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1919年3月开始担任宣统皇帝的老师,直到1924年11月皇帝被驱逐出紫禁城时结束。
宣统皇帝在1922年11月大婚。婚后,未满18岁的他虽然还是未成年人,却有成年人的地位。尽管受到身份制约,他得不到完全的自由,但他还是比婚前多了许多权力,能够自主安排生活。只要他不是总想着把脚步踏到宫外,便不会受到太多束缚。
婚前,宣统皇帝每天都要在毓庆宫修习功课。毓庆宫作为历代皇帝的书房,里面保存着嘉庆皇帝的墨宝,毓庆宫在当年也是嘉庆皇帝当上太子后的住所。毓庆宫中辟开了一个门,连着一个庭院。在庭院的左边有一个房间,供帝师们歇息,有一群仆人(苏拉)在那里专门伺候,随时为他们递上茶水。
毓庆宫的主殿坐西朝东,位于帝师们休息房间的右边。帝师都由神武门进宫,若是为了方便需要,也可以从东华门或者西华门入宫。
如果帝师是乘坐汽车或者马车进宫的,他需要把汽车或者马车停在皇宫门外,换乘肩舆再去往目的地宫殿,一路上,会向站岗的兵士点头问候。在所有帝师中,只有我是乘坐轿车进宫的,我时不时也会骑马进宫,进宫方式可谓灵活多变。到景运门时,帝师会被要求下轿或者下马,还需要步行一小段路才到达毓庆宫。
帝师们先到院中的房间里,喝茶,稍作休息,等待皇帝的来临。皇帝坐着一顶十二人抬的金色轿子来到毓庆宫,根据礼仪的规定,经过庭院时,帝师们可以不出去看他,但是都要站起身来,等到皇帝走入了书房,大家才可以重新坐下来。这时候,会有一名太监站在主殿门口大声呼喊一个字“叫”,然后一位仆人跟着重复喊一声,表示皇帝已经做好修习功课的准备了。
帝师便应声从休息室走出,步入书房。帝师进书房后,需向皇帝鞠一个躬,皇帝在书桌后面站着,然后,两方同时坐下。皇帝面朝南而坐,帝师则坐在他的坐西朝东边。
我起初任职时,宣统皇帝的课程表是这样制定的:夏季每天早上五点半上课,冬季则是早上六点,先是陈宝琛进行教学,他在七点半左右结束授课。在宫里这时是早朝时间。陈宝琛偶尔也会逗留宫中,与同僚交谈,并一起享用早餐。帝师们的早餐是免费取用的,无论什么时候,不管帝师们想不想吃,御膳房都会径直将早餐送入帝师们的休息室。这些菜肴制作精致,很是美味。
八点半是满族帝师伊克坦教学的时间,朱益藩在十点到十一点之间授课。我在下午一点半开始上课,三点半左右结束。
皇帝的假日是这样安排的,农历春节放假大概三周,其中包括正月十三皇帝的生日,夏季放一个月的暑假,除此之外,还有中秋、端午以及先皇的忌日。在先皇的忌日里,宫中有要求皇帝禁食的传统。不过,我观察到皇帝并没有空腹入寝。宫中并不承认西方的节假日,这也是正常不过的事。在这些日子里,帝师和皇帝都可以收起书本,享受闲暇时光。不过,自宣统皇帝大婚后,他便不再来毓庆宫上课了。
在我教学的前期,我不能与皇帝独处一室。课堂中会有一名太监侍立在旁,中国帝师如朱益藩还有内务府大臣如耆龄也经常面朝北坐着旁听。据说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怕从未与外国人交谈过的宣统皇帝会感到焦躁不安,不过我并没有发现皇帝有过这种情况。在我看来,他们是在打着冠冕堂皇的借口监视我的行为。陪同的人基本每天都要打瞌睡,皇帝则任由他们,并不会唤醒他们。
一个多月后,我授课时出现的闲杂人等就只剩下太监了,中国帝师和大臣不再出现,也许是认为皇帝已经适应与外国老师的相处。不过,我观察到其他帝师教学时太监并不会出现。这件事说明朝廷依然对皇帝与我这个外国人单独相处放心不下。
那个太监在书房门口守着,每隔半个小时,就会轻手轻脚地走出去找另一名太监来换班。
