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库存管理概述
7.1.1库存的概念
一般来说,库存是指处在储存状态的物品。广义的库存还包括处于制造加工状态和运输状态的物品。通俗一点说,库存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现在和将来的生产或者销售而储备的资源。在生产制造企业,库存品一般包括原材料、产成品、备件、低值易耗品以及在制品;在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品一般包括用于销售的商品以及用于管理的低值易耗品。库存对市场的发展、企业的正常运作与发展起了维持销售产品的稳定,维持生产的稳定,平衡企业物流,平衡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等重要作用。
7.1.2企业库存类型
库存的分类方式很多,从企业生产经营的角度可以进行以下两种分类。
1.按库存的用途进行分类按库存的用途,企业持有的库存可分为:
(1)原材料库存。原材料库存是指企业通过采购和其他方式取得的用于制造产品并构成产品实体的物品,以及供生产耗用但不构成产品实体的辅助材料、修理用备件、燃料以及外购半成品等,是用于支持企业内制造或装配过程的库存。
(2)在制品库存。在制品库存是指已经过一定生产过程但尚未全部完工,在销售以前还要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和正在加工中的产品的库存。在制品库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生产一件产品需要生产时间。
(3)维护/维修/作业用品库存。维护/维修/作业用品库存是指用于维护和维修设备而储存的配件、零件、材料等的库存。
(4)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库存。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库存是指企业为了包装本企业产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容器和由于价值低、易损耗等原因而不能作为固定资产的各种劳动资料的储备。
(5)产成品库存。产成品库存就是已经制造完成并等待装运,可以对外销售的制成产品的库存。
2.按库存的目的进行分类
(1)周转库存。周转库存又称经常库存,是指在正常的经营环境下,企业为满足日常需要而建立的库存。
(2)安全库存。安全库存又称缓冲库存,是指用于防止和减少因订货期间需求率增长或到货期延误所引起的缺货而设置的储备。
(3)季节性储备。季节性储备是指企业为减少原材料季节性生产和季节性销售的影响而储存的原材料或产成品。
7.1.3企业库存管理的目标
为了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库存是必要的;但同时库存又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无论库存过高或过低,都会给企业的生产或经营带来麻烦,因此,库存管理的目的在于用最低的费用,在适宜的时间和适宜的地点获得适当数量的原材料、消耗品、半成品和最终产品,即保持库存量与订货次数的均衡,通过维持适当的库存量,减少不良库存,使企业资金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实现盈利目标。
一个希望最大限度获取利润的企业在库存管理上至少有以下三个目标。
1.实现客户服务目标广义上说,客户服务就是一个企业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从库存管理的角度来看,客户服务用来表示物料在需要时的可得性,而且是衡量库存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般来讲,高库存水平可以导致在库库存可供量的改善和更加稳定的服务水平,较低的库存水平会减少客户订单的满足率,导致客户服务水平的降低。但是高库存水平会带来高的库存成本,因此,在库存管理上,需要在给定的客户服务目标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库存总成本,使物流活动的总成本实现最小化。
2.提高生产运作效率良好的库存管理可以使企业在保持合理的库存水平的前提下,协调不同生产节奏的作业,保证生产的均衡性,减少生产的等待和转换时间,增加生产能力,还能通过批量采购策略降低生产采购成本,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运作效率。
