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结合法也常用于景物描写。如《晋祠》一文,写晋祠旁边的树,作者先写远景,概括其貌,再写近景,工笔描绘“周柏”“唐槐”,特别对“左扭柏”的刻画,突出一个“扭”字:“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纹理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这样点面结合就能展现出树古老苍劲的面貌。
这种方法还用于说明文。如《晋祠》说明“悠久历史文物”时,先介绍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其次介绍其他建筑和园中小品。其说明顺序是由点到面,由主要到次要。
逆向思维法
所谓逆向思维,是一种不拘泥于传统题材或见解,而朝着多方向甚至是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挖掘出新的题材或见解,来深刻地揭示主题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方式来选材的方法,叫做逆向思维法。
用这种方法选出的材料,具有新意。有一年高考作文题要求根据《鸟的评说》,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寓言诗中的七种鸟,互相评说,贬损对方,丑化同类。诗的主题是对鸟的评说进行否定、讥讽。大多数考生联想到生活中,有许多人爱批评别人的缺点、弱点、短处。并从这个角度来选材立意。可有些考生却逆反题意,肯定并顺着某种评说来立论。例如,有一篇《谈内在美》,说有的漂亮姑娘就像黄鹂徒有漂亮的装束。有一些作文认定苍鹰是好高骛远,燕子是怕冷的懦夫,喜鹊是奴颜媚骨等等,并以此提出做脚踏实地的人,做勇敢的人,做人要做有骨气的人等,这种立意符合原诗要求,又具有新意。
又如郭沫若的《天上街市》就用了逆向思维法。民间故事中牛郎织女不能自由相爱,受到封建势力的束缚,而诗中的牛郎织女过着自由美满的幸福生活。这样反其意而用之,就使传统的题材,富有时代的新意。
以小见大法
以小见大法,就是精心地选取能深刻表现主题的平凡生活小事,来表现重大的主题。
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选择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能反映出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方面的小事,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都德的《最后一课》写一个无名小学校里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作者并不是孤立地写这最后一课,他通过环境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形象地展示了普法战争时期这一地区人民面临着的严酷现实。作者把上课这平凡的小事放在这大背景中描写,从平凡事件中揭示它的特殊意义,显示了民族危亡之际,人们高尚的爱国热情。这样灵活地使用了以小见大法,给人以出奇制胜之感。
力避雷同法
要使材料曲径通幽,出奇制胜,选材必须力避雷同。看到作文题时,要推想别人会写什么,会从什么角度取材,再根据“不走阳光道,偏走独木桥”的原则,尽力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
当作文题《我的奶奶》出现时,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奶奶的勤劳、俭朴,或奶奶对“我”的关怀。这是大多数同学爱写的材料,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就势必出现题材雷同,写不出新意。而某些同学却写奶奶是个电视迷或舞迷,来反映奶奶精神面貌的改变,就不落窠臼,独具匠心。
要做到力避雷同,首先要注意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同时要尽量选人们不甚知道的事。
反弹琵琶
“反弹琵琶”法是写议论文时,构思立意的一种思维方法。其独特匠心在于:着眼立意的特殊性,排除立意的普遍性,所谓立意的特殊性,是指文题(或材料)引申、暗喻的道理、观点;所谓立意的普遍性,是指文题(或材料)引申、暗喻的道理、观点;所谓立意的普遍性,是指文题(或材料)所含有的能为一般人所能领会的一般道理、观点。
我们面临文题《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时,大多数人都是从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外物的作用,教育人们要多读好书,多交益友。这是众人都能想到的,缺乏新鲜的滋味。有些思维敏捷,文思如涌的考生,却想到的是近墨者未必黑。他用“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等为论据,阐述外因影响固然不可忽视,但关键在于内因能否承受外因压力并联系现实,目前,对外开放,难免泥沙俱下,但只要头脑清醒,去粗取精,大可不必忧虑。
两者比较,后者运用了“反弹琵琶”法,立意比前者深刻,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后者由于冲破了同模而铸的沉闷局面,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颖独特的思想境界。
“反弹琵琶”法立意与立意的普遍性是紧密相连的,它是建立在普遍性的基础之上。有的与立意的普遍性相反,有的是从普遍性中分支出来。因此,它具有“少”“变”“新”的特点。
设问警策
这是一种用设问形式,开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深思的开头方法。它把自己要写的主要内容,开篇提到读者面前,突出、强调,引人深思。接着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娓娓道来。
范文例段: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的大鱼。它们的体积增大了千万倍,需要很多的有机物质来组成。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一个成年人,即使一点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一千四百大卡的能量。这些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
