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清教育一儿两女成人,引导他们诚实、勤劳、好学、上进,是村里的典范。孙子和孙女长大后,她耐心教养,鼓励他们认真读书学习。孙子和贵红刻苦勤奋学习,2001年在丽江县第八中学首届民族班以第一名毕业,考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金融系。是年,姐弟俩同时考上大学,被村里乡亲们称为“一门双科”。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刘阿奶、父母亲在送子女入学时,鼓励他们勤工俭学,申请助学贷款。大孙女和桂芳考入保山师专,年年取得每月120元的最高奖学金,由于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还得到过额外奖学金,在读专科时还取得了专本连读,最后获本科毕业。孙子和贵红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习,是当年丽江县少数考上北京读大学者之一。毕业后三年,他自己还清贷款。读大学时,假期留在北京打工挣钱。他曾到手机城卖过手机,假期留校护校挣钱。他省吃俭用,完成学业。他在读本科时回昆明报考全国注册会计师。他学习成绩优秀,以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前三名毕业,考录为该校金融系研究硕士生第一名,获得公费名额。2007年他获得全国注册会计师高级职称。研究生毕业后,2008年在北京某知名会计事务有限公司(全球四大跨国公司之一)担任审计。他以纳西人不服输的精神,经过奋斗、拼搏成为27岁就获得高级职称的纳西族优秀人才。刘阿奶积极参加村里老年人活动,帮助儿媳料理家务,“人逢喜事精神爽”,“仁者高寿”的刘阿奶比起同龄的村中老人,显得年轻。嫁到外村的两个女儿,也勤俭持家、丰衣足食。由于牢记外婆的教导,四个外孙,个个考上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刘阿奶五个孙子、一个孙女,“五子登科”、“一女成凤”,成为金山乡乡亲们教育青少年勤奋读书、自立成才的生动事例。
1999年,离开家乡五十一年的刘美清老人,在儿子及女婿护送下回江西省萍乡市湘东镇新湄村探亲。他们坐汽车、乘火车,从数千里之遥回到老家。老家的亲人、侄儿、侄女、侄孙汇聚在一起,拥抱在一起,悲喜交集,一个纳西老奶从丽江回到江西,度过了半年的欢聚。刘美清奶奶谢绝江西亲人的挽留,又回到了玉龙山下的美自村。她对乡亲们说:“还是我生活了五十多年的丽江好,我一辈子离不开的美自村好。”
夕阳西下,访问结束了,这位84岁高龄来自江西的汉族老人,在我心中树立了一个完全具备和传承弘扬传统优秀品质的纳西族老阿奶形象,我衷心祝愿抗日爱国军人遗孀刘美清老人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我的先祖之事
王文学
自元朝起,丽江周边的鹤庆县就实行了屯垦制。明清以来,朝廷继续对鹤庆实行军屯和民屯,并把屯田的范围扩大到邓川、永胜等地。朝廷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一带调集一批又一批军士,主要是以内地汉族人口为主,进驻滇西北丽江周边一带。我的先祖便是在清朝康熙年间,随着进驻云南滇西北的军士,从江苏省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江宁区)来云南在丽江南面的鹤庆县城军屯暂居的。当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卫所制度,所有的军人十人一队,十队一所,十所一卫。每一个人背后的全家老少共同组成一个拥有军籍的军户。我的先祖到鹤庆的第一代人为所队的小头目。大批外籍军士的到来,带来了中原内地先进的耕作技术,因此鹤庆的农业生产水平一直领先于白族地区。随着屯田的不断发展,这些区域从夷多汉少演变为汉多夷少,广袤而沉静的滇西北迎来了文化的大繁荣,并呈现出土着民族与汉族之间大交流大融合之趋势。
