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50

第50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三)(8)

三者,杀人是杀者不得自由的行为,不应对杀的行为负责:“世间之人,是爱僮仆,不得自在;为爱所使,而行杀害,设有果报,乃是爱罪,王不自在,当有何咎?”同样道理,“王本贪国,逆害父王;贪狂心作,云何得罪?”

《梵行品》之六还有一段话,谓人即是“五阴”;五阴之“因缘”无常。以无常故苦,以苦故空,以空故无我。若是无常、苦、空、无我,为何所杀?杀无常者得常涅槃,杀苦得乐,杀空得实,杀于无我而得真我。这是偷换概念,转换话题。但也说明,本经为了替杀罪辩解,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同品中提出一个有现代意义的法学问题,那就是不能自我控制,没有自主行为能力的精神异常者,这里称为“狂惑”的,是否要负法律责任?众生狂惑凡有四种:一者贪狂,二者药狂,三者咒狂,四者本业缘狂。我弟子中有是四狂,虽多作恶,我终不记是人犯戒……如人酒醉,逆害其母,既醒寤已,心生悔恨,当知是业亦不得报。王今贪醉,非本心作。若非本心,云何得罪。此中“本业缘狂”,相当于先天精神病;“咒狂”,指受到法术、催眠等作用令精神被他人控制;“药狂”,指因服用致幻剂等药物导致精神错乱。至于因“贪”导致“狂惑”,这里举出贪酒一例,如此类推,像某些性变态、盗癖等也可以包括在内。对于因上四“狂惑”所犯罪行,经文定在不受戒律制裁之列,这对今天的法学建设,可能也有参考价值。

本品中还说道:有诸众生,于日出时作种种罪,于月出时复行劫盗;日月不出,则不作罪。虽因日月令其作罪,然此日月实不得罪。杀亦如是,虽复因王,王实无罪。月黑杀人,风高放火,犯罪是否与日月运行、气象条件有所联系,这可能是一个待研究的领域,摘此存照,以备有心人探究。

“狂惑”是人失去自我主宰能力,没有行动自由的极端表现,提升为佛教教义就是“无我”。既然无我,善恶行为则无主体,行为的后果也不应该由行为者承担。《师子吼菩萨品》之六,讲到众生悉有佛性,而诸众生不能得见的原因时,佛说:“此非我咎,亦非圣道、众生等过,当知悉是烦恼过恶。”于是整体人与其行善作恶无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都不属于整体人的事情。这就回到佛教把有情众生只看做诸多零部件的拼凑的老缺陷上了。

《大般涅槃经》产生的背景,我们不清楚,它可以告诉我们的是,此时此地的大乘佛教与国家权力正在密切起来:佛教直接参与了王权更迭的政治斗争,以换取王者的全力支持;王者也希望从佛教僧侣中得到支持,以夺取和巩固自己的权力。一般佛经谴责提婆达多害佛、煽动阿阇世杀父,企图建造一个由新佛、新王联合执政的新世界,那背景与本经提倡的思想主张异常吻合。本经的译者昙无谶,从谋求左右王权政治发端,最后因参与策划太子政变被杀,也可以作为解读本经的一个注释。

所谓因果不定,严格讲包括两项内容:“业不定”和“果不定”。“业不定”指现在所作业,可以不受过去所作业的支配,从新安排;“果不定”指现在所作业,未来世不一定获相应的果报,不必担心。这两个不定,都在突出当下的行为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鼓励当下就去行善去恶和修习佛教大乘,把行为的主导权从业报法则那里收归到现实的行为者这里。

《师子吼菩萨品》之五,佛说:“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梵行解脱;以不定故,修梵行及解脱果。”又说:“若能远离一切恶业,则得善果;若远善业,则得恶果。”这话应该是对现在的人说的。如果认为现在所作,仅仅是过去作业的结果,只能被动地接受,人们就会失去离恶行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就要强调业果不定:“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修习圣道。”

力图摆脱传统佛教因果论的束缚,确立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主体性和主导精神,是《大般涅槃经》提出“诸法不定”说的积极一面,发挥也很多,如说:若一切业定得果者,一世所作纯善之业,应当永已常受安乐;一世所作极重恶业,亦应永已受大苦恼。业果若尔,则无修道、解脱、涅槃。(卷三一,下同)是故业报决定论对佛教修习不利,对佛教传播不利。不仅如此,“若如是者,则不应有下姓下人,人应常人,婆罗门应常婆罗门”。

社会的种姓等级,众生的五道差别,都应该是永恒的;任何个体的任何努力,对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命运全都无用。这样,人就变成了完全受动的、不能自主的,因而也就无所作为的机器。这样《大般涅槃经》就明确反对“业力不失”之说,认为“业若无失,云何而有修道、涅槃?”

