,即是“无根”。“虚妄分别为住”,“虚妄分别”相当于一切世间之因,这里特指“我执”之因;世间空、我空,即名为“无住”。“如来于此二法平等解了,是故说言,犹如如来入无根、无住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谓认识到“身根”与“虚妄分别”是同一的“性空”,平等无别,那就是证得了“菩提”。因为“菩提”之所以“自性清净”,就在于它自性是“空”:无我,无分别。

最后,经文回到了佛的本性“大悲”上来。为什么如来由“证得菩提”必发“大悲”?一切众生于是自性清净不能解了,如来于彼发起大悲:我今定当开示,令其解了如是自性清净。一切众生无不“自性清净”,而自性清净是自我具备的离苦至宝,为什么要陷在生死诸苦之中,而不去开悟自己的自性呢?一切众生于此寂、静二法不能解了,如来于彼发起大悲:我今定当开示,令其解了如是寂、静二法。所谓清净,即是寂静。因此,为了向一切众生“开示”各自拥有的“自性清净”和通达“寂静二法”之路,这就是如来发起大悲的动因,又正是这大悲推动如来入于世间,为众生说法。这样,大悲就成了佛必须入世而不能停止在出世的唯一原因;入世的根本任务,则在开示众生的“自性清净”以及对其解脱途径的指正。

基于开启众生自性清净的大悲,即所谓佛,也是本经给佛规定的最本质的属性。至于“菩提”怎样才能证得?佛说:“我证菩提,无入无出”,即对入、出的否定。所言入者,名执诸法;所言出者,名不执法。如来明见,无入无出,平等法性,犹如如来明见,无远及无彼岸。何以故?以一切法性离远及彼岸故。总而言之,是既不执著诸法,也不远离诸法;既不陷入世间,也不出离世间,而是把世间和出世间在本有的“菩提”基础上统一起来,付诸实践。正是佛证菩提“不出不入”,才使佛遍施一切众生的“大悲”成为可能:佛如来大悲常转。何以故?诸佛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于一切时为成熟一切众生故。“大悲”之所以能够常转不息,在于它“不由功用,任运常转,流布遍满十方世界,无有障碍”。

如果说,佛是“菩提”的已经证得者,菩萨则是“菩提证得”的追逐者。要想成佛,作为菩萨的首要任务就是“信受”上述如来种种“不思议”。由菩提而发的大悲,也是如此:菩萨摩萨诃闻如来不思议大悲同虚空已,信受谛奉,清净无疑,乃至发稀奇想。所以对于如来和如来神异的“信受”,就成了做菩萨的思想前提,于是大乘佛教又增加了一层信仰主义色彩。理性与信仰,始终并存在大乘菩萨行中。

五、 关于佛的相状和性能之五:如来性之“十八不共”

为什么“如来”理应接受众生的崇拜?因为他很特殊,与众不同。他的特殊性集中为一点,是不犯错误、没有错误,是永远正确、绝对正确的化身:“所谓如来处世,无诸误失,以无失故,名为如来。”(同上,卷四〇,下同)分别来说,共计十八项。譬如第一,“诸业无有误失不共佛法”——如来“处世”,“身”、“语”、“心”所有活动无不如律如法,完全合乎佛教对于僧侣的要求和规范,因而“毕竟无误失”,可以垂范世人,作世人师表。如是,第二不共曰“言无卒暴”,三“念无忘失”,四“无不定心”,五“无诸异想”,六“无简择舍”,七“志欲无有退减”,八“正勤无有退减”,九“念无退减”,十“三摩地无有退减”,十一“智能无减”,十二“解脱无减”,十三“身业智导”(全称“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即以“智”指导一切身行),十四“语业智导”,十五“意业智导”,十六“过去无碍智”(全称“于过去世无著无碍智见转”),十七“未来无碍智”,十八“现在无碍智”。

