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50

第50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三)(8)

三者,杀人是杀者不得自由的行为,不应对杀的行为负责:“世间之人,是爱僮仆,不得自在;为爱所使,而行杀害,设有果报,乃是爱罪,王不自在,当有何咎?”同样道理,“王本贪国,逆害父王;贪狂心作,云何得罪?”

《梵行品》之六还有一段话,谓人即是“五阴”;五阴之“因缘”无常。以无常故苦,以苦故空,以空故无我。若是无常、苦、空、无我,为何所杀?杀无常者得常涅槃,杀苦得乐,杀空得实,杀于无我而得真我。这是偷换概念,转换话题。但也说明,本经为了替杀罪辩解,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同品中提出一个有现代意义的法学问题,那就是不能自我控制,没有自主行为能力的精神异常者,这里称为“狂惑”的,是否要负法律责任?众生狂惑凡有四种:一者贪狂,二者药狂,三者咒狂,四者本业缘狂。我弟子中有是四狂,虽多作恶,我终不记是人犯戒……如人酒醉,逆害其母,既醒寤已,心生悔恨,当知是业亦不得报。王今贪醉,非本心作。若非本心,云何得罪。此中“本业缘狂”,相当于先天精神病;“咒狂”,指受到法术、催眠等作用令精神被他人控制;“药狂”,指因服用致幻剂等药物导致精神错乱。至于因“贪”导致“狂惑”,这里举出贪酒一例,如此类推,像某些性变态、盗癖等也可以包括在内。对于因上四“狂惑”所犯罪行,经文定在不受戒律制裁之列,这对今天的法学建设,可能也有参考价值。

本品中还说道:有诸众生,于日出时作种种罪,于月出时复行劫盗;日月不出,则不作罪。虽因日月令其作罪,然此日月实不得罪。杀亦如是,虽复因王,王实无罪。月黑杀人,风高放火,犯罪是否与日月运行、气象条件有所联系,这可能是一个待研究的领域,摘此存照,以备有心人探究。

“狂惑”是人失去自我主宰能力,没有行动自由的极端表现,提升为佛教教义就是“无我”。既然无我,善恶行为则无主体,行为的后果也不应该由行为者承担。《师子吼菩萨品》之六,讲到众生悉有佛性,而诸众生不能得见的原因时,佛说:“此非我咎,亦非圣道、众生等过,当知悉是烦恼过恶。”于是整体人与其行善作恶无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都不属于整体人的事情。这就回到佛教把有情众生只看做诸多零部件的拼凑的老缺陷上了。

《大般涅槃经》产生的背景,我们不清楚,它可以告诉我们的是,此时此地的大乘佛教与国家权力正在密切起来:佛教直接参与了王权更迭的政治斗争,以换取王者的全力支持;王者也希望从佛教僧侣中得到支持,以夺取和巩固自己的权力。一般佛经谴责提婆达多害佛、煽动阿阇世杀父,企图建造一个由新佛、新王联合执政的新世界,那背景与本经提倡的思想主张异常吻合。本经的译者昙无谶,从谋求左右王权政治发端,最后因参与策划太子政变被杀,也可以作为解读本经的一个注释。

所谓因果不定,严格讲包括两项内容:“业不定”和“果不定”。“业不定”指现在所作业,可以不受过去所作业的支配,从新安排;“果不定”指现在所作业,未来世不一定获相应的果报,不必担心。这两个不定,都在突出当下的行为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鼓励当下就去行善去恶和修习佛教大乘,把行为的主导权从业报法则那里收归到现实的行为者这里。

《师子吼菩萨品》之五,佛说:“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梵行解脱;以不定故,修梵行及解脱果。”又说:“若能远离一切恶业,则得善果;若远善业,则得恶果。”这话应该是对现在的人说的。如果认为现在所作,仅仅是过去作业的结果,只能被动地接受,人们就会失去离恶行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就要强调业果不定:“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修习圣道。”

力图摆脱传统佛教因果论的束缚,确立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主体性和主导精神,是《大般涅槃经》提出“诸法不定”说的积极一面,发挥也很多,如说:若一切业定得果者,一世所作纯善之业,应当永已常受安乐;一世所作极重恶业,亦应永已受大苦恼。业果若尔,则无修道、解脱、涅槃。(卷三一,下同)是故业报决定论对佛教修习不利,对佛教传播不利。不仅如此,“若如是者,则不应有下姓下人,人应常人,婆罗门应常婆罗门”。

社会的种姓等级,众生的五道差别,都应该是永恒的;任何个体的任何努力,对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命运全都无用。这样,人就变成了完全受动的、不能自主的,因而也就无所作为的机器。这样《大般涅槃经》就明确反对“业力不失”之说,认为“业若无失,云何而有修道、涅槃?”

