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及创作特征
沈旋
阿伦·科普兰是美国现代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1900年11月14日生于美国纽约,双亲都是犹太族的俄国移民。尽管家庭和所接触的社会环境都没有音乐气氛,科普兰却爱好音乐,十五岁上立志以作曲为终身职业并开始了正规的音乐学习:学钢琴及和声。1918年高中毕业后,努力钻研从海顿、贝多芬、肖邦到瓦格纳、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同时习作歌曲和钢琴曲。
20世纪初的巴黎,仍然是音乐活动的重要中心,吸引着许多欧美及东方国家的音乐家去那里学习深造。1921年夏,科普兰来到法国、进了设在巴黎近郊枫丹白露的专为外国人开办的音乐学校,先向青年女教师波尔·维达尔学习,以克服他技术上的不足,然后进了那迪亚。布朗热的作曲班。布朗热是著名的法国女教师,曾在巴黎音乐院学管风琴和作曲,最初是管风琴演奏者。1921年到1950年都在枫丹白露教授作曲。她的许多外国学生成为优秀的国外作曲家,如:哈里斯(美)、辟斯顿(美)、汤姆逊(美)、马凯维奇(俄)和宅孝二(日)等等。科普兰是她的第一个美国学生。在她的指导下,科普兰掌握了熟练的写作技巧,形成了广泛的艺术趣味,写下了最初的一批作品:一些小型的钢琴曲、合唱曲、弦乐四重奏和一部芭蕾音乐。
1924年。科普兰结束学业返回美国。临行前,布朗热委托他写一首管风琴曲,供她到美国旅行演出时用。科普兰创作了第一首大型乐曲《管风琴与管弦乐队交响曲》。1925年初,布朗热将它介绍给“纽约交响乐协会”,由著名指挥家库塞维茨基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出。库塞维茨基热心于扶植青年美国作曲家的创作,他委托科普兰为“美国作曲家协会”写作,科普兰写了《剧场音乐》(1925)与《钢琴协奏曲》(1926),获得了古根海姆奖学金。不久,又以《舞蹈交响曲》(1925)在胜利唱片公司的音乐比赛中获奖。这使他能在几年间解决经济问题,专心致志地创作,产生了《维特伯斯克》和《交响颂歌》(1929)等作品。
20年代的美国,正是爵士音乐兴起的时期。爵士乐是一种半即兴式的美国音乐,是美国与西非洲这两种音乐传统经三百年融汇混合的结果。它的主要成分是欧洲的和声、欧一非的旋律、非洲的节奏。从历史意义来说,爵士乐这一名词只用于20世纪20年代,因为到这时,爵士乐才由杂艺剧中的临时性插曲,突然迅速发展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东西。其后它又不断变化,演变成摇摆乐,波普……。爵士乐的兴起,不单使得许多美国作曲家将它作为真正美国特有的音乐加以引用,也曾一度对诸如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亨德米特、米约等外国作曲家产生过影响。科普兰初期(1925—1929)的主要作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努力发掘爵士乐的表现力,利用它生动的节奏,创造具有美国风格的乐曲。其中以《剧场音乐》最为突出。
《剧场音乐》是写给小型乐队演奏的,由《开场白》、《舞曲》、《间奏》、《歌舞表演》、《收场白》等五个乐章组成。它并不为某一特定戏剧而写,只是表明音乐有戏剧性和有剧场的气氛。一开始的长号独奏,像无词的宣叙调,风格却近似爵士音乐家的即兴演奏。接着是一个有强烈切分节奏的中段,并以再现最初的“独白”结束。第二乐章像一个热闹的聚会,各个乐器轮流处于被突出的地位。它痉挛般的节奏,使这一乐章像一首真正的爵士。《间奏》是一首“布鲁斯”风格的乐曲。接之,模仿在美国十分盛行的《歌舞表演》。最后以再现第一乐章的音乐作为全曲的《收场白》。这部作品是他初期风格的代表。
30年代初期,他对爵士乐已不感兴趣,更多是受到欧洲现代派音乐、特别是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1930—1935年的作品,片面追求“新颖”,音乐变得冷淡抽象,仿佛思想和语汇都枯绝了。主要作品有:钢琴曲《变奏曲》(1930),管弦乐曲《叙述》(1932—1935)、《小交响曲》(1932—1933)等。
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作品是《变奏曲》。它将钢琴作为打击乐运用,旋律与和声都在互相冲突的C大调与#C大调之间。乐曲具有高度的表现性、运动性和刺耳的不协和。全曲结构严密,音乐发展是逻辑推理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经历了畸形的繁荣之后,陷入严重的经济萧条,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争取民主、反对法西斯的斗争日益高涨。严峻的社会现实,使得这一时代的许多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逐渐觉醒,感到是走出“象牙之塔”的时候了,应该与群众建立更直接更密切的交往,让自己的作品有益于人民的生活。科普兰是进步的知识分子行列中的一员,是美国音乐界的领袖。