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35

第35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二)(10)

第四,《华严》包容了这些说法,更进一步指出:“心”其实有两重性,虚妄颠倒只是它的“世俗性”,它的更深层乃是“如来性”;“如来性”是与人为善的本性,是使一切世界、一切事物变得美好的源泉,正如同太阳令万物生气盎然,与众生以饶益一样,所以用光明喻之;“如来性”是卢舍那佛的内在化,是处于众生心中的存在形态,而卢舍那佛也可以视为如来性的外在化、对象化和神化,成为异己的力量。因此,所谓“法界”,说到底,就是存在于每一个体中的如来性,外化为神一样的卢舍那佛。

复次,在一切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事物中,无不蕴含或体现着与人为善的心本性,即卢舍那性,因而同样发着光辉,使世界与世界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互相照耀,互为饶益,互相关怀,以及在这一基础上,交织成一个普遍联系、互依互存、互惠互利的光明之网,共同造就了善良美好、互爱互助、温暖和谐的光明世界——华藏世界。

因此,每一世界,每一事物,任一时空,任一个体,甚至所有微尘,无不是“法界”存在的形式;“法界”即存在于一切个别的具体事物之中。也正因为如此,唯有在个别的事物及其内外联系中,通过个别的事物及其内外联系,法界才能成为具象的、被认识的对象。就是说,不论是卢舍那佛还是如来性,就其抽象性来说,都不能成为认识真正把握的对象,所谓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但是通过对一切个别事物及其共同本质和普遍联系的观察,就完全可以悟解,尽管这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入法界”就是这种悟解方式的示范。按照这一示范的要求,普贤行者必须深入群生,深入生活,学习一切知识,掌握一切知识,从个别中悟解法界的一般规定。《十行品》所谓“入于真实妙法界,自然觉悟不由他”,指的就是这回事。这些知识有两类,一类是为了谋生需要的技能,《华严》列举出来的,多与社会活动和商业行为关系密切,没有关于农业和畜牧业方面的记载,这大体反映了当时佛教接触的社会阶层及其乐于从事的行业;另一类即是佛教自身的知识,尤其是佛教修习的种种法门,包括既有的及新创的两部分。这些知识为“天”、“人”所拥有,称为“善知识”。善知识中的“人”,是世间具备特定技能和知识的众生;“天”则多是被神化了的能够提供特定知识的“物”。向人学习,向物学习,是获得知识,也是悟解法界的唯一方式。因此,善知识在佛教修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到至高无上、决定一切的程度。

卷四六中文殊告诫善财修普贤行的要点,是这样四句话:求善知识,亲近善知识;问菩萨行,求菩萨道。因此,“普贤行”也可以概括为追求善知识。卷五八中有言:“善知识者则为慈母,生佛家故;善知识者则为慈父,以无量事益众生故。”这样,善知识对菩萨为养育,为守护,为大师、导师、勇将、牢船、船师、良医、雪山,如此等等,“菩萨因善知识究竟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地……一切菩萨大愿……如是等一切法,善知识为本,依善知识起,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取,依善知识发,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依善知识得”(卷五八)。因为善知识就是“真佛子”,是取得菩萨资格的基本要素,“知识”则会变为“神力”,而只有具备“神力”,才能实现利益众生、教化众生的菩萨职责,所以说,“众艺皆是解脱法门”。

对一切善知识的估价,就是对一切众生的估价,因此,也没有一部经像《华严》这样明确地承认普通俗人的价值,尤其是个体的价值,并显示出对个体个性的尊重。这使它总体上主张的“摄取众生,不舍方便”原则,具有了超越一般佛教褊狭性的意义。

按《入法界品》说,各种世俗技能、外道学说和佛教各派思想,都体现着法界,是法界的特殊存在。因此,菩萨需要从每一个别事物中去体察和增强对法界的认识深度和广度。诸佛世尊只是法界的觉悟者,是觉悟法界的结果,所以法界即是法身,诸佛色身即是他的化身。这样,《华严经》用“法界”一词,替代了真谛、实际、真如、实相等大乘佛教常用的词汇,从而将佛教真理安置到了一切现象、一切事物,以及一切崇拜的对象之中,建立起与人们社会生活更加紧密的关系:由于众生差别无限,知识无限,所以法门无限,需要学习的东西无限。

