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4日新京报就此发表了一篇题为“前门地区改造如何两全其美”的述评,文章开出了药方:在鲜鱼口、大栅栏内开路,能不能找到一种办法,既能保持前门大街的商业气氛,又无须使保护区伤筋动骨呢?国际成功的经验是,限制小汽车,发展“步行与公交”。比如,法国的波尔多近年建成先进的城市轻轨系统,大家就不再开车出行了,整个古城成为步行者的天堂,商业迅速繁荣,快速高效的公交又满足了需要;巴黎的地铁及地面公交四通八达,使古老的玛黑区无须为小汽车开路仍能保持小巷格局,并聚得人气;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哥伦比亚的波哥大,从1998年至2000年,仅用三年时间就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地面快速公交系统,没花多少钱就摘掉了“堵城”的帽子。
述评还说,中世纪形成的城市,是步行者与马车的尺度,街道窄、人口密度大。欧洲城市正是顺应这个特点,通过发展“步行与公交”,走出了一条“双赢”之路。这是北京应该借鉴的,因为同样作为高密度的中世纪古城,北京的胡同、街巷体系正是“步行与公交”的坯子。
前门东路和煤市街的建成,像是为密匝匝的前门商业区实施了开膛破肚手术。呼啸喧闹的车流打碎了小胡同里特有的静谧和温馨。
文化保护是鱼,交通是熊掌,能否兼得已有答案。只要眼界够宽阔,头脑不僵滞,思维不偏执,让人诟病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2.“休克式保护”之虞
毫无疑问,危房改造是前门实现涅盘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这又是极为棘手的问题。房屋和土地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最敏感、最激烈的话题,尤其是在前门。
难办的不仅是人,千差万别、千奇百怪的人;还有政策,老的政策已经过时,或是不尽合理且相互打架,新的政策尚在娘胎或是出台了难以实施;还有资金,做事情缺了钱也是办不成的,哪儿去找钱,谁的钱能要,谁的不能要?还有规划,还有设计,还有施工……所有的事情都是头一次遭遇,都是在红线上走钢丝,在雷区里挪步。
承担这项工作的是当时的崇文区政府和宣武区政府,可以想象他们的困顿、尴尬,甚至是狼狈。那是一段少有喝彩,满耳充斥着指责和抨击的日子。应该承认,有些做法带来的是负效应。就像一个孩子最初的几步,总要摔跟斗一样。这就是历史,不总是阳光高照。
“休克式保护”,一个教科书里没有的名词,但在前门危房改造中诞生了。
2005年1月,北京市属媒体披露了前门危改的新思路——“休克式保护”,又称之为“人房分离”,即老百姓搬出以后,先将房子封闭保存起来,由文物专家鉴定,对有价值的保护、需修缮的修缮、需更新的更新。
3月13日,北京旧城风貌保护与危房改造专家顾问小组成员谢辰生走访了前门东侧地区,得知一些独门独院、现状良好、被挂牌保护的私家院落也被勒令限期搬迁,深感震惊。
他认为“人房分离”不能一刀切,应体现宪法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以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鼓励居民成为房屋修缮保护主体的要求。
原来,“休克式保护”另有玄机。以大规模资金介入“休克式保护”的五合国际设计集团,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专为前门东部地区设计的“中式豪华高科技别墅”方案,称“在纯古典四合院外形下,应用生态技术手段,实现微能耗、高舒适度。该项目预计建造大小四合院别墅800栋”。
数家设计单位参加了这个项目设计,一位曾参与其中的规划师说,“开发商的想法是,沿前三门大街建设回迁商务楼,把东区内的企业搬入回迁楼,将整个东侧路以东的部分变成四合院豪宅区,恢复古三里河(水深不超过0厘米),四合院大小控制在200-00平方米,估计他们会以1000万-000万的价格销售这些院子。”
即将拆迁走人的住户王英宇说:“《拆迁管理办法》就贴在墙上,明明写着‘鼓励居民结合住房制度改革实施危旧房改造’,‘房屋拆迁可以实行货币补偿,也可以实行产权调换’。可我要求自己修缮不被允许,要求产权调换也不被允许。出路只有一条,拿钱走人,每平方米补偿020元。可我们是穷人,城里的房子都涨到1万多块钱平方米了,这让我们怎么办?”
