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44300000009

第9章 先行者并不孤独(8)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如果不准修正,就会僵化,变成教条,反而要束缚人的思想。

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就是一切不平等的消失,人类的彻底解放。所以,自由、民主和社会主义是没有矛盾的。

只要赞成社会主义的原则,思想、观点和理论则应该随人们去建立,去创造,不应当只允许一种思想、一种观点、一种理论存在,这会窒息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成教条主义的统治。

这四十八条使我想起了顾准。王元化先生曾评价顾准说:“作者才华横溢,见解深邃,知识渊博,令人为之折服。许多问题经他提出,你就再也无法摆脱掉……在造神运动席卷全国的时候,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对个人迷信的人;在‘凡是’思想风靡思想界的时候,他是最早冲破教条主义的人。仅就这一点来说,他就比我以及和我一样的人,整整超前了十年。”(序顾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顾准对政治、民主、社会主义及马克思主义诸问题的思考是从六十年代开始的,他的《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就是在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四年完成的。五十年代顾准的思考主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诸方面,而钟叔河先生五十年代就思考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问题——虽然他的思考没有顾准的深刻,但他毕竟比顾准要早十多年就思考了,比整体民族八十年代的反思几乎早了三十年。

在接受笔者采访时,钟叔河先生还说,要是自己生活在正常的社会里,他是会做些事情的。我想也应该是这样。如果他沿着五十年代的路子思考下去,并让其有相应的环境和条件,也许今日中国多了一位思想界的探索者,而少了一位出版家。

因思想而罹难是那个时代的罪恶。一九五七年钟叔河先生被划为“大右派”,一九七〇年至一九七九年又因“现行反革命罪”在监狱里待了十年。在社会底层里,他当过车夫、钳工、木工、划线工、绘图员等。苦难铸造了他的灵魂,思考点燃了他的智慧。他说,他赞同史学家陈寅恪的观点:知识分子应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他把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出版的《走向世界》借我阅读时说:“我觉得自己的性格有一点点像郭嵩焘。我写的《论郭嵩焘》,你可读读。”

郭嵩焘何许人也?郭氏为湘阴人氏,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进士,点翰林,官至礼部侍郎、驻外大臣。先行者总是孤独的。郭氏于英法公使任上被撤回,著有《使西纪程》,被誉为真正意义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郭氏早年参加过湘军的战事,但很快就洗手不干了,认为那不是自己的事。郭氏好议政,喜批评,接受了非传统的思想,有一股异端的气味,于是为当时的主流文化所不容。由郭氏的这些性格特点,想到钟叔河《一九五七年的四十八条》,确实使人得到大致相同的感觉。钟先生现在正做着两个研究课题,一是明清士大夫对西洋事务的认识,二是关于周作人的研究。我想,他的见解肯定是独到的。

钟叔河先生的主要史论著作有《走向世界》《从东方到西方》《中国本身拥有力量》《书前书后》等。读他的著作,我们不得不惊讶于他对一八四〇年以后的中国认识之深刻。在近代中国文化汇入世界文化进程的大背景中,他从思想史、文化史层面分析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艰难转型及其内在动因,其见地显示了他治学的机智。他在《关于曾国藩家书》中说:“传统的封建文化不能导向民主和科学,中国之现代化无须熟读《离骚》,是我四十年来一贯的观点。但是我同时又认为,为了快步走向明天,必须深刻地认识昨天,清醒地面对今天。”

今天,正是中国现代化遭遇阵痛的时刻,我们怎样去把握和设计未来呢?这是每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必须回答的。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博览群书》)

烈士暮年

周实

《念楼序跋》读后

国庆期间拜读了钟叔河先生的新书《念楼序跋(外一种)》。

讲句良心话,真的很喜欢。

书中的文字大都不长,而且大都点到即止,其味却未随止而止:

“我的杯很小,但我用我的杯喝水。”(Mon verren'est pas grand,mais je bois dans mon verre)——这是法国诗人缪赛的名句,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种态度。真正能够不用别人的杯子喝水吗?其实也未必尽然;不过有这么一点儿洁癖,就不那么容易随着大流去吃大户罢了。