当时丽江木氏土司政治开明,礼贤下士,一如既往地积极学习汉文化、推崇汉学书画艺术。接连聘请从内地来的文人学士到丽江教授木氏家族的子弟。木氏土司家族曾先后出现了不少卓有成就的诗文、绘画、书法名家,他们的艺术造诣,与同时期中原名士相比也毫不逊色。其中明代万历年间丽江土司木增的草书,豪放洒脱,行云流水,艺术成就为历代土司之最。由于木氏土司尊重外来人才,热情接纳先进文化,吸引了不少外来文人墨客将目光投向丽江。与我的先祖一样,一同从江苏来丽江做官、任私塾教师的同乡不少。暂居鹤庆的我们王氏家族一世祖王江清、他的三儿子王运昌,由于从小受过较好的私塾教育,喜好山水淡墨,能书能画,在同乡人和丽江朋友的帮助和引荐下,被丽江木氏土司特聘为幕僚,于是定居在丽江。我《王氏历代宗谱碑序》载:“运昌公时,丽木侯闻之延为西宾,与木侯性相合,恭礼厚待,敬爱如珍,公因即居丽焉。”在丽江,王运昌娶了当地的纳西族和氏为妻,于是从他以后,他的七个儿子也都成了纳西族,就连他本人也被后人称为是纳西族画家。只有他的第五个儿子王建政,又送回鹤庆赡养老人,继承其他上辈的家业,王建政的后代儿孙又娶了当地的白族媳妇,自然这一支的后代又从短暂的纳西族演变为白族。二世祖王运昌,“溯其为人,惟以诗画为事,虽才华智略过人而不热衷于功名利禄,能自韬其光,以求清白传家,”《王氏历代宗谱碑序》载:“运昌公为人正直、性善骚雅、好读诗书,朝夕之暇,爱写淡墨山水、白菜以自娱……”《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中记载:王运昌为丽江境内较早、较有名气的画家。书香世家,文章书画下传,子孙也不乏绘画能者。如二儿子王建质就像父亲王运昌一样以善于国画而闻名。
雍正元年(1723年)起,清王朝对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木氏土司降为土通判。究其原因,主要与清王朝稳定藏区的治藏方略有着直接的联系。丽江紧邻藏区,为滇藏交通要冲。清军进藏驱逐准噶尔军队后,丽江在确保西藏和康区稳定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丽江的改土归流,实为清王朝为确保滇藏交通畅通和藏区稳定而不得不采取的一项措施。改土归流对以丽江为中心的滇西北纳西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改土归流以后,流官们的主要贡献便是推崇教育,重视教育。由此,官办的义学、书院迅速扩大,从丽江古城到周边村落,最后到较偏远的乡下,普通百姓的子女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到光绪年间,纳西族地区已有义学31馆及不少乡村私塾。这样,我的先祖与同样外来的汉文化人才,在丽江便有了养家糊口的生存之地和舞文弄墨的发展空间。由于我王氏祖辈都为本分人,有不少儿孙懂诗文,能书画,不少人在古城及周边纳西族村落以担任画师或私塾教师为生。当时的私塾,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有,上午读书、背诵,下午讲课、写字、作文,夜间唱书。教授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幼学琼林》、《二十四孝》、《四书》、《五经》、《左传》、《古文观止》等为主。读完高年级后,想参加科举考试的,就教授学生习作应考的“八股文”。作为边陲丽江,这才与朝廷实行已久的科举考试选人制度接起轨来。从此,一股汉文化学潮在纳西族地区空前兴起,真正形成了崇尚读书求学,踊跃参加科举应试,崇尚“天雨流芳”的浓厚氛围和良好态势。从改土归流到清末的百多年间,丽江先后培养出了一批人才:进士7人,举人60多人,贡生100多人,有诗文传世的达50多人。其中,我王氏家族儿孙中也出现了“府县开先四世科贡,父子大挑三代为官”的现象。其中,较为知名、称得上代表人物的便是六代孙王源及其子王锡桐,父子俩都中了举人,皆擅画,时称丽江古城画家父子举人。
王源,字汇川、号桃溪。乾隆六十年(1794年)甲寅科举人。《光绪丽江府志》记载:王源以大挑官分发浙江,历任新城、遂昌等县知县,有政声。后改省福建,历任长乐、连江、德化、宁德等县知县,及永春州知州。以缉盗记大功。
所至俱有惠政。以廉介自持,门无私谒,自奉淡泊,不妄取与。以故仕两繁省,历任七州县,而宦囊羞涩,家计萧条。至今乡人犹称道弗衰焉。《滇南名画录》称:王源精于画水墨白菜,生动逼真,人称“王白菜”。他在闽、浙为三苏祠撰写的对联,均负有盛名。
王锡桐,字梦桂,号叶唐,少颖慧,积学能文,善书画,工吟咏。道光十七年(1837年)丁酉科举人,着有《味雪楼草》六卷。《光绪丽江府志》记载:王锡桐以大挑官任江苏如皋、睢宁、安东等县知县。徐州同知充咸丰己未科同考试官。旋以剿匪防堵出力,存保花翎运使衔以知府用。咸丰初发逆窃居金陵,睢宁斗城,捻匪环伺。公在任激励士民,团练防堵,废寝食匝月,县城赖以保守。金陵长濠崩溃,匪焰大炽,常镇戒严。奉调防堵镇江,兼理镇江府事,又奉委办金陵城北保甲事,旋以忧劳成疾,卒于金陵。他擅画山水、花鸟,胸有丘壑,笔意秀润,如父一般尤其精于画水墨白菜,神态自若,亦称“王白菜”。虽然他的绘画水平很高,但由于长期在江苏做官,在云南画界并无显赫声名,作品多在江南一带流传,因而在江南一带名气却很大,是云南为数不多的收入《中国历代书画家名录》的画家之一。清代丽江古城画家中,王源、王锡桐父子影响较大。
