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时,要仔细观察,具体分析事物,挖掘其本质特征,然后展开联想,寻找具有类似点的东西。如茅盾从白杨树的形象,联想到当时中国的现实,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他根据这一中心写了著名散文《白杨礼赞》。
又如看到水滴,由“滴水成河”想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由“水滴石穿”想到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凭借不同的特征,确定不同的中心。
合理联想
合理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并由此而确定出所写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方法。
杨朔在写散文《荔枝蜜》的时候,他由蜜蜂酿蜜联想到劳动人民建设新生活,从而确定中心:借蜜蜂辛勤酿蜜来赞美用劳动创造自己的生活、创造人类生活的建设者。
运用这种方法时,一般有下面几种情形:
(1)比喻联想,即由相似点引起的联想。相似点可分形似和神似两种。
(2)由相关点引起的联想,即相关联想。如《小桂花》一文,作者由小桂花和周总理一块拍摄的一张照片,就联想起周总理来小桂花家的情景,进而联想到周总理热爱、关心劳动人民的品质,从而确立中心。
(3)对比联想即由具有对立关系的事物,或者一种事物前后的不同,而引发的联想。如看到一个城市的新面貌,联想到昔日破败的景象;看到遇险不救的人,就联想到助人为乐的雷锋。
运用此法立意,可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但联想一定要自然、贴切,否则会弄巧成拙。
选材
古人说:“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意思是说写文章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就是构成文章材料,是一篇的物质基础,文章的主题要靠这个基础来体现。“饭”是靠“米”做出来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理就在其中了。
材料对写文章既然是如此重要,那么,社会生活中的材料浩如烟海,我们自己积累的材料也很多,什么材料才能写进文章中呢?
选材必须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要围绕主题选择材料。选材的主要依据是主题。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和详略、主次。能够最有力地表现主题的,一定要选,要详写;对主题有一定表现力的,是次要材料,要少选或不选,选则略写;与主题无关的不选。
(2)要选择典型材料。典型的材料,就是最有代表性的、最能充分说明问题的材料。它具有普遍意义,能深刻地、有力地揭示事物的真相、特征,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鲁迅的《故乡》只选写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主要人物,就能反映辛亥革命十年间,江南农村破败,人民生活贫困的现状。这样的材料就有典型性,能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3)要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所选的材料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生编硬造的,或个别的,偶然的现象。
(4)选择新颖、富有魅力的材料。材料的新颖表现在三个方面,材料新鲜富有时代气息,其次材料虽不是新近的事,但必须是别人没有或很少使用过的,或改变角度,写出新意。
题眼依据法
有些命题作文,文题的题眼已揭示了中心,如《难忘的一件事》、《可爱的中国》、《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其中“难忘”“可爱”“心灵手巧”就是这些命题分别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写这些命题作文时,首先从题眼入手,明确中心,再围绕中心选材。要从积累的材料中找到有关的素材,再进行对比挑选,选出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舍去与中心无关的材料。
坐标图像法
确定好主题后,要根据主题进行散发性思维,先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层层展开联想,迅速收集素材,以供筛选。接着根据思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把能够表现中心思想的有关信息点,用坐标图像的形式分门别类地标出来。最后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遵循选材原则,选出最有表现力的材料。这就是所谓的坐标图像法。
下面是某位同学在写《忘不了那一幕》一文选材时,所设的坐标图像:事件临终出殡告别奚落辅导摔车人物爷奶兄妹同学众人老师旅客地点屋里路上教室街道车站门口时间早中晚春夏秋冬
根据记叙文“四要素”设立坐标系,建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主轴,然后确定时间、地点、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的信息点,用虚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轮廓完整的故事情节。某同学描述了深秋的一天,一群众在街道上怂恿两个“傻子”打架,奚落“傻子”的场景,对那群人因缺少爱心而麻木不仁的丑恶行径进行了无情的鞭挞。这个同学所选的材料新颖,深刻而又具有典型性。
范围界定法
有些命题,从时间、地点、人称、写作内容及中心、写人记事等方面,规定了选材和写作的范围。面对这些题目选材,首先要弄清楚限定的范围,明确出题者的意图,确定写什么。接着把限定的范围缩小到一定程度后进行选材,确定写什么。如《童年趣事》,题中“童年”与“事”要求写五岁到十岁一段时间的事。这段时间所见、所做的事是很多的,必须从中选出最有趣味的事。最后根据选定的材料确定中心思想,再按事件临终出殡告别奚落辅导摔车人物爷奶兄妹同学众人老师旅客地点屋里路上教室街道车站门口时间早中晚春夏秋冬中心将材料进行加工,取舍,选好写作角度,明确详略。
量体裁衣法
文章的体裁不同,对选材的要求也不一样,写文章必须根据命题所限定的体裁来选择材料,这就是所谓的量体裁衣法。
写人的文章,要着重描述人的外貌、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或性格特点。因此,选材时,要选出最能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材料,重点刻画人物。记事的文章,要紧紧围绕事情发展变化过程,选择有用的材料,必须交待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局等要素。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选择最能体现其特点的材料。如《中国的石拱桥》,作者选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典型事件,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等特点。议论文要根据论点来选择材料,选出对论点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如吴晗的《谈骨气》,作者只用穷人不食嗟来之食,文天祥富贵不淫,闻一多威武不屈三件事,就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
独具匠心法
“独具匠心”指的是构思要有独特之处。选材也是这样,所选的材料要有独特之处,做到:新、活、奇。
新,就是选择新近出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反映新的生活。
活,就是灵活地运用手中的材料。写同一个题目,要推测同学可能用的材料,选出同学们可能不用的材料。即使用同一个材料,也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组织安排材料。
奇,就是选择别人不了解的或出乎意外的材料,给人以惊奇之感。如老奶奶跳起了迪斯科,这个材料就很新奇,跳迪斯科的,大都是中、青年,而老奶奶居然也跳起来了,不是稀奇的事吗?
