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和进士深居简出,直到晚年仍手不释卷,他熟读经史,也经常看报,还阅读一些宣传马列主义的进步书刊。他身居退园,不参与政事,但他了解国内外大事,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深知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纪律严密,为老百姓谋福利的队伍。1936年农历四月,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丽江时,和进士激烈主张动员群众欢迎红军,并告诉大家不要听信谣言。他虽然没有亲自前往迎接红军,但丽江的许多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手舞彩旗,到玉龙锁脉欢迎红军。红军在丽江期间,人心稳定,还涌现出许多丽江人民主动帮助红军、支援红军的感人事迹。老人们还告诉我说,红军在古城期间,贺龙将军的指挥部就设在科贡坊巷和进士家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获得翻身解放的丽江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盛大的节日。萃文村的村民们在四方街科贡坊前的卖豌豆桥上,用青松枝搭起一座欢庆的牌坊。此时,和进士已85岁高龄,但仍耳聪目明,精柛矍铄,他满腔热情挥毫写了一副对联,讴歌新中国的诞生。那时,我已考上丽江解放后的“丽江人民中学”,已经是一名中学生了。至今我还记得村民们搭牌坊的情景,也还记得和进士撰写的那副对联。
联曰:
创前古未有的新中华,英雄时世;
扩养生大同于遥远邑,衽席苍黎。
和庚吉进士于1950年逝世,享年86岁,出殡那天,卖豌豆桥两旁站满了前来送灵的人。
玉河(上)
玉河在古籍中的记载,最早见于《徐霞客游记》。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二十五日,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应丽江土知府木增之邀,在纳西族通事(翻译)的一路陪同下,由云南佛教圣地鸡足山抵达丽江古城。是晚,他坐在位于玉河畔万字桥附近通事家的小楼上书写日记,翔实记述了丽江的概貌、古城水系、民居建筑及沿途所见所闻,赞叹木氏府署“宫室之丽,拟于王者”。他写道:“……盖象鼻之水,土人名为玉河曰。河之西有小山兀立,与象眠南尽处,夹溪中峙。其后即为北坞,小山当坞,若中门之标,前临横壑,象鼻之水夹其东。
中海之流经其西,后倚雪山,前拱文笔,而是山中处独小,郡暑踞其南,东向临玉河(丽冮诸宅多东向,以受木气也),后幕山顶而上,所谓黄峰也,俗又称为天生寨,木氏居此二千载,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之后,在丽江纳西族文人中,不断涌现出吟咏玉河的优美诗篇。清末纳西族诗人杨菊生在《丽江杂述》中写道:
负郭龙王庙,清流出玉河。
田畴资灌溉,风月任婆娑。
龙王庙又名龙神祠,位于古城北二里象山西麓,四周林木葱茏,鸟语花香,山岩石罅之间,流泉汩汩淙淙,汇潴成潭,潭水清如玉液,澄澈见底,故名玉泉,亦称玉水龙潭。
龙王庙风景如画,山光水色,楼台亭阁,交相辉映,历代丽江文人为之讴歌吟咏,留下许多佳作名篇。着名回族诗人马子云《玉泉杂咏》、纳西族散文家杨昌《梦游玉泉记》等文章诗篇,脍炙人口,至今为人们传诵。
幼时,我曾跟着家人来龙王庙烧香、喂鱼。龙王庙分南北两院,北院大殿塑着水神龙王老爷神像,南院是北岳殿,供奉着纳西族的保护神阿普三多。到龙王神烧香,要备办两份香火,还要带一些鱼食,一是祭拜水神龙王,二是祭拜北岳大帝——阿普三多,三是到龙潭里喂鱼。人们在龙潭里放生、喂鱼,认为是对赐予人类各种物质财富(阳光雨露、山林土地等)的大自然的回报。玉水龙潭像一面偌大的明镜,鱼儿在龙潭中游去游来,只要你丢下几粒鱼食,就会有一大群一大群的鱼围拢过来,活蹦乱跳,争抢鱼食,一尾尾尺把长的细鳞鱼跃出水面,银白色的鱼鳞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大人们说,我们每天喝的是从龙潭里流来的玉河水,如果不爱护水源、爱护龙潭,家家户户的水缸里就不会再有洁净的泉水。家人们一番蕴含深意的话语,至今仍深深印在脑海里。
