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11

第11章 大乘佛教思潮的兴起及其一般特征(10)

但不论如何解释,至少有一部分大乘经籍是主张不用戒杀、戒淫、戒聚敛去限制它的信徒的。至于在中国佛教中享有极高地位的这部《大般涅槃经》,还特别为某些大开杀戒的行为作辩解,尤其是在社会政治生活方面。其《梵行品》之五和六,长篇累牍地为那位犯有杀父害母等“五逆罪”的阿阇世王辩护。其中说:法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王法。王法者,谓害其父则王国土,虽云是逆,实无有罪,如迦罗罗虫,要坏母腹然后乃生;生法如是,虽破母身,实亦无罪……治国之法,法应如是,虽杀父母,实无有罪。一般说,封建国家中的政治斗争,确实没有什么伦理道德可讲,更没有什么法不法的问题,如果仅作一种直白的历史描述,《大般涅槃经》的这一说法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它当做一条法则、一种教义固定下来,公然向社会传播,那就在纵恶为非,鼓动残杀,把邪恶合理化。因为它肯定,为了个人政治野心可以不择手段。这种主张,在一个心理正常、社会正常的国度里,是很难被广泛接受的。所以笔者曾一再思考,为什么像《大般涅槃经》这类佛经(还有《阿阇世王经》等)会在古代中国那么风行,尽管公开的文字宣教中极少见到这类内容。

姑且承认,“王法”就是如此残忍吧。那么,“云何如来昔为国王行菩萨行时,断绝尔所婆罗门命?”佛答:“以爱念故断其命根,非恶心也。”(卷一六)在这话里,制律的动机论得到了具体的运用:我所以杀他,是因为我爱他。因此经文云:譬如父母唯有一子,爱之甚重,犯官宪制,是时父母以怖畏故,若摈若杀;虽复摈杀,无有恶心。菩萨摩诃萨为护正法,亦复如是:若有众生谤大乘者,即以鞭打苦加治之,或夺其命,欲令改往尊修善法。大乘佛教总在积极追求世俗政权的支持,这是一贯的;根据这里的主张,它还曾经提倡过政教合一的体制,或许还实行过这种体制,而就其本质言,决不会比西方中世纪的黑暗时代更好。《涅槃经》译出之初,曾受到过中国僧侣的抵制和反对,认为它非是佛说,但不知具体的理由是什么。笔者认为,它的主杀——杀政敌,杀异教,一直杀至父母子女,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与此有关,是《菩萨戒本》四波罗夷中第三条的一项内容:犯者求悔,不受其忏,结恨不舍。(卷一)即要求对犯罪者宽恕——宽恕似乎也是基督教新教的精神。但前提是犯罪者必须忏悔;忏悔即可免罪。如果不许罪人忏悔,也是一种严重的罪过,于是忏悔也就被引入了大乘菩萨行的范畴。忏悔和宽恕一样,有可能挽救了许多应该得到挽救的生命,但也可能使犯罪者更加肆无忌惮。俗语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可能由此演化而来。佛教史上许多暴戾无道或杀戮过多的王者,晚年多归依三宝;佛教队伍中容纳了许多当时的政治、法律或社会难以容忍的人物,与允许忏悔的宽恕精神不无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只要进入空门,政治的追究和道德的谴责一般就会停息下来;而对于出家人,包括名僧大德的生平出身,大都作为“隐私”,本人既不自报家门,他人也不宜追问,有关的史传更罕有记载。出家受戒是不填个人履历的。

《菩萨戒本》具有的宗教迫害和败坏伦理的倾向,很难在中国得到普遍的支持,而要中国佛教完全接受小乘诸律,又与大乘的许多教义难以调和,所以在求那跋摩译的《菩萨善戒经》中,就于原有的“四波罗夷”上添加了四条,而且放置在最前面,似乎成了“四波罗夷”的管制者。新添这四条是: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也就是小乘律中的四波罗夷,“五戒”中的前四戒。很明显,南朝的文化氛围很难全部接受《菩萨戒本》的制法思想,译者有意地把原文篡改了。但这种做法,在学问僧那里似乎难得通过,于是有了《梵网经》和《菩萨璎珞本业经》的问世。