《师子吼菩萨品》之五分业为两种:定与不定。其中“定业”有二:“一者报定,两者时定。或有报定而时不定,缘合则受;或三时受,所谓现受、生受、后受。”“报定”指一定受报的业,但它受制于两种情况:一是受报的条件是否成熟(缘合);一是受报不一定在一个时态。“现受”亦即“现报”,“如王作恶,天降恶雨”,所谓现作现报是。“生报”即是“现报”的一种,指严重犯罪,以至于生命断绝,立即下地狱之类。“后报”指死后未来世受报。按照经文,除上三种受报外,其他业行皆属不定。

实际上,这所谓的“定业”,仍有“不定”的意思,因为任何业行,若要受果,都必须有因缘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所谓“缺缘”或未与“缘合”,则不可能受报。佛教修习的一大任务,就是不创造令业报实现的条件,而是破坏既有的业力,使之失去结果的可能。因此,业报的实质,是非决定的。譬如人群总分上智下愚,两种作业都有不定:“智者善根深固难动,是故能令重业为轻;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轻业而作重报,以是义故,诸业不名决定。”所以“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为修道提供了可能性和有效性:“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

《大涅槃经》的因果新论,解决了佛教史上的两大理论难题:一是业报不失,导向命定论,削弱了去恶向善、修学佛法的主动精神,也冲淡了原有的业报创世的积极因素;一是把现状唯一地归结为业报的必然性,把现实的人生当成完全受动的无能者,从而抹杀了人的主动性以及对其行为应负的社会责任。本经在相当程度上纠正了这些偏颇。

与此同时,是夸张了意志自由的作用,只需“本心”的动机、修习层次,以及道德性质,即可决定一切,其他因缘关系和因果联系全不在话下。它不但重复着佛教内外有关“神通”的想象,认为有了“神通”就能够不受任何限制,任意而为,而且为打破因果链条,还复述和新添了许多其他神话,如说:“若见佛者,所有重罪必当得灭”;信奉大乘经典者,也会如此。又,若犯罪而自感惭愧并且忏悔者,即可灭罪等。最典型的还是菩萨,据《梵行品》之四说:菩萨得住是自在地,得自在力,随欲生处即得往生……若见地狱一切众生有可化令住善根者,菩萨即往而生其中;菩萨虽生,非本业果……虽在地狱,不受炽燃碎身之苦。同类的话很多,意思是说,达到一定程度的菩萨,其所有行为,都是绝对自由而不受任何限制的。其他大乘经也有同样描述,但给以非决定论解释的,是在这里。

§§§第九节孤因独果论与“性相常住”

上述因果理论,主要是围绕世间关系说的。《大般涅槃经》的重点,还在于讨论出世间的因果问题,也就是说,传统的业报法则,是否适应出世间。它的回答是既有否定,也有肯定,丰富了这方面的内容。

卷一中的《如来性品》之七有一个偈:本无今有,本有今无,三世有法,无有是处。按偈文本义,是诠释有为法皆依因缘而不断变化的。就这个意义上说,认为有超越三世而永恒不变的佛性,是绝对的错误。但若从修习上,从对治烦恼和了见佛性而言,则是正确的。经文谓:“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亦有差别,亦无差别”,以及一切众生性相亦有差别,亦无差别。从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以及一切众生,“同一佛性”上讲,没有“差别”;但凡圣之间,烦恼之有无、多寡,以及是否已见佛性和所见佛性的明了程度,至少有五种不同,这就是“差别”。换言之,无差别的是佛性,体现在众生“相”上则是差别。所谓“本无今有、本有今无”,就是从众生的差别相上说的:大涅槃本来未见,今天见了;烦恼本有,今天没了——这是修习过程,属有为法范围。

卷一七中的《梵行品》之三也有一个偈: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这个偈与前一个偈没有什么原则上的不同。佛陀解释说:言本有者,我昔本有无量烦恼;以烦恼故,现在无有大般涅槃。言本无者,本无般若波罗蜜;以无般若波罗蜜故,现在具有诸烦恼。据此,若言“如来去、来、现在有烦恼者,无有是处”。以同样的道理,佛说:言本有者,我昔本有无常无我无乐无净;以有无常无我无乐无净故,现在无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言本无者,本不见佛性;以不见故,无常乐我净。据此,若言“如来去、来、现在无常乐我净者,无有是处”。

从理论形式上看,这两个偈都是用来反对“三世有法”,尤其是针对有部“三世实有”这一命题的。意谓,尽管“佛性”不受三世限定,众生悉有而且实有,但这本有的佛性是受烦恼障蔽的,包括受无常、苦、无我、不净的障蔽,所以它在众生那里的实际反映,并非同样地超越三世,永恒不变;众生要了见佛性,也非世俗知识所能,必须依靠般若波罗蜜断除烦恼,以及由此才能具有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这样的般若和菩提,也不是众生都所具有或具有的程度没有差别的。因此,尽管众生皆有佛性,并不等于众生已经达到常乐我净,已经是佛。

