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弟!”
“哥哥!”
一刹那间,辛弃疾和刘汉、刘忠三人都紧紧地搂在一起了。他们再也没有想到能在这里重逢,都激动得热泪滚滚,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过了好一会,刘汉才放开辛弃疾,兴奋地问道:“孩子,你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又怎么会知道我们住在这儿?”"
辛弃疾指着大汉:“汉老爹,你问他。”
“他叫赵大力,是我们这儿有名的大力士,我常常同他谈起你。”刘汉向辛弃疾作了介绍以后,又转过头对着赵大力说道:“我说大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赵大力把前前后后说了一遍。
“哦,原来是这样。”刘汉听了,沉默了一会,反问辛弃疾道,“这么说,你现在是我们的‘父母官’了?”
辛弃疾的脸“唰”地红了起来。
刘汉又问道:“我当年送给你的那把宝剑,这些年来恐怕闲得要生锈了吧?”
“没有,汉老爹,我每天都从不间断地舞几趟……”辛弃疾从剑鞘里拔出雪亮的宝剑,为自己辩解道,“我随时都准备用它去杀金贼!”
刘汉赞许地点点头,同时告诫道:“可不要因为做了官,就把杀贼的大事给忘了!”
“不,汉老爹,我决不会忘掉赤心报国,誓杀金贼!”辛弃疾凝视着汉老爹额上那块古铜色的伤疤,再次向汉老爹发出了矢志不移的誓言。
“好吧,坐下来,咱们痛痛快快地谈一谈!”刘汉吩咐刘忠搬来了几张小凳子,等辛弃疾他们坐定以后,便把同辛弃疾在济州分手后的情况详细地说了。
原来刘汉和刘忠等人带了一万名反正的起义战士到达海州以后,金兵就连续不断地前来围攻。在起义军首领魏胜、贾瑞等人的领导和京东招讨使李宝的援助下,几次三番击败了金兵。到了第三年,即一一六四年,南宋朝廷因为符离一战失利,以汤思退为首的投降派急于同金人议和,竟在这年的秋天,一面暗中怂恿金人用重兵攻打海州,一面命令魏胜等人撤退。魏胜把贾瑞留在海州山区坚持,自己带着刘汉、刘忠边战边退。到了十一月,魏胜不幸在楚州境内中箭牺牲。楚州沦陷后,金兵乘势南下,又攻占了濠州、滁州。刘汉、刘忠率领义军辗转奋战,最后来到了滁州的赵家庄。在这里,他们同乡亲们一同战斗了三个月,使赵家庄稳稳地屹立在淮水南岸。从此以后,刘汉、刘忠便在赵家庄定居下来,专心致志地向乡亲们传授剑术。六年前,刘忠成了家,生了一个男孩。为了纪念当年壮烈牺牲的耿京,汉老爹特地给这个孩子取名“刘京”,并且从小就教孩子舞剑,让他长大后继承前辈抗金杀贼的壮志。
辛弃疾听了汉老爹的介绍,非常激动。他也把自己南下后的遭遇和准备在滁州训练民兵的想法告诉了刘汉、刘忠,两人都对辛弃疾的打算表示赞同,并且提出了不少具体意见,希望辛弃疾赶紧着手进行。
大家正谈得酣畅,五岁的刘京拿着一把木剑冲了进来。辛弃疾抱住他,高兴地问道:“好孩子,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刘京。‘耿京’的‘京。”
“这剑是你爹给你的吗?”
刘京点点头,骄傲地望了望刘忠。
刘忠笑道:“哥哥,这把木剑还是你小时候给我玩的呢!”
辛弃疾从刘京手中拿过木剑,抚摸了半晌,感慨地说道:“你看,咱俩还没老,下一代就已经跟上来啦!你说,咱们还怕什么金人,还怕中原不得恢复?!”他把木剑还给了刘京,又爱抚地问道:“我说小刘京,你要这剑干什么?”
“杀贼!”刘京紧紧地握着木剑,稚气的脸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谁是贼呢?”辛弃疾又故意考问道。
“这还用问,就是金兵呗!”刘京一本正经地回答道。
“金兵在哪儿?”
