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飞船体现了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不是美、苏40年前飞船的翻版,与它们现在的飞船相比并不落后。在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为了让飞船做到“零故障、零缺陷、零疑点”,王永志不时地提醒大家进行“双想”,回想一下我过去做的工作,是否存在漏洞或有不完善的地方;预想一下将来要办的事,准备工作是否已做到位,各种试验设备是否已经调试好。
10月12日,黎明前的戈壁滩飘起了这一年的第一场雪。雪不大,纷纷扬扬的似乎在为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而舞蹈,而欢庆。
神州六号航天员出征5时40分,“神舟六号”飞天组合终于在外界莫衷一是的猜测中亮相,身着航天服的费俊龙、聂海胜走出“问天阁”,并肩站在航天员专用通道上,两人迈着一致的步伐,缓缓走到镁光灯下。在他们身后,同样穿着航空服的杨利伟在公寓外墙悬挂的巨幅照片上,冲他们微笑,好像在说:“兄弟,我等待你们凯旋。”
看到发射如期进行,所有在场的人员这才松了一口气,掌声、欢呼声瞬间像潮水一样滚滚而来。离发射中心不远的地方,河边的胡杨林正是这一年中最辉煌的时节,似以自己的灿烂为背景,映衬着一场宏伟壮丽的史诗上演。
费俊龙性格执著、果断,聂海胜性情稳重、善于合作,两个人组成的团队可谓是黄金搭档。选谁搭乘“神六”上天,除了看其发射前的生理、心理状态,最重要的就是战友之间的默契。也就是说,无论个人其他条件再出众,只要其中一人心理状态不佳,或两人不能很好地配合工作,都将与“神六”失之交臂。
对聂海胜来说,这一切已经不再陌生。“神五”发射前,也是这样的清晨,这样闪成一片的镁光灯,这样群情激昂的人群。所不同的是,那一次他穿的是蓝色训练服,和翟志刚作为中国首飞航天员梯队的成员,站在战友杨利伟身后为他出征送行。
那次发射前,杨利伟曾找到聂海胜,神情庄重地摘下手表,请聂海胜在必要时将手表转交给他的妻子。这次发射前一天,杨利伟又找到费俊龙和聂海胜,仔细讲述了他的太空经历,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心理素质极好的杨利伟,上次飞天前睡得很香,没有一丝心理波动,可这回轮到自己的两位战友了,他却一直放心不下,几乎一夜未眠。
王永志心中是充满信心的。尽管整个航天飞行涉及七大系统,600多台设备,超过12万个电子元器件,系统复杂,只要任何一个地方出了差错,都可能导致大问题。但从不在压力面前退缩是王永志的一贯作风,他更相信现在这支素质过硬、敢于胜利的科研队伍。自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他出任总设计师一职,13年中,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已更换了4届,各系统元老级的航天人物换成了年富力强、经验比较丰富的中青年骨干,而王永志秉持着“我的职责就是不放任何疑点上天”的信念,依然战斗在第一线,依然行走在“风口”与“刀尖”之上。
上午9时,随着一声令下,王永志又看到最熟悉不过的场面,“神舟六号”飞船腾身而起,冲向太空。飞船入轨后,现场一片欢腾,大家都非常高兴,几个总指挥拥抱在一起。亲临发射现场指导、观看发射实况的温家宝总理也欣喜不已,向大家表示祝贺。
在温总理走出指挥大厅,接见发射现场的其他工作人员时,王永志便离开了发射场,并在第一时间乘专机返回了北京。他要赶在飞船进入环绕地球飞行的第5圈,通过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启动决定性的变轨程序。火箭发射成功,把飞船送入轨道,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任务,只有等到返回舱安全返回,航天员健康出舱,才是整个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发射飞船取得最终的成功,都要看航天员是否安全地返回地面。接下来的几天,他一直和技术人员一起,日夜坚守在指挥中心的监测屏幕前,一直到费俊龙和聂海胜两位航天员安全返回。
“神舟六号”飞船的圆满成功,王永志倍感欣慰。飞船升空后,经过5天的太空飞行,没启用船上的任何一个备份;制定的148种故障预案,一个也没用上。实践证明,他们前期的所有准备都是有效而且成功的。
2005年,对酒泉发射中心来说,捷报一个连着一个。7月6日发射实践7号卫星,8月2日发射中国第21颗返回式卫星,8月29日发射第22颗返回式卫星,再加上“神舟六号”载人飞船,3个月内发射了“三星一船”,喜讯频传,使酒泉在胜利的赞歌与飘香的美酒中沉醉了。
6.与天地精神往来,则大美在焉
2006年5月,74岁的王永志终于卸下了肩上的重担,改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王永志仍心系航天事业,仍心系航天人才的培养,仍一直为载人航天事业殚精竭虑地工作。
“神舟六号”任务之后,王永志配合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工作,初步确立了“神舟七号”任务总体技术方案。他还建议组织成立了舱外航天服专家组、机关工作组,确保舱外航天服研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王永志与第五任总指挥常万全在神舟七号转运现场3年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载有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三名航天员的“神舟七号”飞船,再次由“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翟志刚、刘伯明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气闸舱的轨道舱。
神舟七号航天员出征
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只是头和手部分出舱协助翟志刚。在舱外,航天员将借助舱外活动扶手、安全系绳等沿轨道舱外壁移动,并取回舱外的固体润滑材料试验样品。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宇航员第一次太空漫步,中国人的足迹印在飞船舱外的茫茫太空之中。使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于28日17点37分,“神舟七号”飞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
“神舟七号”飞船不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复,突破了许多关键技术。与“神舟六号”飞行相比,“神舟七号”的飞行手册从3本增加到7本,航天员要进行的操作单元从几百项增加到一千多项。另外,这王永志会签神舟七号发射命令次飞行试验还开展了固体润滑材料外太空暴露试验,在轨释放围绕轨道舱伴随飞行的小卫星,以及“天链一号”太空中继终端的试验。“天链一号”是中国地面测控网的有力补充,未来将组网建立陆海空天一体的测控网,从而为中国载人航天今后奔向更深远的太空,以及开展更复杂的空间操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手段。
作为总指挥部高级顾问,在“神舟七号”任务中,王永志多次往返于发射场和北京之间,参加指挥部会议和活动,应对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提供了重要咨询意见。飞船发射后,他立即和总指挥部成员一起,连夜从发射场飞赴北京指挥中心,指导飞船第5圈变轨,浑然忘记了自己已是一名76岁的老者。对此,所有了解情况的领导和同事无不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