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以声、光、电技术,让北京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变成一个个真实而神奇的魔幻世界。
一进大厅,一件长263厘米、宽205厘米、高157厘米的半球形青铜雕塑呈现在眼前,这件名为《北京湾》的青铜雕像以1∶0000的比例真实再现北京小平原三面环山,形如海湾的地理环境特征。上面清晰地表现出了北京的二环、三环等重要交通干线以及北京的水系,为了便于辨认,北京的水库还打磨成明亮的黄色。
在二层扶梯厅,悬挂在墙上的是《北京旧城》浮雕,以1∶000比例立体反映了1949年的北京城市的整体格局和特征。整个版图全部用铜铸成,重量接近10吨,长米、宽0米。整个浮雕道路、房屋、绿树、水湖等一应俱全,共表现房屋11.8万间,树木6万多棵以及大量胡同和河湖水面。天坛的松树、故宫的房顶、京城的水系、老四合院、胡同等都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来,活脱脱地展现了旧北京的风貌。据介绍,这个浮雕是国内最大的青铜雕像。
在三层东区有一个巨大的北京城市规划模型。这是200余人工作了6个月,按照1∶50的比例尺,将北京四环内的每一栋房屋都搬上模型图,一期模型面积达到302平方米,充分展示了未来北京的现代化风采,表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老风韵。工作人员介绍说,只要有耐心,市民可以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家。为了方便市民自己查看,四周还悬挂着14架望远镜。
沿展墙还布置了中国画院刘洪宽所绘《天衢丹阙》工笔长卷,长53米,高0.7米,画中人物5000多个,建筑物超百栋,是表现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北京中轴线风物图。
展馆还有北京市18个区县的未来规划设想,以及巴黎、伦敦等五个世界大城市的规划内容。
在古朴的前门,规划展览馆是一个匠心独具的所在。它让人们了解的不仅是北京的过去和今天,更重要的是未来,一个足以与世界五大都市相媲美的未来。
老胡同劲吹海峡风
如今,在九曲十回的前门,还可以闻到海峡那边潮润的清风。
2010年12月27日上午10点,“台湾文化商务区开街剪彩仪式”在大江胡同阿里山广场,小火车成为台湾文化的标志。在前门大江胡同阿里山广场隆重举行。台湾文化商务区由台湾风情市集、台湾美食餐饮区、台湾映像生活美学馆、映像台北潮场、四合院品牌总部会所、台湾会馆6个功能板块组成,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其中,台湾映像生活美学馆是大陆地区第一个台湾生活美学主题商场,这里的精致与时尚,无不传达出生活美学的精神——于细节处,绽放着生活之美;邓丽君音乐生活馆是大陆地区第一个通过授权开办的纪念馆,陈列了大量邓丽君小姐的家居、饰品等珍贵文物,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她的生活、她的音乐;维纳斯画廊将台湾现代艺术带到北京,首开两岸现代艺术品交流的先河。这里还有台湾最知名的企业、最时尚的品牌、最正宗的小吃和最原汁原味的台湾风情。
台湾文化商务区是北京市民了解台湾风情、品味台湾文化的一片灵异之地。这里一开始人气就不弱。
显然,台湾风情并不隶属“京味”,但那种无法稀释的乡愁,随岁月延伸而更加凝重的骨肉亲情,在这里默默盘绕,每天都会吸引数万人流连驻足。这,或许就是前门“坚守传统,又创新传统”的一种尝试。
鲜鱼口抢占“全国老字号一条街”高地
2011年5月8日,前门鲜鱼口老字号美食街开街迎客,街里人头攒动,许多市民赶来品尝地道的京味小吃。首批开业的商家包括便宜坊烤鸭、天兴居炒肝、锦芳小吃、烤肉季等传统老字号,而稻香村、黑猴百货、兴华园浴池等各行业老字号也将陆续回归,家家都是金字招牌。
“得赶紧的,要不然就得排长队了。”左手抱着宝宝,右手牵着媳妇,特意从大兴赶来的“老土着”杨利民身手敏捷。11时,开街仪式刚结束,他就成了第一拨赶到天兴居吃炒肝的人。“一直关注着,就等着它开业呢!”杨利民单手捧碗,勺子都不用,就沿着碗边吸溜了一口,“嘿,地道!还得再来俩小包子!”家住方庄芳星园的安德利,虽然已是79岁高龄,也执着地加入了等待的队伍。“以前,天兴居是小吃摊子,像今天的大排档。5分钱就能喝一碗炒肝,”安老爷子笑呵呵地说,“这么多年了一直想着这个味儿!我觉摸着今儿来的都是老北京人,这不刚才还碰见了多年不见的老街坊。”
鲜鱼口美食街的定位就是老字号特色街区。对历史上曾在前门街区存在过的老字号品牌,积极挖掘、引入,恢复其字号、风貌、业态,结合现代需求,创新经营。此外还将引进全市乃至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知名老字号。凡是入驻的老字号均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和扶持。
历史上的鲜鱼口,却不仅仅是餐饮,“清末民初时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老字号保护专家丁维峻介绍,“鞋帽店就有20家,11家鞋店,9家帽店,与西侧的大栅栏遥相呼应。”“如今,鲜鱼口重点发展老字号餐饮,正是前门地区总体发展的需求。”丁维峻介绍,目前的前门地区,南北向的前门大街和东西向的大栅栏都是以商业为主,虽有全聚德、都一处等餐饮企业,但是老百姓逛前门,还是少了一些吃饭的幡旗林立,鲜鱼口老字号美食一条街还真有当年的味道。去处。如果鲜鱼口再发展百货零售,不仅与大栅栏雷同,也不利于前门地区整体的协调发展。所以,作为前门整体布局中的一个亮点,“错位发展”的鲜鱼口选择了老字号餐饮这条特色之路。
“花市草桥鲜鱼口,牛街马甸大羊坊。”提起这句俗语,老北京人可不陌生。鲜鱼口街西起前门大街,与大栅栏隔街相连;东至前门东路,与西兴隆街相接。现在的鲜鱼口是一条占地1.3公顷,全长225米的东西向商业街。街巷两旁多为二三层的民国风格小楼,街巷走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布局。
鲜鱼口始建于明代,随着高梁河旧道及漕运而逐步发展起来。后来沿着这样的地形,又修建了许多平民住宅群,因此出现了斜街和草场胡同一带南北向的特殊胡同肌理。而鲜鱼口地区的胡同肌理,历经了明清到现在近600年的历史没有改变过。成市于明朝正统年间的鲜鱼口街,是北京民俗市井商业的代表,与前门大街、大栅栏共同构成了老北京南城的标志性传统商业街区。2004年被市政府宣布为25片历史文化重点保护区之一。
如今,这里又变身为全国第一条老字号商业街。
鲜鱼口因老字号族群的到来,不再寂寞。这条辉煌已久也沉睡已久的着名街区,终于看见了可以期待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