这是《〈走向世界〉后记》开头的一段文字,点到即止了,却令人回味,使你随手合上书后,还能够想好一阵子。

也有将话说满了的,但你却不觉得满,反倒觉得很实在,比如《读朱正〈一九五七年的夏季〉》:

……我尤其佩服他把反右派斗争放到国际共运和联共党史的大背景下来分析观察的识见,结束语一、四、六节中所作结论达到的高度和深度,暂时似尚无人能及。

邵燕祥序中说,反右派斗争是一次没有胜利者的斗争。我则以为,胜利者不过会迟一点到来罢了。序中又说,毛泽东说过,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现在的朱正,不是已经把历史写下来了吗?

这是典型的钟氏辛辣及其点到为止的尖锐,这本书中的不少文字都有这种辛辣尖锐。

好的序跋,在我看来,好在表现了作者的立场以至他的精神世界。这本书中所收的文字就表现了作者的精神世界。这点从我以上所引两段文字即可见出。作者自己对于这点在《读赵汀阳等〈画说哲学〉》之中也有清清楚楚的指出:

书中有一节介绍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指出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肉体的人不过是像芦苇一样平凡的生物,既脆弱,亦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由于精神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以至高贵和卑鄙。

精神世界就是思想,就是我们所谓的灵魂,关于这个方面的差异,作者又引了赫胥黎的一句令人回味的名言:“人和人的差距,有时比人和猿的差距还要大。”

想想,也是,确实很大。

但是,到底,有多大呢?你虽不是科学家,也可试着想一想的。

好消息

《林屋山民送米图卷子》是钟叔河先生新编订的,岳麓书社出版的。感谢他送了我一本,读罢谓之“好消息”。之所以如是说并以此为题,是因为卷中的陈垣题记引有《旧唐书》记载的辛玄驭的一段话。辛玄驭是这样说的:“儿子从宦者,有人来云贫乏不能自存,此是好消息;若闻赀货充足,衣马轻肥,此是恶消息。”此君的为官好恶观,无论过去或现在,都可以说是别致的吧。

卷子的内容,叔河先生概括了:“光绪十六年底,太湖林屋山(西洞庭山)有个姓暴的巡检(相当于镇长),得罪了上司丢了官。他得罪了上司,却没有得罪百姓,而且还很清廉,‘债累满身,一钱不存’,被撤职后无钱搬家,甚至无米为炊。林屋山的民众很替他抱不平,有的送来几斗米,有的送来几担柴,月内竟‘蔓延至八十余村,为户约七八千家’。”这事不但震惊了当时江苏的各级政府,以至于要“严加查访,从严惩办”,而且激动了诸多名流,于是自然也就有了秦散之为其创作的这幅《林屋山民送米图》,俞曲园、郑叔问、吴大瀓、吴昌硕等亦纷纷为此图题记题诗。

现在这本卷子的题签用的是胡适先生的手书。一九四八年,胡适、朱光潜、冯友兰、游国恩、俞平伯、浦江清、马衡、于海晏、张东荪、徐炳昶、陈垣、沈从文、黎锦熙、张大千、徐悲鸿等为此卷子再作题跋。胡适称此卷子为“中国民治生活的史料”。叔河先生此番编订“首先也是为了珍重此一民意和士气的证据”,期望得到更大普及。此番出版的印数五千,比起一九四八年那一百册珂罗版,印数当然是大多了。时代毕竟不同了。

暴巡检究竟因何缘故得罪上司丢官的呢?俞曲园劝他的书信中多少透露了一些消息:“(知府大魁)总嫌足下好事,又好出主意,非下僚所宜。”暴巡检究竟所好何事?出了一些什么主意?为什么非下僚所宜?俞先生就没有说了,或者认为不须说,要说也是些为官的常识。可惜暴巡检偏不听劝,“情性乖张,做事荒谬”,下场自然必然是“百姓之讴歌,万不敌上官之考语”,“上台远而府厅县相离甚近,远者之保全不能敌近者之毁伤”了。