在丽江纳西族地区,中央王朝推行封建土司制度达470年。木氏土司的实力从明朝中叶到清初时期曾臻鼎盛,滇、川、康、藏四省区交界处的中甸、维西、德钦、巴塘、木里、盐源、盐边以及芒康、昌都等地均被其统管。伴随扩土过程,木氏土司筑造了以丽江古城为中心,向各扩土辖区辐射的大大小小的商贸马帮路。
清代以来,纳西人在“茶马互市”中,沿茶马古道进藏贸易的“藏客”和滇川之间往来的赶马商人越来越多。我王氏的先祖中,也有不少人,为了生计,从丽江古城出发,赶着马帮四处做生意,从此自然而然地分支分岔,定居在不同的地方。
一支赶着马帮常往大具、永宁、四川一带经商,这就在大具买了一块地基住了下来,成为大具人;另一支往鲁甸、维西、德钦、西康、西藏一带赶马帮,后来在维西县城居住下来了,也就成了维西人。
从我王氏家族后裔的分布情况看,除了王源、王锡桐的大部分儿孙,能回到南京居住以外,其余的大都还生息在滇西北,主要居住在三个区域:一部分在鹤庆县城。这部分中,一些从汉族直接演变为白族(王江清的大儿子、二儿子的后裔大部分一直居住在鹤庆);一些从汉族先演变为纳西族再演变为白族(如王建政的儿孙);大部分在丽江,这部分人中,有的在丽江古城,有的在玉龙县大具乡,都演变为纳西族;还有一部分人在维西县城,这部分人不少已从纳西族演变成了藏族。光是在大具的,也都发展到二十余户了。从上到下一连几代人中,都有赶马人。一直到我爷爷,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才彻底结束赶马生涯。从先祖王江清为第一代算起,到我这一代也是十二代了。我的先祖为汉族,而后裔中除汉(回南京居住的这部分)外,分别演变为纳西、白、藏等民族。
回首我的先祖到丽江以来的家族史,特别是从丽江明清两代的社会历史发展状况来看,这一时期,丽江的农、林、牧、工、商、贸以及文化艺术等行业,总体上说得到全面发展,甚至可以说是极其辉煌的。这里面的主要原因是:历代木氏土司效忠中央王朝,守护边关,同时积极地向今天的大香格里区域拓展,广泛吸纳先进的汉文化与藏、彝、白、回等周边民族的文化,以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纳西族地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我认为,除了上述以外,还有三方面原因也不可忽视:一是纳西民族确实具有像大海一样广纳的胸怀,崇尚“拿来主义”,其他不少的民族都能与纳西民族融合相处在一起,使丽江这一块神奇的土地富有不竭的生机和活力;二是茶马古道商品贸易“商业文明”的带动和开启,启迪了丽江各族民众的智慧,使一批又一批的丽江人走上赶马路寻求财富,创造财富,丽江成为茶马古道上十分繁荣的中转站和集散地;三是一任又一任流官大兴教育,推行汉学,促进了丽江各族民众迅速提升文化素质,社会进步明显加快。如今,在如火如荼的旅游业大潮中,游客被丽江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所吸引,从北京、福建、湖南等四面八方来到丽江,在古城经营或休闲的暂居人口达万余人。随着丽江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从市内其他县份来的,还有从市外、省外来的,甚至是从国外来的人,在丽江买房定居下来,并与纳西族和其他土着民族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交融在一起。今天,对于边陲丽江来说,四面八方来的人口、多种文化在丽江同样也呈现出大交流大融合之势。纵观成就丽江文明史的每一过程,不难发现,丽江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来自各方的努力,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各阶层的共同努力。丽江这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古往今来,不断焕发出新的风姿,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从我们的先祖,到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是丽江文明的参与者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