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阅一本自己珍藏多年的《革命样板戏剧本》书籍时,无意在书页中发现了一张又干又新的两角钱。这不是30多年前爷爷给我的那张丢失了的压岁钱吗?
年幼时,每逢过春节,爷爷都要给我们这些孙子辈每人一份压岁钱。当时尽管只有几角钱,但让我们收到的不仅仅是火热的年味和浓浓的亲情,过后,值得回味的却是爷爷寄托在压岁钱里的祈盼。
从记事起,每到年关,我们那种欢乐心情却比现在的孩子们要狂热得多。没有作业负担,可以尽情地嬉戏玩闹;可以吃上平时吃不到的白面馍,穿上拆洗过的“新”衣服;更高兴的是能够拿到压岁钱。特别是爷爷每到除夕晚上,他都会想方设法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会把平时在集市上换攒下的又干又新的角角钱,作为“压岁钱”给我们每人发一张。
在那时,每当拿到爷爷给我的那张崭新纸币时,都会欣喜若狂地用双手把它完全摊开拿着,并且饶有兴趣、翻来覆去地观察着上面的图案,乃至极其微小的点缀都不放过,而且更为神气的是在大年初一拿出去让没有得到压岁钱的其他孩子们好生欣赏,实际上是想炫耀一番。“玩”过几天后,那张纸币就有点旧了。几角压岁钱一直没有舍得买糖果吃,买鞭炮放,瞒着其他兄弟姐妹,把它小心翼翼地藏在自己认为最“安全”的地方,哪怕在睡觉前也要偷偷看上一眼,生怕它会飞走似的,而且在次日早晨醒来,都会情不自禁地又拿出来观赏一番,颇有点自我陶醉的感觉。夹在书里的这张两角钱,就是那年我把压岁钱藏得太“保险”了,竟一时想不起来,让它在书页里一直蕴藏了30多年。
爷爷的压岁钱一直给到我结婚那年才终止。那年过春节我给了爷爷一张百元压岁钱。也就是在那年,我才真正领悟到爷爷“压岁钱”里想说而未说出的话。
抚今追昔,让我从爷爷的压岁钱里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真谛:压岁钱属于亲情互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是一种血浓于水的良好心愿,愿自己的孩子平安成长,愿老人健康长寿;是长辈对晚辈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和亲情寄托;是“人生我,我生人”的代际报答和感恩的一种传统礼仪。
压岁钱的“真实面目”,其实不在于“钱”本身,而在于象征着吉祥的那个装钱的红纸袋;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有无,只要有了,不论多少都能产生美好的心灵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