从某些人的眼光来看,暴巡检不是个好下级,想是确定无疑的。

也曾试想,他若长寿,活到今日,读到某社出版的那本畅销的《下级学》(湖北著名的“五毒书记”张二江为作者之一),是否会学得聪明些?想想还是不大可能。用他自己面对上司训斥他私自向民索米他所回答的话来说,那就是“此等脏私,非愚者莫能致,亦非愚者莫能得也”。

叔河先生后记中说,他很喜欢朱自清题诗的最后这两句:

这幅图这卷诗只说了一句话:

傻心眼儿的老百姓才真公道。

傻心眼儿的老百姓看重的是傻心眼儿的官。暴巡检就是这样的官。

龙在我的心目之中

英雄所见略同的快感,或者说是狗熊也行,有时也是有体会的。

譬如龙,我与钟叔河先生就有极其相近的看法,甚至可以说是相同。

叔河先生在其新著《学其短》中如此看龙:

龙这个东西,不管创造者如何美化,总是不大好看的。所以高明的画师需用云遮掩它,能表现一点飞腾的动感,便很不错了。若是像美国唐人街上做标志的那样张牙舞爪,整个一个鳞甲森森的大蜥蜴,越是活灵活现,越使人恐怖厌恶,真不知为什么有人硬要将这只伪劣的爬虫奉为祖先,硬要将自己说成是它的“传人”。

我就怕做它的传人。

我一想到我的祖先竟是这样一种动物,心里面就充满沮丧以及无穷无尽的郁闷。

龙在我的心目之中,只是一种强权的象征,一种残暴狰狞的象征。

龙在中国代表什么?代表的只是历代皇帝。

龙床,龙椅,龙袍,龙杖,龙庭,龙旗,龙子,龙孙,龙的天下……

是人只要沾上龙字,就是所谓的真龙天子,就有了欺负人的权力,就有了统治人的权力。

喜欢龙的只有皇帝以及那些跋扈的官吏。

至于他们喜欢的顺民成为所谓龙的传人只不过是奴隶而已。

我是不愿做奴隶的。谁也不愿做奴隶的。

如果被迫成了奴隶,成了所谓龙的传人,终归只是被迫而已。

被迫喜欢是假喜欢。假喜欢若碰上真龙,必定会被吓得半死,就像那位叶公。

好龙对于叶公来说,确实成了他的基因,这种基因使他成为一种典型的龙的传人。

也有叛逆者,只是非常少,比如小哪吒,天不怕,地不怕,剥龙鳞,抽龙筋,搅得四海翻腾不宁。即使剔骨还父,哪怕剜肉还母,他也铮铮,宁死不从。我想恐怕只有孩子,只有哪吒这样的孩子,才会如此不怕龙。

故事中的龙,确是可怕的。外形就像一条大蟒,眼睛冒火,鼻孔喷烟,爪硬如铁。有的一个头,有的几个头。不是吞食童男童女,就是带来水涝洪灾。任何人敢靠近它,都会被吃掉。它的周围全是骷髅,全是断骨,全是残肢。这是那些试图反抗结果失败的人的遗骸。

现实生活中,龙就不同了,它的本质虽没变,外表却是变了的。有时甚至变成人,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也是一个头,也是两脚踵。不同的是它的眼睛,有时突然又阴又暗,有时突然又亮又明,犹如在催眠,使你头发晕。它的手也软绵绵的,似乎里面没有骨头。从那嘴里飘出来的不是蜜意就是柔情:“你好……你好……幸会……幸会……不成敬意……久闻大名……”你若迷惑了,也就完蛋了,精气神就蒸发了。

世上是否也有好龙,就像皇帝也有好坏——大旱之年,行云布雨,普降甘霖?也许,也许——确实,确实——不过你要烧香磕头,献上六畜,祈祷许愿,求它可怜,让它开恩,承认你是龙的传人。

