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砍柴之路,也是读书(名着)之路。我们最高兴的是上山时可以一路听故事、讲故事,猜谜语,许多古典名着,如《水浒传》、《西游记》、《说岳》、《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封神榜》等都是小伙伴们在路喜欢讲的故事,其中有“枪挑小梁王”、“三拳打死镇关西”、“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秦琼卖马”、“第一条好汉李元霸”,等等。有时也讲《红岩》、《林海雪原》等新故事,讲英雄许云峰、江姐、少剑波、杨子荣,以及坏蛋甫志高、许大马棒等。国外名着如《一千零一夜》等也是路上喜欢听的故事。有一年的假期,我们村有个在外地工作的人回家探亲,他与我们上山砍柴时讲了法国作家凡尔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中的故事,我们觉得特别好听,真是引人入胜,欲罢不能,可惜故事还未讲完他就收假回去了。另外,我们也喜欢听纳西族民间故事,《阿一旦的故事》、“箭箭不离肛门”、“傻瓜”、“学汉语”等故事,还有“公鸡叫”、“放屁”等纳西谜语。砍柴的路虽然很远,但一路上听着故事,谈论着故事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到了砍柴的地方。此外,砍柴路上摘野果、捡菌子、挖白芨、偷摘山村里的梨子等也很有趣。有一次我们在山上遇到一只狼,小伙伴们个个放下柴担,迅速拔出砍刀相互撞击,人狼对视,好在后面又来了一群砍柴的大人,狼这才夹着尾巴离去。砍柴同样充满了趣事和乐事,如记得我上了初中后,一次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有关趣事、乐事的作文,我当时写的就是砍柴,廖正英老师阅后还给了我90分,这也是我读初中时得到的最高作文分。
当然,砍柴路上也会发生一些让我们痛苦、痛恨之事,比如,辛辛苦苦找来柴在路途中被抢。一般来说,砍的是干柴而不是湿柴,“苴瓜”(护林员)和山下的村民是不会过问的,但也会遇到个别有意为难砍柴居民,不讲理由要“没收”柴及砍刀绳索的情况。为此,不知是谁用纳西语编了一首《找柴歌》,用的是《保卫黄河》中曲调,纳西语的歌词是:“风在吹、雨在下,‘苴瓜’在咆哮!‘苴瓜’在咆哮!爬坡下坡来找柴,找来的柴却被‘苴瓜’抢夺,实在是生气!生气!实在是生气!生气!拿起砍刀!拿起斧头!保卫这背柴!”这首歌在古城居民中特别是在青少年中非常流行,我们虽然从来没遇到被抢的经历,但大家都很喜欢唱这首歌,特别是在山上遇到刮风下雨等不愉快时,就会大声地一遍又一遍高声合唱这首歌,然后十分开心地哈哈大笑,风吹雨打等不愉快便一扫而光。
下乡捡粮
除了上山砍柴之外,每到夏收、秋收时节,不少古城居民也要出城到田里捡粮食。特别是麦收时节,就到农民已收割过的田里,拾遗留在田里的麦穗,有时一天可捡到一斤左右的麦穗。地点一般是在丽江坝的黄山、金山一带的麦田里,有时也去到拉市坝海边。那时候,拉市海水有一年一度涨落现象,每年雨季过后拉市海水就会逐渐从落水洞流走,到次年雨季后海水又会逐渐上涨。因此,每年拉市海落水之后,农民就在海水退去的海床上抢种麦子,并在雨季海水上涨前收割。有一年海水上涨较快,农民为抢时间,田里的麦子往往收割得不太干净,遗留在田里的麦穗较多,也有些麦子来不及收割就被海水淹没。古城居民听说后不少人就会跑去海里捞麦子,一次我也是跟着母亲去捞麦子。我们到了海边,只见许多人已在齐腰深的海水中打捞漂浮着的麦穗,一片欢声笑语,如同在参加一次盛宴。那天我大约捞到了二斤多的麦穗。因这些麦子已经在水中浸泡了数天,回到家后要赶紧晒干。
秋收时节,我们也会到农民已收割的苞谷地里寻找,有时也会找到一些不起眼的小玉米包。除了捡玉米包,更多的时候,是到农民收割玉米后已经翻犁过的地里,专捡田里的苞谷杆根部,并抖落上面的泥土后背回家,晒干后就是很好的燃料。
割马草