太监从我的课堂上消失是在1920年的夏天,也就是我当帝师的第二年。在授课过程中,我意识到,如果皇帝身边有一名陪读,也许他的英语能力会进步得更加明显。我建议皇帝找比他年幼2岁的堂弟——郡王载涛的大儿子溥佳来当陪读。虽然宫中向来就有在皇帝学习时安排皇族陪读的规矩,我的建议看起来再平常不过,却引发了一场意料之外的纷争。我后来才得知,醇亲王与郡王载涛素来不合,醇亲王是皇帝的生父,同时也是摄政王,他对我没有选择他的儿子,即皇帝的弟弟溥杰,而选择了载涛的儿子的建议感到不满。不过,纷争很快就平息,皇帝身边安排了两名陪读,英语方面是载涛的儿子溥佳,中文方面是醇亲王的儿子溥杰。
当时,皇帝身边早有一位中文陪读——溥伦的儿子,14岁的毓崇。当年光绪皇帝驾崩后,袁世凯企图将溥仪扶持上帝位。如果世事顺着袁世凯设想的轨道发展的话,毓崇极有可能会当上太子。如果辛亥革命没有爆发的话,出于其父溥伦数年前逝世的考量,毓崇很可能会被朝廷推上皇帝的宝座。
袁世凯曾经想扶植溥伦做皇帝,所以后来出于对袁世凯的感激,溥伦支持袁世凯称帝。他曾经在袁世凯的唆使下意图偷窃御玺,不过很快袁世凯因病去世,这件事便不了了之。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溥伦受到朝廷的冷落。不过,他最终与皇室达成了和解。他的儿子能留在皇帝的身边当陪读,说明皇室已经宽恕了他曾经的作为,并没有记恨他。
溥杰、溥佳和毓崇这三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都成了皇帝的陪读。朝廷特地在宫廷公报上公告,赋予他们官衔,他们还享有了可以在宫中骑马的待遇。
在这里我想提及一下,中国人在取名字时有一个风俗,给家族中同辈份的男孩取名字时,会用上一个相同的字。皇帝叫溥仪,也就是说与他同辈的所有皇族成员名字中都会带“溥”字。他的弟弟叫溥杰,他的堂弟叫溥佳,其他同辈的皇族成员还有溥光、溥儒、溥修、溥伟和溥伦等。
许多英文报纸直接称呼宣统皇帝为“溥先生”不妥,因为许多皇族成员也可以是“溥先生”,而且对皇帝的态度也显得轻慢。这里需要提一下恭亲王溥伟,他居住在辽东半岛,日本人给他提供保护。因为东北最近政治风云多变,他的名字经常被印上报纸。中国发行的英文报纸上经常将他冠上“皇帝的叔父”的名头,大概是因为他年龄比较大。但是,辈分与年龄毫无关系。他与皇帝同辈,称他为皇帝的一位堂兄更为恰当。
“溥”字辈之前是“载”字辈。前朝德宗皇帝光绪名字叫载湉,他的三个弟弟的名字是载沣,即醇亲王,还有载洵和载涛。“载”字辈之前是“奕”字辈。光绪皇帝的父亲名字叫奕譞。“溥”字辈之后是“毓”字,皇族成员中有毓崇、毓森、毓朗等。如果宣统皇帝有儿子的话,他的儿子名字中也会有一个“毓”字。
皇族成员都姓爱新觉罗,只在记载了满族统治中国的历史书籍中见过,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到。“爱新”二字在满语中有“金子”的含义,于是很多皇族成员都用汉字的“金”作为他们的姓氏。“金”在汉族人中也是一个常见的姓氏。
皇帝学了两年英语后,想有一个英文名字,他让我帮他起名。他并不是想把这个英文名字放在汉文或者满文名字前面,而是想用在给我或者其他西方人写信、在照片上签名以及签署一些外文文件上。我在前文提过,中国皇帝的名字有很多方面上的忌讳。皇帝不能像外国人一般任意使用自己的名字,他为此在英语学习上感到很不方便。皇帝在我列出的一堆英国皇族的名字中选中了“亨利”。但他并没有要把“亨利”和“溥仪”放在一起的想法,即使“溥仪”这个名字可以随意使用,他也没有这个心思。那时很多学生乐意将自己的英文名字放在中文姓氏前,皇帝曾经和我明确说过他不赞成这个风气。近年来,媒体经常称呼他为“亨利·溥仪”,这个名字看起来非常怪异,听上去也不顺耳。这和那个“溥先生”的称呼性质一样,都是不恰当的。皇帝从不在正式场合使用“亨利”这个名字,即使使用时,他也从来不会附加上其他名字。