联想发探法
联想发挥法在选材的过程中,经常和其他方法一并使用。所谓联想,就是从眼前的事物,想到不在眼前的事物;由眼前的一景一物想到与它有关的其他事物;由事物的现在想到它的过去;由事物的特点想到它的精神;由一种事物悟出一个道理。所谓的发挥,就是对想到的材料要进行提炼加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作者在鲁迅的追悼会上,看到许多悼念的人,就联想到伯父生前与自己“谈水浒”“笑谈碰壁”“笑救车夫”“关心女佣阿三”等四件事,并用这些材料来揭示伯父受到人民爱戴的原则。
此法的运用,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又叫纵横联想法。
往事追忆法
我们在记忆的深处,珍藏着许多难忘的、有趣的生活情景,选材时可根据中心进行追忆,展现那生动的画面,选出有关的往事。这种方法就叫做往事追忆法。
在写作过程中,经常运用这种方法来选择材料。鲁迅先生在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就追忆了儿童时代在百草园中充满无限快乐的生活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无味的生活,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魏巍的《我的老师》回忆了儿时生活在老师身边的一桩桩平凡甚至琐细的往事,张洁的《挖荠菜》回忆旧社会的痛苦生活,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追叙了我的成长过程中有关母亲的事。
追忆的材料往往是难忘的、具体的材料,因此运用这些材料,会写成生动活泼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品位升华法
所谓品位升华法,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透过人物本身,注入具有社会意义的深刻内涵,使文章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这种方法要求在选材的时候,要尽量选取那些能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革的人物来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既有鲜明的时代感,而且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文章技高一筹,独到新颖。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就是运用品位升华法的典型范例。文中的阿Q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觉悟的贫苦农民的典型。被奴役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对压迫者的憎恶和对革命的神往。但封建宗法思想的毒害和小生产者狭隘守旧习惯势力的限制,又造成其性格的主导面——阿Q精神。阿Q的性格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势力侵人,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一种病态心理,带有民族耻辱的印记,阿Q的形象就具有这种深刻的现实。
引古证今法
所谓的引古证今法,指的是,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某一现象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的时候,引用古人有关的理论材料或事实材料为根据,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邓拓的《事事关心》是一篇借古论今,阐明读书与关心政治的关系的杂文。文中首先引用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写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然后以此为依据,层层深入地阐述了“既要读书,又要关心政治”的道理。
运用此法应注意:古今的材料要与今人的观点一致;引用的材料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性,这样才有说服力。
材料优选法
材料优选法是选材时必用的一种方法,常和典型选材法相结合。也就是根据题目和中心进行发射性思维,回顾生活,联想与之有关的材料,再用比较的方法,反复筛选,择其具有普遍意义,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
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用了这种方法。如写一个激烈的战斗场面时,他开始准备这样写:敌人的炮火多么厉害,敌人如何凶猛地往上冲,经过我们战士的一阵手榴弹,把敌人打下去了,接着敌人又第二次冲锋,我们的战士又是第二次、第三次地用手榴弹把他们打下去了等等。这样只写了战士的外表,没有写出英雄的灵魂。把活的人写死了,再惊人的事迹也觉得不感人。接着,他想起了一次战斗后的壮烈场景:烈士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和敌人倒在一块,烧在一块的。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进裂,涂了一地。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这样把死人写活了,生动形象地表现志愿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于是,他舍彼留此。
就这样,他从20多个自认为最生动的例子中,选取最能表现志愿军战士精神面貌的三个典型材料。优选时,不仅要考虑每一材料,还要斟酌推敲各个材料的不同侧面。
典型选材法
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精心地选择材料,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有普遍意义的,能够展现中心的材料,这就是所谓的典型选材法。
所谓典型材料,指的是能基本反映社会主流,具有代表性的材料。选材典型还应该避免停留于一般化。因为,有些材料能反映主流,但由于多次运用,缺乏新意。选出典型材料,必须对材料进行多次筛选,根据中心进行提炼加工。
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只选用了三个典型材料——松骨峰战斗、马玉祥从烈火中抢救朝鲜孩子、作者在防空洞里与一位战士的“三问三答”,就表现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从而讴歌抗美援朝这场伟大的战争。作者在选材时,是经过反复筛选的。据作者自己说:“在朝鲜时,我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边写了二十多个我认为最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们看,感到不好。因为例子堆得太多,哪一个也说不清楚。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
点面结合法
“点面结合法”中的“点”,指的是事物有代表性的局部,“面”指的是事物的全局和总貌。点与面具有一致性,即都必须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又具有联系性。一般说来,面写的是概括的内容,而点是这些内容的具体化。这种把反映事物的整体、全貌的情况,和反映事物个别的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写的方法,叫做点面结合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场面描写,如写《一次篮球比赛》,应写场地的设施、环境、观众的气氛及全体队员的精神状况,既写整体面貌,又要着重描写个别队员的动作、神情、语言等。这样点面结合,重点突出,融入、事、物为一体,就能反映比赛时紧张、激烈的气氛,表现出队员努力拼搏、进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