驮铃声声唤童年
丹珍七林
走茶马古道时的藏客“恒德和”商号,系由我祖父一代苦心经营、继由时任丽江商会会长的我伯父周石奇一手创建,我父亲周炳奇则于1930年“德广号”倒号后,赴康巴藏区扭转败局的同时重整旗鼓在中甸又设分号,他以信誉为宗,乐施好善而行事,在藏区修桥铺路、挖井、开矿,并将纳西皮匠、缝纫、银匠输入中甸,又将求学藏胞接到丽江读书。因而不仅能扎根于藏胞之中,而且深受上层人物与百姓的尊重,推举为中甸县商会会长。“茶马古道之旅”重现古城的一幕幕,引起我周氏藏客后裔又回到了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茶马童年——我生在中甸,长在丽江,从娘胎里就踏上了茶马摇篮,幼童时的昼昼夜夜是在中甸老街“仓房街”度过的,随后将我“左驮货,右驮人”与赶马哥为伍,从马背上驮回到了玉龙山下,从此丹珍七林(当时我只有这个藏名)便一直生活在这块热土上。
读书时我曾着迷过《山间铃响马帮来》的电影,我从儿时记事起父亲就一次又一次摆过关于“藏客”,关于茶马古道上的马帮生涯的惊险、传奇般惊心动魄的“龙门阵”,在古城街市上,我还见过汽车还不普及时的马帮、马锅头,见过钉马掌摊、卖马草场,还有挂在铺面的驮铃、马垫、马鞍等;与人类共有的一种奇特现象——怀旧忆旧一样,我也对自己的寻根发过几多思旧之幽情,尤其是“茶马古道之旅”说的好像都是自己的家事、家乡事。后来我明白了周氏家族也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中的一片枝叶,一朵浪花:周氏祖籍是江苏常熟市,为此我和侄儿专程去故地重游寻过根,无奈只有现代都市的繁华,家的印象深埋于历史烟云难以再度清晰;我自己生于藏地,于是前些年又携老伴寻根到香格里拉县。
驮铃声声唤童年。过去我们家的宅院其实就是“马帮之家”、“藏客之家”;四合五天井的多幢房子,大门二门五大扇;有一院为专供马脚子、马锅头歇脚的,家里的小伙计、管家人在门外一站,便是在恭候南来北往的马帮们;其中不乏买卖红糖、纺织品、延寿果、粉丝的,也不乏呢帽、“鬼子呢”(英国产)、香烟(当时叫洋烟)、手表以及来自藏区的许多山货药材、土特产品的……当时一介顽童的我们,常在藏商与纳客之间穿来穿去捉迷藏,并时常有一两个大点的孩子“要”来好吃的和我们分享;我们一面听着大人们点货时“今、冷、松、日”(藏语,意思为:l、2、3、4)的吆喝,一面在打开马驮后的山茅草、竹席堆中“翻江倒海”,收获少许红糖、延寿果“遗物”,你抢过来,我抢过去,情趣自在打闹中。
当时我们家是六十多口人,吃大锅饭,平常做家务,轮流坐庄。六十多人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一日三餐也辈分有序、各为其主;周氏旅马店的规矩,实际上也是“恒德和”商号的规矩。虽说财力物力当时在丽江不算一流,但周氏在藏区尤其在中甸的信誉仍有口碑可查。如县太爷办案,坦英(藏语为县长)、达达(藏语为千总)到台后,一定特邀我父亲解难释惑后方开庭,民间有:“有难事要事想不开的事,先找裕达(周家)、树树妈(金子的母亲)”之说;衙门也曾赐予周氏“孝友家风”门匾。来丽江住周氏家的藏商中,有不少是上层人物,但周家宅院中的房间等级、用途局外人一看也可一目了然,如哪些住“磋本”(老板)、哪些住“昌举”(管家人)、哪些住马锅头、马脚子等,一直到工作地、休息地均井然有序,互不干扰。在漫长的茶马岁月中,周氏由我伯父管丽江的摊子,由我父亲管中甸的摊子(父亲之后又为叔叔汝奇),生意中常与藏商“三堂会审”价格质量后,才按需求分配;因公平公道合理,讲信誉,故周氏茶马经商史一直延续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氏也分了家,60多人的大锅饭也以各立门户画上了句号。至目前,我这辈兄弟11个有11个宅院,姐妹18个又有18个宅院。
当古城又闻马蹄声之时,似乎所有时空又倒流到了从前……
“牛无二姓”
四荣
丽江牛氏源流
牛氏本不姓“牛”,是商(殷)朝末代君主纣王的兄弟取姓为“牛”。
相传,能说会道的纣王继承王位后,微子做了卿士。微子见纣王残暴奢侈,荒淫无道,多次劝说他,但纣王没有回心转意。为了保存宗嗣,微子离开了王宫。临走时已过午时,便把过头的“午”字作为自己的姓,这就是“牛”姓的来历。