还没有一部佛经能像《华严》这样,注重向社会学习,注重学习一切知识。因为离开体现在个别中的佛法,就无以把握佛法一般;佛法一般若不能贯穿于个别事件中,就无所作用。《入法界品》本来应该是论述抽象佛理最集中的地方,实际上却全部讲述了善财童子参学求法的故事。这种结构自身,就在于将作为成佛依据的“法界”纳入日常的生活,不但一般地反对和防止佛教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众生,更多地是建设一种新的生活,在利益众生中教化众生。

这种精神,是遍及《华严》全经的。卷四三解说“华严三昧”时说:“菩萨希望一切断,于一念顷游十方,示现十方如满月,无量方便化众生。”而教化的法门无限多:随顺众生起病门,一切对治诸法门;随彼众生烦恼性,如应说法广开化。如是一切诸法门,随其本性而济度……令离忧恼得欢喜……随其所乐而说法,八万四千诸法门。诸佛以此度众生……随众生性化导之;众生苦乐利无利,一切世间所行法,悉能普应同其事,以此摄法度众生。(卷六,下同)因此,菩萨必须有所示现,不断变化自己的身份,以成就对群生的种种利益和快乐,给以诱导教化,共同把整个世界真善美化起来:随顺世间度众生,不住世间如莲花,能令众生大欢喜……示现世间众技术,譬如幻师现众像:或为长者邑中主,或为贾客商人导,或为国王及大臣,或为良医疗众病;或于旷野作大树,或为良药无尽藏,或作珠宝随所求,迷道众生示正路;若见世界始成立,众生未知资生法,是时菩萨为工匠,为之示现种种业;不作恶业害生具(刀杖之类),欲令群生寿安乐,咒术药草学众论,悉为诸佛所称叹;或现仙人殊胜行,一切群生所爱乐,示行苦行及深法,随其所应悉能现;或作外道出家人,或复示现事火法,或现裸形无衣服,能为彼人作师长;见有邪命种种行,习行非法以为胜,一切梵志诸苦行,能于其中而化度;五热炽身随日转,或受牛鹿畜生戒,被服草衣奉事火,为化是等作导师;现乐游行诸天庙,自投恒河求解脱,食果服气而饮水,思维正法不放逸……如是等类诸外道,具观彼意如应化,菩萨苦行无与等,外道由是得解脱。若见世间无正见,常依一切邪见住,方便为说甚深法,悉令得解真实谛。此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待“外道”,即异教徒的态度。《华严经》既没有一神教那样不共戴天的排他性,也反对《大般涅槃经》那样对一阐提的分类,更不用说加以迫害了。它所宣示的,是接触、对话、学习、说服、感化,而不是隔离、排斥、消灭和仇杀。这种态度,代表了佛教发展的主流。

《华严经》的这些主张,在中国的僧侣中引起相当普遍的响应。“遍游十方,求善知识”,行脚参学,蔚然成风。有论辩,有派性;无敌视,不排斥。这也是一种开放的态度,对于防止佛教的自我封闭和教派主义倾向非常有利。它承认外道异端存在的合理性,倡导吸取它们的思想,并努力融合这些思想于自身,作为一项原则,对于中国佛教各派的相互融会以及促进儒释道三教合一,起着积极作用。它主张学习各种世俗技艺和谋生手段,对佛徒的技能训练和经济的部分独立,以至于最后发展为“五明”的学术体制,提供了教义上的支持。

但是,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参学一切的活动中,有一个总原则,那就是“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自解自悟,并非闭目塞听,更需要多闻博识;而多闻博识的目的,在于对《华严》教理的解悟。然而说到底,解悟是不能仅从对外学习中获得的。

三、 “入法界”体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

从认识论上讲,“一般”是个别的本质,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离开个别,本质就成了不可认识的;“个别”包含着一般,离开一般,就意味着割断了此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成为不可理解的。《华严经》主张,个别与一般在认识上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般与个别之间,此个别与彼个别之间,互相包容,互相渗入,互相依存,圆融无碍。由此形成的方法论,要求观察事物时,从个别深入一般,从一般把握个别;由内到外,由外而内,由此及彼,由彼至此,反映出“相即”、“相入”、“相摄”、“互现”等关系错综复杂、重重无限的整体景象出来。

卷四五,记普贤“广说师子奋迅三昧”,现菩萨功德:深入十方甚深法界,摄取十方一切法界,于一一微尘中,现成正觉;于无色性现一切色。能以一方摄一切方……于菩萨身中,及楼阁中、庄严具中、师子座中,以法乐故,不可思议力故,于念念中各放无量光明云,普照法界,觉悟众生。“三昧”既是佛教构思的方式,也是佛教的一种认识方式。通过“三昧”的构思,它就形象地、神奇地表达了一般入于个别、个别反映一般的普遍联系原理。

