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是长兄汝泰死于德钦。未来事业的继承者,寄希望于年十五的我。父命不敢违,年十六,弃学从商。这是决定我一生事业前途的一个关键。我业余无他好,唯喜读书,手不释卷,凡古今中外书刊名着,多所浏览。由于业务的限制,未能专一,走马观花,涉猎不精。1928年,格桑泽仁为川康边防总司令,委任我为谘议,1930年,上辈年老休养,我继承为仁和昌号总经理,推广业务,设分号于下关、昆明、康定,兼走拉萨。1933年至1935年,我驻昆明,当时日寇侵华阴谋毕露。1936年,我回丽江着手计划,派人驻拉萨设分号于印度加尔各答,专营物资进口。1937年7月,战事爆发,日寇全面封锁海口,唯一的只有由丽江到拉萨至印度的一条国际路线。地处边陲的丽江万商云集,盛极一时。根据1943年的盘存,有流动资金滇银币60万元。中甸、德钦、昆明、康定有我自建的房屋,为滇西着名富商之一,时人誉我为善观时变,善于运筹,长于用人。我愈加矜持,不敢自傲。古人有言:“用人莫疑,疑人莫用”,不疑才能让其发挥能力,尽其所长。
如黄嗣尧、赵焕然、李子芳、杨超然、杨祝三皆一时的商业人才。西藏人称我的商号为“赖家昌”,只是大资本家的誉称,就整个西藏来说,私人商业称“昌”的,仅寥寥可数的几家。1939年,秦仁昌等发起创办大华松香厂,发起人有五个,刘绍庭、周兴、李晨岚、赖敬庵,每人出资500元作为试办。实验成功向外招股。
产品有松香、松节油,远销上海,肥皂供应当地。我被选为常务董事。同年,杨超然创办黄山幼儿园,建筑校舍,我捐款垫款,尽力支持。
1949年初,丽江解放前,我参加地下组织,为“五人小组”成员。当时,全国统一,仅西南少数地区在解放大军未到以前还存观望,云南卢汉犹豫未决。余建勋一师驻扎大理,镇压地下活动。永胜有罗瑛股匪抢劫鹤庆,中甸汪学鼎、丽江区专员兼县长习朴庵服从卢汉,与革命为敌。丽江处于四面受敌的情况下,困难重重。在党和第七支队司令员黄平领导下,群众觉悟迅速提高,革命热潮达到顶点,不可遏止,时机成熟。于“七一”前夕,和万宝约我们数人随同到习朴庵家,同他谈判。习朴庵认识到大势已去,只求保全生命,接受地下党提出的条件,愿意退休。谈判胜利,交出军政大权归党掌握。我们乃连夜开会成立丽江临时政务委员会。和万宝为主任委员,我被选为委员兼财务主任,并选其他各部负责人员。组织就绪,筹备费用,无所从出,由我捐出“半开”一千元作临时筹备费用。
“七一”召开群众大会,宣布丽江解放,革命事业顺利展开。困难的是军政费用开支巨大,既无基础又无来源,我负责财务,责无旁贷,乃发起劝募,带头捐献黄金60两,依资向各大商号劝捐,共得400余两,接着又发动募捐现款,各商号深明大义,无不踊跃捐输。多的10000元,少的3000元、5000元,共得滇“半开”银币十五六万元。家庭妇女捐金银首饰的,得1500两。先后转到后勤部的款,据统计共合“半开”银币24万6千元。又劝募布匹,缝制军衣,我交出经商自卫用枪40多支,革命事业得以顺利进行,扫除障碍,铺平桥梁,迎接解放大军安全进驻丽江。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丽江成立正式机构,欧根为地区专员,和万宝为县长,委任我为县财政科长。我因为有病在家医疗,未能即时到职,由杨超然代理。11月病稍愈,帮助工作,但还不能完全负责。12月我被选为省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到昆明参加开会。
1951年1月,土改开始,我被农会逮捕,押到农村斗争。3月,我被送交县公安局,以曾任旧社会商会理事长、县参议员,有历史罪行,被判处徒刑5年。
1953年,我被分发到邓川铅厂劳改。1957年,提前释放回家,加入大研镇基建队,为泥水小工。1970年,我被下放到巨甸公社武侯大队第三小队安家落户,1977年回家,在光义街基建小组做小工,至1980年止。1984年,我开始申诉,要求平反,8月,得到中共丽江县委通知,予我以十九级离休干部的待遇,参加县政协,为委员。
滇藏贸易与“恒德和”商号
王德炯
(一)