《梵网经》又名《梵网经卢舍那说菩萨心地品第十》,给人的印象似乎它是从大本《梵网经》中略出来的一品,其实是仿照《菩萨戒本》从《瑜伽师地论》中略出的模式,假名鸠摩罗什译,隋代《法经录》即将其列入“疑惑类”,但却受到中国大乘学者的欢迎和奉持。

此经所说菩萨戒总为“十重、四十八轻戒”(《梵网经》卷二),其“十重”是在《菩萨戒经》的“八重”上又增添二项而成。新增者为“酤酒”和“说四众过”。其次第如下: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酤酒、不说四众过、不自赞毁他、不悭惜财法、不瞋(也包括允许忏悔)、不毁谤三宝。这里的“酤酒”是卖酒,不是“五戒”中的饮酒;“四众”是出家和在家的男女信徒;“毁谤三宝”,不限于“谤菩萨法”。经过如此修正和补充,《菩萨戒本》的宗派性和排他性大大缩小,与异教敌对的杀气全消,成了一般佛徒可以普遍接受的起码条件。

《梵网经》最大的变动,是适应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历史特点,其卷二宣称“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制止是从消极的方面说,而积极的方面是“孝”:“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它的戒律纲领,就在于积极的扶助传统伦理的建设;这也正是它之所以被普遍接受的原因。它的其他戒条,也富有积极的建设性,譬如“戒杀”,首先是要求“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以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不是单纯宣布对杀者的惩处。“戒盗”亦是如此,首先要求“生佛性孝顺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如此等等。其敢于宣布此类戒条为“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是一切众生皆有的“佛性种子”,与其制法的精神特别适合中国国情有关。

《六度集经》的整个倾向,就是与儒家的“仁道”接轨的,《孟子》的思想影响在“六度”中处处可见。这也是大乘佛教最终能够在中国土壤上生长壮大的重要原因。

与此相应,《梵网经》卷二把授戒的大门大开,把佛门大开,采取了非常宽松以至于来者不拒的态度: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得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此中有许多类“众生”原是被禁止进入佛门的,像“黄门”,所指的性机能不全或有缺陷者,不论男女,都是不许剃度的。现在是全无禁忌,一律可以受戒,并能平等地得到“第一清净者”的尊称,实在是一大进步。同时它还强调: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表明中国大乘菩萨行者是坚定不移地要向王者和官僚层发展的,也许正因为王者和官僚层有了这样的需要,才有了《梵网经》等大乘律的产生。

上述菩萨戒整体上反映了大乘佛教向社会上层,尤其是政治上层、当权集团急剧扩展的状况,以及谋求控制世俗政权的意图。到了宋代施护译《佛说大乘经戒》,形势急剧变化,于是有了这样一些箴言:女人无信,不可亲近;王恩虽胜,不可恃怙;水沫无实,不可撮摩;富贵无常,不可久住;色相如花,须臾变异;寿如熟果,不可久停。(卷一)大乘的那种舍命进取的精神已经不复存在了,尽管这戒对中国佛教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影响。

另外还有一部大乘戒经,在中国佛教中反映也非常热烈,那就是昙无谶译的《优婆塞戒经》。它反映了大乘佛教在一般庶民中发展的情况,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规范,以及应该如何待人接物,设想得周到细致,令人感到亲切。我认为,佛教有两部讲戒的典籍,是值得一读的:一部是为出家人写的《大比丘五千威仪》,一部就是这里说的《优婆塞戒经》。如果研究佛教伦理而不看这两部典籍,那恐怕是不可弥补的缺陷。此经提出的“因缘”论,独树一帜,也极有特色。

本来大乘在讲到菩萨和菩萨戒的时候,并不分在家和出家、是男是女的,只要发菩提心、求菩萨道,都可以成为菩萨,被称为菩萨;所以接受菩萨戒,也没有身份的限制。《优婆塞戒经》则强调在家与出家的区别,认为在家菩萨践行它所说的戒条,特别可贵,所得功德更多;它用男性“优婆塞”的名称讨论在家菩萨问题,有视男性为一家之长的意思,但并没有歧视妇女的特别规定。它给优婆塞规定的戒条,除一般所谓“三归五戒”之外,又提出“六重戒”来,即不杀生、不偷盗、不虚说、不邪淫、不说四众过、不酤酒等。这也不算新鲜,特别之处是它给制戒确定的原则:“大悲”。