这是《食物从何处来》一文的开头。作者开篇设问:“物质和能量从何处来?”颇为新鲜而又陌生的话题,接着便说明其来源的途径:自养和异养。
设问警策法开头,一方面能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能帮助读者抓住全文的内容。
先树靶的
写驳论文应先树靶的,即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或论据),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例如《“友邦惊诧”论》一文,开篇揭露事实,摆出敌论:“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接着以确凿的事实同对方的谎言相对照,批驳反动论点。
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分析对方的错误言论,找出它的主要错误,树立靶子,然后决定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反驳,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击中要害。
娓娓道来
娓娓道来的开头方法,要求开篇用如话家常的形式和语调,向读者陈述有关的人和事。语言流畅清新,质朴亲切,是它的独特艺术风格。
优秀的评剧演员新凤霞的文章,大都采用这种开头方法。请看她的散文《傻二哥》开头:
我的童年是在天津度过的。那时,天津是热闹的工业城市。就是在南市贫民区,也有很多好玩爱唱的人,还有票友聚会的地方——票房。每天有人在票房吹拉弹唱,十分热闹。特别是在夏天,吃过晚饭后,人们就三三两两都到票房来了,虽然是在小胡同里,大人小孩却不断地拥到这里来,天津人就有这样爱玩爱唱的传统。
阅读新凤霞同志的开头片断,仿佛是她与人们讲故事,谈心似的。她介绍了天津人的习俗,亲切动人,接下去的是介绍傻二哥助人为乐的有关事迹。
这种方法要求用通俗的群众性语言,平和的语调。适用于记叙文类。
构思
构思,是实现作者从对生活素材的纯感性认识到理性概括再到表述成文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它显示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对材料的深刻开掘力、对生活内容的高度概括力。因此,构思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内容与形成或成败与优劣。即使是写同一体裁同一主题的文章,由于构思取材的不同,也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谁构思得巧,谁的文章就能技高一筹。
主线延伸法
所谓主线延伸法就是处理好主要材料与次要材料的关系,把主要材料突出出来,并尽量压缩其他枝叶的一种构思方法。其具体做法是把可以充当主干的材料加以扩充、展开,写出事件发生、发展,使之完整。其间可穿插背景介绍、抒情、小段议论,这样便能把文章主干写得具体、集中。这种方法多用于叙事记人的文章中。在叙述过程中,可以采用插述的方法,运用学过的肖像、细节、环境、行动、心理等表现手法,使许多抽象的地方变得充实起来。如《梁生宝买稻种》一文就成功地插入了许多细节描写(顶、披麻袋的样子),并插入了梁生宝回忆他买稻种以前的情形,这就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波澜起伏。主干的有效延伸,使中心更突出。
彩线穿插珠法
“线”即文章的线索,“珠”就是组成文章的材料。用一条线索把材料连缀起来,这种构思就叫“彩线穿珠”。
组成一篇文章的材料是各色各样的、零散的,用“线”把这些零散的“珠子”串连起来就会成为一挂美丽的珠串。
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这样的文章才显得有条理。线索可以用时间、具体的物品、情感人称、事件的方式出现,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以“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记一辆纺车》的线索就是具体物品一辆纺车等。
在构思过程中,应注意线索中的“彩珠”应是行文的重点,这些“彩珠”应是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
托物象征法
通过某一种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这就是托物象征。
这一构思方法常运用于抒情性的散文之中,因为在抒情性散文中,往往要对某些抽象的精神品质和社会现象进行描述,而这种抽象的品质只能托物于与之有相同属性的事物。也就是把难于直接抒写的概念、思想,借助具体事物抒写出来。在这一类文章中,要注意由物写到人,或由人过渡到物。如《松树的风格》不能一味去写松树,最重要的是在描述好松树的品质后,过渡到具有这种品质的人们。这样,作者的真正意图才能表达清楚。
同项合并法
“同项合并”就是按照一定的指导思想,把类型相同的两件或几件事情合到一起的构思方法。这一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做到围绕中心选材,不会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
用一定的观点作统帅,将材料梳理归类,能有效地使材料连成一个整体。但如果忽略了同类项材料的主次,不分先后地排列起来,尽管表达了一个主题,仍然会给人以堆砌材料的感觉。在同类材料之中,应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如魏巍的《我的老师》围绕“老师爱学生”这一主题,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地重点地写了七件事,展示了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材料反映的性质又是相同的,所以归类材料就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类比显义法
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别的属性上也可能相同的一种构思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