古道商海,变幻莫测。1921年,一直在滇藏贸易中兴盛了很长时间的丽江大研古城“德广通”商号,终以经营不善而宣告倒闭。作为商号掌门人的周尚德,遂陷入僵局。痛定思痛,他在一些商号同仁、家族父老的鼎力支持下,又重整旗鼓,拾回信心,选择了一条艰难的北上重振之路——在中甸藏区(今香格里拉县)再拾残局,从头再来。几经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四五年之后建立起了一个“恒德和”商号——该商号重商誉、讲诚信,业务很快拓展至其地藏区。1926年,该掌门人周尚德积劳成疾,卧床不起。他自知不久于人世,便传子侄五人到中甸,在病床上叮嘱道:“德广通虽倒,但信誉犹存,现又有了恒德和的东山再起,我把恒德和交给你们打理,一定也要以信义为首,勤俭为本,同心协力发展恒德和商号。”按照尚德生前遗训,老五周瑛主持丽江家务,总管全盘,老二周琛、老六周璋经营中甸商号,老大献奇掌管拉萨商号。经过几年摸爬滚打、卧薪尝胆,加上兄弟齐心合力,进一步发展了“恒德和”商号,并使其与赖家“仁和昌”等一起被称之为“丽江六大资本家之一”。
以老六周璋(1893-1960年)接手后的中甸商号为例——那是1930年,正值他而立之后的青春年华,凭着自己的勤敏好学,处事果断,终令商号大振,财源日茂;他眼光独具,乐善好施。局面刚有好转,就出钱做了许多公益事业,尤其是一些济贫救急、乐善积德之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甸多次遭匪徒抢劫,百姓叫苦不迭。他与丽江当家总管其五哥周瑛联系,向丽江和中甸各商家募捐,筹集到一大笔善款,并动用了部分自家的资金,由其五哥周瑛亲自到中甸救济。
对此,中甸百姓感激之至。他和五哥周瑛一道,出资在中甸城内打了一口井,井旁立有碑记;还出资对村镇道路和喇嘛寺行道,进行了修整改造。他与五哥一道,为藏民与丽江通商及其子弟到丽江求学给予诸多方便,在丽江设置了专门住房和落脚点,还按不同需求分为头人住房、马脚子住房、账房、牲口养歇处等,对来往的商旅客人,接待周到。在藏区,他尊重当地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特别重视在藏区有极高威望的喇嘛教归化寺最大活佛松谋,以及其他寺的活佛,结成相当友好的关系。还让在丽江的子侄们,多拜上层人物为干爹,现周家六七十岁的人,大多有一个藏名,如七林佩初、次里拉姆等,他的独子周廷伟(排五位同胞姐妹之后)有一藏名为“丹珍七林”,亦为藏区头人所赐——据他讲,当时西藏的摄政热振呼图克图(其于1934年至1940年任西藏摄政)与周氏极熟,曾与西藏最着名的商号“三多昌”主人尼梅(其妻是热振的同胞妹妹)去四川见蒋介石,周廷伟之叔伯四哥周廷仕应热振之邀担任译员。热振活佛在此行中先来丽江,住在周家,由周廷伟之五伯父周瑛及父亲周璋接待了他。当时在丽江的“恒德和”周氏家人把庭院特地装饰一新,在床上铺了金丝绒供这位摄政下榻。
在商贸往来上,由于周氏极高的信誉,运到中甸来的山货,多半先交给“恒德和”号,经其评定来货的质与价后,方与他人成交。对紧俏好销的山货也不独占,公平地分与各家商户,让大家都赚点钱(一些大商号不在此例),中甸许多中小商人因此十分称道周璋的为人。1944年冬,川钱贬值,假钱多,银水不足,市场拒用,县长李崇善委托周璋检验川钱,核定银水,用铁印章在钱上打码,按八成、七成、六成等流通,藏民凭码使用,皆大欢喜;周璋还动员了部分丽江做皮革业的手工业者到中甸,促进了中甸皮革手工业的发展。
中甸地处滇川藏大三角“茶马古道”要冲,地理环境复杂,各种社会势力也很复杂,土匪横行;地方势力随时排挤客户,而周璋以德行和信誉,在中甸长期立足了下来。周璋在中甸长期担任该县商会会长。1945年后,周璋到木里、康定一带经商,会长一职由其七弟周琏担任,故藏民对周家往往以“欲达”、“迪庆次科贝姆拉”(藏语会长、商业经理之意)尊称之。周璋在中甸任职期间,民间有“难事先找周家,官事也先找周家”之说;他曾经协调解决过一些上层人物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中甸的官员,每碰到疑难的案件,往往请他出面调停。坦英(藏语“县长”)、达达(藏语“千总”)到堂后,常请他旁坐;地方上各种大事也常征求他的意见,新任官员必先拜他;当时人们常见深夜提着马灯的官员到周家登门议事。他以经商为业,又巧妙周旋于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各种政治势力,以行家里手的经商才干、为人处世的干练豁达,以及乐善好施与远见卓识,被公认为商界首席,并被连续推举为商会会长。