微子的后裔牛父(宋武公时皇父的车右),在作战中同宋武公一起阵亡。成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成为牛氏的始祖。微子为牛氏的先祖。
牛姓因宋国的强大而壮大,不断从宋国向外迁移。春秋时期,就有到诸侯国做官的,战国时期,有赵国的贤士、将军,秦国的大儒、豪族。
汉代,牛氏发展到甘肃陇西(甘肃临洮)一带,因名人辈出,人丁兴旺而成为陇西的名门望族,居于郡中八姓的第二位。在三国时,魏有后军将军牛金,战功卓着。司马懿怕“牛继马后”,便想法药死了牛金。牛金的儿子为了避难,因祖先叫宜僚,便改为“辽”姓。300年后,其后裔到南北朝末,皇帝又赐姓“牛”,又成为“牛”姓。
唐宋时期,牛氏因发展迅速而分布在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出了不少名臣、诗人等。如唐后期宰相牛僧儒,五代梁大将军牛存节,词人牛峤、牛希济等。
元末明初,河南荥阳牛氏“一门济美”的十八兄弟,因遇“红军作乱”,将灶锅打成十八片,兄弟各持一片,投奔亲友分散离去,而称之为“打锅牛”。明朝安定后,十八兄弟于农历十月十九日,在汜水县城西十里亭曾筑台举行过隆重的对锅认亲会。
“打锅牛”后来迁移到五省十八县,如今已遍布五湖四海。除“打锅牛”外,牛氏还有“天宫牛”、“八角牛”、“扁担牛”、“鞭杆牛”。“天宫牛”为隋代宰相(天宫)牛弘后裔,分布在河南洛阳市西许、马寨等村庄。因分离时折扁担和鞭杆各持一节作为以后相认之物而称“扁担牛”、“鞭杆牛”。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和白水县。“八角牛”主要分布在山西洛安府(今长治市)。
丽江牛氏当是山西“八角牛”。因遇到嫁祸于人之事,而破锅后三兄弟各持一份到云南,其中牛进忠到滇西北玉龙大雪山下,落脚大研里卖鸡巷,而成为丽江牛氏的始祖。
从商到丽江
丽江的牛氏称“牛无二姓”,也就是丽江纳西族牛氏都是同一个始祖,即从山西阳城县小翼庄落籍到丽江的牛进忠后裔。
牛进忠原命(生于)康熙甲寅年(1674年)二月二十八日,大限(卒于)乾隆二年丁巳(1737年)三月十五日,享年63岁,定居丽江的时间当在改土归流后的雍正初年。
因与落籍在丽江大研里卖鸡巷(今四方街北大街50米左右)的赵家为山西老乡而成为生意伙伴。因为人忠厚,是个靠得住的人,赵家便把女儿嫁给他,并将自家院旁的地基也给了他。牛进忠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盖起了三坊一照壁的小院房子,正房坐西朝东为楼房,其余两坊为平房,大门朝南,设在照壁的左角,门前有一条从玉泉西河引来的水沟,缓缓流入中河。
牛进忠娶了赵氏后,如同赵家代代单传,只生了一个儿子牛坤。
牛坤娶了李氏,但结婚多年没有生育。牛氏不能断了烟火,为了传宗接代,后继有人,便养了个赵家的儿子,名牛应麟。没想到有了养子后,又接二连三生下三个儿子。
就这样,牛应麟为长子,次子为牛毓麟,三子为牛化麟,四子为牛即麟。
热心丽江教育
因当时丽江的流官知府十分重视汉文化教育,牛氏四兄弟都入学读书,考取功名,成了进入士林的人物,牛毓麟为贡生,牛化麟为优贡,牛即麟为贡生,一优两贡,牛家在边陲丽江大研小镇一下成了读书人家。
牛应麟虽没考取功名,但也是有文化知识的人,他继承了先辈的事业,走茶马古道,做纳藏贸易而积蓄了不少资金。
优贡牛化麟在湖北黄冈县代理县丞,也是有钱的,空余之时,喜爱吟诗琢句,日积月累,便集成《西堂偶吟》。可惜后来遭到“乱世十八年”,而只有记载,没有作品传世。
牛氏四兄弟因热心于边地民族开化,热心于文化教育,而得到历任府官的尊重,并都对丽江纳西族文化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光绪丽江府志·人物卓行志》突出记载了牛毓麟的事迹:“字恒超,岁贡生。
资性沉毅,嘉庆庚申年,和太守费颜捐置乡会赆金,毓磷慷慨捐资,筹划多方。
既集事,毓麟定章程条约,太守善之,捧籍长辑曰:‘卷金善后事,非易易也,惟牛先生之力是赖!’……太守卒,与弟即麟并力从事,恐负太守美意,故情殷奖籍后进。每于书院考课暇,结‘玉泉文社’,仿春秋闱功令,三日盘飧,悉具自家厨。每闻捷音,先移私金踵门送之,曰:‘为先太守馈贺仪也。士林德之。’”