为了说明众生既有佛性又不是佛,以及如何才能将既有的佛性转化为现实的佛,《大般涅槃经》提出了“佛性是因不是果”和“大涅槃是果不是因”的因果分离说。《师子吼菩萨品》之二:是果非因,谓大涅槃……涅槃无因,而体是果。何以故?无生灭故,无所作故,非有为故,是无为故……若涅槃有因,则不得称为涅槃……一切诸法悉无有我,而此涅槃真实有我,以是义故,涅槃无因而体是果。说它是果,是因为涅槃是一切沙门追求的最高结果;说它无因,是因为涅槃本是永恒的存在,无需因缘条件令它产生。又谓:是因非果,名为佛性。非因生故,是因非果;非沙门果,故名非果。佛性是同样的“常”,从它是被了见的对象,是得成无上菩提的内在依据,说其为“因”;但它本身无因,不是由沙门修习可以产生的,所以说为“非果”。

从理论上说,大涅槃即是佛性,佛性即是大涅槃,两者没有本质区别;但从实践上说,佛性可以为因,大涅槃可以作果。这一对因果虽同住于一切众生中,但却各自孤立独存,并不发生因果联系,所以尽管佛性人人皆有,但不等于众生都已成就大涅槃。大涅槃是佛性在果位的称呼,佛性是大涅槃在因位上的名目,两者之间需要经过了了见性的认知和相应的修习过程,才能统一起来,而不会自动合一。原因是,两者的本性都是“常”,而“常”是如如不动,不可变易的,所以不受因果律的制约。《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一谓:“常住之法,不从因缘”,佛光明、智慧、大慈大悲等是常住之法,大涅槃更是常住之法,不从佛性因缘得,是当然的。

那种把佛性说成大涅槃之因或认为两者毫无关系的论调,《大般涅槃经》认为都是错误的。前者属“因中有果”论,后者属“因中无果”论,均应该批判清理——譬如“种生果”,这是植物界常见的现象。如果对这一现象作哲学思考,这种与果的关系可以抽象为因果关系,进一步就产生了果先存在于因中,还是不存在于因中的问题,这就是“因中有果”和“因中无果”讨论的问题。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五记有双方的主要论点:“有诸外道作如是言:因缘和合则有果生。”(卷二五,下同)这当是因中无果论的命题:因缘生法,无需在因缘之外再为“法”找寻“生”的其他根据。我们知道,这其实也是佛教般若学的基本主张。对此,因中有果论难曰:若众缘中本无生性而能生者,虚空不生亦应生果;虚空不生非是因故。以众缘中本有果性,是故合集而得生果。所以者何?如……欲造墙壁,则取泥土不取彩色;欲造画像,则集彩色不取草木;作衣取缕不取泥木,作舍取泥不取缕线。以人取故,当知是中各能生果;以能生果故,当知因中必先有性。若无性者,一物之中应当出生一切诸物;若是可取、可作、可出,当知是中必先有果……以有因故,如尼拘陀子生尼拘陀树,乳有醍醐,缕中有布,泥中有瓶。此品所记因中无果论谓:有诸凡夫复作是言:一切因中悉无有果。因有二种,一者微细,二者粗大;细即是常,粗则无常;从微细因转成粗因,从此粗因转复成果,粗无常故果亦无常。此等因中无果论亦称“因转变为果”论,略名“转变论”。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今天,当我们在经卷典籍中参禅问道,向佛陀提出种种要求,试图接近佛陀的慈悲恩泽时,其实我们已经离佛陀越来越远了。现在,就让我们用《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这本书脱下佛陀的金装外衣,让佛陀不再凌空飞翔于只有香烟缭绕的地方,让佛陀不再端坐于无人可及的莲花法座上,让佛陀不再安住于壁画、吟唱、礼拜和世人的景仰中。让佛陀的双脚重涉人间,和我们一起去哭、去笑、去失去、去得到、去释怀、去拥抱、去明心见性、去尽情尽兴……执心执意执着,华音流韶过。因缘聚散,光阴荏苒。我们是否,还在踽踽独行的路上步履蹒跚?静思静穆静坐,花雨曼荼罗。刹那清净,一世安宁。我们是否,还没看见自己心头的天澈地明?
  • 五百罗汉之谜

    五百罗汉之谜

    《全彩五百罗汉之谜》由云一编著,以罗汉为开端,从介绍罗汉起源一直到佛教的宗派传承,洋洋洒洒间。带出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八百罗汉的相应解释,最后具化为佛陀、菩萨、僧信、与佛结缘的人物和形形色色的佛教人物。作者通过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和一个个佛教典故来深入浅出地诠释深奥佛法的传布、佛教宗派的发展与传承。本书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筛选,精心构建了一座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的通向佛法之桥。
  • 心经