同类推荐
  • 烹禅煮佛

    烹禅煮佛

    《烹禅煮佛》的所有篇章,都是作者构思原创的,不是引经据典的那种。成书之前,其中的部分篇章,已经在《读者》原创版、《青年文摘》、《佛教文摘》、《报刊文摘》、《格言》、《知音》、《思维与智慧》、《语文报》、《语文周报》以及《2011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精选》(苏教版)等报刊教材上广泛传播。毋容置疑,禅是一剂灵丹妙药,救治迷惘失落的心灵。
  •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是继《降伏其心》之后,于2008年至2010年2月间,万行法师在建寺之余,每晚共修时与四众弟子及信众之间的交流问答,皆是针对弟子们在佛法修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而谈。万行法师坚持“以人为本”,将佛法与深奥的禅理融入生活,让弟子们在“农禅并重”的道风里,在“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的家风下,借人炼心,借事检心,于堂上坐禅,堂下禅做,在工作中修行,修行中工作,在降伏身心的同时,融入生活,融入自然,融入道,在消除自我的同时圆满自我。
  • 禅的智慧

    禅的智慧

    本书以参透世理人情的智慧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禅的入世智慧,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禅在心中心中有禅,处处即禅心不妄动,超脱化外原本无物,何染尘埃等六部分内容。
  • 圣经故事轻松读

    圣经故事轻松读

    创世的故事告诉我们神怎样用话语从混沌中创造了有序的世界,因为“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所以人们称上帝为“造物主”,人可以从身边存在的物质认识到造物主的存在。圣经用“起初,神创造天地”一语概述了创造者、被造物和伟大的创造作为,简洁地描写了神创造万物的过程,怎样从混沌空虚中将光和暗、天和地、陆地和海洋分开。在造物主的眼中,他创造的这个世界十分美好。他使万物布满天空、陆地、海洋;他安排日、月、星辰的运转;创造飞禽、走兽和水中生物,最后,他照着自己的形像创造了人。
  •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

    本书用佛学观念关注了命运的问题,探究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因缘,探究人的欲望与牵挂。人如何可以心无挂碍地坦然面对。满遭损,谦受益,是生活中的智慧,也是人生的大道理。本性禅师在这一册中,举了很多现实中的案例,说明一些禅学大道理。
热门推荐
  • 神血系

    神血系

    来自宇宙之外的暗黑晶石沉睡于地球数千万年,而后又在人类中寻找宿主,它们究竟有何企图?一个体内流淌着特殊血统的平凡之人开始撕开自己的身世之谜,然而等待着他的不是具有异能后的福利,而是更残酷惨烈的战争。正义与邪恶的界线在人类世界开始变得模糊。看主角会做出怎样的人生选择,又是如何从一个平凡之人成长为对抗黑暗力量的领袖。
  • 妖娆王妃很绝色

    妖娆王妃很绝色

    她,自小被组织收养,是组织上令人闻风丧胆的女王king,二十四岁的她就想要试试组织里最棘手任务,,,,她真成功了拿到了任务上的东西,不等她高兴几分,一阵白光从她拿的东西里漫出,淹没了她所有的意识/再次醒来她就变成了丞相府,最不受宠的三小姐,凰北妖娆,,“妖娆,妖娆也得对得起这名字啊!啧啧,真丑。”看着铜镜里满脸胭脂的女孩,‘凰北妖娆’满脸憋屈。。。/后续还是看书吧。
  • 盛世豪娶:全球缉捕小猫妻

    盛世豪娶:全球缉捕小猫妻

    一场机关算尽的夺嫡之宴,她成了桎梏他的一枚棋子,他将她残忍撕碎,毁了她的一生。一桩轰动全球的世纪婚礼,她是他捧在心尖的此生挚爱,她将他的心碾成碎渣,公然逃婚。五年后,她携男友高调回归,妄图夺回儿子,却被他关进小黑屋,抵在墙角。“你不是想要儿子吗?那就再生一个好了。”
  • 和最爱的人去旅行

