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们理解了慈禧太后交出皇权后所享有的权力和地位,我们就非常容易理解,只要她想运用这些权力,她就会对整个朝廷产生很大的影响,那我们就可以明白她为何可以继续执政,并收回皇帝的皇权,迫使维新派面临不知所措的局势了。西方相关学者曾这样说,凭借太后和皇帝对待维新派的态度,则可以断定太后强势有实力,皇帝懦怯无用。马士用“没有经验的胆小鬼”以及“只有热情的空想者”来评论光绪帝和康有为,但这种言论缺乏公平性。太后所拥有的权位,在现实以及理论方面都要强过皇帝:就理论而言,太后这尊贵的称谓取决于她的辈分而非能力;就现实情况而言,她因自己的地位得到保守派拥护,以此阻碍变革的实施。保守派支持她并非她在领导和政治方面有杰出的能力,也并非她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只是因为将她视作保守派的领导者,他们就可以根据中国的礼法摧毁这场变革运动。
没有太后,这些保守派也有其他方法。他们寻求机会引发政变,借此夺取光绪皇帝的政权,之后再从皇族血脉中选定一位较为“听话”的人来掌管皇权。不过,宫廷政变不能只是在皇宫内发生影响,这些保守派一直想在全国引起骚动。目前他们别无选择,面对这种危机,他们只有投靠太后才可以完全阻止维新运动,只有她才能牵制皇帝。
慈禧太后的决定出人意料。无论是康有为还是光绪皇帝,都单纯地认为相对于政治争斗,她更喜爱颐和园。慈禧钟爱艺术和诗歌,她在颐和园里可以如孩童般不断野餐,观看戏剧。另外,慈禧还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佛祖的虔诚,她还将很多自己喜爱的东西摆放在优雅宁静的新宫殿中。在颐和园,她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可是,慈禧反对改革,这关系到皇族权贵们的切身利益。而且,她实际上更钟爱大权在握。比如,她在1894年将瑾妃和珍妃贬为贵人,理由是这两人的生活过于奢华。我们无法知道皇帝对此的意见,但哪怕是他知道了也于事无补。1897年,她将载澍亲王关进宗人府,下旨罢黜其职位,不但打他八十大板还责令永远圈禁,这一切都因为载澍忤逆了她的意愿。光绪帝执政时期,慈禧就多次利用大清律法以及皇族法律处理某些事情。她下旨免除赞同维新运动的翁同龢的职位,这是她干涉朝政的第一步。但她并非时常做出这样的决定。从整体形势来讲,慈禧还是希望光绪帝以及辅佐大臣们能够处理好朝廷的事宜。因此,年轻的光绪帝认为这还算公平,至少,他希望她不再插手有关国家大事的相关改革。毕竟,改革和她所掌管的宫廷私事无关。
很多人对导致光绪帝梦想破灭,戊戌变法失败的因素持不同的意见。皇帝大力缩减机构、裁撤人员的行为让大多数具有威望的满汉官员颇为惊讶。这些官员组成代表团,并奉监察御史为领导者,他们一并去了天津同执掌北洋军队的司令荣禄见面,要求他在必要时期再度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身为贵族身份的荣禄和这些保守派的意见一致。他拥有过人才华,对国家忠心不二。可惜,不论是何种理由,他将忠诚于太后,但他不一定会对维新派采取什么行动。他是一位极具慧眼的清朝官员,虽然同保守派站在同一战线上,但是他也清楚欲救国家危难,就必须学习日本,推行改革。另外,处于观望状态的他也不一定会改变自己原本的立场。监察御史杨崇伊的话不足以让他有所行动,必须有能够改变他态度的事件发生。