刘京用小手指了指北方。
“好孩子!”辛弃疾搂住了刘京,激动的泪花忍不住流出了眼眶……
两个月以后,滁州的面貌有了初步的改变。街道大体恢复了它原来的样子,两旁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房屋——除了居民的简易住房外,还开设了商铺、客店、酒馆等。市场也逐渐繁荣起来:商贩在进行交易,农民在购买农具,行人来来往往,非常热闹。
城西南十多里地的琅玡山区也不寂寞。山中到处是参天的大树,人们为了建造公私用房,成天在这里采伐木材。每天清晨,当晨曦从树叶的空隙中透过一道道金色的光柱,白色的轻雾在森林中弥漫、蒸腾的时候,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劳动:有的用斧头砍,有的用锯子锯,有的人合力推着快倒的大树——一棵大树倒下去了,又一棵大树倒了下去……辛弃疾还下令在附近开辟一个窑场,盘了二十几眼土窑,就地取材,烧砖烧瓦。
辛弃疾非常满意两个月来的变化。他决定在城市的中心建造一座“奠枕楼”,作为居民业余登临游览的场所。为了给这座高楼选择适当的木材,这天,辛弃疾带着僚属到琅玡山来了。
几个人骑着马,走一程,看一程。沿途农村的景色同两个月前相比,同样有了显著的变化:纷纷回乡的农民开垦了土地,补种了庄稼,荒凉的原野如今变成了绿色的园田。
到了琅玡山。几个人把马拴在树上,步行到林中。
欠十五贯钱的那位老人和他的两个儿子正在砍伐树木。辛弃疾一眼认出,便高兴地走了过去,亲切地问道:“老乡,你们一家也来砍木头啦?”
老人放下斧头,用袖口揩了揩满脸的汗珠,定睛向辛弃疾望了半晌,忽然省悟道:“哦,你不是那天走过老汉门前的客人?”
范昂笑道:“他不是过路的客人,是刚上任的辛知州!”
老人吃了一惊,但立刻平静下来,严肃地说道:“既是新知州,老汉倒要跟你说两句话,不管你爱听不爱听。”
“老乡,你就只管说吧。”辛弃疾边说边找了一根树桩坐了下来。
老人咳了几声,慢慢地说道:“你上任以后,是做了不少事情。不过一不修城,二不练兵,万一金兵再打过来,咱们的滁州能保得住吗?”
“你说得好啊,老人家。”辛弃疾感到这老乡很有见识,便解释道,“我才到这儿,想先让乡亲们把日子过得好一些,然后再修城练兵。”
“辛知州,你这就不对了!”老人诚恳地说道,“这不是两码事,为什么不能同时练兵习武?!你看离这儿不远的那个赵家庄,平时就是一边种田,一边练兵,当年金兵来了,别的地方都受了糟蹋,他们连一根草也没有损失!”
辛弃疾想起了赵大力两个月前说的那番话,便连连点头道:“老人家说得对,说得对呀,我可只想到一头去了!”他再也无心为“奠枕楼”挑选木料,立刻带着僚属赶回滁州城里。
州衙门前,一群人正在同守门的差役发生争执。一个说:“知州老爷出门去了,就是在,我也不敢通报!”另一个说:“别摆什么臭架子,他不在,我们就在这儿等;他要是在里面,我们非要进去见他不可!”一个说:“不行,从来没听说过老百姓指名要见知州老爷的!”另一个说:“你没听说过的事情多着呢,不要惹恼了我们,把你这看门的翻个个儿!”……
守门的差役气得脸色煞白。正在这时,他忽然看见辛弃疾一行骑马回来了,便用手向前一指道:“喏,那不是老爷回来了?你们要捋虎须,请自便吧!”一头说,一头把住大门赌气。
人群中领头的两个调转脸,看到确实是辛弃疾回来了,把手一挥:“都跟我来!”
辛弃疾骑在马上,看见一群人冲着马头走来,正在诧异,定睛一看,原来走在最前边的正是刘忠和赵大力,便立刻滚鞍下马,上前热情招呼道:“你们来了,赶快到里面坐!”
