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8500000029

第29章 回望插队岁月(23)

冬天,除了打窑洞,起粪和铡草是干得最多的活儿。饲养员隔一阵就要给牛圈和羊圈撒一层新土,半年左右就要起一次。起粪不需要技术,只是那股酸臭眯眼的气味十分难耐,不过干一会儿嗅觉就麻木了。积粪足有一两尺1969年冬,西回村男知青与社员在云岩河畔留影。左起:社员、丁哲元、社员、王云章、聂新元、张继廉。

厚,冻得硬邦邦的,一镢下去,粪土四溅,经常溅到脸上。起出来的粪要担到窑背上堆放,就算装得不满,可还是很沉,总觉得窑坡比平时长了许多、陡了许多。铡草时我总爱找队长的老爸作搭档,老汉特别健谈,跟他干活儿不寂寞。老汉跪坐在地上,将干草压在腿下,双手掐住,一寸一寸地送到铡刀的根部。我是扶刀把的,他把草入好了,我就猛地用力向下铡去,主要靠巧劲儿和爆发力。另外,铡刀一定要磨得很快,否则干草没有被一下铡断,反而会掐不住乱跑,很容易出事。在陕北,干草主要是指玉米、谷子、荞麦、糜子和各种豆类的秸秆,大牲畜特别爱吃,全靠它熬过青黄不接的季节,所以我们三天两头都要铡草。

初到农村的最大快乐是没有了学校的派性斗争和出身论的精神桎梏,虽然是粗茶淡饭、整天辛苦,但感觉轻松、愉悦,吃得饱睡得香。到了生产队,第一个和我们进行集体谈话的是大队党支部书记郭天仁。这位军人出身的农村基层干部很有水平,他简要介绍了大队情况,对我们提了要求和希望,话虽不多但很有分量,一点也不做作,听了很舒服、很踏实。队长王兴章为人老实厚道,不善言辞,全靠着干活吃苦、以身作则,把生产队管理得井井有条。生产队很少开会,开会也都是在晚上,说完事就散会。有时让我们念一段《毛选》或别的学习材料点缀会议,时间稍微一长,坐在炕上的准打瞌睡。

到了农村,形式主义的做法和空洞的说教离我们远去了。我们队有一户富农,一户中农,一户有历史问题,其余都是贫下中农。在平时的劳动和生活中,我丝毫看不出大伙儿对这些家庭背景不同的人有任何歧视。王宾是中农,他识文断字,还曾在村里当教书匠。那户富农的生活显得比别人殷实,但他们父子两代人干活儿、理家的确很利落,别人不能不佩服。不知是家族关系还是农民质朴,尽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西回村也没有阶级斗争的战火硝烟,民风依然那样质朴纯真,村庄依然那样平静祥和。

适应生活

我们村坐落在塬上,当地把这条塬叫西回塬。古老的黄土高原在长期的气候地理变化中,形成了不同的地貌。我理解,“塬”是黄土高原的主体和主要地貌。站在塬上向四周望去是一马平川,看不见起伏的山峦,它就是最原始的黄土高原。后来由于不断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被冲出了无数纵横有致的沟壑,而且越来越深,越来越宽。没有被冲毁的平地叫“塬”,被河水冲刷出来的叫“川”,被溪水冲出来的叫“沟”。塬在高处,川在低处,两者过渡的坡降地叫“峁”,川里的开阔地叫“坪”,河川的转弯处叫“湾”。论生存条件,川道明显优越于塬上。

生活一天也离不开水,但吃水和用水最让我们头疼。塬上没有水源,全靠涝池里的雨水供人畜使用。涝池有一个篮球场大,开口挺大,但水面很小,夏天一池死水,冬天干枯见底。涝池水腐殖质多,有股异味,只能凑合洗衣裳,刷牙洗脸着实不敢用它。我们常用蒸锅水刷牙洗脸,几天不刷牙不洗脸是寻常事。下雨时,把闲着的盆都摆到窑洞外面接水,以便备用;下沟干活时,把脏衣服带去洗。夏天,沟里有个“淋浴”的地方,可以痛痛快快地洗澡。天一凉,几个月都不洗澡,不论男生女生,不长虱子反而很稀罕。

沟底是岩石层,石壁湿漉漉的,人们在有泉眼的地方修了一米左右见方的水槽,四季有水。我们吃水都是用毛驴到沟里去驮。从住的地方到水槽大概5里地,一路羊肠小道,往返需要一个多小时。因为驴少,又不能过度使用,生产队根据每家情况排出驮水的日程,一般是隔两三天驮一次。