《师子吼菩萨品》之五分业为两种:定与不定。其中“定业”有二:“一者报定,两者时定。或有报定而时不定,缘合则受;或三时受,所谓现受、生受、后受。”“报定”指一定受报的业,但它受制于两种情况:一是受报的条件是否成熟(缘合);一是受报不一定在一个时态。“现受”亦即“现报”,“如王作恶,天降恶雨”,所谓现作现报是。“生报”即是“现报”的一种,指严重犯罪,以至于生命断绝,立即下地狱之类。“后报”指死后未来世受报。按照经文,除上三种受报外,其他业行皆属不定。

实际上,这所谓的“定业”,仍有“不定”的意思,因为任何业行,若要受果,都必须有因缘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所谓“缺缘”或未与“缘合”,则不可能受报。佛教修习的一大任务,就是不创造令业报实现的条件,而是破坏既有的业力,使之失去结果的可能。因此,业报的实质,是非决定的。譬如人群总分上智下愚,两种作业都有不定:“智者善根深固难动,是故能令重业为轻;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轻业而作重报,以是义故,诸业不名决定。”所以“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为修道提供了可能性和有效性:“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

《大涅槃经》的因果新论,解决了佛教史上的两大理论难题:一是业报不失,导向命定论,削弱了去恶向善、修学佛法的主动精神,也冲淡了原有的业报创世的积极因素;一是把现状唯一地归结为业报的必然性,把现实的人生当成完全受动的无能者,从而抹杀了人的主动性以及对其行为应负的社会责任。本经在相当程度上纠正了这些偏颇。

与此同时,是夸张了意志自由的作用,只需“本心”的动机、修习层次,以及道德性质,即可决定一切,其他因缘关系和因果联系全不在话下。它不但重复着佛教内外有关“神通”的想象,认为有了“神通”就能够不受任何限制,任意而为,而且为打破因果链条,还复述和新添了许多其他神话,如说:“若见佛者,所有重罪必当得灭”;信奉大乘经典者,也会如此。又,若犯罪而自感惭愧并且忏悔者,即可灭罪等。最典型的还是菩萨,据《梵行品》之四说:菩萨得住是自在地,得自在力,随欲生处即得往生……若见地狱一切众生有可化令住善根者,菩萨即往而生其中;菩萨虽生,非本业果……虽在地狱,不受炽燃碎身之苦。同类的话很多,意思是说,达到一定程度的菩萨,其所有行为,都是绝对自由而不受任何限制的。其他大乘经也有同样描述,但给以非决定论解释的,是在这里。

§§§第九节孤因独果论与“性相常住”

上述因果理论,主要是围绕世间关系说的。《大般涅槃经》的重点,还在于讨论出世间的因果问题,也就是说,传统的业报法则,是否适应出世间。它的回答是既有否定,也有肯定,丰富了这方面的内容。

卷一中的《如来性品》之七有一个偈:本无今有,本有今无,三世有法,无有是处。按偈文本义,是诠释有为法皆依因缘而不断变化的。就这个意义上说,认为有超越三世而永恒不变的佛性,是绝对的错误。但若从修习上,从对治烦恼和了见佛性而言,则是正确的。经文谓:“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亦有差别,亦无差别”,以及一切众生性相亦有差别,亦无差别。从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以及一切众生,“同一佛性”上讲,没有“差别”;但凡圣之间,烦恼之有无、多寡,以及是否已见佛性和所见佛性的明了程度,至少有五种不同,这就是“差别”。换言之,无差别的是佛性,体现在众生“相”上则是差别。所谓“本无今有、本有今无”,就是从众生的差别相上说的:大涅槃本来未见,今天见了;烦恼本有,今天没了——这是修习过程,属有为法范围。

卷一七中的《梵行品》之三也有一个偈: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这个偈与前一个偈没有什么原则上的不同。佛陀解释说:言本有者,我昔本有无量烦恼;以烦恼故,现在无有大般涅槃。言本无者,本无般若波罗蜜;以无般若波罗蜜故,现在具有诸烦恼。据此,若言“如来去、来、现在有烦恼者,无有是处”。以同样的道理,佛说:言本有者,我昔本有无常无我无乐无净;以有无常无我无乐无净故,现在无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言本无者,本不见佛性;以不见故,无常乐我净。据此,若言“如来去、来、现在无常乐我净者,无有是处”。

