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阵仗小乐趣都是过节
一树丁香、半园芍药、紫藤萝兴过于艳;绒花衬眉、灯花祈福、绢花儿艳胜似香。凉凉暖暖,各色节气儿杂合着岁归岁至,北京城的一年过得且有滋有味儿了。
农历十二月廿二号,或者廿一号那天,太阳通常会偷懒。五点钟还没到,它就悄悄阖起眼,于是天黑了。伴随着人们回家的匆匆脚步,一种很香的,很温暖的味道会如约而来,萦绕在旧京的大胡同儿小胡同儿,继而向四方弥散。嗯……香而不浓,好像从水底下钻出来的。
“冬至馄饨,夏至面。”北京人民这就过冬至节了。馄饨,听着也是“混沌”,说白了就是糊涂。冬至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老年间以为这就是一“颠倒黑白”的日子,干脆糊里糊涂的把它遮过去得了。
“四九城”儿里,还有一人觉着“糊涂节”务必过得惊天动地,感天动地。他是谁?他要干吗?别急,听我慢慢说,一会儿您就都知道了。
说话儿,节庆时辰就到了。您听听,钟鸣震耳,几乎淹没了叫起驾那声儿。以太阳升起时刻为标志,现在是此前第七个一刻钟。也就是说,再过一小时四十五分,您许能瞅见亮光儿。这叫一个早。
落轿降辇了。精确位置是在天坛圜丘坛外遗墙南位棂星门,外神路东侧。眼么前儿有一长条儿台子,台上搭的帷帐。那人下轿进了帐子,过会儿又出来,衣裳好像不对了,比刚才那件儿素净不少。是换了一袭青衣。大冷天儿折腾什么呢?冬至祭天呐。明清两朝,总共有二十二位帝王在北京南城有过这种经历。
要知道,冬至头三天,皇上就为了祭天仪式住进斋宫斋戒了,可见有多郑重其事。
过了冬至节,老百姓“数九”就开始了,真数。您听听:“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数过了九个九,北京城就暖了。
老年间还一种御寒方法。我教给您九个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它们能顶柴禾使?您会数笔画吗?一二三……九,确实是九个九笔。随您心意,给哥儿九个制一张纸上,如描红样的。制得了,一九第一天,您描上“亭”字的第一笔,往后按天儿捋。这什么呀?九九消寒图呗。阴天晴天,雨雪风天,您差着颜色描。待全涂画好了,再瞧这九个字儿,一冬的天气预报全备了案了。我还告诉您一事儿,涂满九朵九瓣的梅花也好。走着,咱这就逛街串胡同儿去,看看这大冬天里京城还有些什么日子有热闹可瞧。
腊月初一齐写字
热爱学习?不是。全是为了自己。写什么呢?福字,还得专挑这一天。
大清朝乾隆年间,每到腊月儿初一,北海公园五龙亭北边儿,会突然冒出不老少的人。您站高处儿往南眺望,紫禁城几乎空了,基本上是倾巢出动。
这大群人干嘛呢?动作差不多,研墨挽袖子,比比划划把架势都拉开了。整个儿看下来,您明白了。这是一场,书“福”大典。祈福、书福、送福。末了迎福。岁末年终,皇上带头,文武百官齐动员,谁不盼着明年的日子能过得更好,起码更太平呢。
腊月初八取暖记
十冬腊月儿里,冰天雪野了。好家伙,冻手、冻脚,冻得大家伙儿都使颤音儿瞎聊。腊七腊八,您别张开嘴,保不齐牙花子一会儿挂上冰碴儿。这是跟北极熊做街坊吗?跟您这么说得了,百来年前的北京冬天,企鹅海豹最喜欢。不行不行,心口窝儿要结霜了。不怕,这就给暖回来。
怎么着,请烤火?不介,是想请您喝碗热粥,特别的粥,一年就只这么一回。粥着实挺好,瞧着养眼,喝着暖心,而且是不要钱白送您的。唷,有这好事儿?那不,京城北二环里头,雍和宫山门前,都排长队候着呢。走着,全当捧一人场儿了。
粥来了!您请慢用。一碗糯白,另一碗澄黄,碗里还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儿”。它们是紫芸豆,是绿小豆,也有红小豆、紫米等等杂粮。八种米不嫌少,更不介意您添上桂圆肉、大枣儿、栗子、莲子、葡萄干……还是尝尝得了。来来,再拌上白砂糖。白粥是江米打底儿,黄粥是以大黄米为主。哎呀,不管放什么,反正全都香甜、黏软,好吃得不得了。
话说腊八这天一大早,雍和宫的鼓楼边儿上就架起了一件铜器物儿,模样儿那叫一个富态。直径两米五,身高一米五。雍和宫的喇嘛们,排着队的奔井边打水往里添。这是要给大象洗澡?才不呢,这就是远近闻名,京城第一的大粥锅啊。一年就使这一回。看样子它挺沉吧?可不!八吨,换成公斤是八千。这大锅是谁铸成的?又怎样给运到了雍和宫……这些如今都是谜了。