前已说过,作菩萨的第一前提是发菩提心,而菩提心之所以会产生出来,按此经《悲品》说,那就是“大悲”:发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发心……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所以“悲”就是有见于众生苦恼,欲为救济,使之接受佛教智慧的一种心态。其中“未得道时,未能救济”时的这种心态,叫做“悲”;“得道已,能大救济之”,始名“大悲”。“悲”限于怜悯同情,“大悲”还要有实际的救助行动。只有这样的“大悲”,才能使“菩提心”产生。进一步说,一切菩萨行也都要以此大悲为动因,并贯彻始终,是故“六波罗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于是“悲”或“大悲”也就成了在家菩萨戒中的根本戒: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则不能得优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获得。因此,是否成为佛教的在家信徒,不是形式的,而是要出自内心并见诸行动。《悲品》认为,在家之人修菩萨行比出家人有一个长处:“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檀波罗蜜”。只有在家者才有行施的条件,“是故在家之人应先修悲”。在一切善法中,“悲为根本”。《自利利他品》还认为:在家菩萨能度多人,出家菩萨则不如是。何以故?若无在家,则无三乘出家之人;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诵经坐禅,皆由在家而为庄严。在家佛徒是出家的基础,出家者要由在家者供养尊崇,对佛教的生存发展起的作用绝大于出家。《优婆塞戒经》的观察,很客观,很冷静,把出家者的位置摆得很恰当。

大悲的总精神是“利他”。《菩萨心坚固品》举例说,菩萨“于饥馑世,我立大愿:以愿力故受大鱼身,为诸众生离于饥渴……疾疫世时,复立大愿:以愿力故,身为药树”(《优婆塞经》卷二,下同),令诸有病者食之,病悉除愈。这种利他,就是《六度集经》中“布施度”的传统;虽称“大愿”,但据大乘关于“愿力”必然有力行跟着的学说,也表现了发愿者的精神。

不过“利他”也有区别。《名义菩萨品》中分菩萨为两类:“一者假名菩萨,二者实义菩萨”。假名菩萨是沽名钓誉辈,他们的布施是动机不纯,别有所图,因而提倡作“实义菩萨”。是否是“实义菩萨”不是从口头上可以鉴别出来的,这得看实际行动:“若少财时,先给贫穷,后施福田;先为贫者,后为富者。”所谓“施福田”,是为施者个人谋私利;“为富者”,是锦上添花,只有不为私利不讨好富有者,为真正贫穷生活需要的人布施,才称得上“实义菩萨”。它这里提供了一个识别真假布施、真假“善人”的重要标准,至今也还有现实意义。

“利他”并不绝对排斥“自利”;专门利人并非毫不利己,大公亦非完全无私。我们知道,如何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和他人利益协调起来,从来是伦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有人称之为道德的“黄金律”。菩萨行的黄金律是“自利利他”,所以“自利利他”也就成了菩萨的道德品行。但从佛教言,牺牲私利以利他,于利他中而自利,这不仅是道德的,也是宗教的:菩萨于今世利他,可能不会马上产生自利效用,但会得到后世的好报,尤其是可以发财长寿。更长远些看,利他是积累功德,为未来成佛打基础。但即使是纯宗教的,“自利利他”的原则也有利于社会群体,有利于宗教自身品格的提高。

《优婆塞戒经》的组织方法,可能从印度“外道”崇拜“六方”那里得到过启发,与《长阿含》和《中阿含》中的《善生经》即《六方礼经》的性质相似,也从礼拜“六方”开始论议。不过它所谓的“六方”,即是人心,是人所发的菩提心,所以礼拜六方就是礼拜自己的菩提心,特别包括处理人际关系上的菩提心。

《受戒品》规定在家菩萨优婆塞的受戒方式,首先是供养六方,即:东方父母、南方师长、西方妻子、北方善知识、下方奴婢、上方沙门婆罗门等,即一般宗教布道者。此处把妻子、奴婢放在与父母师长同一需要礼拜供养的地位,本身就是一大突破;同时它还规定了与这六方面有关双方各自应负的义务和应享的权利,使之成为由权利与义务联结起来的互动关系,这在中国伦理史上是罕见的。细说话长,兹举数例分析。

首先,“供养父母,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财宝;恭敬礼拜,赞叹尊重”(《优婆塞戒经》卷三,下同);与此相应,“父母还以五事报之:一者至心爱念,二者终不欺诳,三者舍财与之,四者为娉上族,五者教以世事”。