从理论形式上看,这两个偈都是用来反对“三世有法”,尤其是针对有部“三世实有”这一命题的。意谓,尽管“佛性”不受三世限定,众生悉有而且实有,但这本有的佛性是受烦恼障蔽的,包括受无常、苦、无我、不净的障蔽,所以它在众生那里的实际反映,并非同样地超越三世,永恒不变;众生要了见佛性,也非世俗知识所能,必须依靠般若波罗蜜断除烦恼,以及由此才能具有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这样的般若和菩提,也不是众生都所具有或具有的程度没有差别的。因此,尽管众生皆有佛性,并不等于众生已经达到常乐我净,已经是佛。

为了说明众生既有佛性又不是佛,以及如何才能将既有的佛性转化为现实的佛,《大般涅槃经》提出了“佛性是因不是果”和“大涅槃是果不是因”的因果分离说。《师子吼菩萨品》之二:是果非因,谓大涅槃……涅槃无因,而体是果。何以故?无生灭故,无所作故,非有为故,是无为故……若涅槃有因,则不得称为涅槃……一切诸法悉无有我,而此涅槃真实有我,以是义故,涅槃无因而体是果。说它是果,是因为涅槃是一切沙门追求的最高结果;说它无因,是因为涅槃本是永恒的存在,无需因缘条件令它产生。又谓:是因非果,名为佛性。非因生故,是因非果;非沙门果,故名非果。佛性是同样的“常”,从它是被了见的对象,是得成无上菩提的内在依据,说其为“因”;但它本身无因,不是由沙门修习可以产生的,所以说为“非果”。

从理论上说,大涅槃即是佛性,佛性即是大涅槃,两者没有本质区别;但从实践上说,佛性可以为因,大涅槃可以作果。这一对因果虽同住于一切众生中,但却各自孤立独存,并不发生因果联系,所以尽管佛性人人皆有,但不等于众生都已成就大涅槃。大涅槃是佛性在果位的称呼,佛性是大涅槃在因位上的名目,两者之间需要经过了了见性的认知和相应的修习过程,才能统一起来,而不会自动合一。原因是,两者的本性都是“常”,而“常”是如如不动,不可变易的,所以不受因果律的制约。《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一谓:“常住之法,不从因缘”,佛光明、智慧、大慈大悲等是常住之法,大涅槃更是常住之法,不从佛性因缘得,是当然的。

那种把佛性说成大涅槃之因或认为两者毫无关系的论调,《大般涅槃经》认为都是错误的。前者属“因中有果”论,后者属“因中无果”论,均应该批判清理——譬如“种生果”,这是植物界常见的现象。如果对这一现象作哲学思考,这种与果的关系可以抽象为因果关系,进一步就产生了果先存在于因中,还是不存在于因中的问题,这就是“因中有果”和“因中无果”讨论的问题。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之五记有双方的主要论点:“有诸外道作如是言:因缘和合则有果生。”(卷二五,下同)这当是因中无果论的命题:因缘生法,无需在因缘之外再为“法”找寻“生”的其他根据。我们知道,这其实也是佛教般若学的基本主张。对此,因中有果论难曰:若众缘中本无生性而能生者,虚空不生亦应生果;虚空不生非是因故。以众缘中本有果性,是故合集而得生果。所以者何?如……欲造墙壁,则取泥土不取彩色;欲造画像,则集彩色不取草木;作衣取缕不取泥木,作舍取泥不取缕线。以人取故,当知是中各能生果;以能生果故,当知因中必先有性。若无性者,一物之中应当出生一切诸物;若是可取、可作、可出,当知是中必先有果……以有因故,如尼拘陀子生尼拘陀树,乳有醍醐,缕中有布,泥中有瓶。此品所记因中无果论谓:有诸凡夫复作是言:一切因中悉无有果。因有二种,一者微细,二者粗大;细即是常,粗则无常;从微细因转成粗因,从此粗因转复成果,粗无常故果亦无常。此等因中无果论亦称“因转变为果”论,略名“转变论”。

同类推荐
  •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本书通过选取道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呈现丰富的道家智慧,揭示人生的种种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问里更新为人处事观念.助你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本书是“聆听大师”丛书胡适系列的第四本,以胡适谈禅说佛为线索,遴选其综述禅宗历史、考证禅宗代表人物、以及谈禅说佛杂记等文章汇编而成。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虽然不能说全面完整地反映了胡适对于禅宗和佛教的思考和主张,但基本上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尤其是胡适谈禅宗历史的文章,深入浅出,学理清晰,趣味横生,凸显大师小书的品位,可读性极强。
  • 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

