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后,诸宫调也分流为南北两种形式,南北诸宫调随着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以《刘知远诸宫调》与《董解元诸宫调》为代表的北方诸宫调外,另一支随朝廷南渡,盛行于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绍兴年间著名艺人张五牛作有《双渐小卿诸宫调》,时间略与《刘知远诸宫调》同时,而赵真真、杨玉娥则以演唱商正叔《双渐小卿》改编本得名。《太平乐府》卷七有杨立斋的《鹅鸽天》、《哨遍》、《耍孩儿》套曲咏其事,说“张五牛创制似选石中玉,商正叔重编如添锦上花”,“赵真真先占了头名榜,杨玉娥权充第二个家”等。只是此本诸宫调已佚。关于诸宫调在南宋演唱情况,除上举赵真真、杨玉娥外,还有秦玉莲、秦小莲、高郎妇、黄淑卿、王双莲、秦本道等人,见于《青楼集》和《武林旧事》等书,而《梦梁录》说“熊保保及后辈女童,皆能唱诸宫调”,可谓盛极一时。然而,由于时间久远,大多数诸宫调已经不存,从现存早期三部诸宫调文本宋代《刘知远诸宫调》、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来看,元人杂剧,无论是宫调还是演出体制上受到诸宫调的影响极为显著。
§§§第二节《刘知远诸宫调》与《西厢记诸宫调》
从文献资料来看,诸宫调在当时应该有很多种,根据郑振铎先生据片断资料钩沉得十六种,加上传世的作品三种,便有十九种。《董西厢》卷一《拓枝令》说:“也不是《崔韬逢雌虎》,也不是《郑子遇妖狐》,也不是《井底引银瓶》,也不是《双女夺夫》,也不是《离魂倩女》,也不是《渴浆崔护》,也不是《双渐豫章城》,也不是《柳毅传书》。”从中可以看出,单《董西厢》卷一中提及的金代诸宫调作品就有《韩韬逢雌虎》、《郑子遇妖狐》、《井底引银瓶》、《双女夺夫》、《倩女离魂》、《崔护谒浆》、《双渐豫章城》、《柳毅传书》等。除此之外,现在能确定的诸宫调名目还有《七国志诸宫调》、《三国志诸宫调》、《五代史诸宫调》等历史战争故事以及《八阳经》之类的“说经”故事,但今天留下来的只有宋代《刘知远诸宫调》(经宋人修改而成)、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约存佚曲60余套的辑佚本三种,其于绝大部分均已散佚了。所以,我们考察宋金诸宫调所能依据只有《刘知远诸宫调》和《西厢记诸宫调》两种。
一、刘知远诸宫调
《刘知远诸宫调》是在黑水故城发被现的,作者无考,现残存42页,是一个残本。1907——1908年俄国一探险队在发掘古代西域黑水域(今甘肃境内)时发现,原存苏联列宁格勒图书馆,1958年归还中国,现存北京图书馆。《刘知远诸宫调》今残存《知远走慕家庄沙陀村入舍第一》、《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第二》、《知远充军三娘剪发生少主第三》、《知远探三娘与洪义厮打第十一》、《君臣弟兄母子夫妇团圆第十二》五个回目,其中第一回缺第三页,第三回仅存第一、第二两页,第十一回缺前三页。在现存的五回中,也只有第二回、第十二回是完整的,但整部诸宫调首尾完整。从现存残本来看,刊刻质量较差,有很多别字,且有很多残阙不清之页,致使不少地方不可卒读。郑振铎先生等人根据据与之同时出土的、有时代标识的佛经、书画等文物资料认为,《刘知远诸宫调》是十二世纪的产物,为民间文人或艺人所作,比《董西厢》要早一些。刘国钧先生在郑振铎等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北京图书馆藏《刘知远诸宫调》残卷就是金代平水坊刻书的一种。”郑振铎等人的观点基本被学术界认可。
《刘知远诸宫调》叙述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早年贫穷落魄,在患难中同李三娘结为夫妇,后来投军发迹变泰的故事。从残本现存部分来看,故事讲述的大致是刘知远的父亲战死沙场,知远的目亲带知远与其弟知崇改嫁慕容大郎,但因知远与异父兄弟不睦,遂长大后离家出走,后被沙陀小李村李三传招赞为婿。婚后知远虽然与妻李三娘感情甚笃,但不为妻兄所容,在李洪义兄弟眼中,刘知远只是个入赘的“穷鬼”,在第一则说他:
【尾】身上穿罗绮衣,不锄田,不使牛,不耕地,伊自道怎生庄稼里放得你?