3.降低库存投资从财务的观点来看,库存属于资产,代表着一种被占用的不能用于其他目的的资金。库存投资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较大,一般企业的财务部门都希望尽可能少地保留库存。因此,企业库存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降低库存投资,通过加快库存周转,提高资金周转率,改善企业的财务环境,最终提高资产回报率。
7.2企业库存管理与控制方法
7.2.1传统企业库存管理与控制方法
1.库存管理分类方法
要对库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首先要对存货进行分类。传统的存货分类方法有ABC分类法和CVA分类法。
1)ABC分类法ABC分类法又称重点管理法或ABC分析法。它是一种从名目众多、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或经济现象中,通过分析,找出主次,分类排队,并根据其不同情况分别加以管理的方法。该方法是根据巴雷特曲线所揭示的“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规律在管理中加以应用的。通常是将手头的库存按年度货币占用量分为三类:A类是年度货币量最高的库存,这些品种可能只占库存总数的15%,但用于它们的库存成本却占到总数的70%~80%;B类是年度货币量中等的库存,这些品种占全部库存的30%,占总价值的15%~25%;那些年度货币量较低的为C类库存品种,它们只占全部年度货币量的5%,但却占库存总数的55%。
除货币量指标外,企业还可以按照销售量、销售额、订货提前期、缺货成本等指标将库存进行分类。通过分类,管理者就能为每一类的库存品种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实施不同的控制。表7-1中列示了三种库存类型的管理方法。
利用ABC分类法可以使企业更好地进行预测和现场控制,以及减少安全库存和库存投资。
2)CVA管理法ABC分类法有不足之处,通常表现为C类货物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C类货物往往也会导致整个装配线的停工。因此,有些企业在库存管理中引入了关键因素分析法,即CVA管理法。CVA管理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存货按照关键性分成3-4类,即:①最高优先级。这是经营的关键性物资,不允许缺货。②较高优先级。这是指经营活动中的基础性物资,但允许偶尔缺货。③中等优先级。这多属于比较重要的物资,允许合理范围内的缺货。④较低优先级。经营中需用这些物资,但可替代性高,允许缺货。
CVA管理法比起ABC分类法有着更强的目的性。在使用中要注意,人们往往倾向于制定高的优先级,结果高优先级的物资种类很多,最终哪种物资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CVA管理法和ABC分类法结合使用,可以达到分清主次、抓住关键环节的目的。在对成千上万种物资进行优先级分类时,也不得不借用ABC分类法进行归类。
2.库存量的控制方法
传统库存理论认为,库存控制的目的就是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何时订货和订多少货。库存控制的任务是用最小的储备量保证供应,不缺货,实现库存总成本最低的目标。
1)库存总成本的构成库存总成本的构成主要包括库存持有成本、订货或生产准备成本、缺货成本。
(1)库存持有成本。这是指为保持库存而发生的成本,它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与库存数量的多少无关,如仓库折旧、仓库职工的固定月工资等;变动成本与库存数量的多少有关,如库存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破损和变质损失、安全费用等。变动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四项成本:资金占用成本、存储空间成本、库存服务成本和库存风险成本。
(2)订货或生产准备成本。这是指企业向外部的供应商发出采购订单的成本或指企业内部的生产准备成本。订货成本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一次订货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费用,包括处理订货的差旅费、邮资、电报电话费、文书等支出。订货成本中有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无关,如常设采购机构的基本开支等,称为订货的固定成本;另一部分与订货的次数有关,如差旅费、邮资等,称为订货的变动成本。
