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袁老师家里吃过晚饭,夕阳已经西下,我向她们告辞,并和小袁老师约好两天后,也就是周五再去我家做客。
1940年7月19日,这一天的天气格外晴朗,依然是上午九点,我如约来到小袁老师家中,接上小袁老师,告别微笑欢送我们的袁母,漫步走回我的家中。从小袁老师家到我家,大约六七里地,慢慢走路,也需要大半个小时。这个时候,稻田的稻谷有一部分已经收割,留下一株株稻桩,矮矮地扎在田中,剩下的一部分,正在或是等待收割,微风抚过,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冲过去,扑回来。来到山脚的水塘边,水塘里的荷花传来阵阵清香。粉的、白的荷花,阳光下争先绽放,在碧绿的荷叶中间,探出身来,出于淤泥而片点不染,宛立水中央,远远看去,就是一片花与叶的海洋。
我脱了鞋子,跳入水塘边的竹筏中,划向荷叶从中,在外围转了十几米,摘下一红一白两朵荷花,返回岸上,递入小袁老师手中。
“红色的荷花,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呀,怎么会有红色的呢?”小袁老师问道。
“这红色的是野荷花,我专程到洪湖那边要来的种子。不过我还是觉得白色的更加好看。”
“是啊,这白色的荷花真白,黄色的蕊芯,白色的外叶层层错落有致,粉红的叶尖,更加纯洁无暇。”
“就像小袁老师你一样。”我微笑地看着小袁老师说。
小袁老师瞬间脸红。
“不,现在又像红色的那朵了。”
小袁老师害羞地捂住了脸。“你,你,不理你了。”
“小袁老师,我看到有好多莲蓬,等我下去摘些,中午喝点莲子汤吧。”
我重又跳入竹筏中,向水塘中央荡去。中间的荷叶比较密,竹筏已经无法撑过去,我下入水中,好在水不深,大约一米二三,我一边抬头看着上方,一般用手拨开荷梗,慢慢地在水中行走,时不时有一两条鱼,滑过腿边。大约十五分钟后,摘了四五十个,然后推着竹筏,向着岸边走去。才刚刚从荷叶丛中钻出来,远远地,小袁老师在岸边喊着:“李老师,你的衣服都全湿啦。”
“没事,凉快了不少。这儿的莲蓬还真有不少呢。”
我将莲蓬的梗掰下来,将莲蓬穿入余下的八个长长的莲梗中,这样就可以全部拿起来。而鞋子只好麻烦小袁老师帮我拎着,一起走上山去。
阿福竟然在正堂的椅子上打盹,在我们进来的脚步声中惊醒,慌忙冲过来接过鞋子和莲蓬。在我换完衣服出来的时候,小袁老师正将荷花插入一个高高的水杯中。而后,阿福去淘米洗菜,我与小袁老师一起剥莲子。我专挑了些嫩嫩的,十几分钟我们就剥好了大大的一盆。
煮好后分别每人盛了一碗,非得等到我落座后,他们才肯开始喝。
“真甜,不像我以前喝的甜中带点苦味。”小袁老师点评。“你放了很多糖吗?”
“呵呵,什么都没放,只有水和莲子。”我憨笑着回答。
“不是吧,怎么以前没有觉得莲子汤有这么甜啊。”
“少爷做的,什么都好吃。”阿福也跟着附和一句。
“少拍马屁。这莲子全都是幼嫩的,里面的莲心还没开始成长,自然就没有苦味。这一锅全部都喝完哦,不许剩。”
下午带着小袁老师到桃林转了转,桃花已不在,陆陆续续地结了一些果实。去年这些桃树种下的时候,可是花了一些功夫的,因为它们种下的时候,并不是幼苗,而是已经生长了两年多,整颗移植过来的,算算到现在,也应该有三年多了,在阿福和我的悉心照料下,竟然真的开花结果了。摘下一个尝了尝,味道还不错,于是乎,忙碌了近一个小时后,才摘到四十来个。
晚饭后,带着小袁老师,来到最高的山顶上,坐在那块平整的石块上,一起看那夕阳慢慢地落下。
懂得来之不易,所以分外珍惜。每一分每一秒,都想印上欢笑。不奢地老天荒,只望一世安宁。待到夕阳西下,回忆透着微笑。
看着她的笑脸,我又沉醉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你若安好便晴天。待到夕阳西下时,唯余追忆成思念。
“小袁老师,你愿意每天陪我一起,坐在这里,看那日落日出吗?”我自己都觉得,好委婉的表达。
小袁老师一直微笑,没有回答我。
夕阳无限美,只是近黄昏。很快,天色越来越暗,我该送小袁老师回家了。
下山经过正屋的时候,小袁老师停顿了片刻,指着上方的牌匾说:“这个‘李宅’太俗气,若是改成‘李园’,要好听许多。”
我愣了好半天,忽然间明白,“李园”,不就是“李袁”么,小袁老师啊,想不到你的回答也是这么含蓄。小袁老师已经走远,我急忙向山下追去。
走在乡间小路上,东方的天空,早早地挂上了一轮圆月。我从没有觉得,天空中的月亮是那么圆,那么亮。
“小袁老师,我以后可以叫你袁圆,或是圆圆(后一字轻声)?”
“随意吧,少爷。”
“是,夫人。”
“你..”
“走吧,夫人,月夜寂寂,长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