可见热心丽江教育事业的牛毓麟,为奖励地方科举人才,不惜钱财,慷慨捐资,而且为了使丽江多出科举人才,快出人才,亲自订立了奖励章程和条约,以期有更多的纳西人获取功名。
在知府和费颜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后,牛毓麟同四弟牛即麟仍坚持不懈,以丽江教育多出士林人才为己任,只要有考中科举的学子,就及时拿着奖金亲自送到家中,还不扬其功,谦逊地说是已故的和太守让我这样做的。
越是谦虚的人越受人尊重。他那把名利让给他人的做法,在丽江古城被传为美谈。
嘉庆十七年(1812年),他还重修了古城的关帝庙,也就是武庙。
《光绪丽江府志·人物卓行志》中还记载了老四牛即麟的事迹:“字玉书,附贡生,为人慷慨英豪,乡里有贫乏者,称贷不吝。嘉庆初,和太守费颜倡捐卷金,一时郡人杨溥相继而倾囊笥,即麟以公正与毓麟同为太守所器得,延请董其事,并出家赀百金,归商人权子母。三十余年,尽心勤恳任为己事。后存积至七千余金。丽人士赴春秋闱者,俱沾其惠,至今称道弗衰。”
牛氏兄弟把丽江学子春秋两度的科举考试,争取功名,当作自家的大事,任劳任怨去做义务工,使寒窗苦读的学子大受其惠,使丽江边陲的纳西族人文蔚起,科甲连绵。同时长江后浪推前浪,带动了后学者。
上述典籍还记载老二牛化麟:“优贡……性好善,乐施不倦。丽旧有卷金,权舆于张太守圣功,但赴春秋两闱,距京师及省垣道里辽远,不无菲薄之虞。适和太守费颜嘉惠士林……踊跃输金,以赞成其事。邑人至今为美谈。”
牛化麟为牛氏三世祖四兄弟中取得功名较高者,为嘉庆癸酉科(1813年)优贡,曾在湖北黄冈县代理县丞,还乡后,也为丽江的文化教育出资出力,受到人们的称赞。
改土归流后,丽江纳西人(尤其是大研古城人)十分尊重读书人,才填补了丽江改流前无科举人才的空白,出了翰林、进士、举人等数以几百计的科举人物,以及众多走出玉龙大雪山到外地做官且有突出政绩的名宦。
如今,纳西族的大中专毕业生名列全国各民族首位。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何况文化教育,培养地方民族人才,也有牛氏先祖的一份功劳,这从丽江史志中可以得知。
特立独行的诗人曾代理黄冈县丞的优贡牛化磷,是清代丽江纳西族特立独行诗人牛焘的父亲。
《光绪丽江府志》人物志下卷“文学志”中说:“牛化麟,字履仁,着有《西堂偶吟》。”但经过清代咸同年间长达18年的民族战乱,以及社会变革,这部书已荡然无存。这在丽江不只他一个,这些精神遗产,精英文化,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民族,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是必须引起重视的。
值得庆幸的是,牛焘生前自辑的四卷诗集《寄秋轩吟草》,经过十多年战乱和百多年风雨“大难不死”,还是被抢救过来,于2007年5月由玉泉诗社、古城博物院出版问世。这部诗集计有289首古近体诗,其中有近50首长诗。
诗集是由牛焘的玄孙编辑的,也包含着李世宗老师不可磨灭的心血和功劳,是根据他的手抄本打印,并做了拾遗补阙,最后请李老师认真做了校订。
在清代纳西族诗人群中,牛焘的诗作独树一帜,充满个性,周钟岳看罢牛焘的《寄秋轩吟草》感叹道:“先生诗任情舒卷,绝去依傍。诚哉,其为特立独行之士也!”
赵藩仿元遗山绝句评论牛焘诗(人)道:“何曾一语着粗毫,琢句矜严选韵牢。
垂老空山抱琴死,招魂谁与续《离骚》”。还说牛焘“诗、文、书法皆工雅”。在《丽郡诗征》中,赵藩所写的牛焘小传这样说:“牛焘,字涵(含)万,拔贡生,历任镇沅、安宁、邓川、罗平校(学)官,有‘寄秋轩稿’。
“涵万家饶于赀,而标寄萧然,弹琴咏诗便可终日。司铎数校,晚而归田。蓄一雷氏琴自谱新曲,被之弦轸,听者移情。同时与马子云能吹铁笛。郡中有‘牛琴马笛’之曰。
“回寇之乱,涵万避山洞中,抱琴而死。其女弟为吾中表王梅村孝廉之配,故抄得七十余篇(首)。”
这是牛焘51岁以后,因他是拔贡可以去任职,而家人催他去谋职以后的传略。在这之前从《寄秋轩吟草》中可以得知,当他博览群书而打下诗文功底的而立之年,沿着纳西人走的南路茶马古道,从丽江到石鼓到巨甸有意走了一趟,写了《江行偶集》十二首写景如画的边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