《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中讲:欲知微细世界即是大世界,知大世界即是微细世界;知少世界即是多世界,知多世界即是少世界;知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知狭世界即是光世界;知一世界即是无量无边世界,知无量无边世界即是一世界;知无量无边世界入一世界,知一世界入无量无边世界;知秽世界即是净世界,知净世界即是秽世界;于一毛孔中悉分别知一切世界,于一切世界中悉分别知一毛孔性;知一世界出生一切世界,知一切世界犹如虚空。这里讲的是两对范畴,一讲个别即是一般,一般摄略个别;一讲部分组成全体,全体包括部分。所以从个别能认识一般,从部分认识全体,也能从一般认识个别,从全体认识部分。故曰:“细微”即是“大”,大即是细微;“少”即是“多”,多即是少;“广”即是“狭”,狭即是广;“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如此类推,矛盾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所以也可以说,“秽”即是“净”,净即是秽。矛盾双方的相入关系,也可以如此理解。它强调的是,见微知显,一叶知秋,“于一毛孔中悉分别知一切世界”:悟解佛理,就从跟前最细微处着眼,三昧中所见无边无际,一切世界,清净无垢,也同样适应对眼前的生活琐事的认识,以至于有助于对日常世事的处理。

对于时间,也应该如此了知:欲悉了知(过去未来际以及现在)一切世界劫数成败,故发菩提心:欲知长劫即是短劫,短劫即是长劫;知一劫即是不可数阿僧祇劫,不可数阿僧祇劫即是一劫;知一切有佛劫,知一切无佛劫;知一佛劫中有无量佛,知无量佛劫中有一佛;知异劫中有无异劫,知无异劫中有异劫;知有尽劫是无尽劫,知无尽劫是有尽劫;知无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无量劫;知一切劫入无劫,知无劫入一切劫。(卷九,下同)这种方法也适应对众生的认识:欲悉知十方一切世界众生种种欲乐故……欲知种种无量欲乐即是一欲,而亦不坏一切欲性;欲悉知一切众生欲乐海;欲知一众生欲即是一切众生欲;欲悉知一切众生去来现在种种欲乐;欲悉知相似欲、不相似欲;欲知一切欲即是一欲,一欲即是一切欲;欲得具足如来种种欲乐力;欲知有上欲无上欲,有余欲无余欲,等欲不等欲,有所依欲无所依欲,共欲不共欲,有边欲无边欲;善欲不善欲,世间欲出世间欲;大智欲、净欲、胜欲、无碍智欲、无碍智佛解脱欲;清净欲不清净欲,广欲狭欲,细欲粗欲……这种互入互出的关系,不只反映在个别与一般中,而且蕴含在个别与个别之间,表现为一种事物向他种事物的转化。所以《十行品》中要求:解佛法、世间法等无差别;世间法入佛法,佛法入世间法;佛法、世间法而不杂乱,世间法不坏佛法。佛法和世间法可以互相转换,所以两者“等无差别”;但两者各有自性,所以又不许“杂乱”。

《入法界品》认为,菩萨有种种不同,其中有:以一劫为一切劫、以一切劫为一劫者;以一切刹为一刹、以一刹为一切刹、而亦不坏诸刹相者;以一法为一切法、以一切法为一法、而亦不坏诸法相者;以一众生为一切众生、以一切众生为一众生、而解众生无差别者;以一佛为一切佛、以一切佛为一佛、而解诸佛无有二者;以三世为一念、以一念为三世者;于一念中诣一切刹者,普照饶益一切众生者……依善知识不昧法者,住一切魔宫不乐欲者,入一切相而不舍一切智者……自身容受一切世界而不坏法性者……不离一切毛端处、而现一切世界、普为众生说正法者。这说明,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反映的是事物的统一性、不可割裂性,但决不可以抹杀他们之间的差别性和各自的特性。个性和差别性,是他们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前提。

若佛的法身是一,则佛的应化身是多;若如来智慧是一,如来智慧的运用是多;若诸法的法性是一,法性的表现是多;若众生的心是一,心的造作是多;若此是一,彼即是多。于是上述种种关系,都可以用“一”与“多”这对范畴加以表示,并扩大到对全体与部分的关系的论述上。