在这片区域的小院里,众多家庭居住面积都不大,有的仅0多平方米,甚至更小,按面积补偿使他们面对巨大的购房压力。
在大栅栏也演绎着同样的“休克式保护”。“爆肚冯”掌门人冯广聚对两年后重新搬回来深存疑虑:“说是两年后回来,但我们怕回不起,改造后房租肯定不是今天的价了。我现在烧饼毛钱一个,25元就能吃一顿套餐,如果两年后房租从现在的8万元涨到30万元,你说有谁还能吃得起爆肚?”
坐在一旁的儿子愤愤不平,“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把大家都迁走?
大栅栏这一带,过去140多家字号,40多处寺庙,处处商机,步步为市,相当辉煌。现在把人都迁走了,文化底蕴就没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边兰春是《北京前门大栅栏地区保护、整治与复兴规划设计研究》的项目负责人之一,在接受《了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他们在两年前受区政府下属的北京大栅栏投资公司委托做的这项控制性规划,并没有提出把人都迁走。“大栅栏东北部的这一地块,中间夹着小吃等传统商铺,是王府井所不具备的优点。”
边兰春认为,“如此丰富的商业文化应让它们自己演变,小的店铺恰恰是有活力的,不应该机械地都把它们迁走。”
2001年他完成北京西城区烟袋斜街保护规划,政府部门据此投入不到160万元,选石铺路,拆除违章建筑,引入天然气管道,便激活了整个街区。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赵知敬说,“弄到最后,走的还是过去危改开发的那套老路。”
“从理论上说,要进行土地整理,也就是一级开发,就必须完成拆迁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再以招标、拍卖或挂牌的方式出让土地。
这样,所有的人都必须迁走。”一位曾深度介入前门地区改造工程的人士有着另外的解释。
2004年1月由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020年)》,则展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另一种前景:“推动房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房屋产权,鼓励居民按保护规划实施自我改造更新,成为房屋修缮保护的主体。”
总体规划要求,“积极探索适合旧城保护和复兴的危房改造模式,停止大拆大建”,“应坚持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的思想,加强对具有历史价值的胡同、四合院的保护和修缮,减少房地产开发行为,不宜搞一次性超强度开发”。
不难看出,前门地区危房改造的“经”,让开发商念歪了。
3.冯骥才等八名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振聋发聩
2006年3月8日,万选蓉、张文康、冯骥才、叶廷芳等8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向大会提交了一份《抢救保护北京前门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性提案。提案的言辞像刀刃一样锋利——“北京前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古建筑及街景布局,正在遭受着一场比拆城墙还要严重的浩劫,如果再不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加以保护,北京将会痛失古都的历史风貌。”
提案披露了一组数据:崇文区鲜鱼口地区文物普查单位共有57处,此次列入危改名单的有41处;保护院落原定80处,这次列入拆迁的有61处。
万选蓉,一位长期投身聋儿康复的女性,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诸多殊荣,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根据崇文区已公布的危改方案,拆迁几乎涉及该区域所有六十多条胡同的门牌。2005年12月以来,崇文区陆续拆除了建于明代修于清代的铁山寺、湖北黄安会馆等5处普查登记在册文物。
参与联名提案的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二十几年来一直奔走各地,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而呼号。在2005年“两会”上,就曾指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存在“规划性破坏”。2005年4月18日,他在北京的一个研讨会上又对“规划性破坏”作进一步阐释,认为在国内城市均有表现,“这是最残酷的、最大的破坏”。
“多好的规划方案在我听来就是尸检报告,”冯骥才说,“就是把原来丰富的历史积淀的整体给解构了,完全按功能重新划分,把历史本身的活生生的生命变成一个个尸体,然后搁在手术台上进行分析。”
“我们对我们的城市没有作过文化上的认定,我们现在谈论得比较多的是物质性的建筑,可对它里面人的灵魂和人与地域的关系,也就是非物质的关系,没有进行研究就开始动手了。”
冯骥才的讲话震撼了许多人,也警醒了许多人。
作家肖复兴得知冯骥才等人的提案后,立即跑到前门东区的拆迁现场,眼前的一切让他不敢相信。他在报纸上披露道,前门东侧的拆迁速度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东西主要干道西打磨厂、兴隆街、大蒋家胡同,南北几条非常有特色的支道长巷上头条、草厂三条、前营后营、冰窖厂等胡同,都已经被拆得七零八落,面目皆非。其中列在文物普查登记名单中应该被保护的五处:冰窖厂的乾泰寺、北桥湾的铁山寺、长巷上头条的湖北会馆、草厂三条的安徽太平会馆、新革路的湖北黄安会馆,已经是一片废墟。而许多挂牌保护院落,也在前后三批的拆迁名单之中,命运岌岌可危。“前几天,我去草厂三条,看见安徽太平会馆只剩下院子后面二层罩楼摇摇欲坠;我去北桥湾已经被拆毁的铁山寺前,一辆十轮大卡车正装满整整一车木料,而庙的粗粗的梁柁还没有装运;在乾泰寺,运木料的师傅对我说,那里的柁十多个小伙子才把它抬到车上去,就是再用一百年都没问题。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感喟。”
肖复兴曾经问过有关部门,答复他的是现在是先做到“解危排险,人房分离”。又问人房分离之后,这些老房子怎么办呢?答复是再听专家论证。既然这样,不禁要问干吗这样着急,就动手拆迁起来了呢?为什么不能够更多更好地听听各方面的意见,把一号工程做得更完美一些呢?