父母与子女间的爱,也是互动的,这与我们儒家的传统相比,例如与《孝经》规定的孝道比一比,就可以知道它的特点在哪里,是不是更具合理性。

同类推荐
  • 菜根谭(第五卷)

    菜根谭(第五卷)

    《菜根谭》是明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其文字简炼明隽,亦骈亦散,融经铸史,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它能告诉我们的事情很多很多,如一溪清泉,能涤去我们焦燥的尘灰,化解我们心中的积烦。本书编译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体系,对《菜根谭》以通俗直观的解释,言语之中宛见古贤之心。
  •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
  •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择取其中对我们有指导和教益的部分加以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书搜集汇编汉传佛教故事成书的一大原因。本书中的100个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地反应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
  •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大忙人的清心咒,听佛学高僧揭秘不忙碌的智慧, 老百姓的草根禅,随禅宗大德参悟不烦恼的人生。 谈佛论禅,于五行方外观自在; 修心养性,在红尘俗世悟禅机。
热门推荐
  • 游戏战争之玩转暗游

    游戏战争之玩转暗游

    世界没有偶然之事,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暗游,一个神秘而又危险的组织。短短二十年间,该组织席卷全球,遍布世界各地。党羽无数。组织中成员之间,不得信任,不得相见,不得背叛。违者,死路一条!
  • 九魂花

    九魂花

    一朝穿越她成为人尽可欺的傻公主殿下,失去前尘记忆法力。世人皆知她拥有绝世丑颜。天降小萌宝抱着她喊‘’妈咪”‘’虾米妈咪是什么鬼”养个儿子也不错,远嫁东祁和亲,无奈嫁给白面罗刹,亲妹妹抢夫君没事,敢动我儿子揍你没商量。她割袍祀血休书一封给白面罗刹。华丽转身带着美男到他面前你不过我不要的。她为他白了一头青丝,他却消失得悄无声息。为他,她愿放弃江山,奔走天涯。她愿化作一朵彼岸花,只为在哪荒芜的奈何桥头,渡他安好遇他是劫?亦是缘?
  • 天陵之唤法时代

    天陵之唤法时代

    天道崩毁,万灵俱灭。那又如何,凭何我要牺牲自己,以身唤法,拯救苍生。宿命又如何,我不服.....即使天地法则崩坏,修炼者前路已断,也誓要以一双铁拳,打破命运,踏出枷锁淡然束缚。
  • 三国新天子

    三国新天子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事实的真相只有亲历者才知道。作为无意回到了华夏历史当中最波澜壮阔一个时代的现代人,他成为了汉末最悲催的一位皇帝,亲历了无数湮灭在历史尘埃中的真相。他来了,他看见,他改变。三国新献帝,从此再不是历史书上一个可悲的注脚,而是一名真正叱咤乾坤、手握风云的汉室天子!只是,没有人知道,当尘烟散尽,无数人沐浴在第三次汉朝中兴那辉煌的荣光下之下时,那位端坐在龙椅上一脸落寞的皇帝,内心想的却是:汉朝的水军怎么还没到南美洲?朕为了能抽口烟,都特么奋斗了半辈子啊!
  • 催眠档案之上帝的契约

    催眠档案之上帝的契约

    你究竟是生活在自己的梦中还是梦中的自己体现了现在的你,通过催眠寻找累生累世轮回的意义。在深度催眠后看到万物的真相?一起跟随我,寻找找案......
  • 网游之星际国战

    网游之星际国战

    2050年,世界科技加速发展,一款全意识游戏《新世界》悄然而至,小说主人公高让是一位孤儿,被一位神秘的老爷爷所救,游戏开放前一天,老爷爷神秘离去,留给高让一个游戏头盔,凵看主人公高让在游戏里闯出一片天……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上古卷轴之龙裔

    上古卷轴之龙裔

    我是一个龙裔,他们口中的英雄,同样我也是多重身份,谁说英雄就必须是为了正义和荣耀为主,我只是一个为自己而活的龙裔,这个时代,谁不是多重身份呢?
  • 我的红狐狸妹妹续集

    我的红狐狸妹妹续集

    看过的这本书的朋友们,现在有续集了。没看过的朋友们,来看看吧。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