龙潭水,纳西语叫“古龙吉”,意为像玉一样晶莹、洁净的水。还有一种说法,“古龙吉”即九龙水,因龙潭水从九孔桥流出,形成九道瀑布,如九龙飞舞,故称古龙吉。古龙吉水冬暖夏凉,清凉甘甜。象山西北麓象鼻附近,也有叫清溪水的泉水涌流,亦称白玉溪,纳西语叫“色米吉”,意为石榴水。色米吉水性凛冽,洁净清凉,色米吉流经的地方,种出的蔬菜特别鲜嫩。
在村里上小学的时候,有好几次老师带领学生们到龙王庙做早操。那时,丽江的冬天似乎特别冷,许多人家为了不让孩子手指受冻,家人们在临睡前将一枚鸡蛋大小的鹅卵石焐在火盆里,第二天起床时,将石头从热炭灰中取出,用布包好,叫孩子上学时用手掌焐着取暖。到龙王庙时,太阳已经照在戏台上。经过很长的一阵小跑步,身上热腾腾的,再也用不着那布包着的石头取暖。带着学生们走了这么长的一段路,老师自然不会放过这机会给学生们灌输一些知识,讲讲龙王庙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如龙神祠门楼上“天光云影”四个大字,得月楼廊柱上和进士撰写的楹联,等等。那时,我们还不理解这些匾额、楹联的含义,但知道那是我们丽江的珍贵文化遗产。
我们长到七八岁,就不再需要大人做伴了,学校放假的日子,我们经常邀约几个小伙伴到龙王庙游玩。我们还爬到叫“象脑”的象山最高处,站在山顶,可以看见远处的村落、田野,还隐隐约约看见狮子山下自家的房屋。
龙王庙北侧,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岩石。听大人们说,相传远古时有一巨龙长眠于此,历经千年万载,一节节的龙骨都变成了石头。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龙王庙有个住持和尚,每天烧香敬神,晨钟暮鼓,从不懈怠,十分虔诚。
住持和尚一边持香跪拜,一边祷告说:“龙王老爷呵,请看在我对您的忠心和虔诚,让我看一看您的真身吧!”有一天,天刚蒙蒙亮,住持和尚开了庙门出来挑水,霎时眼前一片红光,一条五彩斑斓的巨龙从龙潭中腾空而起……这一惊非同小可,吓得住持和尚昏倒在地上,再也没有醒来。从此,龙王老爷不在人间现身,再也没有人见过龙王老爷的真容。不知道这故事是真是假,但总觉得跟我们后来学过的成语故事《叶公好龙》十分相似。我们幼时,龙王庙已没有和尚住持,看管寺庙的是一位叫阿三叔的老人和他的儿孙,这家人平时打扫寺庙,栽花植树,看护龙潭外,还卖点茶水、糖果,供游人赏花品茗。
岩石丛中,有无数泉眼,泉水从石缝中汩汩冒涌。其中有一泉眼,径约半尺,喷涌的泉水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许多来龙王庙烧香、游玩的人,都喜欢舀一壶这里的泉水带回家。龙潭附近,处处可见清泉涌流,有的从地底汩汩冒涌,有的从山岩石缝间流出。清乾隆年间丽江知府孔继炘有诗曰:
几围绿树象山阴,中有龙宫倚碧岑。
乳窦穿林来百尺,雪花携雨落千寻。
龙王庙周围,千年的古栗树(高山栲)郁郁苍苍,那粗大的树干要几个小孩合抱。秋冬时节,树下落满了带着刺壳的栗树果,纳西语叫“知”。每次去龙王庙,大人们都要告诫孩子们不得采摘花木,不准打鸟取鱼,但掉在树下的栗树果是允许孩子们捡食的。大家都捡得很多,但舍不得吃,剥开刺壳,脱下戴在头上的帽子,将一捧捧圆溜溜的栗树果装好带回家。
去时走大路,回来走小路。龙潭水从九孔桥九个孔中哗哗流下,形成一条湍急的大河,河西岸是宽阔的平地,这里是三月龙王会物资交流会场。河水从锁翠桥奔流直下,涌起数丈高的瀑布,气势如虹,十分壮观。桥上有一副古人写的对联,以形容龙潭水滚滚南流的气势。联曰:“惊涛撼澍飞晴雪,未雨垂虹卧曲波。”
玉河上游,古名桃李溪。溪两岸绿树成荫,果木成林,还有一畦畦的菜地和农田。开春时节,桃李灿开其间,红者如霞,白者如雪,映照得满河五彩缤纷,姹紫嫣红。锁翠桥东侧,有一小水闸,泉水从闸口流出,沿着山谷缓缓流淌,穿过林间草地,流过开满荼蘼和蔷薇的河堤,蝉在枝头鸣叫,鱼在水中悠游,还有几篷翠竹,在清风中摇曳。小溪上有座小木桥,木桥下有座水磨坊,磨坊里还有一架吱吱转动的水车,附近农家和城里的居民常来这里磨面、舂米。溪边有一条小路,一头通往龙王庙,一头连着古城。一百多年前,回族诗人马子云从双石桥畔的家屋出来,常常沿着这条名叫“落花溪”的小河信步吟哦,还写了一首题为《落花溪》的诗:
散步落花溪,风来竹相击。
微云渡浅流,复上青岩壁。
玉河(下)