    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

    《中华道文化丛书·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以“道”为理论基础而博大精深,但它的落脚点却在人世、在现时。与此相应,我们这套丛书亦努力做到文字平和朴实、语言流畅生动、叙述要言不烦、面貌平易近人,以使更为广大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得到有关道文化的比较全面和科学的知识。
  •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本书分别以禅心、禅悟、禅意、禅机、禅定、禅谛为主题,讲述修身养性、待人处事的人生哲学,教人有良好的日常心态。说理叙事从日常小事入手,将其中蕴藏的禅理娓娓道来,浅显易懂,为读者展示了禅的宗旨:发现自己,不被物欲所奴役,最终获得心灵的自由。
热门推荐
  • 为了你穿梭时空

    为了你穿梭时空

    我莫名奇妙的被罗刹神选中到了古代,一个我不知道的地方…我在那个时代醒来后发现在森林里,有一只老虎向我走来…----------------------下面是广告时间:推荐文文http://www.*****.com/?a/80766/《飞跃时空》http://www.*****.com/?a/83121/《俊美如斯》亲们,欢迎大家加入【圣光】大家族,圣光由很多作者和热爱小说的读者组成,这里会为大家提供、推荐优秀的小说,期待各位亲亲一起分享!圣光群一41509970满圣光群二46606112接近饱和圣光群三68094982高级群圣光群四74021250满圣光群五76315228满圣光群六45573410大量空位圣光群七77079869大量空位圣光群八17015875接近饱和圣光群九64329163接近饱和圣光群十65950778接近饱和圣光论坛:http://sgqun.ttsite.com
  • 吸血鬼仆人

    吸血鬼仆人

    假如,这世界上有一种契约,可以让你实现一个愿望,但是,你却要成为吸血鬼的仆人,你会想要么?我,苏浅陌。如果,能够让死去的哥哥复活,那么,一切都值了。可是,我后悔了......
  • 我喜欢你,关你何事

    我喜欢你,关你何事

    喜欢一个人,不必强求,喜欢便好我喜欢你是我的自由,你嘛,爱咋咋地
  • 超能狂神

    超能狂神

    刚被女友甩了的苏易本以为人生就此灰暗,却不料偶遇美女总裁,阴差阳错成为契约丈夫。高攀不起还得十年不准离婚?不!哥们一定要翻身农奴把歌唱,乾坤朗朗,正我夫纲!可是,冷艳秘书,美女记者,呆萌小萝莉,御姐女王,为什么层出不穷啊,我该怎么办?却不料美女总裁站了出来:“你们都滚开,他是我老公!”
  • 上古启源

    上古启源

    穿越游戏世界,带着坑爹系统,获得坑爹称号。天残说:“女神都是我的,死活不论!”天残还说:“敌人都得死,强弱不论!”天残又弱弱的说:“这都是被逼的,系统你就坑爹吧...”
  • 小说法

    小说法

    《小说法》与当下国内许多优秀小说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发现了小说家在创作时的思考路径和秘密,所以《小说法》不是一本小说评论集,也不属于文学理论的范畴,它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指导小说创作的教材,33篇文章深度解构当代国内优秀小说,告诉阅读者如何深刻理解小说家们的描述语言,告诉创作者如何巧妙设置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小说法》对所有志向、喜爱小说创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小说法》由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作序、推荐。
  • 成长三书

    成长三书

    成长必备的传世典籍,青春必读的启悟佳作。师学孔夫子:半部《论语》治天下;问道孙武子:兵学盛典,人生锦囊;性定菜根香:厚培其根,其味乃厚。本书精心选取了《论语》、《孙子兵法》、《菜根谭》三本书中适合青年人学习的精要词句,用平易流畅的语言加以注释延展。生动但不浮浅,深刻却不晦涩。
  • 光影高手

    光影高手

    谁能成为第一个世界级华人摄影大师?在光影的世界里,田斌用自己的一双贼眼追逐着美女的倩影,却发现拍美女的世界远不是那么简单!为国争光,一夜暴富,赢得美人芳心,都在咔哒一瞬间!
  • 修真道士在都市

    修真道士在都市

    主角白浩天因为一场车祸而处于假死状态,后被老道士所救,学得老道士真传,受命来到都市保护天生寒阴体杨的菲雅。进而开始了一连串与妖魔鬼怪的搏斗……然而再一次战斗重无意中知道了一直藏在自己身上的秘密...九霄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修仙之路.......
  • 龙游天下之等一场情深如许

    龙游天下之等一场情深如许

    一个是肩负天下,温润如玉的一国之主;一个是心怀暖情,相伴相随的将军遗孤;看似不解风情的他,遇上娇俏明媚的她,是谁的情深,在诉说着如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