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首批校舍建于1921年。校址面临苍茫大海,背靠莽莽青山,气魄雄伟,风景佳绝。
厦大的卓尔不凡更在于它崇高的办学宗旨和追求一流的雄心气魄。建校不久,学校当局就采取重金礼聘的方法,以大大高于当时国内一般大学教授的待遇,吸引全国各地知名学者到厦大授课讲学。当时就有鲁迅、林语堂、胡刚复等20余位著名教授应聘来校。此后,不断有学者走进这片青山绿水,共同构建这座“南强学府”。这样,厦门大学人才济济,精英云集,更显出其立足长远发展的不凡气度。
进入厦大预科的卢嘉锡非常热爱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他十分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孜孜不倦地汲取着各种知识。读书,像蔚蓝的天空,像明净的大海,开阔了的心胸,涤荡了他的情怀。
1930年,卢嘉锡从预科毕业,升入厦门大学本科学习。他自小对自然科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酷爱数学,所以入学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主系数学,辅系化学。另外,他还选修了语音学和德语等课程。
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一直是个强系。卢嘉锡很快发现,有一位教授课讲得特别好,对学生平易热诚,深受学生欢迎。这位教授就是刚从美国留学归来,担任厦大理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的张资珙。张资珙先生渊博的学识、惊人的才华、循循善诱的耐心,无不令嘉锡钦佩不已。
有一次上课时,张教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奇怪的“化学式”——C3H3,然后转身问学生:
“你们谁知道这代表什么?”
“这是一种碳氢化合物的分子式!”有学生脱口而出。
“不,这不是什么化合物的分子式,而是‘化学家分子式’!”张教授面带微笑,不慌不忙地纠正道。然后,他转过身去,迅速写下三组英文单词:
CleatHead(清醒的头脑)
CleverHands(灵巧的双手)
CleanHabit(洁净的习惯)
同学们看后,恍然大悟,原来这三个英文短语中前后两个单词的词头分别是“C”和“H”。张教授称C3H3是“化学家分子式”,意思是一名化学家必须具备以上三种品格。这件事在卢嘉锡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非常叹服张教授能够用这种极易理解的方式,把学生引入神奇的化学世界。
张资珙教授很快注意到聪敏好学的卢嘉锡,这个数学系的学生辅修课成绩如此之好,不能不令他感到惊奇。他开始有意引导卢嘉锡在化学方面的潜力,给他介绍欧美科学发展状况,向他灌输科学救国的思想。
在张教授的影响和支持下,第二学期,卢嘉锡改为“主系化学、辅系数学”。
嘉锡勤奋读书,刻苦钻研,喜欢动脑筋,不愿放过任何一道难题。改系以后,化学成了他的主攻方向,但他对数学的兴趣并未稍减。他只是在名义上把主系和辅系调换了一下,实际上仍然是两系并进。高等微积分本来是主修数学的学生要学习的课程,可嘉锡偏偏爱不释手。一道难题,往往令他废寝忘食,有时,梦中还在解题。
大学三年级时,物理化学老师区嘉炜经常对学生进行测验,评卷也十分严格。有一次。他出了几道难题,结果,全班只有卢嘉锡一个人基本上做出来了。可是等卷子发下来,嘉锡发现老师只给了他l/4的分数,原来,他把答案的小数点写错了一位。
嘉锡坐在那儿,一声不吭,心里有些不服气。区老师走过来耐心地开导他:
“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一位可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了。我扣你3/4的分数,就是因为你把小数点放错了位置。”
事后,嘉锡冷静下来,认为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在科学研究上,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大意。从此以后,无论是考试还是练习,卢嘉锡总是千方百计根据题意提出简单、合理的物理模型,从而简易地“毛估”一下答案的大致范围。这种做法,使他有效地克服了因偶然疏忽而引起的差错。
