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我不必再去斗了,他想。我真但愿不必再去斗了……
——海明威《老人与海》
……他眺望着海面,明白自己是多么孤单。不过他能望见暗沉的深水中五彩缤纷的虹彩和向远处伸去的钓绳,还有那风平浪静中奇异的波动。是贸易风快来的季节,云彩正在堆集。他向远方望去,瞧见一群野鸭清晰地映着蓝天飞过水面,一会儿看不太清了,一会儿又清晰如画。因此,他悟到,一个人在海上是永不会孤独的。
……在一片漆黑中,望不见亮光,看不见灯火,有的只是风和船帆的紧扯,他觉得自己也许已经死了。他两手合拢,摩擦手掌心。它们并没有死,他只要把他们合拢、分开,就能引来有知觉的疼痛。他仰身靠在船艄上,也知道他还没死,他的两肩告诉了他。
……天边正好出现了月亮升起的光霭。这时随着风势增强,海水正掀起波涛。他驾船驶进了这片光亮,心想现在他很快就会迎着海潮的边缘了。他现在浑身僵硬疼痛,各处伤痕和所有扭了筋的地方在夜晚的空气中痛得难受。但愿我不必再去斗了,他想。我真但愿不必再去斗了……
不知怎的,写下本文主人公的名字,我的心中竟涌现了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中的一幕幕场景。那位在大海中拼搏得伤痕累累、筋疲力尽而不屈不挠的捕鱼老人,总在眼前摇晃。
中国军队的盛大节日
1964年6月15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军队在当时最辉煌、最荣耀的盛大节日。这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格外明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健步走向北京市郊某训练场。随后相继到来的领导人有聂荣臻、徐向前、彭真、杨尚昆等。
领袖们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兴致勃勃地观看北京军区、济南军区的军事训练表演。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军武装力量的一次最高检阅。
两名战士快速射击半身钢靶,枪响靶落。
两位山东女民兵打汽水瓶,一枪打碎一个,十多个汽水瓶一扫而光。
战士们徒手攀上高墙,在楼顶上与“敌人”搏斗。
一架架飞机“隆隆”而至,碧空中划出一道道闪闪发光的银线。
一门门火炮准确地命中目标,霎时山摇地动,腾起黑云朵朵。
共和国领袖们兴致极高,毛泽东主席对每一项精彩表演都带头鼓掌。在看完擒拿格斗后,他大步走向画着蒋介石头像的沙袋,伸出右手打了两拳,幽默地说:“老朋友,久违了,我也打你几拳。”
在至今仍保留完好的新闻电影资料片《向毛主席汇报》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次军事表演中有一个人特别兴奋,特别活跃。从毛泽东主席一下车后,他就不离左右,跑前跑后,因此在电影里露脸的镜头也特别多。这个个子高高的人不停地回答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的提问,介绍这个战士叫什么名字,那个射手有什么特长。
一位神枪手射击完毕时,他招呼射手把半自动步枪拿来,递给毛泽东、刘少奇看。
这位瘦长脸形、鹰鼻高额、嘴有点歪、腿特别长的军人,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
这一天,是罗瑞卿将军最荣耀的一天,也是罗瑞卿将军一生中最辉煌的顶峰。当时,谁也没想到,顶峰的后面竟是万丈深渊。
大比武
在炮火硝烟中,一个体格魁梧的上尉喊着震天的杀声冲到“敌人”的堑壕上来了。他左右开枪,打死了从两方面来的“敌人”,接着明晃晃的刺刀向“敌人”的胸膛刺去。正在这时,他突然停止了刺杀,转过身来。
现在人们才看清,他就是南京军区某部连长郭兴福。经过几个小时的单兵进攻示范,他已经全身湿透。此刻,他端枪在手,向战士们问道:“对敌人要不要狠?”
“要狠!”站在一旁的战士齐声回答。
“对,”郭兴福接着说,“怎样才算狠呢?你们注意看。”说完,他怒目圆睁,大喊一声“杀——”,用全身力量向“敌人”刺去。只见刺刀从“敌人”的胸膛穿了进去,刀尖从后背透了出来。
“如果刺刀断了怎么办?”
“用枪托打。”
“如果枪断了?”
“用石头砸。”
“还有,”郭兴福说,“我们的手,我们的牙齿,都是对付敌人的武器。你们读过《谁是最可爱的人》吗?”
“读过。”战士们回答。
“志愿军勇士们枪打断了怎么办?”
“用手掐死敌人。”
“牙齿呢?”
