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家父——末代土通判木琼
木光
我的父亲和母亲
家父名琼,字佩明,是木府嫡传第四十七代孙(按木氏宦谱甲种本计)。他是民国时期由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任命的一位丽江末代土通判。家父生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幼年时期在古城私塾学习儒学,自幼诚实憨厚。民国十六年毕业于丽江师范,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为承传励志勤学的祖训,祖父对家父的德行及儒学的培养教育倾注了心血,经常给家父讲授历代先祖的为人品德风范和勤学成才的事例,来鼓励家父刻苦学习,为先祖争光。家父自小接受严格的家教,成年以后讲究品德和才学修养,谦虚好学,处事严谨,待人宽厚。他的书房里收集有历代先祖遗留下来的上千册文稿诗词,经常专心阅读吟诵。他对木氏历代先祖的历史历历在目,书法功底深厚,用笔端庄舒朗,涵蕴丰富,结体严谨自如,飘逸潇洒,善于书写楷书。家里春联都是由父亲书写。他经常给我讲述历代先祖文治武功的辉煌业绩,鼓励我励志勤学。
慈母李玉棋是书香门第的闺秀。据母亲讲述,我的外曾祖父李怀忠以上曾出过四代举人,甚至出过父子同举、兄弟同举,是颇具名气的“书香世家”。到我的外曾祖父时,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丽江有四人中举,荣登乙丑恩科,这是继同治九年(1875年)丽江古城八举之后的又一盛事。此次中举的四人被称为清末丽江古城“松竹梅兰”四举,分别是和庚吉(字松樵)、王成章(字竹淇)、李怀忠(字梅卿)、周玮(字兰屏),一时传为佳话。李怀忠中举后曾任丽江雪山书院院长,可惜英年早逝,病逝时年仅36岁。
外公李耀三是清末云南法政学堂毕业生,长于文史,代理过镇雄县知事、永北县(今永胜县)知事兼沿江土司宣慰委员。
母亲毕业于丽江女子师范,未婚前担任过大研完小的教师,是一位品学兼优的贤母,她聪明好学,处事稳重,善于操持管理家务,是父亲的贤内助,她对三个子女的培养教育也耗费了心血和操劳。
举行袭职庆典
双亲结婚后的第八天(1928年元月21日),44岁的祖父病逝,家族联名陈述事由,父亲撰写了《亲供册》请求省政府批复丽江土通判替袭事宜。
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于民国十八年六月签批任命木氏三十三代嫡长木琼承袭丽江土通判职(其木氏代数按宦谱乙种本呈报),省政府委派特使到丽江参加土通判袭职庆典。庆典仪式由省政府特派员主持并宣读了龙主席签批的全文,随后颁发土通判印章。庆祝活动连续举办了三天,第一天宴请官客,第二天宴请家族成员,第三天宴请亲戚朋友。家中搭棚挂红持续热闹了三天。
开庭审判民事案件
根据改土归流后土通判职权行施的惯例,凡属木氏庄园内发生的民事案件划归木氏土通判审理,在父亲任内还有上桥头、巨甸、鲁甸等三个庄园,三百多户人口的繁多民事案件均由父亲开庭审判。
审判庭设于家院花厅正堂,审判案桌上摆放用黄绸包装的土通判印盒及签筒,筒内放有多支罚签,还放置有文房四宝等物。开庭时,数名家丁站立两旁,师爷三呼“土通判审堂”,父亲从屏风后走来坐在正堂靠椅上,先由师爷宣读原告诉状,后由父亲审案。审案结束,师爷宣布退堂。
奉命履行滇西北宣慰委员的任务
民国二十年(1931年)省政府发来公文委任父亲为滇西北地区土司宣慰委员,并寄来宣慰的奖章及奖品。父亲整装后带着几名随员动身前往永胜、华坪、宁蒗、中甸、德钦、维西、福贡、贡山等县逐县进行慰问活动,每到一地均受到当地土司、头人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宣慰活动历时两个多月,顺利完成了省政府委托的宣慰任务,为全省各民族的稳定、团结做出了贡献。
赴省述职拜会龙主席
父亲完成各地土司的安抚宣慰回来后不久,就接到省政府的公文,指令父亲赴省述职。
