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魂曲”也叫“追思曲”,是天主教为死者做“弥撒”时专用的仪式声乐曲。1791年,一位虚荣心很强的伯爵派了一位灰衣使者,委托莫扎特为他死去的妻子创作一首“安魂曲”,然后冒称这首“安魂曲”是自己的作品,以沽名钓誉。然而,这个委托创作不仅没有给处于生活、事业困境中的莫扎特带来任何好处,反而给他带来了厄运。当莫扎特支撑着病体,挣扎着谱写到第七曲《流泪之日》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自己再也无力谱完全曲了,于是就把一些想好的构思一一传授给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次日凌晨,莫扎特这位古典乐派大师怀着对《安魂曲》的牵挂而与世长辞了。《安魂曲》全曲包含十二首分曲。第一曲是《永远的安息》,第二曲《愤怒之日》,第三曲《神奇的号角》,第四曲《威严君主》,第五曲《至慈耶稣》,第六曲《恶人受判决》,第七曲《流泪之日》,第八曲《主耶稣基督》,第九曲《牺牲》,第十曲《圣哉经》,第十一曲《祝福》,第十二曲《羔羊经》。莫扎特的《安魂曲》真实地记载了作者临终前的种种体验,而成为一个经历磨难的音乐天才向人世所作的最后诀别。因此,后人才把这部《安魂曲》说成是莫扎特为自己而作的“安魂曲”。
同类推荐
华语电影的美学传承与跨界流动
两岸三地的电影相互影响深远而广阔。本书立足华语电影的历史研究,以“历史回望:流变与传承”、“博弈互动:中国电影与全球语境”、“影像美学:回溯与展望”以及“跨区流动:影响与播散”为研究切入点,以期对“华语电影”的概念进行厘清和辨义,填补国内外学术界华语电影研究的一些空白,并拓展华语电影研究的历史维度。浮华影像的背后:华语大片的生存策略
本书关注中国近年电影的焦点问题,从新的理论视野展开整合与比较,对华语大片的本体特征、语境、功能、前景等进行系统论述,同时引发出对大众美学、主流意识、类型和超类型、明星制、数字美学等相关命题的思考。收藏指南(现代生活百科)
礼仪玉器人类在采集打制石器的过程中,发现了各色“彩石”之美。按照万物有灵观念认为美石--玉是山川的精华,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灵性。被用来作为氏族图腾物,氏族首领的标志和祭祀祖先、鬼神的仪礼用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