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维新运动,我们想要找到其失败的因素,就要结合道德、律法的理论以及应用来看。同时,维新运动的失败也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少有人同情光绪皇帝的不幸——哪怕是那些忠于清廷的人。事实是这同皇权有关,对皇权的忠诚使人们对慈禧太后的罪行产生了遗忘和容忍的心理。因此,谁掌握皇权,人们就忠于谁。所以人们选择听从掌握皇权的慈禧太后而非光绪帝。
光绪皇帝一共在位了34年(1875-1908年),在他执政期间,整个朝廷一直被慈禧太后所左右。慈禧住在紫禁城西宫,故被人称为“西太后”。她是咸丰皇帝(1851-1861年在位)的妃子,也是同治皇帝(1861-1875年在位)的生母。咸丰皇帝在位期间的正宫皇后被称为“东太后”,比慈禧先一步离开人世,慈禧遂掌握了朝廷大权。人们为取悦她,便称其为“老佛爷”或者“老祖宗”。
光绪皇帝在位期间,慈禧太后发挥的效用等同于摄政王。这种情况在唐高宗时期武后掌权时就出现过,后人称之为“垂帘听政”,即太后或者皇后在帘后决定国家大事。宋朝也曾先后有两位太后这样干预过政事,“垂帘听政”这个词语也一直流传至今。当太后或皇后放弃手中实权时,则被称为“撤帘”或是“归政”。
1888年,清政府颁布了两条皇令,一是向天下昭告皇帝即将大婚,这就意味着皇帝已经成年,二是宣布太后将在转年的第二个月交还手中的皇权。同年,朝廷还发布了颐和园即将完工的消息。世人都清楚,慈禧希望交回皇权后,将颐和园作为她在民间居住的宫殿。
1889年,19岁的光绪帝大婚,皇后与太后同出一族——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兄长的女儿。慈禧太后希望借助这次联姻更加巩固她自己一族的地位。另外,依据惯例,皇帝还会有多名妃子。在这些妃子中,有一对年轻的姐妹。15岁的姐姐被封为瑾妃,1924年去世后谥号端康;13岁的妹妹则是珍妃,24岁便香消玉殒,后面的内容我会提到她悲惨的经历。婚庆大典结束后,将要收回实权的光绪帝接着举行了“亲政”仪式。
对于光绪帝亲政,慈禧太后似乎没有什么异议,第二次垂帘听政的她立即交出了皇权。没有要求任何荣耀的慈禧依据宫中条例,从慈宁宫移居到了宁寿宫。这是有先例可循的,1796年,执政60年的乾隆皇帝在“让位”时也调换了自己的寝宫。如今,慈禧太后效仿乾隆皇帝并且住进了他当年让位后居住的寝宫,就是在向天下人昭示她已经将皇权交还给皇帝。对此,朝中官员也是予以支持的。然而,退位对乾隆皇帝或者是慈禧太后并没有多大影响,他们依旧留有原来的权力与威望。这一点,很容易被不懂得中国封建政权以及习惯的人忽视。西方人对于这两个人的“退位”和“退休”有些混淆。乾隆皇帝在1796年退位,被尊称为“太上皇”,这代表他的地位要高于当时的皇帝。无论何时何地,太上皇都拥有比皇帝更高一层的权威和声誉,可以全然无视皇帝所颁布的谕令。虽然他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继承者,但是他依然保有最高的权力,裁定朝中相关事宜,并被朝中官员所信服。在所有颁布的诏书上,要先书写太上皇的名号,其次才是皇帝的,这无一不在向世人宣告——太上皇是朝中最有权威的人。
慈禧太后交还皇权后,其威望虽然比不上退位的乾隆皇帝,但她的地位依然要高于当时的皇帝,于情于理也应如此。哪怕她没有“垂帘听政”,她也会因为自己是皇帝的生母以及在皇族中的辈分而享有比光绪皇帝更高的权力。倘若下一任皇帝即位,那么她将升为更为尊贵的“太皇太后”。而实际上慈禧的确得到了这个称谓,光绪皇帝驾崩后,她曾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奉为太皇太后,死后也是以太皇太后的规格葬入皇陵的。