从我任职时起,我就与他相处和睦。随着交情的深入,我们之间的情谊更加深厚。我在他身上发现了许多闪光点,极具才气、待人真挚、关注时事、宽宏大量、艺术天才、心地善良、关心弱者、勇敢过人、幽默风趣等这些词语都可以形容他。起初我给他讲授英语时,他对英语一窍不通,也并没有学会英语的打算,更能引起他关注的是当今的时事,比如《凡尔赛和约》签订前后欧洲的局势、地理和旅游、基础物理学、天文学、政治学、英国宪法史等,还有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的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我们无拘无束地运用汉语讨论着这些话题,讨论这些内容显然占用了大量上课时间,不过我觉得即使将这些时间专门用在英语教学上,对他可能也没有多大帮助。
宣统皇帝心思敏捷,聪慧过人。他有时行事轻率,有时严肃,开始我以为他只是年少轻狂,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就会学会沉稳处事。不过,后来我发现他似乎存在着两个极端,有两种矛盾的个性。当他告别童年的时候,我和他交谈过这个问题,我真挚地对他说,他身体里似乎存在着两个皇帝。只要优秀的那个皇帝占据主导,恶劣的那个皇帝位于下风,他就能将祖宗基业发扬光大。
在听我批评或者忠告他时,皇帝一直都表现得非常虚心。不过,这并不说明他以后会有令人满意的表现。依我看,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他可以面不改色虚心地听完我的批评,而且完全不会记恨。不过他的中国帝师们常会抱怨皇帝对他们的忠告是左耳进右耳出。宫里的人们渐渐发觉皇帝对他的英文老师的话比较信服,听英文老师的话会更有耐心。因此皇帝的中文帝师们、他的父亲和叔父们,常请求我帮忙转告他们对皇帝的一些谏言,他们认为他们直接向皇帝进言的话,皇帝听进去的概率不大。不过听取意见与接受意见并不是一回事,我经常对皇帝说在我看来是他做得不对的事,他在听的时候从来不会表现出不高兴。他对我坦承,他也意识到自身的过错,也愿意改正,也为此下过功夫,但并不总是都能顺利达到目的,也不是每次的改正都能坚持到最后。
我的同事陈宝琛,他从皇帝6岁起就担任帝师,他对于我评价皇帝有轻率任性的方面给予极力肯定,他用了一个“浮”字来评价。我偶尔在思索,也许是皇帝的生母,即声名显赫的荣禄之女许给了他聪明才智等性格中迷人的闪光点,而他的生父醇亲王也许是造成他性格轻率任性的主要因素,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他表现得极其固执。不过一个人的性格有很多形成因素,究竟是遗传还是幼时不健康的宫廷生活环境导致的他性格中的一些缺陷,很难说清。遗传的性格可能难以矫正,后天环境的影响则可以迁移到一个更好的环境中以慢慢去掉那些缺陷。
我前文提到他是一位幽默风趣的人。有一天我跟他讲到了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制的不同点,我简单地解释着君主专制就是君王权力至高无上,他可以随意安排别人的生死,将人处死只需要他的一句话,他也可以赋予他身边的人这种生杀予夺的权力,这是很不好的制度。皇帝便说按这种道理的话,他的祖先都是不好的专制君王了。这次授课没过几天,我正坐在中式庭院里休息,一个仆人跑来说宫里太监来到了家里。太监是来宣旨的,他宣旨完后递给了我一把剑,严肃地说这把宝剑是皇帝赐给我的,即是说皇帝给了我生杀予夺的权力。
在我再度进宫时,皇帝急切地询问我是否拿到了宝剑,我回答他我已经拿到了剑而且明白他的意思。差不多十年之后,已经成了伪满洲国元首的他有一天想起这件事,便问我用过几次宝剑,我就跟他说宝剑在我手上一直洁白无瑕,没有沾过任何一个人的鲜血。他听了之后还饶有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