在本科阶段的四年学习中,卢嘉锡凭借自己的聪敏和勤奋,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好成绩。他一直是陈嘉庚奖学金的获得者,还担任过校化学会会长和算学会副会长。1934年,卢嘉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化学系,辅系数学的学分也完全达到主系的要求,只差一篇毕业论文,不然,卢嘉锡就可以拿“双学士”了。
这些成绩得来不易,尤其是对嘉锡这样一个穷学生来说,他不仅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而且肩负着维持生计的重担。
毕业前夕,嘉锡常常一个人独坐海边,听着滚滚涛声,回想十几年的人生历程,思念不幸离去的父亲……
1933年8月,就在嘉锡还有一年大学毕业的时候,父亲卢东启溘然长逝。噩耗传来,嘉锡痛不欲生。他匆匆赶回家中,哭倒堂前。“留种园”音容依旧,而今却已是物是人非。哭断肝肠,留不住父亲离去的脚步,喊破喉咙,唤不回父亲早逝的英灵……
父亲一向疼爱嘉锡,知他天资聪颖,禀赋最高,所以三兄弟中只有他得到全部亲友的资助,拥有上大学深造的机会。嘉锡是父亲,也是卢家的希望和骄傲。
痛失严父后,他要面对的绝不仅仅是悲痛和无尽的怀念。以前,为了支持他念大学,父母含辛茹苦、吃糠咽菜,忍受着双重的艰辛和磨难。没等他有一丝回报,父亲竟匆匆而去。现在,沉重的生活负担摆在了卢家兄弟面前。
大哥雨亭收入不多,而且已有家小;弟弟万生不得不辍学做工,维持自己和母亲的生活;嘉锡单靠一点奖学金是无法支撑到毕业的,考虑再三,他决定牺牲部分学习时间,边读书边工作,借以维持自己的学业。
起初,嘉锡中学时的英文老师李锡爵出于同情和信赖,让他到厦门省立中学代教自己的一小部分英文课,多少有些收入。嘉锡还在厦大担任“学生助教”,这样,总算饥一顿、饱一顿地挺了过来。贫穷困苦从未吓倒倔强的嘉锡,他也从没有因为吃不上饭而影响了学习。
……
大学毕业后,卢嘉锡留校担任化学系助教。化学实验当时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使用,卢嘉锡就亲自编写、刻印讲义。他工作起来从不马虎,刻写出来的讲义依旧字迹清秀、逻辑严谨、无懈可击。老教授对这个十七八岁的“学生娃子”又怜爱又赞赏。
凭着非凡的记忆力,嘉锡把讲义和教案完全背下来。在讲台上,他只拿一张提纲挈领的小纸条,就能滔滔不绝地上一堂课,甚至几个小时。学生都对这位年轻的化学教师佩服得五体投地。卢嘉锡不仅课讲得好,而且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在教和学中,师生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1934年秋,18岁的陈国珍走入了厦门大学的校门,19岁的卢嘉锡担任他的普通化学课教师,并指导有关的实验。陈国珍学习非常认真,每次做实验都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卢嘉锡在批阅时同样字斟句酌,毫不放松。他那执教严谨、诲人不倦的品格,长留在陈国珍的心上。
直到几十年后,陈国珍教授依然珍藏着卢嘉锡批阅过的两本实验报告笔记本。
卢嘉锡从未把小自己一岁的陈国珍当学生看待,他们是最亲密的伙伴,拥有相同的信念和志向,信守同样的诺言与忠诚,始终不渝的挚友。
在厦大化学系担任助教的几年中,卢嘉锡曾在张怀朴教授的指导下合作编写了《物理化学实验教程》,又在方锡畴教授指导下合作编写了《普通化学实验教程》。这两本用英文编写的实验教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被厦门大学化学系的同事所采用。
由于生计关系,卢嘉锡担任化学系助教的同时,始终坚持在省立中学兼课,只不过,毕业后他把英文课还给了李锡爵老师,转而兼任数学课。
嘉锡的数学功底相当深厚,讲起课来自然游刃有余、毫不费力;加之他又有一个好嗓门,善于表达,所以初上讲台,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好感和欢迎。嘉锡喜欢教学,他心地善良,性情淳厚,和活泼天真、充满生命力的孩子们在一起,他能够忘掉生活中的一切烦恼。
嘉锡工作认真,不仅讲课、批改作业一丝不苟,而且经常研究改进教学方法,讲求教学效果。不久,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嘉锡,在厦门中学数学教育界已小有名气。有些心胸狭隘的人,免不了妒忌挖苦。嘉锡一向心纯似水,胸怀坦荡,待人热诚,从不存丝毫戒心。
1936年,他负责讲授高中一年级的平面几何课程。平时,他总是鼓励学生多做习题,有什么疑难可以来找他,他愿意帮助解答。
没过多久,一个学生拿着两道题,来找老师:
“老师,我有两道几何题目想请教您,可以吗?”
