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XX上的中国”甚是火热,我也未能免俗,特推出《火车上的中国》,以博读者一笑。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使人足不出户就饱览了横贯中华的南北美味,那么“火车上的中国”则是“我”走出去了,并且带大家领略一个真实的中国。也许大家并不能用舌尖一舐,靠“味蕾”来辨别“美味”,只希望能用我的微薄文字,来启蒙与我同龄的一代,靠“大脑”来独立地思考“民主和科学”——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通过我们所有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去改变我们的国家,使其更好,也想使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以后的子子孙孙能够享受到真正民主的力量,以及带给我们所有华人在整个国际社会上的自信与尊严!
在我出国的这段时间,国内发生了太多的大事。也许,国内每年都在发生很多的大事,只是,你没有跳出这个圈子,你只会盲目地去干自己的事情,当局者迷,你看不清中国社会的问题,也或许,你看到了这些问题,却无能为力。不过在国外,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或是在国外的中国人眼中的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各种社会问题”的中国。这种视角的分流作用体现的效果之一就是在微博上出现了两派人,“公知”和“五毛”,他们每天忙碌地争辩着中国大大小小的问题,一边是呐喊着民主,一边是忽悠着强国。“普世价值”——这四个字说说很容易,但是要普及这个理念,真正令其“普世”,却是一件难事儿,这并不是讽刺国人有多愚昧,恰恰是惋惜我父辈一代人,因为文革和闭塞的教育环境,使他们不愿意去了解这些,或者是害怕去了解这些。
一个人在上海的时候,傍晚去上海南京路步行街走一趟,我有时根本不会觉察中国的社会有什么问题,一片盛世繁华,各个年龄阶层的人都能在那边找到自己的乐子,有很多老外过来一看,回去告诉友人,友人传友人,以至于有了“2030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的学说。但是南京东路毕竟不是中国。然而,有些老外不认识路,把南京路的东西方向走反了,走去了南京西路某段破旧的石库门弄堂,看到了背着沉重书包放学的小学生,躲在墙角做着暧昧动作的中学生和正在骂街的泼妇,躲过了从天而降的垃圾,却没有躲过含有地沟油的食物,生病了,立马回老家,回去告诉友人,友人传友人,以至于有了“20年后,中国将成为全球最穷的国家”的学说。
但还是那句话,南京西路也不是中国,可是东西一条路却连接着中国的两个极端,这才是真正的中国!
我的故乡在浙江嘉兴,经常奔波于上海与杭州之间,有时一周就得三四趟,所以我曾开玩笑地说,一周七天,四天我会去坐火车上,火车几乎都成了我不可或缺的“角色”交通工具。同时,我也坐过不少类型的火车,从普快,到快速,到特快,到动车,到子弹头高铁。
就单是我念大学本科期间,火车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也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毕业旅行动身前夕,突闻刘志军——这位铁道部的老大哥被开除党籍了,想起这个长得像日本人的中国老男人,他不是中国特色的“奇迹”,而是中国特色的“典型”。在毕业旅行的途中,所见所闻更是让我对社会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其中形形色色的旅人、商人、他乡异客,因为一节车厢就仿佛是这个社会的一个缩影。
每人都怀揣着各种各样的目的踏上这列火车,他们有时会去到同一个目的地,有时也会中途下车换上另一些新鲜的面孔,但不管是在这几十分钟或是几个小时,这些人的相聚即是一种缘分。旅途归来,与故友孙健聊起我在旅途中的奇闻轶事,两人相聊甚欢,决定共同执笔,主要构思由我负责,文字方面由孙健加以改进,并由孙健配以风趣的插图,希望能够逼真地把这些缘分记录下来。小说特地选取了18个城市或地区的18辆火车,意为迎接“十八大”,写于七月,作为对“7·23”的一种纪念。
想要真正的使中国踏上民主与科学的道路,就让我们先从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开始吧!
最后,特别感谢孙健从高中相识至今8年来对我的包容和支持!
龚晖
2012年7月23日于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