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无可奈何花落去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的作者是北宋大词人晏殊。这首词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大意是:听一曲新词,喝一杯酒,去年的天气不会改变,去年的亭台也不会改变。但是,今天的夕阳落下去了,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永远不会回来了吧。
鲜艳花朵的零落无可奈何、无法挽回,但是,年年有似曾相识的燕子飞回来。我在一个花园里,走在被鲜花洒满香气的小路上,独自徘徊。
这首词完全可以和李后主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媲美。看过很多人解读晏殊。叶嘉莹先生的解读深得我意。叶嘉莹先生解读的大意是:晏殊在这首词里写得也是人生无常的悲哀,李后主同样写了人生无常的悲哀,但是李后主对于人生无常的悲哀是入而不返——“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晏殊说的也是无常,他说——“一曲新词酒一杯”,他不像李后主,开头就“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没有。他淡淡地写,从侧面来写,有一种赏玩的性质。他写的是美丽的,又有歌,又有酒。一曲新词酒一杯。词,是歌词。酒,是酒杯。有歌有酒,这么美好的事物。他这种词是很难讲的,可是他的感伤就是在“一曲新词酒一杯”之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这正像“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永恒的,不变的。春天又回来了,春天是年年有花开,年年有燕来,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没有改变。“雕栏玉砌应犹在”,“去年天气旧亭台”,这也是永恒不变的。晏殊写得非常闲淡,悠然,不着力,这是晏殊的特色。
而下面的“夕阳西下几时回”,一下又写出了人生的无常,有力量。可是,他后面说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了,这是无常。可是,年年有燕子飞回来,这是宇宙的循环,是宇宙的永恒。
说起来,晏殊这首优雅含蓄的《浣溪沙》,还有一段故事呢。有一次,晏殊出差路过扬州,就想到大明寺看看,毕竟那是著名的扬州古刹嘛,里面藏书很多,读书人很喜欢这里的古庙,穷书生在这里读书,不但有地方住,还能吃上最简单的饭食呢。《红楼梦》里的贾雨村当年穷困潦倒时,就是在庙里读了几年书才考上举人进士的。范仲淹当年还在醴泉寺苦读几年哩。而且寺庙里面通常都专门设有诗板或者诗墙,无论哪里来的文人墨客,失意也好,得意也罢,都可以在这上面题诗赋词。
晏殊就专门好奇地看了诗板,一首名为《扬州怀古》的诗吸引了他的目光:“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名。仪凤终陈迹,鸣蛙只沸声。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怨而不怒,愤而不发,有进有退,晏殊很欣赏。他是宰相,有发掘人才的义务。于是,就命人把题诗的人找来,说要提携他。
这么好的事,下人当然乐得去做了,马上将那个人叫了过来。一问,原来这人是当地官员,扬州主薄王琪。
晏殊吩咐设宴款待,把酒相叙。酒后,晏殊和王琪一起散步,问王琪,我有一联,“无可奈何花落去”,我想很久了,就是想不出合适的下联。没想到,王琪脱口而出:“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一听,拍手叫好,连声说,妙,妙,太妙了!浑然天成。因为这对子,王琪就成了晏殊的幕僚。晏殊比较爱惜人才。《宋史》说他“喜称人善,奖掖人才。”如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都是他推荐提拔的。据《涑水纪闻》记载:晏殊在翰林时,欣赏范仲淹的才华,推荐他做了馆职。
至于这句“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不仅把它用到了《浣溪沙》这首著名的词里,还用到了他的七言律诗中。不妨看看他的这首诗《示张寺丞王校勘》:
元已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选万才。
第2节 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李后主的词是跟着感觉走,头撞南墙也不回头,不理性,没有反省,没有节制。而晏殊的词呢,还不等撞上,就回头了。他有反省,有节制,比较理性。他这个人比较圆融,能够融会贯通。有的话,他不说明白,他来个“小园香径独徘徊”,让你去猜。有哀悼,但也有觉醒。
北宋的两个大词人晏殊、欧阳修,都受到了李中主、后主和冯延巳的影响,富于感发的力量。也就是说他们两个人都是南唐词风的继承人。按照词评家的说法,冯延巳“上翼二主,下启晏欧”,“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既然人生注定无常,注定短暂,注定悲哀,那与其为情所困,空空哀叹,还不如活在当下、及时行乐呢,为什么非要钻牛角尖呢?这是晏殊在一首词里的人生态度,这首词就是《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短暂的美好春光,有限的人生,平平常常的离别也会使人那么容易就消魂,有酒的时候不要推辞;有唱歌的机会,也不要推辞。人生如此短暂,就应该珍重这眼前的欢聚。