“当然可以。”
卢嘉锡接过题目看了看,这是两道平面综合几何证明题。如果用解析几何的方法很容易证明,若用综合几何方法证明,就成了大难题。他请那位学生先回去,然后开始苦苦思索。几乎想了大半夜,也没有找到综合几何证明方法,最后,他只好用解析几何的方法证明了。
第二天,卢嘉锡把答案交给那个学生,可学生并不满意。
“老师,既然您教的是综合几何,我就想要综合几何的证法。解析几何我们要到三年级时才能学习呢?”
这下可把卢嘉锡给难住了。他整整想了两个星期,还是毫无头绪。几位擅长几何的同事想帮助他,考虑了很久,也没能证出来。
卢嘉锡开始大量查阅资料。教科书,参考书,习题集,都没有找到这两道题目。他不灰心,最后终于在阅览室查到了难题的出处。原来,那是一家美国数学期刊近年刊登的“悬赏题目”。登出半年后,才被人证明出来。卢嘉锡把做法及出处译成中文,交给那个学生,并如实相告。证法不是老师做出来的,而是查到的。
不料,第二天,那个“请教”的学生突然转学离去。有人告诉嘉锡说,那个故意刁难他的学生,怕遭报复才不辞而别的。嘉锡觉得很奇怪,也很不安。他很想找到那个学生劝慰一番,但始终未能如愿。
这个小小的风波并没有影响卢嘉锡在同事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后来人们才了解到,那个“考倒”卢嘉锡的学生有个在中学教平面几何的表哥,对卢嘉锡的才能很不服气,于是借表弟之口为难他。事隔多年,这表兄弟先后成了卢嘉锡的学生。卢嘉锡不计前嫌,宽宏豁达,对兄弟二人悉心指导。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称赞卢嘉锡胸襟坦荡,有容人之量。
1936年3月8日,恰好是民间流传的“百花生日”。这一天,卢家大院繁花似锦,喜气洋洋。来往宾客个个笑容满面,如沐春风。卢嘉锡身穿结婚礼服,挽着如花似玉的新娘吴逊玉站在客厅前,接受众人的祝福。窗外,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李花交相辉映,渲染着青春的绚丽和爱情的甜蜜。
吴逊玉出生在厦门太古洋行一位高级职员家庭。念完普通小学后,家人又把她送到塾师卢东启门下继续读书。逊玉天性聪慧,又肯用功,深得老师喜欢。卢东启夫妇膝下无女,就收逊玉做了义女。
嘉锡上中学时,就和逊玉相熟。他常常帮父亲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渐渐地,他发现逊玉的文章写得特别好,不免由文及人,留心起这位端庄、秀气的少女来。等到嘉锡大学快毕业时,他们已经无话不谈、倾心相爱了。
结婚后,卢嘉锡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每天早晨,一辆预约的黄包车会把他送到厦大或省中。由于常常熬夜读书,坐上黄包车,嘉锡就会合上眼睛打盹。家——省中——厦大。构成了嘉锡全部的生活轨迹。循环往复,脚步匆匆。由于工作勤奋,家庭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真可谓够美满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