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听说子午岭的秋景特别好看,我约了几个朋友,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昼夜星辰地赶了上千里路程,在第二天上午的9点多钟从子午岭腹地合水县的板桥村上了山。这时,阳光正好,暖融融的。因为风是从茂密的山林里吹度过来的,所以还带着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汽,轻绕在人的周身,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的愉悦。
这里的空气很明净,天空瓦蓝瓦蓝的,岭谷交织的远山上没有烟霭。如果说北方的秋天是一幅传统的水墨画的话,子午岭的秋却是别具一格的被绘成了色彩温暖的油画。远远看去,红的、黄的、绿的、黑的、白的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颜色,绘染在绵延起伏的黄土岭谷上,像一条长长的画卷铺展在天地间,浩瀚如虹,气势令人振奋。
子午岭也称桥山,是我国黄土高原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一片生态公益林地,似一条舞动的绿涛巨龙,横亘陕甘两省十县,因其主脉走向为“直南直北”,古人以北为“子”,以南为“午”,故而得名。在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天然次生林区里,生长着400多种植物,栖息着近百种野生动物,除了被称为黄土高原的“生物基因库”、“绿色生命线”等美誉外,它还记载着华夏文明,散发着龙脉的灵气和祥瑞。
据史书传载:古代轩辕黄帝氏族部落就起源于桥山山脉和北洛河上游,逐渐发展壮大、占据关中和中原地带。秦朝年代,在子午岭山脉岭脊修筑直道,南起云阳,斩山填谷,北达九原,在境内长达290公里。打扮梁又是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汉代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单于呼韩邪时,沿着秦直道走到了这里曾有小驻,这里恰巧是当时西汉和匈奴实际控制的边界线,王昭君越过此地,便意味着离开了故土。因此,王昭君在此曾梳洗打扮,面南拜别故土父老,昭君梳洗打扮的历史一幕永远定格在了这里。现在我们只能猜想当年坐在马背上的王昭君,在穿越莽莽林海时,对亲人是怎样的眷恋?离别故土时又是怎样的忧伤?昭君的远嫁,换来的是国家的安宁与民族的和睦……
为了能拍摄到好的秋景照片,我们驱车行驶在绵延起伏的山梁上,徒步在茂密的林间小道,费了好大劲,走了不少路,却一张如意的照片都没拍到。因为在上百里的林区里看到的是同一类的山形,典型的黄土岭谷风貌。更为稀奇的是,乔灌木相依共生,不择地势的密扎在厚厚的黄土里。远望蔚为壮观,近看又极为平淡无奇,发现不到什么特别之处。也许是艺术世界的“新”、“特”、“奇”更能引起人们关注的缘故吧,我们一时捕捉不到好的拍摄视角,就干脆搁下相机,蹲在山梁的制高点上,一边爽快地呼吸着天然森林里的新鲜空气,一边贪婪地观赏着大气又温婉的壮美景色。
观景中,我感到子午岭宁静祥和的秋景很不一般,竟让人意识不到秋天的悲凉萧索。和煦的阳光,清爽的空气,绚丽的景致,犹如母亲的手在轻轻抚着你的头,耳语叮咛。合上眼,陶醉于大自然慈母般的温暖之中,让你不再畏惧冬天的严寒,让信心和坚强伴随你左右。
临下山时,我有一股莫名的冲动,苦思冥想着在这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色彩背后,孕育着怎样的哲理在里面呢?当车行使到山脚下,我隔着车窗看见田里收粮食的农夫时,突然眼睛一亮,电击火迸一样找到了子午岭的精气神来。
子午岭虽然没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要,黄山之俊秀,但却蕴藏着一种黄土高原人特有的淳朴无华、憨厚真诚的气质。这种气质,让人又联想到一个朴素又简单的哲理:平凡之中见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