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着残存的明长城登上下马关古城墙,长城关隘500年的历史画卷徐徐打开,让我们今天领略了昔日“固镇第一关”的神韵。古城辟南北二门,今南门及瓮城的砖砌券拱门洞尚存。瓮城北门洞上方刻有“重门设险”四字。瓮城正东设门,门洞上方嵌有长方形石板,上刻“橐钥全秦”四字。传说古城是依金龟形状而建,取金龟探水之意,象征其经久不衰,长流不息。后因三边巡视边防者必下马于此地休息,而得现名下马关。
据史书记载,明朝初期,宁夏河东边防是在横城至花马池筑墙御敌,而花马池至固原之间则毫无阻挡,只要前线失守,敌方兵锋就直指固原,侵扰甘肃东部,对关中造成威胁。据记载,河套之敌成华三年攻破开城,弘治十四年入寇平凉、临洮、巩昌,十八年抢掠固原、隆德、静宁、会宁等地,皆由花马池一带拆墙南下,途径下马关到达固原的。所以,加强下马关一带的军事防御,已成为当时固原边防的当务之急。修筑下马关固原内边,可以防止一旦前方失守,则退入二线防御工程阻击敌人,以改变固原一带被动挨打的局面,变为主动出击。下马关因居“东北扼庆(阳)、宁(夏)咽喉,南连巩(昌)、固(原)肘腋”,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在明嘉靖五年(1526),总兵王宪为控制蒙古族南侵,带着一批身穿战袍、枕戈达旦的明朝将士,日夜奋战,在亘古荒原上修筑了“周五里七分,高阔三丈五尺,内土外砖”的古城,下马关从此成为扼守南北交通要道的古代边防关隘。
明嘉靖九年(1530),年近古稀的王琼出任兵部尚书,总制三边,监管宁夏、延绥和甘肃,镇守边关要塞。他深谋远虑,有战略眼光,为了加强下马关边塞要隘的防御功能,是年命固原守将刘文统领8400余名官兵,以下马关古城为中心,开始新筑修补向东越过老爷山,途经盐池萌城、甘肃甜水堡直至陕西定边县姬原近三百多里长城;向西新筑修补翻越小罗山,途经徐冰水、红古城、海原西安州、干盐池,直至甘肃靖远花儿岔黄河岸边近六百多里长城。这道近千里长的防御线,在历史上被称为“固原内边”。王琼每年都要到下马关进行秋防,明察军情战事。他在《过豫旺城》诗中这样写道:“固原直北荒凉地,灵武西台豫旺城。路入葫芦细腰峡,苑开草莽苦泉营。转输人困频增戍,寇掠胡轻散漫兵。我独征师三万骑,扬威塞上虏尘清”。下马关也由此留下了“固镇第一关”的美誉。
古城经历了300多年的世事沧桑,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根据当时的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奏议,在下马关设立平远县,首任知县陈日新奉旨入关,整治战后废墟。他上任的第二年,协助提督吴禧德将被洪水冲毁的西墙东移重新建筑。陈日新是个很有抱负的知县,是一位知黎民百姓疾苦的知县,他用诗记下了初到平远县城下马关时所目睹的情景:“抱薄稽丁口,疲癃十七家,老鳏悲失妇。茕独哭无爷。补缀毡衣重,栖迟土穴斜,苍生如此困,徒愧俸钱赊”。陈日新尽管没有经历过刀光剑影的战场,但他深知战争给黎民百姓所带来的疾苦,面对古城,他发出了金汤永固的感叹:“雉堞前明,曾经地震倾。经营劳主将,版筑倩防兵。夜月归新邑,秋风撼故城。金汤期永奠,锁月北门横”。陈日新的感叹足以体现出一个政治家兼文化人的共振心态。在他从政六年里,励精图治,勤政为民,一方面救穷苦百姓于水火之中,一方面广集博采,完成了同心历史上第一部县志《平远县志》,为后人留下了珍贵史料。平远县尽管在民国3年(1914)改为镇戎县,民国17年(1928)又改名为预旺县,但县址仍设在下马关。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边塞重镇下马关也曾有过浓墨重彩的两笔。民国25年(1936)六月初,西征红军右路军红十五军团,在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率领下进入宁夏,开始执行西征第二阶段夺取宁夏,建立和巩固陕北根据地的任务。红七十五师到达下马关的当天,就从四周将城墙包围起来。守城敌人凭借城墙进行顽抗,同时还进行反动宣传,欺骗煽动不明真相的士兵拼死守城,妄图保住宁夏南部这一重镇。为了攻克下马关城,红军一方面派小部队不分昼夜轮番发动小型攻击,骚扰疲惫敌人,使之不得安宁;一方面派宣传队发动政治攻势,向城内喊话,投放传单,分化瓦解敌人。红军的政治攻势发生了效力,红军还动员与城内守军有关的群众和其他老百姓,给城内守军和壮丁做思想工作,造成了敌人的巨大恐慌。红军围城17天后,在27日夜间攻克了下马关城,完全打开了根据地与宁夏的通道,使陕北根据地西部扩大到豫旺县以西一线,有力地打击了“马家军”经常袭扰陕北根据地的嚣张气焰。在攻克了下马关城的第二天早晨,红军指战员浩浩荡荡地从南门进了城,军团长徐海东把指挥部设在南门箭楼上,并在这里接受了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先生的专访。斯诺先生站在古城墙上目睹了红军转移出城时的情景,在他的名著《西行漫记》中这样写道:“大军离城秩序井然,除了不停的军号,悄然无声,给人一个指挥若定的印象。”
还是这支革命队伍,时隔13年的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解放兰州向宁夏进军时,陕北三边解放军独立第一师和第二师,先期进驻下马关,以配合十九兵团解放宁夏。9月初,马鸿逵携带家眷和财物逃往重庆,时任宁夏兵团司令官兼代理省主席的马敦静(马鸿逵二子),命令负责河东防务的一二八军军长卢忠良,以“秘密迅速行动”出兵下马关。卢忠良亲率8000人马,9月8日在下马关与人民解放军排兵布阵,开战5天他就仓皇逃回了灵武。下马关战役有力的策应了解放大军挺进宁卫平原的速度,加快了解放宁夏全境的步伐。
如今站在下马关城墙之上,东西山峦叠嶂,逶迤的长城遗址犹如硕蟒巨龙攀越而上,在无限感慨之余,给人平添了几分世故沧桑的悲悯和欣慰激情的冲动。划过历史的天空,响起的是:“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
长城脚下的子民若不想成为“败家子”,不但要守护好老先人创下的“家业”,还得开发利用好这笔宝贵的文化资源,把昔日的“古镇第一关”打造成为宁南山区的经济强镇和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