烈士暮年

不知道是为什么,事情真是怪得很,只要我一想朱正就会想起钟叔河,只要一想钟叔河又很自然想朱正。

两个都是湖南人,两个都曾当“右派”,两个都曾坐过牢,两个都会写文章,两个都会搞出版。

人是不好互比的。这点,当然很明白。

文章也不好互比。这点,当然也明白。

可是,不知为什么,总忍不住在心里,将他们这两个人,比过来又比过去。

比如写文章。

两个人的两支笔真的就像两把剑。

朱正总是铿锵一声,唰地出鞘,招招见血,剑不见血,决不入鞘。

钟叔河呢,则不同。那剑总是寸寸而出,剑气一旦逼住对方,也就悄然入鞘了。

当然,这是我的感觉。别人的如何,就不好说了。

比喻也难说是贴切,所喻也无高下之分。

还是不比的为好。

这里,我先说朱正。

人是改造不了的。我是这样看朱正的。

一九五七年打成“右派”后,生活经历了多少磨难,精神遭受了多少创伤,他可多少改了一点?除了头发变白了,皱纹增多了,那根脊梁的骨子缝里,真是一点也未变的。不然,他就不会写《一九五七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以及这一类的书了。

变的,也许只有笔,比以前是更犀利,甚至寒光四射了。

笔的寒光所针对的,主要是那历史迷雾,主要是那思想迷雾,其余,哪怕一点点,也无时间顾及的。

说到写东西,朱正对我说:“要写前人没写的,要写后人要看的。”

我想出书也一样。

我喜欢朱正。喜欢他虽古稀之年,精神还是如此年轻。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我敬重朱正。每次阅读他的文章,都能从那字里行间,看到他的良知闪光,听到他的心灵召唤。

能够听从心灵召唤,才有可能无愧时代,才有可能不虚此生。

再说钟叔河。

同类推荐
  • 杜诗里的唐朝往事:杜诗女读者新选评级

    杜诗里的唐朝往事:杜诗女读者新选评级

    本书是诗歌评选小集。通过约100首杜诗以及评论文章,还原了当初杜子美所处时代唐朝人的爱恨情仇。为生活在当代,却十分关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女读者们奉献了一本令他们喜欢的杜子美诗歌评选小集。备受到大家的喜爱。
  • 消逝的钟声

    消逝的钟声

    散文集,收有《消逝的钟声》、《白沙河情愫》、《老井》等作品,其中《消逝的钟声》入编《2010中国散文经典》一书,并获2010年度最佳散文奖。
  • 我想知道究竟有多远

    我想知道究竟有多远

    本书讲述了一个“在路上”的故事。住在山里的小说家,忽然萌发了徒步走回城市的念头。路远,刮风,下雨,体力不支,都挡不住唐吉诃德式的热情。他艰难地走完上百公里的路,愉快地思索关于信念、信条、执着、坚守、拒绝的问题。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引人深思,弥足珍贵。
  • 经年的时光

    经年的时光

    《经年的时光》一行行文字,从作者的手心溢出,在西海固母系家园中,温情和善良被疼痛地唤醒;每一个文字,以固有的姿态,洞穿我们的心底;所有的词语,在一张白纸上,灿烂着我们的心跳和呼吸。
  • 恰同学少年

    恰同学少年

    本书精选了著名作家梁晓声散文数十篇,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维、独特的情感、独特的抒发方式和独特的评说风格展现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在所选作品中均体现出了作者的个人记忆和国家记忆的交织,梁晓声以其真实而痛快笔法,通过很多有价值细节的描摹,刻画出了复杂而极端年代里不可忘却的集体记忆。
热门推荐
  • 十里樱花:咫尺吾桐

    十里樱花:咫尺吾桐

    少女安桐为了母亲的心愿,携带空间异宝穿越异世,宁静的村庄生活,纷繁的江湖杂事,莫测的朝堂风云,且看这个性子淡然,嗜舞如命的聪慧女子如何在漂泊的异世逐渐成长,邂逅性格各异的帅男美女,在异世中找到真爱。懦弱怕事的他,月国的六皇子,竟隐藏至深,那冷漠邪魅的笑容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温文尔雅的他,秦国的傀儡皇帝,隐忍八年后的强势出击,令人心悸。这样的他,是敌是友?潇洒写意的他,洛家的风流少爷,洒脱得让人羡慕的人生,优雅得令人惊艳的世界,这,就是全部的他吗……表面平静的四国,即将风起云涌,他/她们的人生,他/她们的相遇,是缘?还是命?(简介无能,请戳进来,不喜再走~~)
  • 一切的妖魔鬼怪