在解放中甸的过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二师师长廖运周曾多次到周璋家拜访,了解藏族民情。周璋在中甸的七弟周琏,曾随廖运周师长等向汪学鼎做劝降工作,为解放中甸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由林超民主编的云南大学民族史研究生论文《新浪集》中提及“革命队伍中的红色商人”时,提到“李烈三、李达三、赖敬恒、赖敬庵、王少萱、赵紫垣”等时,也提到“恒德和号周石奇(周瑛)捐资2千元支持红色政权建立”一事,无独有偶,1952年土改时,周璋也主动上缴了黄金30两,政府以开明人士对待他——几度春秋,几度风雨,恒德和周氏家庭在丽江、迪庆等地的几位掌门人,在“悠悠驮铃、漫漫古道”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自己弥足珍贵的一页,也给家族后代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
恒德和号周氏为丽江大研古城世家,其商号“总部”一直都在大研古城忠义村——这是一条清幽别致的街巷,一个历史上多以农副产品加工、种菜为业的村子。它北起忠义坊,南至现在的环城南路,巷内有建于清代的三元宫,与光碧巷相邻的一段地处原木氏土司府衙南门外,因而其巷在纳西语中称“蒙孔”,意为“南门”。忠义坊往南直通现在的忠义农贸市场,往西南直达现在的环城南路,其中有多条小巷也可抵达现在的环城南路。它与最北端的玉龙雪山遥遥相对,它身旁有玉水河在日夜浅吟低唱。周璋的独子周廷伟,也在此守望了几十年自己的精神家园。说到茶马古道,说到恒德和号周氏,他总会有说不完的话题——据他讲,自己也是“家乡宝”。他出生在其父周璋当商会会长时的中甸藏区,天真烂漫的幼童时期是在中甸老街“仓房街”度过的。随后父亲将他“左驮货,右驮人”,与赶马哥为伍,用马背驮回到了玉龙雪山下。从此,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直到现在,他会为自己先后有一位任德钦藏区商会会长的爷爷(周尚德,周璋之父),又有任中甸商会会长的父亲和叔叔,还有一位任丽江商会会长的伯父,而引以为荣。据他讲,他一回到家乡,迎接他的是恒德和“总部”的一个大家庭——一个一直以“六十多人一锅饭”延续到解放初期的周氏大家庭。他还依稀记得,在一大串“头骡已进丽江城,尾骡还在黄山哨”的驮铃悠扬中,纳西赶马哥从拉萨、印度、尼泊尔驮回来五花八门的藏货、洋货、皮毛、丝绸、各种名贵中药材、土特产品,还有他最喜爱的延寿果;在他家宅院里,常有与他一样的一群顽童,在下驮子的马帮中穿来穿去捉迷藏,并时常有一两个大些的孩子“要”来好吃的让他们分享;他们一面听着大人们点货时“今、冷、松、日”(藏语1、2、3、4)的吆喝,一面在打开马驮后的山茅草、竹席堆中“翻江倒海”,收获少许红糖、延寿果“遗物”,他抢过来,你抢过去,情趣自在打闹之中。他也以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丽江大研古城为荣——一个不到3.8平方公里的边陲弹丸之地,最盛时竟聚集了1200多户大小商号;马帮每天出入古城,古城每天都如同热闹的节日大超市。
(三)
恒德和周氏来自何方?“六十多人一锅饭”的大家庭又是怎么回事?据《周氏家谱》称:丽江大研镇周氏始祖讳平,“自洪武年间来自江南入滇(原籍苏州常熟县柳营村人,现为江苏省常熟市),创业于鹤庆、积德累仁,裕后世无疆之福,人文蔚起,皆此公赐也”。“至九世祖讳宗耀上丽郡而居焉,迄今十几代”云云。周启高祖周平之十四代重孙,引为本源直系,由曾祖父辈3人,到父辈兄弟7人(周廷伟之父辈):老大周珍(周献奇)、老二周琛(周卓奇)、老三周璠(周蕴奇)、老四周瑞(周兆奇)、老五周瑛(周石奇)、老六周璋(周秉奇)、老七周琏(周汝奇),父辈堂胞姐妹五人,至晚辈(与周廷伟同辈)堂胞姐妹18人,堂胞兄弟11人,加上侄辈若干人。恒德和周氏几代同堂一个门,六十多人一锅饭,一直沿至1949年。丽江解放初各立门户的堂胞兄弟姐妹(与周廷伟同辈)以一人一家而异,也有29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