同类推荐
  • 佛的故事

    佛的故事

    本书以故事形式讲述佛教,使读者真切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图文的形式将一幅瑰丽神奇的佛教文化地图立体、直观地展现出来,让读者零距离感受佛教文明,全方位接触真实历史。
  •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如何解脱(禅·心灵·灵性)

    如何解脱(禅·心灵·灵性)

    本书用佛学观念关注了生命的本质,开篇就在探究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本性禅师认为,生命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幸福,而是在追求现世的尊严,和来世的拯救。在探究生死的过程中,回答了何为解脱这一问题。
  • 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本书旨在解除每一个人内心挣扎的苦痛,还年轻人以阳光健康的心态,赠老年人以历经沧桑的从容,让整日奔波的人有一个心灵的港湾,让无所事事的人有一座心灵的庙堂。教导世人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诸般不如意,待人接物又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心态。总之,本书旨在以“通俗佛经”之相,助世人修出佛心禅性。
  • 佛家人生智慧

    佛家人生智慧

    本书不仅介绍了佛教的源起与发展,揭示正信的佛教与迷信之间的本质不同,更重点运用佛教经典中的教诲,结合图解的形式,对佛法进行生活化解读,剖析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生与死、苦与乐、智与愚、有与无、祸与福,告诉我们离苦得乐,获得自在、安详与成功的生活智慧。
热门推荐
  • 法医娇妻:老公,套路好深

    法医娇妻:老公,套路好深

    他是一手遮天的夜家继承人,冷傲霸道,人人惧怕。她是未婚先孕的重案组法医,热血倔强,技艺精湛。一场错误的结合令她生下他的儿子,从此尊贵的男人强势地闯入他的生活。“今晚跟我睡。”“给我个理由。”“早已睡过,并没睡够,还想再睡。”【甜宠文,宝宝文,法医女主萌萌哒】
  • 绝世狼神

    绝世狼神

    想英雄救美,却不料是个骗局;意外死亡,却成为了狼。一朝崛起,势必要登上巅峰,要这苍生,皆臣服在我的脚下…………
  • 南宋大相

    南宋大相

    一个普通的少年,曾经有一段奇怪的梦中世界经历。与岳飞一起成长,与秦桧同朝为官。一个南宋宰相的故事,一个逐渐改变历史的过程。穿越,本就是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段遗憾的南宋历史,且让我们用心弥补。
  • 野記

    野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摇个微信见鬼神

    摇个微信见鬼神

    陈帝发现自己微信摇到的人和别人的有些不一样。刘三刀“你渴望力量么?当然也是有条件的,你要给我画一张三刀斩吕布的大作出来。”贝多芬“我们来进行一场交易吧!”人,神,鬼,妖,魔。陈帝能够摇到这些神秘的存在后,武功心法,百宝才艺,当然还有赚钱的能力都统统不在话下。自然还有心爱的妹子。
  • 往圣记

    往圣记

    上古奇书《往圣遗记》千年未曾现世,留下诸多传说……孤儿洛冲,为了娶心爱的女子,踏上成为天下第一的道路,结交诸多好友,开启踏上修行界巅峰的道路,去寻找那千年以来未曾一人入圣飞升的秘密……天地有道,是为大道!人间亦有道,亦是大道!
  • 饕餮踏天

    饕餮踏天

    ·一朝出渊,潜龙升天。·铁血治国,佳丽三千。·饕餮吞天,大冥无边。·系统在手,天庭永恒。
  • 德玛西亚之超神之路

    德玛西亚之超神之路

    由于系统bug,宋铭竟然拿到了一张满级账号,和开了挂一样。时下最热门的系统虚拟现实,时下最热门的游戏英雄联盟VR,整个游戏最巅峰的位置,竟然如此唾手可得?一边是万众敬仰的大神,一边要逃离网安执行官的搜捕,宋铭又该何去何从?
  • 魅惑之城

    魅惑之城

    一次迷路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去的曾经,失去了身体,只剩下了灵魂,又将如何去了解一个个的真相。爱到极致,恨到极致,金钱权欲,真相往往令我们措手不及。在魅惑之城,重生之途,放下的不仅是前世的恩怨,还有对重生对爱新的定义和感悟……
  • 三世泪的传说

    三世泪的传说

    三年花开,盼君归来,孤独等待,一人离开!一世结束一世开始,是悲是喜是否还有记忆?君不见红颜落单,然又在何处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