生产准备成本是指当库存的某些产品不由外部供应而是企业自己生产时,企业为生产一批货物而进行改线准备的成本。其中更换模、夹具需要的工时或添置某些专用设备等属于固定成本,与生产产品的数量有关的费用如材料费、加工费等属于变动成本。
订货成本和持有成本随着订货次数或订货规模的变化而呈反方向变化,起初随着订货批量的增加,订货成本的下降比持有成本的增加要快,即订货成本的边际节约额比持有成本的边际增加额要多,使得总成本下降。当订货批量增加到某一点时,订货成本的边际节约额与持有成本的边际增加额相等,这时总成本最小。此后,随着订货批量的不断增加,订货成本的边际节约额比持有成本的边际增加额要小,导致总成本不断增加。
总之,随着订货规模(或生产数量)的增加,持有成本增加,而订货(或生产准备)成本降低,总成本线呈U形。
(3)缺货成本。库存决策中另一项主要成本是缺货成本。缺货成本是由于外部和内部供应发生了中断而产生的。当企业的客户得不到全部订货时,叫做外部短缺;而当企业内部某个部门得不到全部订货时,叫做内部短缺。如果发生外部短缺,将导致发生延期交货、失销、失去客户的情况。
延期交货可以有两种形式,或者缺货商品可以在下次规则订货中得到补充,或者利用快速延期交货。如果客户愿意等到下一个规则订货,那么企业实际上没有什么损失;但如果经常缺货,客户可能就会转向其他供货商。如果缺货商品延期交货,那么就会发生特殊订单处理和运输费用,延期交货的特殊订单处理费用要比普通处理费用高。由于延期交货经常是小规模装运,运输费率相对要高,而且,延期交货的商品可能需要从另一地区的一个工厂仓库供货,进行长距离运输。另外,需要利用速度快、收费高的运输方式运送延期交货商品。因此,延期交货成本可根据额外订单处理费用和额外运费来计算。
尽管一些客户可以允许延期交货,但是仍有一些客户会转向其他供货商,在这种情况下,缺货导致失销。对于卖方的直接损失是这种产品的利润损失。这样,可以通过计算这种产品的利润乘以客户的订货数量来确定直接损失。
如果由于缺货,客户永远转向另一个供货商,那就是失去了客户。由此,企业也就失去了未来一系列收入,这种缺货造成的损失很难估计,需要用管理科学的技术以及市场营销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和计算。除了利润损失,还有由于缺货造成的信誉损失。信誉很难度量,在库存决策中常被忽略,但它对未来销售及企业经营活动非常重要。
为了确定需要保持多少库存,有必要确定如果发生缺货而造成的损失。首先,分析发生缺货可能产生的后果,包括延期交货、失销和失去客户。其次,计算与可能结果相关的成本,即利润损失。最后,计算一次缺货的损失。如果增加库存的成本少于一次缺货的损失,那么就应增加库存以避免缺货。
如果发生内部短缺,则可能导致生产损失(人员和机器的闲置)和完工期的延误。如果由于某项物品短缺而引起整个生产线停工,这时的缺货成本可能非常高。尤其对于实施及时管理的企业来说更是这样。为了对安全库存量做出最好的决策,制造企业应该对由于原材料或零配件缺货造成停产的成本有全面的理解。首先确定每小时或每天的生产率,然后计算停产造成的产量减少,最后得出利润的损失量。
2)经济订货批量模型经济订货批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EOQ)模型是通过平衡采购进货成本和保管仓储成本,确定一个最佳的订货数量来实现最低总库存成本的方法。
(1)基本的EOQ模型。基本经济订货批量问题是在以下假设条件下来讨论的:①需求量确定并已知,整个周期内的需求是均衡的;②供货周期固定并已知;③集中到货,而不是陆续入库;④不允许缺货;⑤购买价格或运输费率是固定的,与订货的数量、时间无关。
其数学模型如下:
式中,R—每年的需求量;Q—订货批量;A—每次的订货成本或生产准备成本;V—每件商品的价值;W—每件商品的年储存成本占商品价值的百分比(%);
S(=VW)-每件商品的年储存成本;TAC-年库存总成本=购置价格+保管仓储成本。
TAC函数对Q微分,整理可得经济批量:
(2)不允许缺货、非瞬时供应的EOQ模型。
式中,t1—送货期,t1 =Q/p;p—日送货量;d—日需求量。
可得(3)允许缺货、瞬时供应的EOQ模型。该模型的假设条件除允许缺货外,其余条件与基本模型相同。
式中,Cs—单位缺货成本。
(4)允许缺货、非瞬时供应的EOQ模型。该模型的假设条件除允许缺货、到货需一定时间外,其余条件与基本模型相同。
(5)数量折扣条件下的EOQ模型。该模型确定最佳订货量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最后折扣区间(第n个折扣点)的经济批量EOQn.与第n个折扣点Qn进行比较。
如果EOQn≥Qn,则令最佳订货量EOQ= EOQn。否则转下一步。
第二步,计算第t个折扣区间的经济批量EOQt。
如果Qt≤EOQt EOQt,则令t=t+l,重复第二步,直到t=0,其中Q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