双石桥是玉河分流处,也是从北面进入入丽江古城的交通咽喉要道,驮着茶叶的马帮从这里启程,远赴西藏拉萨,有的直达印度加尔各答。双石桥有东、西两座石桥。西桥是一座宏伟的双孔石拱桥,西河、中河从桥下分流。东桥为石板桥,桥下方又有一桥状的石槽,横架在东河上,这里人称“水上有桥,桥上有水”。石槽连接中河,夏天下大雨的时候,从北门坡下来的洪水直接排入中河。因中河落差大,水流湍急,洪水带来的泥沙很快被急流冲走,雨过天晴,中河又呈现出往日的晶莹澄澈。东河迤北百米处,人称“大闸”,是玉河上游河水最深,河道最宽的地方,亦是玉河中、西两河与东河的分流处。因东河地势较高,故在分流处有一水闸,用来调节水位,让一部分玉河水流入东河。在古城三条河中,东河水流最为平缓,给人以波平如镜的感觉。玉河东、西两边串底坞村的孩子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从这里经过。马子云是丽江着名回族诗人,名之龙,字子云,号雪楼,家住古城双石桥畔。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他的许多故事:马子云幼时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孝敬父母。马子云家前面,有一大片菜园,种菜的是附近几家住户,他母亲也种了一块菜地,每天马子云都要早早起来,帮母亲把蔬菜挑到集市上出售,然后才回家读书写字。马子云双石桥畔的家屋,有一座小楼,正对玉龙雪山,故取名“雪楼”,以取雪山高洁之意。他一生寄情山水,一支铁笛,一根竹杖,伴随他无数次攀登玉龙雪峰,留下《游雪山》、《玉龙山白云歌》、《白云再歌》等佳作名篇,堪称雪山诗中的绝唱。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马子云病逝于丽江。云贵总督林则徐、迤西道王发越、学使吴存义,以诗人表其墓道。马子云墓,在其故居东北象山之麓,吴存义题墓联曰:“得古佛言外义,是高士传中人”。
诗人和柏香也有一首描写双石桥景物的诗,极富画意诗情:
双石桥边垂柳绿,月明春水夜光流。
不知麦笛吹何处,摇落一声人断肠。
双石桥下,玉水分流,三条玉带似的小河分道而行。西河,纳西语叫坞白大河,中河叫阿溢灿大河,东河叫窖肯大河,各自以其流经的一个主要纳西语地名而呼其河。其实每条河都流经古城的许多大街小巷,仅坞白大河,它流经河西的串底坞、坞白、见洛阁、知市洛、当市洛、关当阁、蒙空、吉沙沙、巴坞等众多村落和街巷。无论是西河,还是中河、东河,谁也无法沿着河床走到她的尽头,她们时隐时现,就像俏皮的小孩跟人们玩捉迷藏游戏。譬如坞白大河,我们顺着河走到卖鸭蛋桥,就被两旁临河而建的房屋挡住了去路,再也无法前行。绕行了一阵,俏皮的玉河水又在见洛阁露出头来,不一会儿,又消失在深巷之中。我们穿街过巷,走了好些地方,终于又在当市洛看见了玉河的身影,她悠悠流淌着,依然是那么清亮澄流澈。这里有很长的一段路,可以沿着被马蹄和行人磨得锃亮的五花石板路,叫玉河水一路陪伴我们前行,来到通往官院的当市洛巷口,河水又分流成两股:一往西,又转南,从木氏府署前马鞍桥下,一往西,流经蒙空流往古城南郊;一向东,经吉沙沙、巴坞,去灌溉东郊、南郊的田地……中河是在自然河道的基础上,千百年来一代代劳动人民修筑河堤、修整河道、建造桥梁而形成今天的格局。西河是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从白沙迁居大研镇以后开挖的一条重要河道。它充分考虑到古城地形地貌、总体布局、城镇建设、木氏府署和居民生活的需要,或直或曲,穿街过巷,环木氏府署北、东、西三面,在忠义坊附近又分流为两河。东河开挖于清代丽江改土归流以后,与西河一样,充分考虑到古城东北片区广大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改流后新建府署衙廨、兵营等的用水需要,也充分顾及东郊的灌溉用水,在窖肯石桥梁下,东河又分流为两河,一向东流,一往东南,辐射古城东南大片区域。东、中、西三河的形成,与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以饮以汲、以灌以溉的玉河,使古城成为商贸发达、环境优美的最宜人居的地方。如果没有玉河,也许就没有今天的丽江古城。
忠义坊前有座马鞍桥,据说此桥仿照皇城天安门金水桥。到我懂事时,木氏府署已改建为县立高等小学,其西面光碧楼以上,是县立中学。进入忠义坊,就看见一泓明净的池塘,玉河水从府署北面流进池中,又从南面流入玉河。池塘中央,有一小巧玲珑的亭子,人们叫它“一文亭”。传说有一位老妈妈,一生积德行善,她虽然十分贫穷,但有个心愿要建一座小亭,让人们遮风避雨、休憩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