五六十年代,丽江的三月交流会和七月骡马会十分热闹,全县各乡村及外地前来交易骡马的商旅都会云集古城,而狮子山民主广场、象山黑龙潭、金虹山南麓成为骡马交易的主要场地。一时之间,古城及周边地区到处是成群的骡马,饲草需求量突然大增。于是,每年到了骡马交流会,不少古城居民就会背着篮子带上镰刀,纷纷出城割青草,然后到骡马会场上去卖。那时候,古城周边的田间地头,河滩处处长满青草,每天都有割不完的青草。我还很小时候曾跟着母亲和村里的几个大妈去过几次,记得是在东坝子的玉米地里割的青草,割完后还要背到河边洗干净,才能去马市上叫卖,每天可卖到两三角钱,我觉得割草比砍柴轻松多了,不过要多沾些泥水。那时,古城里常常加工驮马垫子等产品,于是古城居民又多了一项与骡马有关的收入,那就是上山找“苴夫”(纳西语义意为“山毛”)出售,这种山毛不是给骡马吃的草料,而是用来加工驮马垫子的原料,也就是长在树上“树胡子”或长在林中岩石上一种苔类植物,但必须是冬春干燥季节的才行。我也曾跟母亲到白沙东面的山林中找过几次,回来时直接把找到的“苴夫”,送到了古城内加工马垫子的门店里。
养年猪
那时候,不少古城居民家庭都要养一头年猪。一般是春节过后,到市场上买来一只不足两个月的小猪崽,精心喂养,到次年春节前就可长到一百多斤,待收购员验看合格(达到二指膘以上)后方可宰杀,执行的是购留各半政策,即一半猪肉卖给国家,一半留给养猪户自己食用。当时的古城居民房前屋后有不少空闲地,有条件的居民就会建一个简易的猪圈,没有空地空房的白天放(拴)在门外,晚上有的让猪睡在走廊里。养猪最大的困难还是缺乏饲料,定量供应居民的粮食连人都不够吃,谈何喂猪。为解决猪饲料,古城居民可真是费尽了心力。有的下乡多捡些粮食,有的千方百计到粮店买些麦糠米糠等,有的订购加工豆腐的豆渣,有的半夜就起床到加工粉丝的作坊排队买一担猪食水,有一次,天不亮我就到了七一街加工粉丝的地方,却因来得太迟而没有买到。古城居民除了养猪之外,也喜欢养兔子,因为兔子吃的青草和菜叶等都容易找到,兔子的繁殖又快,很多居民通过养兔子来改善生活。
“挑大河水”
五六十年代,除了住在三眼井等水井附近的居民,古城内大部分居民饮用的都是河水,流淌于古城大街小巷的河水,与古城居民每天的生活密不可分,每天清晨或晚上睡觉前,古城居民都要去挑河水,作为当日或次日的饮用水,因为这个时候决没有人在河里洗东西,河水是干净的,是可以饮用的。古城居民把这一每天必不可少的到河边挑水叫作“挑大河水”、“喝大河水”。为保证天天都能挑到可饮用的河水,每天上午十点之前和晚上天黑之后,严禁在河里洗任何东西,更别说往河里倒污水污物了。在规定的这一时间之外,居民也可在河里洗菜洗衣物,但洗衣服时的头道脏水一般不能直接排入河水。我们从小就知道任何时候都不能往河里丢脏东西,包括小孩朝河里唾口水和小便等,一旦发现有人往河里丢了脏东西时,人们都会群起而攻之,如若是有小孩往河里唾口水、撒尿或乱丢东西,小伙伴们就会围着这小孩说:“威!威!你妈妈的乳房要生疮了!”这句话并没有人教过我们,但那时的小孩都会这样说。对于小孩来说,最依恋最爱的是母亲,如果往河丢脏物会使母亲生病,那小孩子还会往河里乱丢东西吗?古城居民传统的爱水护水教育之深刻,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不少古城居民也常挑河水浇菜地、浇花树。那时,古城内有不少菜地,有的可以把河水直接引入到菜园子,有的菜地地势较高或离河较远,就只能挑水来浇,我家房后就有这样一小块菜地,每年冬春时节,都要种上白菜青菜之类,放学回家后,我常常要到河边挑四五次水浇菜地。那时候为绿化,狮子山种了很多柏树苗,古城各小学校的学生,还经常用水桶或盆子从河里抬水上山浇树苗。
如今这些小树苗都长成了大树,狮子山也成为古城绿化的典范。
自制玩具
“50后”古城人儿时玩的东西也很多,其中有踢足球、打乒乓球、滚铁环、走高跷、跳绳、斗蟋蟀、养蚕、养家雀、摸鱼捞虾、叉青蛙、粘麻雀、玩弹弓、玩水枪、玩气枪、玩桃核、玩铁蛋玻璃蛋、玩陀螺、玩落地响、踢毽子,等等。
而且,这些玩具基本上是自己动手做的,比如把一些破布或烂袜子用毛线缠绕成球形当足球踢,用木板自制乒乓球拍;用大小两节竹竿制成气枪,可用榆树果籽或青刺果做子弹,也可把纸张泡软或嚼碎后当子弹;用几张硬纸片或几根小竹节和一根细线,可制作成如同皮影戏似可随意变动的人物造型;用半节子弹壳、一小点铅、一个铁钉、一小节橡皮、几根火柴,制成落地响或火枪等,用一个铜毛笔套和火柴头、少许灶灰与泥巴做成加热后可发射的火炮;用一小节粗点铁丝,磨制带钩的叉子,绑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可到河边叉青蛙。这些玩具虽然简单,但因为是自己制作的,所以玩得很投入很开心。