肖复兴对道路扩建的批评也直言不讳:在这样仅仅一平方公里却胡同纵横的街区,修建7条15米至25米宽的道路,历史遗留下来的老街区的文脉,会受到致命的破坏,上述已经被拆毁的5座文物保护项目,除铁山寺,都因是在这7条道路上而被拆毁的。纵使为防火交通等用途而必须修建道路,也应该格外小心,起码没有必要修建这么多通衢大道。以7条道路之一的兴隆街为例,现在10米左右,他亲眼看到大卡车通行都没有问题,为什么要扩建成15米宽的道路呢?
要知道,宽出的这几米意味着什么?那就是路两侧起码一侧的房屋必须被拆掉,而兴隆街上有卷棚屋顶、砖雕彩绘的木制二层小楼、转角楼就有23座,也就是说,其中一些在扩路的过程无可奈何地要被拆毁。
他相信有关部门将前门这一历史文化地区保护改造好的良好愿望,只是需要调整一下思路,群策群力。除了一个“拆”字,总还会有更好的办法。
在政协委员发表批评意见之后,已被拆除的铁山寺、安徽太平会馆开始重建,工地现场挂牌告示,这两处建筑皆因道路建设之需而迁建于原址附近。
4.前门大搬迁,有人欢喜有人忧
2007年12月24日,《北京青年报》发表了题为“前门拆迁户选新家”的报道。文章说,昨天是首批定向安置的前门拆迁户到弘善家园选房的第一天,237户前门拆迁居民在五千多套期房中选定新家。
从今天起到27日,还将有大约400户陆续完成选房。据悉,弘善家园是北京唯一比邻二环的经济适用房项目,目前该项目的四十多栋楼都在同步建设,预计在3年内竣工。
文章介绍道,昨天一早,家住好景胡同的王先生就来到弘善家园的选房大厅,经过一番斟酌,他选定了一套近80平方米的2居室,不禁喜从中来。“我家原来只有21平方米,今天我挑的房子快80平方米了,面积是以前的3倍还多。能不高兴吗?”王先生说。据了解,弘善家园所建的五千多套住房都将用于前门拆迁居民“上楼”所用,其余部分将用以安置项目所在地拆迁居民。
上午8时选房开始,二居室的选房大厅里,五十多户居民围着放置在大厅中间的沙盘指指点点,做着最后的决定。8点半,王文曦女士选中了一套81平方米的二居室,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她在协议书上填好协议号、姓名、原住址以及选房日期,并在自己的名字上小心翼翼地按下食指指印。她说,当手指按下去的时候,她的心怦怦直跳,很激动,“‘上楼’的事情总算是有盼头了”。
而刚刚选了一套七十多平方米二居室的孔先生已经激动得分不清食指、中指,还是工作人员扶着他的手指按了手印。当工作人员向他道喜时,他不住地鞠躬说“谢谢”。
吸取了12月16日上午领号时居民过于拥挤,险些造成踩踏事故的教训,昨天的选房采取了“分时分区”政策,一天下来,选房进行得井然有序。这让奉命在外维持秩序的上百名民警和两辆待命的急救车颇感“寂寞”。
郑先生告诉记者,“我家就住前门东边儿的胡同,家有3间南房,使用面积也就三十多平方米吧。老少三代住在一起,儿子也大了,出来进去都没个转身的地方。公共厕所在路口,离家远,快一辈子了,冬冷夏热的上个厕所都没舒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