要说在两三百年前,腊八这锅粥就特有人气儿了,全北京都参与。
眼着大锅里的水滚了,该下锅的米在哪儿呢?您看,这儿有小米十二石、杂粮一百升、干果一百升,另备干柴一万斤。一升折合一市斤,十升为斗,十斗为石。眼么前儿,大概其一千四百斤粮食吧。赶紧把材料分匀了,要熬六大锅粥呢。
回头思量雍和宫这六大锅粥,倒是多不多呢?您数着,头一锅敬佛;第二锅给皇帝;第三锅给王公大臣还有寺里的大喇嘛;第四锅归京城文武百官和外省市在京的高官;第五锅,寺里的一般僧侣一人一碗;第六锅以及第五锅剩下的“福根儿”,院儿外老百姓受用了。得,到最后一点儿都不剩,分得干干净净的。
要是挨这儿等得心急,咱索性换一地儿。早年间,北京城寺院多,多到几乎每条大街都有。每年腊月初八一早,天还没亮,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全都炊烟轻散。一种绵软的甜丝丝儿的味道,绕着“四九城”儿飘。搭眼一瞧,各庙门儿全都在施粥。有讲究儿?嗯。据说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今天成佛,所以腊八粥又叫“佛粥”。它是京城老百姓认定的,添福添寿的吃食。想来碗“福寿粥”,您甭劳神。早起出来遛一弯儿,看近便哪座庙门前相对人少,您就排队等会儿吧。轮到您了,接过来粥碗,碗里还插着一面小纸旗,黄色的。旗上有行字儿,清清楚楚标明了这碗粥的出处儿。你一定得把它喝喽。添福添寿又好吃的腊八粥,每年都是不可缺的。
过了腊八儿就是年
老百姓总这么说。掐掐手指头,瞧瞧月份牌儿,再有廿一二天,就大年夜了。廿天忙着置办过年的东西,真不算轻松。
接下来这段时日,咱跟“四九城”儿街头巷尾,摊子铺子里转转。家里多少得置办点儿“杂拌儿”不是。杂拌儿是怎么拌的?不用拌。就是花生、瓜子儿、栗子吾的掺在一起,这是粗杂拌儿。细的呢?果脯儿、蜜饯儿一类。回头再约二斤“大白兔”,齐活。尽管手头儿紧,可也不能少了这个。有了它,过大年的意境,好歹算顾全了。
送礼还送京八件儿
年节近了,点心铺子少不了走一遭。稻香村、桂香村,虽说是经营南味儿点心起家,却早已在京城落地生根了。八种点心码一匣子里,京八件儿这就齐了。
哪八件儿呀?有大八件儿,小八件儿,还分“上四样”儿,“下四样”儿。瞧瞧瞧瞧,山楂、玫瑰、白糖、葡萄;椒盐儿、枣泥儿、豆沙、青梅,总共八种点心馅儿。前头儿那四种当年少见,就叫“上四样儿”了。大件儿多大?四两一块儿。小的呢?一两一块,或是一两半。
点心模子挺花哨,桃、石榴儿、元宝、荷包、蝙蝠、佛手、梅花,还有圆鼓……个个儿寓意吉祥。末了儿,大红戳子一按。福、禄、喜、寿星老儿,全上了点心皮儿。点心匣子盒盖上面还要衬上一张大红纸再给捆纸绳,看着就喜兴儿。这点心匣子可不能少,拜年时得拎着它去呢。您想想,一年到头,该记挂的人情儿,断不能不提不念呐。
摸摸衣兜儿,若还有闲钱儿,务必扯料子给大人小孩儿添新衣裳。甭管颜色鲜亮不鲜亮,样式好看不好看,这里藏着新年的盼头儿。
送人的体己的,东西都准备下了,还一宗必须办的事儿,就是求副对子。吉祥话儿凑一起,大街上现写现卖,您念什么给写什么。妇女儿童闲着没事儿,画儿棚子里挑挑拣拣,挂屋里的有年画儿,贴外头的叫门神。神茶、郁垒;秦琼、敬德,各个儿大刀长枪。
皇上家也得过年,人多事儿杂规矩多,全中国数他们家最闹腾,且不够忙活的呢。所以,紫禁城放假挺早。腊月十九到二十二期间,择一日,钦天监要封印。先请来八个班子合作一台大戏,后脚儿,朝廷把戳子锁起来,这就放假不办公了。
糖瓜儿腻住灶王爷
“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这是那路神仙?嗨,其实大家伙儿全都认识他。他就是“灶神”,到了北京城,尊其为灶王爷了。这是一个官儿不大却管着不少闲事儿的爷。他每年腊月廿三出差去天庭一趟,除夕夜再回家来。
年成儿不好的时候,咱家更不能没有灶王爷。哪儿请去?琉璃厂儿。跟东街,西街上随便寻么一纸店,爷就跟“神码”儿上端坐呢。月牙儿眉毛,大耳垂儿,白白胖胖,慈祥可爱。爷穿灰地儿衣裳绣的祥云,红一朵,蓝一朵,还滚金边儿了。又跟灶王奶奶的挨着来了一张合影,这供咱家里合适,男女老幼都在关照范围内了。