昔时忠义坊
杨习源
“宫室之丽,拟于王者”,霞客的话,凭神往之语,有恭维之嫌。作为木氏土司的贵客,虽不曾亲临土司府,在游览了丽江玉龙山,解脱林以及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后,引发对丽江木府产生不尽的遐思。我们不妨回过头去,试想四百年前的丽江,木氏虽然已经营丽江两千年,可能也已经初具规模,但与南诏诸王相比,恐怕也只能算为小家碧玉罢了。
偌大一座木府,在我幼时的印象中。其标志性建筑,就是用一块块大石板拼接而成的石牌坊。听大人讲故事得知,明朝洪武皇帝因木氏战功卓着及清除边患而特颁“忠义”圣旨而建的权力的象征。
我家世代居住在木府旁,忠义坊前威猛不屈的四头石狮子,陪伴着我们慢慢长大,幼时的我们,对这座饱经风霜的石牌坊,只是课余饭后上蹿下跳捉迷藏时最开心的玩物。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愈发地变得东倒西歪,不堪入目了。
小时候,忠义坊上刻写的“圣旨”、“忠义”四个繁体字,我们辨识不出来,父亲就把这四个字的笔画拆开后教我们念:“耳口王上日,中心八王我”,念是会念了,但还是不知其意,越发的扑朔迷离。
夜色笼罩下的忠义坊,又是另一番景象了,星光下耸立着的是一只面目狰狞、獠牙毕现的巨大的魔鬼。变得十分的恐怖,夜晚外出,如无父兄相陪,走到牌坊前,手心里总是捏着一把汗,一个个魔怪故事,不由自主的闪现在脑子里,但这段路,不管你如何不情愿,你都得必须走过去,只有走过去,你才能到得了你的家,于是,小心翼翼地、胆战心惊地、毫无声息地从玉带桥走过……不知不觉中,我们慢慢地长大了,我们考入了地区中学,忠义坊前的石板路,同样是我们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陪伴我们长大的石狮子依然深情地、默默地注视着这群求知的学子。
突然有一天,忠义坊前集聚了熙熙攘攘的一大群人,他们用几十根麻绳,从各个部位套住了看似摇摇欲坠的石坊。于是,在号子声中,忠义坊轰然倒下了,碎石遍地,灰尘满天,这番情景,便成了我这一辈子永远无法释怀的记忆。从那一天后,忠义坊的形象渐渐地从我们的记忆中淡出,唯一能使我们拾回幼时一丝记忆的,只有那四头重新屹立在黑龙潭大门口的雄狮了。
“2·3”大地震,震倒了丽江城,震醒了丽江人,通过不懈的、艰苦的工作和努力,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作为丽江古城心脏,经多方筹划、引资、设计、建设,一个金碧辉煌的木府并保持旧时原貌的建筑群,又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有些事,是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某一族群的发展方向的。丽江文化就因为大明皇帝亲赐“忠义”圣旨并几百年来代代相传。“郡治南山设两关,两关并扼两山间,霓旌风送难留阻,驿骑星驰易往还,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折梅寄赠皇华使,愿上封章慰百蛮。”战战兢兢,忠君事国而片刻不敢怠慢。
历史选择了木氏,木氏顺应了历史。
让我们记住历史并继续创造历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海纳百川。以丽江无与伦比的山川秀色,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在充分地接受佛、道、儒及汉文化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丽江各民族的整体素质。
徐霞客先生的丽江之行,更加坚定了木增土司学习汉文化的决心,通过霞客先生留宿芝山解脱林的六个日日夜夜,对木增土司的诗作进行了完整的修改和批注后,更加激发了土司老爷学习汉文化的兴趣。
自木增始,将近四百年的不懈努力,中原汉文化在丽江根深蒂固,丽江各阶层人士,充分汲取汉文化的营养,迅速地在滇西北各地中崛起并成为闪耀在丽水金沙的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