辛弃疾把他们让进衙门,正准备开口,赵大力巳经抢先说了:“乡亲们来不为别的,就是为练兵的事儿。那天你亲口答应要在各个村子练兵,到今天已经两个月了,还不见一点动静。把老百姓欠官府的捐税免了,这有什么?本来就不是‘欠’的嘛!城里是造了点房子,农民是贷到了些种子、农具,日子是比过去好过一些,可是这些又有什么?老百姓日夜想的,主要还不是这些,而是怎样不让金兵再来糟蹋咱们滁州,你懂得吗?!”刘忠接着说道:“哥哥,大力说得对呀。不打墙基的房子,样子再好看,一阵大风就刮倒了;没有经过操练的百姓守卫乡土,敌军一来,什么房子,什么庄稼,还不是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被烧光、抢光!”
辛弃疾听了这番话,既惭愧,又兴奋:“大力,忠弟,你们说得对,打明天起,咱们就着手在每个村子施行‘屯田’的办法,一边种田,一边练兵!你们赵家庄是好样的,就出几十个精壮后生,帮助其他村子先操练起来,然后咱们再从长计议,看一旦有事,村与村怎样联防,怎样援助,怎样出击,好不好?”
众人齐声应道:“就这样办!我们明天一定先派五十个有武艺的后生来。”
半年以后,滁州又有了不小的变化。这年麦子收成很好,民兵的操练走上了正轨,城墙也加高修固了。建造在市中心的“奠枕楼”这时已经落成,辛弃疾在休息的时候,偶然也到楼头眺望滁州的新貌。楼下,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城外,成熟的高粱,一片火红。然而辛弃疾此时的心情,仍然十分矛盾,有时甚至郁郁不乐。自己尽管在滁州有所作为,然而朝廷还是苟安江南半壁,歌舞升平,把北伐的大业完全丢在脑后。辛弃疾愤愤地想,在滁州训练民兵,难道仅仅是为了消极抵抗金兵入侵吗?为什么不能把这支力量投入北伐的战斗?前些日子,他又给朝廷上过一封奏议,反复分析敌我形势,指出国家存在着极大的隐忧,希望引起朝廷的警惕和重视,然而始终得不到一点反响……
中秋节没有几天就要到了,一直协助辛弃疾工作的范昂被朝廷调走另有任用,辛弃疾特地在城外十里的长亭摆酒给他送行。
老同事分手在即,大家都不免有点依恋不舍。平时,辛弃疾是十分健谈的,一打开话匣,就滔滔不绝,而且非常诙谐,引人发笑。今天酒过三巡,他却没说一句话。
范昂见气氛沉闷,便笑着说道:“这次我去朝廷,你有什么话要我带给老朋友?”
辛弃疾从袖中取出一首写好的《木兰花慢》交给范昂,说道:“要说的话,都在这首词里了。”
范昂接过词来,看到最后几句,轻轻吟诵道:“‘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音替tì)酒(沉湎在酒中)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是啊,你的心思,我完全明白。朝廷安于现状,你却有心杀贼。如今报国无路,只能抬头怅望秋空的落雁,醉后拉响没箭的弓弦!”
“你说得对呀。”辛弃疾叹口气,接着说道,“我已经虚度了三十三年。三十三岁,对一个人来说,当然不算老,但是这样一年一年地下去,岂不是白白地浪费光阴吗?!我是多么希望乘着现在年轻力壮的时候,走上沙场,挥剑杀贼!”
范昂举起酒杯,感慨地说道:“我一定把你的心思带到朝廷,相信总有一天能够实现你的壮志的!”
天色巳经渐近黄昏了,秋天的蝉儿还在枝头“吱——吱——”地叫着。辛弃疾等人把范昂送到河边,互道“珍重”以后,那船便渐渐远去,不久就消失在一片暮色雾气之中了。辛弃疾带着惆怅的心绪,踏上渡口,放眼向西方望去,只见一天彩霞,万道红光,琅玡山麓的赵家庄好象披上了一层奇异的光圈。
希望又鼓起它的翅膀,在辛弃疾的心中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