光绪皇帝深知保守派的势力难以撼动,必须尽早地展开维新运动。他知道这件事风险很大,便时刻注意事态发展。如果他按部就班地执行改革,就会给保守派留有时间,他们就会有所行动。因此,光绪皇帝以及康有为都认为必须马上推行改革,尽管有风险,但是要比懦弱的“走着瞧”政策多些希望。光绪皇帝也想到保守派一定会请太后出面。太后一向迷信、目光短浅,喜欢听甜言蜜语,既不喜欢外国人,也反感新朝廷推行新政策主张。而新政策的实施会让保守派觉得这是在否定中国现存的一切。光绪皇帝明白,虽然太后已经9年不理会朝廷的相关事务,但是她依然保留着高于自己的权力。太后直接罢黜帝师翁同龢,就是她拥有无上权力的有力证明。目前,太后对改革的谕令还没有表态,但是,只要她反对推行改革,那么她随时都可以将这些命令收回。太后若是支持保守派,那么改革维新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光绪皇帝全面分析了整体事态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确保改革运动不被慈禧太后威胁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采取某些行动,阻止太后成为保守派的领头人。也就是说,光绪皇帝需要有人拥护,而且这个人不但在朝中拥有很高的地位,还要手握兵权,能够震慑住其他人。另外,这个人还必须是一个行动派,并且拥有长远的目光,支持维新运动,效忠于皇帝。光绪皇帝本以为自己找到了这样的人,但他却不知道他其实效忠太后。这个人,便是袁世凯。
不要责怪年少且孤独的光绪皇帝未能看出袁世凯的本性。有谁可以想到这个皇帝十分信任的人会是中国最大的叛徒呢?又有谁会料到他不仅在1898年失信于皇帝,还在1911年出卖了皇族,最后在1916年背叛了整个民国。
光绪皇帝为了能够顺利实施改革措施,希望袁世凯能够阻止慈禧太后重新掌权。为此,他单独召见了袁世凯,并将此项重任托付于他。关于光绪帝召见袁世凯相关事宜,有这样一个说法。1898年9月,袁世凯接到密令秘密觐见光绪皇帝,但是他没有见到皇帝本人,只是见到了负责传递皇帝意愿的第三人。不过,由于他自身的原因,袁世凯曲解了皇帝的意思。皇帝肯定不会为阻止荣禄让袁世凯在必要的时候刺杀荣禄,更不会为了阻止太后而让袁世凯囚禁太后。这样做都不利于皇帝以及正在实行的改革行动。皇帝直接忤逆太后会造成公众的反感,这甚至会危及他的性命。另外,在清朝很少有人因政治分歧而去刺杀谁。至于光绪皇帝,他本性也没有那么残暴、嗜血。皇帝是想让袁世凯利用他的军权,隔断反对派同慈禧太后之间的联系,让慈禧太后无力对紫禁城的政令进行干涉。
袁世凯同光绪皇帝见面后,就将这件事转告给荣禄。我们无法得知荣禄有没有在御史杨崇伊那里得到太后派他处理这件事的消息。不过,袁世凯因为担心太后以及自己的安危,哪怕可能性很小,他都会毫不犹豫这样做的。于是他立刻让信使们赶往颐和园,将事情禀报给慈禧太后,希望她抓住时机立刻做出决定,避免有性命之忧。
可以肯定的是,慈禧太后在听了这夸大其词的报告后,非常震惊。她知道了皇帝以及维新派握有实权后自己的处境,她很有可能被软禁、罢黜、蒙受羞辱甚至最后饿死。也许这些谣言制造者只是为了让太后相信这件事并立刻采取有效的措施而非对皇帝的性格进行丑化。不过,这些计策很有效,保守派达到了目的。慈禧太后在第二天就准备收回皇权。在9月份的一个早晨,天气非常好,慈禧太后从乐寿堂出发回到了紫禁城,这一切出乎人们的意料。威风八面的慈禧太后盛怒不已,她站在了无助且恐惧的光绪皇帝面前,大声地斥责,说他居然想刺杀她,是一个不知感恩的叛徒。之后,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软禁在紫禁城附近的湖中岛上,皇帝的特权再次回到慈禧太后手中。慈禧太后还以国家的名义颁布了一道圣旨用来羞辱皇帝,内容大意为光绪皇帝深知自己无力治理国家,一再请求慈禧太后重新把持朝政,而且皇帝代表其子民对慈禧太后能重新执政感到万分感谢。当然,这一切都是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承认的。
另外,清政府还颁发了另一个恶毒的诏令。诏令的内容非常简短:“帝遇疾,皇太后复训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