他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写作工人歌曲,研究民歌,致力于写作易于演奏、易于理解的、有实际价值的音乐。关于对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等问题的见解,则反映在他后来一系列的论著中。在自传性的著作《我们的现代音乐》(1941年)一书中写道:“要肯定人民大众,为了他们尽可能运用简洁的语言讲出需要讲的话,这是美国现代音乐家必须做的事。”在写于1952年的论文《音乐与想象力》里,科普兰也这样说过:“这是我的愿望,发现一种本国的音乐语言,它像说话一样,毫不困难地传达给我的听众……我素来的兴趣,就是把音乐与我的生活联系起来。”在进步的思想指导下,1935年以后,科普兰的作品从题材到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为青少年写的学校歌剧《第二号飓风》(1937)和管弦乐曲《室外用的序曲》(1938),运用了与美国语言的抑扬顿挫微妙相关的灵活节奏,使音乐显得朝气蓬勃,逍遥自在。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的管弦乐曲《墨西哥沙龙》(1936),体现了他将自己的音乐与人民的生活联系起来的观点。坚决果敢的《林肯肖像》(1942)反映了他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爱国热情。三部著名的芭蕾音乐:《小伙子比利》(1938)、《罗德欧》(1942,罗德欧一词系美国西部牧牛童的竞技表演)、《阿帕拉契亚的春天》都基于美国自身的民歌。这类作品,透露出美国民族不知疲倦的活力及特有的幽默感。著名的电影音乐《老鼠与人》(1939)、《我们的小镇》(1940)、《小红马》(1948),都有优美舒展的旋律和单纯清新的格调,被认为“不仅是现存的电影配乐中最杰出的音乐,而且也高度明智地解答了电影音乐的功能问题。”
在写作通俗易懂的音乐的同时,科普兰并没有完全放弃对作曲技巧的探讨,1940年以后,也写一些带实验性的作品。如《钢琴奏鸣曲》(1941)、《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1943)、《第三交响曲》(1946)、《钢琴与弦乐的四重奏》(1950)以及《钢琴幻想曲》(1958)。将这类作品与三十年代初的《钢琴变奏曲》相比,可看到明显的差异。它们已很少具有敲击性和刺耳的不协和,却常常出现他在写作芭蕾音乐时所熟悉的、美国民间音乐的音调。
《第三交响曲》是其中最有独创性的一首。第一乐章一开始,弦乐组、长笛、单簧管奏出的不带和声陪衬的旋律,造成一种宁静的清晨般的感觉,显示出科普兰写作《阿帕拉契亚的春天》时研究震教徒赞美诗的影响。接着长号奏出一个结构方整的、对比性的第二主题,它在管弦乐的各个声部出现,以不断增强的动力和快速的伴奏音型发展到高潮,然后,返回到第一主题,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了第一乐章。第二乐章是一首生动活泼的谐谑曲,它的音调使人想起一首牧牛童歌曲。第三乐章的主题由第一乐章变化而来,它具有科普兰特有的旋律风格,包括大量的跳进和独特的发展方式。末乐章为奏鸣曲形式,以作曲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写的军乐曲作为引子。这一乐章有生动的主题音调,明朗活泼的切分节奏,急速匆忙的音型织体。特别是在展开部才出现的第二主题,有强烈的拉丁美洲舞蹈的节奏感。尾声再现了整部交响曲的种种因素,以炽热的气氛结束。
50年代,科普兰和他同时代的一些作曲家一样,表现出对序列音乐的兴趣,写作过按照十二音体系原则结构的作品。早在1927年写的声乐曲《歌》,就用了十二音技术;五十年代的《钢琴与弦乐的四重奏》和《钢琴幻想曲》则按照自己的方式采纳十二音技法。科普兰说,他是“自由地运用与十二音技巧有关的手法,而不是创作那种规则严格的十二音音乐。”
科普兰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他不仅从事作曲,也积极参与社会音乐活动。1928—1930年间,与塞欣斯共同组织一系列的音乐会,努力宣传当代作曲家的新作。自那以后,被选为美国作曲家联合会的执行书记,主持美国现代音乐节,也是国际现代音乐协会美国分会的活跃人物。他经常为报刊杂志撰文,是美国最善于表达也最有见解的作曲家之一。同时,还在大学讲课,并常到欧洲、拉丁美洲旅行讲学。
科普兰属于要求音乐既有民族风格又有个人特征的那一代作曲家。他有目的地吸收融化了欧洲和美洲专业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因素,通过不断的探索创造,获得了颇有独创性的音乐语言。从他中、后期的作品,可看到成熟的技法、稳定的表现手段和强烈的个性。他的旋律多大跳,以独特的方式发展。节奏机智灵巧,非常生动,与他吸收了爵士和其他民间音乐的节奏特点有关。和声简朴,主要建立在自然音阶之上,常游离于大小调之间。管弦织体精细清晰,受到马勒和斯特拉文斯基总谱写作的影响。整个音乐风格倾向于抒情而单纯,明澄而富于诗意,总是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十分感人。他的创作在一段时期内,对不少美国青年作曲家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