于是李洪义打发刘知远“引牛驴,拽拖车,三教庙左右做生活”,并屡屡暗害知远,三娘又无力维护入赘之夫,故知远实在无法在李家安身,不得已别妻赴太原投军。时三娘已有身孕,虽不堪离别之苦,但不得已忍痛而别,临别时以青丝相蹭:
【中吕调木萱绥】李三娘黛眉敛,愁容掬,纤纤手,扯定刘知远破碎衣服。“若太原闻(文)了面,早早来取我。怀身三个月,你咱思虑。李洪义李洪信如狼虎,棘针棍倒上树曾想他劣缺名目,这慈眉尖眼角上存住。神不和,天生是卯酉子午。我这口无虚语,道一句只一句:‘生时节是你妻,便死也是贤妇!’……
道罢后,垂珠泪,泪点将罗衣污。哭着告告着哭,也不敢放声高哭。
知远从军后,因其武艺过人,为岳司公所赏识,因岳司公“见知远顶上有红光,结成斗龙形势”,认为“此人异日富贵不可言尽”,遂以女妻之,将他招为女婿,知远于是又入赞岳府。
故事到这儿,由于文本缺失,中间有些情节不得而知,但后面的情节大致是知远官至九州安抚使后,乔妆从前穷困模样,回村探望妻子三娘,并与欺负三娘的妻兄厮打。回衙后,将前来告状的妻兄拿下,又与护送其母与三娘前来相认的异父兄弟相聚。正当欣喜之中,弟知崇来投。在众人劝谏下,知远宽怒了妻兄。贤德的岳夫人又将第一夫人的名分让给三娘。最终君臣弟兄子母夫妇团圆,皆大欢喜。
从整体来看,根据民间传说编成的《刘知远诸宫调》,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与描写力,塑造了深受人们喜爱同情的李三娘、刘知远的形象,揭露出封建家庭内部的某些矛盾与地主阶级的丑恶,歌颂了善良、正义和忠贞的美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包含着一定的民主性精华。但是,作者从封建道德的角度表扬所谓“义夫节妇”,以及书中流露出的“天人感应”、“夫荣妻贵”、一夫多妻等思想,又表现出浓厚的宿命论和迷信观念,如刘知远与李三娘对恶势力的迫害,只是逆来顺受;最后的时来运转,完全是命中注定,才使矛盾调和,形成大团圆的结局。在艺术方面,具有浑朴遒劲的风格,语言比较自然,近于口语。与同时出现的《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汉史平话》比较,内容情节更为丰富,人物的刻画也更为生动。这个故事自宋以来,即为民间艺人辗转讲述。今所见宋人讲史《五代史平话》,已有刘知远事,而宋以后诸本《白兔记》传奇,更专述知远与三娘的悲欢离合。可以说,《刘知远诸宫调》上承北宋讲史,下接戏曲演唱,影响后世至为深远。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的《白兔记》已佚,元杂剧有刘唐卿的《李三娘麻地捧印》,可惜也侏失不传,从剧名上看,它以李三娘为主,演到刘知远荣归、夫妻团圆。元末南戏中的“荆、刘、拜、杀”四大剧中的“刘”,即为《刘知远白兔记》。由此足见这个故事在当时颇能耸动市井听闻。此诸宫调的作者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长于叙述,并以浑朴和本色的方言俗语来讲唱故事,有些描写很动人。
二、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记诸宫调》也叫《弦索西厢》,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因其作者为董解元,故又称《董西厢》。《董西厢》的作者董解元被《录鬼簿》的作者钟嗣成列于“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之首,并注明“金章宗时人,以其创始,故列诸首”,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而《西厢记诸宫调》也因其对元代北曲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故被奉之为“北曲之祖”。
董解元生平事迹不详,解元不应该是其真名,因为在金、元时代,凡读书人都可以被尊称为解元。据《录鬼簿》和《南村辍耕录》记载,董解元是金章宗(1190——1208)时人。对于董解元的性格特征即思想特征,我们只能通过《西厢记诸宫调》前面的“引词”和“断送引辞”做一些大致的判断:
【仙吕调·醉落魄缠令】(引辞) 吾皇德化,喜遇太平多暇,干戈倒载闲兵甲。这世为人,白甚不欢洽。秦楼谢馆鸳鸯幄,风流稍是有声价。教惺惺浪儿每都伏咱。不曾胡来,俏悼是生涯。
【整金冠】携一壶酒,戴一枝儿花。醉时歌,狂时舞,醒时罢。每日价疏散不曾着家。放二四不拘束,尽人团剥。
【风吹荷叶】打拍不知个高下,谁曾惯对人唱他说他?好弱高低且按捺。话儿不提朴刀杆棒,长枪大马。
【太平赚】……俺平生情性好疏狂,疏狂的情性难拘束。一回家想么,诗魔多爱选多情曲。比前贤乐府不中听,在诸宫调里却着数。一个个旖旎风流济楚,不比其馀。
【尾】穷缀作,腌对付,怕曲儿捻到风流处,教普天下颠不剌的浪儿每许。
从“引词”和“断送引辞”来看,董解元大概是一位具有比较高文学修养的读书人,从“比前贤乐府不中听,在诸宫调里却着数”、“怕曲儿捻到风流处,教普天下颠不刺的浪儿每许”等词句中可以看出,董解元对自己的创作和作品还是比较自信的。董解元虽然是一个读书人,但他不为封建礼法所拘,是一个放荡不羁、喜欢写男女爱情题材的知识分子,思想观念比较进步。
《董西厢》的题材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又名《莺莺传》)。原作叙述唐代贞元年间(公元800年左右),书生张琪游学蒲州,寄居普救寺,与崔氏女莺莺邂逅,一见钟情,始乱终弃的爱情故事。《会真记》的作者虽然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给予了辩护,认为是“善补过”,但负心男子给女子带来侮辱伤害的客观事实却难以改变。这虽然是一个“才子佳人”的恋爱模式,但张生那种玩弄女性而毫无羞愧的封建文人的特性却是封建制度下醉心功名富贵的真实写照。而莺莺则是一个出身名门,受封建思想熏陶的少女,有严重的思想缺陷,她的封建意识和爱情追求间有着深刻的矛盾。
由于元稹的生动描写,所以故事非常生动,书一出,即以其令人感叹惋惜的哀艳之情感染了大批文人,当时就有不少诗人写诗咏叹,如元棋的《续会真诗三十韵》,杨巨源的《崔娘诗》,李绅的《莺莺本传歌》等等。到了宋代,更是受到了文人的喜爱,正如北宋赵令峙《商调·操恋花》鼓子词“小序”所云:“极谈幽玄,访奇述异,无不举此以为美谈。”在西厢故事的流传中,经过了很多修改。北宋时期苏轼门下秦观、毛滂都写过《调笑转踏》,篇幅短小,但已含蓄地表达了鄙夷张生同情莺莺的感情倾向。赵令畤用[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更以散韵相间的说唱形式歌咏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赞赏莺莺对爱情的专一,谴责张生的负心,并对莺莺被抛弃的遭遇表示同情,使这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终能“播之声乐,形之管弦”。这些对原作者观念和态度的修改,为后来题材的改造、甚至再创造开启了思路。后来,不少作家将西厢故事搬上舞台,《莺莺六幺》、《红娘子》、《张珙西厢记》、《崔莺莺西厢记》、《西厢记》等等戏剧都曾流行一时,但都未能流传下来,只有董解元创造的《西厢记诸宫调》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保留了下来,但王实甫《西厢记》是在董解元作品基础上再创作的结果。
《董西厢》的故事内容大致如下:书生张珙上朝应试赶考,途经普救寺,遇上了前来为亡父追荐的相国千金。二人一见钟情。但是,莺莺已有婚约在身,被许配给了表兄郑恒。叛军孙飞虎率部包围寺院,提出娶莺莺为妻的无理要求。张珙挺身而出,下书白马将军解围。崔母原答应能退兵者可以娶莺莺,但事后又后悔,不愿将女儿嫁给又穷又没势力的张珙。莺莺对其母甚为不满,愤怒反抗。在聪明机智的婢女红娘的帮助下,张珙与莺莺终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地走到了一起。崔母发现二人的私情后,逼着张珙上京赶考,不取得功名就不能回来见莺莺。两个有情人挥泪洒别,张珙到京考试,一举及第,衣锦荣归,终于与崔莺莺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