可见,慈禧太后的经历地位并不适合被称为“遗孀”,不过我们也没有再好的词去形容她了。事实上,无论是“老佛爷”还是太后,这些称谓都在肯定她的能力和性格。不然,一定会有人提出问题,为何一个遗孀可以权倾天下呢?这样的人绝对不了解,太后所享有的权力不但高于先帝以及先帝的妃子,甚至还高于当时执政的皇帝以及皇帝的正宫妃子。这些人的地位等级被划分得一清二楚,皇帝和皇后要对太后以及太妃绝对恭敬,无论是去她们寝宫里拜见,还是她们到皇帝和皇后的宫殿来,没有得到允许,皇帝和皇后是不能擅自入座的。
有几次,我曾随宣统皇帝拜见端康太妃,即光绪皇帝的妃子。她的辈分较高,宣统皇帝每次拜见显得极为恭谨。拜见太后时,他则显得更为尊重,因此如果看到哪本书中记载光绪皇帝的地位低于太后时,无须对此惊讶。自1898年9月份后,慈禧太后的确总乐于羞辱皇帝,这都出于她的地位高于皇帝的实情。
我希望不要就此下定结论,任何一位辈分高于皇帝的妃子都能决定朝中的重大事宜。只要不被册封为太后,任何一位太妃都没有这个权力。除非这个妃子比如“老佛爷”开始摄政,不然她无法拥有皇帝的特权。出于律法的需要,才规定太后的地位高于皇帝,以便在某些突发的状况时,可以临时或者彻底收回皇帝的特权。在中国,这种行为是合乎法理的。不过,太后必须得到朝中重臣的拥护,否则她是不会废除皇帝的,因为这会让她面临诸多困难。朝中也会出现反对皇帝的情况,这时地位尊于皇帝的太后就成为了限制皇帝的合适人选。
或许,从某些方面来讲,太后同英国上议院所发挥的作用相同。太后无需任何形式,就可以颁布一些法令。如果太后能够得到整个国家的支持,那么她所掌管的权力以及对整个国家的影响则是不可估量的。
这就是为什么少有人同情光绪皇帝不幸的原因,哪怕是那些忠于皇帝的人。这同皇权有关,对皇室的忠诚起到了遮掩慈禧太后的罪行的作用。在他们眼中,代表着皇朝系统的人是“老佛爷”而不是光绪皇帝,因此“老佛爷”才是他们应该效忠的对象。
我时常和中国友人谈论这个话题,他们都将对皇族的忠诚视为骄傲。然而,他们所谓的忠诚会害了他们。康有为以及他的学生,还有少数研究政治的学者,都发现中国人曲解了皇帝的职权(大多数的理解还是正确的)。另外,这些人都在拥护皇帝,还有一些人因为太后阻挠变革而时刻准备对其进行指责。那些对皇权出言不逊的人被称为共和主义者。不过,那位饱受苦难的帝王也能得到他们的理解。这些人对于满洲以及清廷都持以否定的态度。我认为,当改革的浪潮退去后,无论是历史学者还是政治学家都应该重新定位光绪皇帝,还他一个正确的评论。
中国太后的权力高于皇帝,这让西方人非常不解并感到异常。不过,当你将这种情况同中国传承已久的道德标准相结合,便一目了然了。中国人将孝道摆在第一位。在中国,晚辈必须绝对尊重长辈,听从其意见。皇室作为地位最尊贵的一族,更应该以身作则,引导普通百姓。在众多帝王中,康熙皇帝无疑是清朝历史中最伟大的帝王,然而他所发布的所有指令都谨遵太后的意愿和建议,以此彰显着自己的孝悌之义。对此,中国人极为明白,国家是否太平取决于中国的儒家学子,而谦逊的言语则对他们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太后所享有的权力可以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佐证。道光二年,皇帝在11月份发布谕令,皇帝依据太后的意愿,将佟佳氏册封为皇后。哪怕是皇室家族内的事情,像妃子的地位等级,其决定者都是太后而非皇帝。这不足为奇。皇族必须依据祖制,除非太后辞世,否则皇帝无权干涉其妃子地位的晋升事宜。甚至连皇帝的婚约也是由太后全权负责,比如皇后人选,何时完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