“咬死敌人。”
这是中国军队大比武时期闻名全国的“郭兴福教学法”片断,它是罗瑞卿将军治军生涯中的一大杰作。
如果说毛泽东主席检阅北京军区、济南军区军事训练表演是轰轰烈烈大比武活动的高潮,那么在全军学习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则是它的序幕。
1959年9月17日,彭德怀下台后,林彪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在林彪的提议下,罗瑞卿将军就任总参谋长职务。
50年代初,我军以苏军为榜样,积极开展了以战斗训练为主的正规化训练。
由于彭德怀的问题,也由于正规化训练在某些方面确实出现了-些偏差(主要是不顾我军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因此,在军事训练领域如何取得发言权和领导权是罗瑞卿将军上任后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
“郭兴福教学法”应运而生了。
笔者曾有幸采访过郭兴福同志,他对“郭兴福教学法”的诞生回顾如下:1961年初,李德生军长针对部队战术训练既不符合实战要求也不符合我军练兵传统,存在严重模式化的问题,带领军、师、团联合工作组到郭兴福所在二连蹲点,从单兵、小组、班战术训练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同年夏天,总参军训部郝云虹处长观看了郭兴福的现场汇报作业,提议叫“郭兴福教学法”。
1962年3月,南京军区司令部、政治部联合发出“认真学习广泛宣传郭兴福教学法”的通知。1963年12月,叶剑英元帅实地观看了郭兴福任教的单兵进攻战术和“郭兴福式”教练员的教学表演。叶帅高度评价:“大动脑筋,大开眼界,战士个个练得像小老虎一样。”12月27日,叶帅向军委写了专题报告,并建议在全军推广。毛泽东主席批示说:“郭兴福教学方法不仅是继承了我军传统的练兵方法,主要是发扬。”1964年1月3日,中央军委转发了叶剑英的报告,并做了题为“立即掀起学习郭兴福教学法运动”的重要指示。1964年1月,时任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将军在南京主持召开了“全军推广郭兴福和郭兴福式的教学方法现场会”……
当谈到罗瑞卿将军时,郭兴福充满了感激和钦佩之情。他说:“从1月到10月,罗总长不辞劳苦,不畏寒暑,先后十多次组织我们到各个部队表演示范。每次表演结束,罗总长都要讲话,他嘱咐各部队的同志,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锦标主义倾向,要爱护战士的积极性,不要把大家搞得太疲劳……”
轰动全国的大比武活动就是这样展开的……
这一年国庆节,是郭兴福永生难忘的日子。在罗瑞卿将军的安排下,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在天安门城楼会见了郭兴福同志。
毛泽东主席指着郭兴福对罗瑞卿说:“他是有股虎气啊!”
周恩来总理接着说:“所以,他带出的都是小老虎嘛!”
罗瑞卿将军是忠诚的,也是聪明的。他抓军队训练现代化并不搞苏式条令和“面包式”,而是从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入手。“郭兴福教学法”的主要内容是苦练200米内硬功夫,带着阶级仇恨练兵,练的是近战夜战,完全是古田、井冈山、延安的传统。伴随着一个训练典型的诞生,一个先进训练方法的推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训练步入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辉煌时期。
政治型将军
严格说起来,罗瑞卿并不是一个纯军事的将才。
自从中国军队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后,中国军队的将军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政治型的将领,另一类是军事型将领。由于中国军队从事的战争是一场“流血的政治”,由于政治斗争比军事斗争更复杂、更微妙,由于领导这支军队的共产党内部纷争不断,由此统帅这支军队的领袖们往往更注重于从政治角度观察和选拔将领。现在的年轻人翻开《将帅名录》,也许感到难以理解:为什么有的人毫无战功却衔级显赫?为什么有的人战绩辉煌却屈居下位?为什么有的人屡战屡败仍不断升迁晋衔?道理很简单,在那个时代,政治大于军事。
罗瑞卿将军就是在政治大于军事的特殊时代里深受毛泽东青睐的一位政治型将军。我说罗瑞卿将军是一位政治型的将军无意抹杀他在军事上的功绩和才能。应该说,他在红军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百团大战,在华北前线的一系列战役中,都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和组织才能,但他的主要贡献则侧重于政治方面。只要你翻翻罗瑞卿将军的履历,便可看得更为清楚。他在军队里历任的职务有纵队政治部宣传科长、纵队政治部主任、红四军红11师政委、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陕北支队2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教育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副政委、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19兵团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部长……
毛泽东曾对罗瑞卿将军寄予厚望。对于罗瑞卿将军来说,那是在延安的一段十分美好的日子。
有一次,周恩来向毛泽东提议把我军政治工作的经验写一本书,说这本书不但我们自己可以用,也可以向国民党军队散发。毛泽东说:“此建议甚好!”
但这么重要的书由谁来写呢?
毛泽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罗瑞卿。当时,罗瑞卿正担任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职务。有人反映罗瑞卿的工作很忙,恐怕脱不了身。毛泽东说:“把他抓起来,就关在我隔壁写。”
在那些日子,罗瑞卿和毛泽东挨门而居,天天见面。罗瑞卿写出了《抗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的小册子后,毛泽东还亲笔题写了书名,由此可见主席对将军的信赖和培养。
也正是在这段难忘的日子里,毛泽东主席挥毫写下两句话送给罗瑞卿将军: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他的个子太高了!”
为什么要打倒罗瑞卿?
因为他个子太高了!
“文革”之初,在中央和军队上层中流传的这段对话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幽默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