满目山河都容易让人怀想起远方的好友,可是怀念也是枉然,看到风雨让鲜花零落的景象,更加伤春。如此多的悲苦集中在一块,与其空空地怀念过去,还不如怜爱眼前这位佳人呢,也就是说,还不如及时行乐、抓住现在、活在当下呢。
春光短暂,人生短暂,而且还有苦难,所以有酒有肉有聚会,不可推辞,该吃吃,该喝喝。既然怀念远方的人也是空的,没有用的,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的,那还不如珍惜你眼前的这个女子呢。念远是空念,伤春也是空伤,这双重的悲哀之下,就应该反省,何必呢?梦远未来,现在拼搏、奋斗,期望将来如何如何发达,有用吗?空的。空想没有用。应该学会爱眼前,学会承受,学会担当。就是这样。
晏殊担任宰相的时候,宋朝正是盛世,举国上下没有什么忧患,所以主流价值观就是鼓励人们享乐,而他自己呢,也是天天酒醉,夜夜笙歌。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的享乐生活下,晏殊“八小时之外”的生活有点“那个”,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3节 晏殊的私生活很浪漫
据明朝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中记载说,晏殊“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他留守南都时,王君玉为签判,两个人比较投机,经常相约喝酒,酒后赋诗。据说,有一年中秋节,夜晚,晏殊喝醉了,倒头便睡。一个朋友去看他,见他睡着了,随口作了一首诗,然后大声念了出来:“只在浮云最深处,试凭弦管一吹开。”晏殊一听,这么好的诗,马上披衣而起,把下人叫起来,摆酒,和朋友狂饮,通宵达旦。
在私生活方面,晏殊也很浪漫。他曾纳了一位侍女为妾,这侍女聪明伶俐又善解人意,但晏殊的夫人不喜欢她,把她赶出了家门。晏殊虽然心里不痛快但也没有说什么。
晏殊和张先私交还不错,经常在张先来访的时候,让这名侍女唱张先的小词。忽然有一次,张先来到晏府拜访,这次,他没有见到这位侍女,一问才知道侍女被赶出家门了。张先是个特别风流的人,她不能理解晏殊为什么就能容忍呢?再说,男人怎么能没有妾?于是,作了一首《碧牡丹》劝晏殊享受人生,其中有这么几句:“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晏殊读了之后,感慨道,张公言之有理。人生在世,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苦了自己!于是,马上命人赎回了那个侍女,晏夫人也不再过问。
晏殊这个人年轻的时候,路走得太顺了。你看韦庄,59岁才考中进士,晏殊14岁就赐同进士出身了。1020年,30岁的晏殊就成了翰林学士。1025年(仁宗天圣三年)迁枢密副使,1032年(明道元年)除参知政事,1040年(康定元年)进枢密使,1042年(庆历二年)加同平章事。
少年得志,做官做到宰相的地位,富贵名利什么都有了。而且,晏殊出来做官的时候,正值天下太平,他的性格比较圆融平静,做起事来也很顺。当然,这说的是他年轻的时候。到了晚年,他政治上不顺了,被免除了宰相的职位。他被贬到哪里呢?贬到永兴军,就是现在的陕西咸阳附近吧。
这么圆融平静的晏殊为什么被贬呢?这是官场政治斗争的结果。根据《宋史·晏殊传》里记载,晏殊被贬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用部分公家的劳役修治官舍,违反了政府的相关规定。第二个原因,和宋朝相传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有关。我们知道北宋的第四个皇帝宋仁宗赵祯,是个知识分子类型的皇帝,很不错的皇帝,可他身上有故事,也算是苦出身。他本来是李妃生的,可是,刘后不能生孩子,宫廷争斗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她就骗皇帝说李妃生了个怪胎,赵祯这个孩子是她生的。李妃冤屈而死。就这样,谎言一直持续了很多年。李妃死后,她的墓志铭得找个有地位、而且有文采的人来写,就找到了晏殊。晏殊不敢拒绝啊。那个时候,刘后还是说了算的人物,皇帝年幼,她是事实上的老大。你想,在一个单位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你得罪老大,一定是没好果子吃的。因为老大是决策者,她的话不管你多么地不情愿,你都得听,所有副手,都是配合老大工作的。这个简单的道理,晏殊不会不明白。
刘后让他写墓志铭,他不敢不写。但在那个时候,他能够说出真相吗?说皇帝不是你刘后生的,李妃才是她亲妈。说了不等于找死吗?可是,后来刘后死了,两个大臣就给皇帝告状,说晏殊对您不忠,陛下是李妃生的,可他写的墓志铭怎么说的?他什么都没提,他“没而不言”,居然不提。这起码是隐瞒吧?不厚道吧。隐瞒是不是欺骗?
皇帝一听,是这么回事。既然这样,罢相,贬职。
词人小传
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北宋著名宰相。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属文,幼以神童应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三十岁拜翰林学士。1042年(庆历二年)加同平章事。有《珠玉词》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