    一切的妖魔鬼怪

    僵尸危机,丧尸围城,吸血鬼骑士,鬼迷心窍的困难。究竟伏魔军团能不能战胜呢?
  • 我叫方世玉

    我叫方世玉

    出生时难产,被天降的一块美玉所救,从此叫做方世玉。地球人被外族入侵,被迫迁往火星。火星出生的方世玉出身贫寒,先天基因等级比猪还要差,且看他如何一步步成为强者,成为一个王牌机甲师。蠢材跟天才只有一步之差.....
  • 有种药叫爱情

    有种药叫爱情

    越司龙手戳着马丽也就是温骊平平的胸问:「你真的是温骊,确定不是冒充的?」「当然,为什么这么问?」「温骊是温妹妹吧?妹妹是女生啊?你这个飞机场是怎么回事?还没发育吗?」「老子是货真价实的男淫啊。」温骊挥动升龙拳打在越司龙鼻梁上,非礼之人顷刻间见了血。于是,开始了竹马与伪青梅之间的羁绊……本文真汉子伪青梅温骊纠结于过去和未来,原本以为永远没有归宿的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在选择爱与不爱的人性价值观上徘徊。所以说越司龙竹马,杀熟要趁早,温骊可不会等你呵!小生企图弱弱地以此文向「唯美主义」致敬。
  • 明初河套周边边政研究

    明初河套周边边政研究

    作为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统一王朝,明朝的历史受到了中外史学界长时间的关注和研究。但与许多改朝换代的结果不同,从今天的角度看,明王朝的统一有其局限性。首先,它的控制区域上不及元,下不逮清,蒙古、西域始终以独立的面貌与明朝相始终。其次,元朝并未被真正灭亡,而是退居漠北,尽管为内部斗争和分裂所困扰,它却始终没有臣服于明。而且,传统意识中的正统标志——“大元”国号在其退出中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在使用。
  • 佛说十号经

    佛说十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无仙劫

    无仙劫

    九州绝仙二百年。地球一个孤儿,活到二十岁,无故身死。神秘鬼差另其转世到另一个九州世界,一路高歌,被一双无形大手推向颠峰,是扶持,还是阴谋?他的到来,能否打破二百年无仙僵局,为无数修灵者,开辟新纪元?
  • 九域天尊

    九域天尊

    十万年前,大千位面爆发百族混战,人族也未能幸免,惨烈的战斗致使大千位面秩序崩溃,天道坍塌,致使十万年来无人能够成神证道。十万年后,元阳大陆风云人物莫星云进入震界神碑之境寻求证道,却意外陨落,于百年后重生,再度开启一场精彩绝伦的逆天之旅。
  • 逆袭计

    逆袭计

    《DEATHNOTE》夜神月,曾经站在世界顶端的男人`神`他死后,历经暴雨洗礼的新世界会怎样呢?在此,一个小人物`永夜云晓`,面对基拉教徒与L的继承者.会有怎样`惊心动魄`的智斗?《逆袭计》`即将展开`~相对同人漫画很独立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_^提示:(没有看过漫画的同学,可以看`作品相关`里前作漫画的故事梗概.)
  • 网游上古世纪之影刺

    网游上古世纪之影刺

    本文是“作者书”,不是“读者书”。除作者以外请不要看此书,谢谢合作。互粉和求点击的别来烦我,滚回你们的怪圈去。我写我的,你发表你的,井水不犯河水!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落芷无写?是为了点击量和收藏数量这些外在的东西吗?如果你哪天陷入网文的怪模式的时候,你就别更这本书了。如果有一天你去申请VIP,不论你愿不愿意,你写的这个故事上就带上了功利的颜色。即便你的书没人看又怎么样?你很需要别人的认同吗?带上这些感情色彩的时候,你的文字将变得扭曲,你的写作也将去迎合读者而忘记自己的语言色彩。你写这个故事是为了将这个故事记下来,不是一本迎合书!而是有着你自己语言和情感的作者书!实质的内容不好,粉丝,收藏再多又有何意义?自己想更就更,不想更就不更,管它什么固定更新?祝:做自己的心,不忘原本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