“外厨房的灶王爷——独坐儿。”一语道明了落单儿灶王爷的去处儿。大户人家厨房多,比方慈禧老佛爷她们家。外厨房是大食堂,招呼全府上下。事实上,商店的灶王爷也独坐儿。
按说神仙都该待在寺庙里,不知北京城这买卖儿为啥落纸店了。瞅见没,财神码儿、灶王码儿、八月儿十五的月亮码儿,除夕接神的全神码儿,到什么时晌儿应什么景儿。
腊月儿二十三,北京人过小年儿。噼里啪啦!炮仗这就震天响了,也算开欢送会吧。明儿早起,灶王爷携助理,仨人儿就一同飞天去玉皇大帝屋里作年底汇报去了。
悄不声儿的,飞就飞吧。不行,不行。他们这一去,预备把过去一年您家发生的事儿都报了。谁助人为乐?谁总与人吵架……平日瞧这位爷挨您家灶台边儿上佯做眯着,其实背着您他净记小账了。得嘞,二十三日一劲儿给灶王爷磕头作揖。老百姓虽说安分守己,却也盼着爷给捎句好话儿。
想叫我说好话,有好吃的没?有。糖瓜儿、关东糖、南糖;清水、料豆、干草……擎好儿了,皇上还孝敬您一只大黄羊。行,本官就爱吃甜的。给灶王爷送关东糖有讲究儿,您得热热乎乎烤化喽。为什么?蘸蘸,给他嘴唇儿抹上,最好把牙都粘上——求求您,会上少说两句得了。要说也只说几句甜话儿。那“草料”是给谁的?骑马回单位,您不给人家马喂饱喽?灶王爷高兴了,甜丝丝儿,美滋滋儿的,像表扬信似的年终总结就递上去了。
过了二十三,年又近了一步。二十四扫房子,旧京也叫扫穷,就是把穷神挤兑走。按老理儿说,神呐仙呐,哪尊咱也得罪不起,唯独对穷神特殊。嗯,人嫌狗不待见。
二十五,磨麦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写对子;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蒸馒首……对了,人人还都要洗澡,去除一年的晦气。
踩祟踩岁保平安
年三十儿到了,四合院儿正中间儿,会早早支起一张桌子,好吃的搁了不老少。鸡鸭鱼肉,糖果,点心……就是不让吃。谁跟外头会餐呐?神仙呗,天上地下的,全瞅着您家这张天地桌呢。要是招呼不周,小心神仙生气跺脚走了。
早年间北京人的年货里还不能少了爆竹、芝麻秸杆、松柏枝等东西。每家院子里遍撒芝麻秸,人走在上面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这有个特别的说法叫“踩祟(岁)”,说是踩着它过去,下一岁咱就平平安安了。而且,芝麻是开花节节高的植物,也意寓着来年生活步步高,是非常吉利的。
至于松柏枝,是在放爆竹时随便点燃的,称为“□岁”,也有驱逐鬼祟的好意头。
腊月三十又称“除夕”,这一天最忙了。晚上要祭祖,后半夜还要“接神”,就是迎回上天汇报了一堆好话的灶王爷,家人们忙着准备丰盛的“团圆饭”之外还要向长辈行叩谒礼“辞岁”……这一夜全家人还要吃“更岁饺子”、饮酒、给小孩“压祟(岁)钱”……总之是整夜不睡觉,称之为“守岁”。
擀饺子皮儿,和饺子馅儿,洗了菜炒菜,年夜里那顿饭,几乎霸占了一天的大部分时间。炖鱼,有头有尾,整条的鱼。甭管怎么着,鱼是今晚少不了的角儿。早年日子过得清苦,咱家就算铰一条纸鱼,或倒饬一木头鱼出来,也把它搁在桌子中间儿供上。年年有鱼,就意味着年年有余啊。
初一那声儿招呼
年初一早起出门儿就拜年。胡同儿里,遇见街坊四邻了。今儿不问吃了吗,您呐?一律是您过年好!即使平日往来不勤的人家儿,咱也要说上一句“万事如意”、“恭喜发财”吾的。
俩点心匣子捆上,您拎上就走,今儿是还情的日子。京八件儿查看好喽,保不齐孩子尝了一件儿半件儿的,没与您报呢。甭看大家伙儿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你来我往,虽说没送啥金贵东西,我也领您情,那是您惦念着我了。进主人家门,遇平辈人,咱拱手作揖。若家中有长辈,主动跪拜。大礼小礼儿,全是咱北京城的理儿。
初二这天,北京城各商号动静儿最大,大了去了。瞧瞧,大买卖门口儿,全摆上“五大供”了。什么呀?猪、羊、鸡、鸭,都是整个儿的,大红鲤鱼还喘着气儿呢。这是供奉谁呢?有人说是赵公明,也有人死乞白赖认拜关二爷。总之,财神爷在咱心里。
年夜到初五,家里不许使生米面下锅。那指什么活着呀?馒头、豆沙包呗,全是头年蒸好的,搁外头冻上,随吃随热。所以年前那么忙,就是多备些个熟食,这几天全靠它们了。而且这几天还有个讲究,不许“动刀动枪”,菜刀剪子针线全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