因外祖父全家住在昆明,一则述职,二则探亲,所以父亲带着母亲和我一齐赴省,由丽江到昆明行程18天。
去拜会龙主席的当天,父亲一早穿上衫子马褂,在主席秘书招呼下来到五华山省政府,龙主席在他的会客厅接见父亲,亲切地招呼父亲坐下谈话。父亲向龙主席问好后概略陈述了宣慰活动的完成情况,龙主席表示满意。龙主席提起:“丽江历代木氏土司对云南的历史贡献是很突出的,至今木氏土司的形象在滇西北各民族中还有一定影响力,我考虑请你任个县长职务,你愿意吗?”因为父亲无意于仕途风险,婉言谢绝了龙主席的提议。最后龙主席关切地建议让我就读龙主席捐资创办的昆明南菁中学(南菁中学是一所全公费的贵族子弟学校,龙主席的子女和各地土司的子女都在该校读书)。我年仅6岁就进入南菁小学部一年级上学。
父亲不便在昆明久留,把我委托给外祖父招呼就返回丽江。我在南菁学校读了两年,因祖母想念,就把我接回丽江。
护法殿开光
护法殿开光,纳西语称“丹美空普”。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先祖木懿当政年代,他信奉藏传佛教,热心弘扬噶举派教义,大力捐资建造“绛十三林”即丽江十三大寺。丽江成了噶举派的重要圣地。
传说护法神掌管神界的刑律,对行善者的祈求很灵验,因此先祖木懿在白沙街附近的大宝积宫侧面修建了一院护法殿,院内的职事和香火由福国寺的活佛委派了三名喇嘛招呼,置有木氏土司捐赠的田产,以资敬佛。每到正月二十日护法殿开光之日,纳西族群众携带香火祭品成群结队前来祈祷朝拜。
护法殿也是木氏土司的家庙,在正月二十日前三天,护法殿管事喇嘛按传统礼仪到木府敬送茶、糖、酒、果四色礼品,并送来大红请柬邀请木氏土通判去主持护法殿开光仪式。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父亲这一代。
正月二十日,父亲及家人带着香火祭品,骑马来到护法殿,殿内喇嘛吹着长长的喇叭在殿前迎接父亲,殿前的条桌上已供满猪头等三牲及香火,父亲三跪九叩,敬香敬酒后喇嘛拿给父亲一只公鸡,父亲将殿门推开,把鸡丢进殿内,而后敬香的纳西族群众才能进殿朝拜。仪式结束,喇嘛招呼父亲到门楼厅堂献茶用餐。
“三多”及三多庙的历史渊源
据历代先祖口传,“三多”是阿琮阿良手下的一名战将,“三多”武艺高强,作战勇猛,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攻打大理的战斗中,“三多”不幸中箭牺牲。阿良为了纪念“三多”的功绩在白沙建造了三多庙,木氏土司率兵出征前都要到三多庙祭奠“三多”,祈求“三多”保佑。木氏土司在率兵与敌人激战中,曾多次突然出现雷电交加的暴雨,主帅和纳西士兵中产生了“三多”显灵助战的幻觉,提高了纳西士兵的士气而击败了敌人。因此,纳西族将“三多”尊为保护神。二月初八为传统的三多祭日。木氏土司传承千年的历史,每代土司袭职后都要捐资重修三多庙。木公在《重修北岳庙记》中提到“求而无所不灵,祷而无所不验,公感神而殊服,乃命工重修祠宇”。可见历代木氏土司对“三多”神灵的崇敬。父亲袭职后也曾捐资重修三多庙(据传,“三多”是北岳景帝的化身,“三多庙”也称北岳庙)。
三多庙设有木氏土司指令的世袭“打玉”(祭师兼管事),三多庙置有木氏捐赠的庙产,三多庙是木氏土司家庙之一。
父亲年满36岁那年,为求福求寿,邀请洞经古乐会的亲友,家族的长辈同去朝拜。启行之日主客十余人有的骑马,有的坐轿,祖母及父亲、母亲均坐轿而行,我同祖母同轿,多匹骡马驮着行李、伙食、祭品等到达三多庙门,“打玉”及先行的仆役早已迎向父亲行礼。
在三多庙侧丛林中建有一平房和一楼房,三坊一照壁的一座宽大秀丽的庭院,这个庭院是木氏土司祭奠“三多”后休闲的庭院。连续三天祭奠准备和待客都安排在庭院内。祭典程序分生祭和熟祭,第一天早上在“三多”塑像前,条桌上摆满生祭的猪头三牲(未煮过的猪头为三牲)。祭礼开始,“打玉”点燃蜡烛香火,父亲坐在“三多”塑像旁的靠椅上(因为“三多”是木氏土司的家将,历代承传土司只能陪祭不必跪拜),“打玉”高声诵经,家人及来客均来叩拜。
第二天是熟祭,在“打玉”主持下祭典仪式照例进行。