    和最爱的人去旅行

    很多人都有旅行的梦想,梦想去看黄山上的日出,梦想去看海边的日落……然而,当我们长大后。面对没钱没房的残酷现实。面对没日没夜的工作,面对日益高涨的物价,还有多少人记得梦想的颜色?很多人都有带着孩子去旅行的愿望,愿带着孩子看遍世间繁华,愿带着孩子听遍人间万物……然而,当我们有了孩子后,面对竞争激烈的名校名额,面对名目繁多的培训班。还有多少人记得孩子需要一个快乐的童年?和她并肩看遍世间风景。携孩子走遍世界角落,我们的家充满着幸福的味道。
  • 青春二又二分之一

    青春二又二分之一

    又名《我的学生是赛车手》。还是决定用青春二又二分之一这个名字。因为更符合本书的内容。青春是什么?一场刻骨的暗恋?一封红着脸送出去的情书?亦或是不顾一切想要追求的梦想?于我而言,青春是二又二分之一,是一个遗憾。一个有逼格且有逗逼的故事,关于爱情,关于梦想,关于青春,关于你心里无法填补的那一片空白······有些精彩,注定会是孤独的,注定会被全世界错过。末日将至,骑士归来。
  • 冬虫也需要夏草

    冬虫也需要夏草

    ‖夏小璐,一个美貌与抠门集于一身的‘灰姑娘’,靠着一手的坑蒙拐骗,发家致富。‖‖冬晓言,一个才华与懒散集于一身的绔世大少,靠着一手的雷厉风行,富上加富。‖夏小璐:没命可以,没钱不行。冬晓言:没钱可以,没你不行。……当两个身份、命运完全不同的他们相遇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啼笑皆哭的事情呢?当接连不断的阻碍袭来时,是命运战胜真爱,还是真爱逆袭命运呢?【本文既甜又虐,史上独一无二,暂定1v1。】
  • 渡灵天师

    渡灵天师

    独孤逸晨为了向狠心抛弃自己的父亲证明自己,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修炼之路,在修炼之路上,他突破一切困难,碾压一切障碍,为守护家人好友,他建立了自己的小势力,与域外邪族斗争。(Ps:新人新书需要呵护,如果觉得入了你的法眼,点击、推荐、收藏、评价、打赏皆是君恩!书友群:314277938欢迎大家加入!)
  • 万乱之君临天下

    万乱之君临天下

    天地之初,即为混沌!创天地生灵蕴阴阳五行定万物法则规天地秩序。欲破万界欲乱三界。时空!万道!黄泉!轮回!深不见底生命强悍无匹攻击迅疾如风身法绚丽强大玄技君临天下气势,一枪断九州身有九阳伴,升起的黎明。掌时空轮握三界命。创万道传轮回黄泉路时空转,沉淀的晨曦。羽祖及晨曦,道祖及黎明。恶中生善,轮中生世。掌一道如车轮转不停—轮回。万道自归欲图握界—道祖君琦陆琦!混沌初开威震三界—羽祖君戮阎晨!双龙戏珠欲绝天下。
  • 复仇娇妻:错爱冷情总裁

    复仇娇妻:错爱冷情总裁

    他是多金而又帅气的总裁,因缘际遇她不可自拔的爱上了他。她是年轻貌美的安盛集团首席设计师,她要展开疯狂复仇。因为意外她成为了他的租客加职员,可他却从未正眼瞧过她:“像你这种心机重、拜金势力的女人我见得多,我的人跟我的心永远都不可能属于你。”一夜之后,当她一身冰冷如斯的以复仇之名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的心乱了,而她的情是否也会跟着乱了呢?
  • 非你不可,首席有点坏

    非你不可,首席有点坏

    她爱上顾大少,思之不寐,求而不得。顾大少结婚前一天,她穿着婚纱出现在礼堂,“娶我可好?”最后等来的只有一句“对不起。”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凭空出现,生日当天,他对着全世界的人说:“我的生日愿望是希望木小姐能陪我吃顿饭。”再后来他束了她的身,对她步步紧逼,霸道无比。她假装不懂,他从背后环住她的腰,款款深情,“愿与你百年好合,白头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