    心经

    《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是其核心思想,但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心经》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
  • 中国道家之精神

    中国道家之精神

    道家精神是道家自身在孕育、形成、发展、流变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思想精粹,道家所崇尚的尊道贵德、自然无为、虚静守柔、大公无私、不争谦下、法天贵真等品格,不仅影响了古代帝王的施政理念和贤臣良将安民保国的行政方式,而且深深渗透于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种潜在的价值取向。
热门推荐
  • 东北乡村鬼事

    东北乡村鬼事

    6岁时,夜晚偶然惊醒,竟看到一道黑影。紧接着天将猛雷,爷爷受伤,变得疯疯癫癫,伤口处竟然渗出细碎的鱼鳞片。几天后,村民在水库打捞上一具尸体,而那具尸体竟然与还未死去的爷爷长得一模一样。尸体停放在祠堂,竟然引起来尸液漏堂事件。一系列怪异的事情不断发生……
  • 清末乞丐做皇帝

    清末乞丐做皇帝

    韩浩穿越到清末小乞丐身上,身怀宝鉴系统,在这动荡的年代,毫无根基的他该如何崛起!意外得到和珅宝藏线索,从而牵扯出一个又一个历史名人的藏宝地,寻宝,探险,风水寻穴,机关,破谜,应有尽有…小乞丐争霸之路,穿清不造反,菊花套电钻…………………………………………丐群:205455172
  • 麟羽易尊

    麟羽易尊

    万物同存,生命跌宕;茫茫兮,何至所归;渺渺兮,待问盖世绝伦……………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开始,每一个仙者均是一个伟大的传奇,亘古以来,谁人都知道,传奇绝不止于仙……通向绝巅的生命都是绝巅力量加以意志的载体。望苍茫,探混沌,无极鸿蒙,几人问鼎……崛起,一个生命不论是何种崛起,都不只是一个生命的崛起……如诞生一位大能,甚至意味着崛起一个种族…….
  • 爱殇缘

    爱殇缘

    暮色起看天边斜阳,恍忽想起你的脸庞,毕竟回想,难免徒增感伤,假欢畅又何妨无人共享,你曾经是我的边疆,抵抗我所有的悲伤,西风残,故人往,如今被爱流放,因在了眼泪中央。《爱殇》
  • 东海郡王

    东海郡王

    因为加班而猝死的陈信机缘巧合来到东汉末年,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在这个热烈与血腥并存的时代,征伐出属于自己的天下。(不过度YY,非低俗种马,没有弱智人设。)
  • 怪物降临

    怪物降临

    重生回到五年前,王斌继续和死党第一时间进入虚拟网游《怪物降临》游戏。而这次不单纯的只是为了玩儿,而是背负着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任务。《怪物降临》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和五年后的末日景象究竟有没有关系?人类到最后究竟是生存还是灭亡?
  • 狂妻驯九夫

    狂妻驯九夫

    文静,本是现代豪门文氏长女,商界女王,意外穿越异世,重生在大衍皇宫。一个意外,让她不得不女扮男装成为二皇子段天宇。看似慈祥可亲的外公,实则却是心狠手辣野心勃勃,到处心积虑想要除掉对手登上帝位。
  • 阿莫斯奥特曼

    阿莫斯奥特曼

    阿莫斯·奥特曼为了追捕怪兽尼卡瑟来到平行世界的地球,为了自救也为了救人,阿莫斯仓促间与叶景臻融为同心一体。但叶景臻性格淡漠孤僻,阿莫斯·奥特曼也认为叶景臻不是一个最合适的伙伴。他们在携手之路上又能走多远?“每个人都可以是光,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光,如果你成为了光,就请你照亮你能够照亮的地方。”——阿莫斯“Noteverybodywillbethelight,buttheycanbe.Ifyoucanbethelight,pleaselightwhereveryoucanreach.”——UltramanAmos欢迎加本文作品Q群551577931来一起玩耍~
  • 爱你所以没关系

    爱你所以没关系

    谁不曾懵懂年少,青春张扬,以为天下都是自己的,因此无所畏惧,但一步一步走来,无不变得圆滑世故,谨小慎微,有谁能始终如一,保持最初的美好与纯真?或许我曾经独一无二,但现在只是万千普通人中的一个,我理解别人眼中的失望与遗憾,因为我,也很怀念那个曾经的自己。
  • 鱼肉天下

    鱼肉天下

    沈冰是一个读书没有天分的少年,可是在这个时代,似乎唯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沈冰宁可长大了去搬砖,只是年纪还太小。无奈,幻想着某天能够有所作为的他竟然被这个时代逼迫地有些迷茫。沈冰又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