第三天是鸣炮挂匾,家里准备了一块黑底金字的横匾,提有“阿普三多”四字,落款为木氏三十三代土通判木琼敬题,举行了简单鸣炮、挂匾仪式。
祭典结束后,大家围拢倾听洞经古乐演奏,也到寺庙周围丛林中散步,父亲高兴时给大家讲述“三多”及三多庙历史渊源的故事。
为母祝寿赴鸡足山悉檀寺朝拜
鸡足山悉檀寺是先祖木增在明代天启年代为贤母求寿而建,并捐赠三千亩良田作为寺产,寺院规模为鸡足山诸寺之冠。它是木氏土司的家庙之一。
悉檀寺与木府的联系历代以来都较为密切,到父亲任职年代,每年春节和中秋节,悉檀寺的方丈按传统礼节派和尚送来悉檀寺自制的果脯、干笋、蜜饯等礼品,以表对寺主的敬意。
父亲袭职后的第六年是祖母五十寿辰之期,父亲为贤母求寿邀请了洞经古乐会的亲友及家族的近亲,一行十余人骑马坐轿,一路热热闹闹地来到鸡足山脚。
已是黄昏时候,悉檀寺的慧海方丈带领二十多名和尚,已在山下迎候父亲,大家在方丈及和尚们引路下点燃火把,连夜登山,沿途边走边奏着优雅的古乐漫步进山,虽然大家都在吃力登山,但优雅的古乐节奏使人感到乐趣,也就不感觉劳累了。我们的起居生活,寺院方面早已周到安排。第二天早上,寺院的两百多名和尚在方丈主持下坐立两边开始举行为祖母祝寿的诵经大典,大殿正中供着一尊两丈余高的无量寿佛铜像,殿宇宏伟整洁,父亲跪拜祈祷祝愿祖母健康长寿,并向佛祖贡了一份文书。
悉檀寺正殿后院的侧室塑有一尊生白公的塑像,父亲也虔诚祭奠了先祖木增。
求寿法事进行三天后结束,方丈陪同父亲到周围寺庙参观访问,尔后返程。
父亲与美籍奥地利学者洛克的亲密关系
美籍奥地利学者洛克于1922年到中国的西南部,并以云南的丽江古城为总部。他受美国国家农业部、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和美国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三个权威机构的派遣,来到边远山区采集稀有植物和飞禽标本。他是一位精干的“探险动植物学家”,到丽江后通过广泛的社会接触和研究,对纳西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一书的前言中写道:“当我住在过去纳西王国的首府丽江古城之时,我获得了所有重要的碑文拓片,拍摄了纳西首领的家谱和珍贵的手稿,我开始了探索这个迷人而神奇古国历史的艰巨工作”。
木府珍藏的《木氏宦谱》甲乙种本和多件碑文资料是洛克撰写书中的重要内容,他费尽心思想得到这些珍贵的资料,自1930年开始他就想方设法来接触父亲。时而向父亲赠送美国带来的花卉种子,时而来赠送美国常用药品和洋货礼品,通过较长时间的接触交往,父亲感受到洛克很有学问,人品也很好,当洛克提出要借《宦谱》拍照和木府内的碑文拓片时,父亲为了在国内外弘扬历代先祖的辉煌事迹,同意了洛克的要求。
《宦谱》在木府花园内拍摄,洛克摄影技艺高超,每幅宦谱都拍了两张,拍完《宦谱》后还请求父亲拍照,以花园假山为背景,父亲抱着刚满一岁的我,邀约叔伯弟兄合照了一张资料像。洛克为了充实资料,请来一位画家按照《宦谱》画像复制了一本历代先祖的画谱,请求父亲签名盖章。洛克非常感激父亲,每逢节日都来木府看望父亲,关系十分亲密。
父亲平生淡泊名利,厌倦官场交往。大部分时光是在他的书房阅读诗文和先祖史料中度过的。
落实政策 享改革开放成果
因为历史原因,土改中木氏家产被没收,木氏家人安排在木府后院两小间房内居住,后来全家被下放到白沙乡山区劳动改造。在“大跃进”期间由于吃不饱饭,营养不良,父亲患上了浮肿病。由于当时治疗条件差,父亲深深感到生命的终点即将来临,决定返回木府家院住地寿终。当时由于极左路线,母亲无法向生产队请假回老家照顾已是病危的家父,家父只得拄着拐杖沿途多次休息,拖着病体回到木府家院住地。回家后第二天早上由于眩晕,摔倒在床头断气寿终,寿终时身边没有一个人。一个小时后大伯木瑶来看望父亲,才发现父亲早已断气,大伯立即托人通知母亲回家料理父亲后事。由于当时木氏墓地被生产队没收变成了果园,父亲只得葬于金虹山。父亲病逝的时间是1959年6月26日,享年5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