水桶是木制的,50多厘米高,固定提梁,上盖封死,留两个对称的圆孔,用来进水和出水。桶架呈“A”形,交叉处横穿一根铁棍,可以活动。出发前,先把厚厚的垫子搭到驴背上,再放上桶架,系好前后和下方的绳子,以防止桶架滑落。放水桶时,先将一只桶放到架子的顶部,然后再将另一只桶放到架子内侧的同时,把顶部的桶迅速放到架子的外侧。最后,将水桶和架子拴在一起就可以上路了。一只桶装满水足有50斤重。开始,我只会装空桶,盛水的桶就得找人帮忙装。看到老乡都是一个人驮水,甚至体形比我瘦小的都行,我当然不甘心。开始驮水时出过不少洋相,心里特别打怵。有时三番五次地装不上对面那只桶,屡屡砸到驴腿或者驴屁股,驴也不配合了,它一跑,我更没招儿,哭的心都有。有时由于绳子没有系好,或者不会吆喝,驴突然加快脚步,水桶甚至连带桶架从驴背滑落下来,到家就剩下了半桶水。为了避免尴尬,我总喜欢跟别人搭伴去驮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盼望用驴驮水,因为这总比自己背水强许多。农忙季节,驴要承担很多场院的活儿,我们就得下沟背水;冬天下雪路滑,驴不能下沟,也要靠背水。回想起来,也许在我的一生中,只有插队的那一年才真正懂得节约用水。

砍柴是又一件让我们非常头疼的事情。我们插队的地区当时还没有开采煤炭和天然气,做饭取暖全靠烧柴,日久天长,村里从娃娃到老汉几乎都练就了一手砍柴的绝活。老乡从来不误工专门砍柴,他们都利用出工间歇或收工后的一点时间砍柴。老乡砍柴显得很轻松。他们能连蹿带跳地到达陡坡上长满灌木的地方,选择质地硬、个头大的灌木,连根带茎一起拿下。由于土崖坡度大,长长的根系不是扎向纵深,而是沿着地表散开,老乡用小镢不一会儿就能挖出一棵连根带茎的灌木,其根部又粗又长,比茎枝更耐烧,只要砍上三四棵甚至一两棵就能满载而归了。我们到不了那种令人生畏的地方,只能在地势好的地方砍柴,而这里早已经没有木本柴火,全是艾蒿一类的柴草,需要晒干以后才能用,而且燃烧时间很短,我们的几捆柴也不顶老乡的一捆耐烧。老乡的柴垛总是堆得高高的,而我们则是砍多少,烧多少,有柴无垛。捆柴很有讲究。老乡砍完柴一般是就地取材,把草或者荆条拧成长长的草绳用来捆柴,镢把离开草绳一段距离插入柴捆,以避免行走时草绳与镢把直接摩擦,从而可以安全无恙地回到家。我们拧的草绳不结实,常常走到半路就断了。背柴有时会很紧张。当走在一侧是崖壁,另一侧是沟壑的羊肠小道上时,总是不自觉地向内侧靠,一旦背上的柴捆蹭到了崖壁,就会给人一个向外推的力,而且越向里靠,向外推的力越大,刹那间真有些胆战心惊、举步维艰。

除了下雨、下雪,一天干三晌活儿,吃三顿饭是雷打不动的。早晨天一亮就起床,先干两小时活儿再吃早饭。下午,太阳落山了才收工。一日三餐简单而且有规律。早饭是米汤和馍馍,馍馍是用糜子面和玉米面做的发糕。

中午饭和晚饭以面条为主,面条是用杂豆面、荞面、白面和在一起做的,味道和口感还不错。餐桌上基本见不到炒菜,常年都是“老三样”:食盐、辣椒面、酸菜。在陕北,只有夏秋才能见到一点点青菜,其他时间只有土豆。为了适应这种环境,陕北人能把各种菜都做成酸菜,从年初吃到年底。陕北酸菜的味道不同于东北酸菜,介于四川泡菜与北方咸菜之间,用来拌面着实能增加食欲。开始,大家轮流做饭,没过多久就全由女生轮流了。遇到雨雪天气不能出工时,我们就一起上手改善伙食。雨后地上会长出很多木耳状的菌类,当地叫“地软”,它没有任何怪味,却带有淡淡的泥土芳香。毛毛细雨似停非停时,我们便全体出动采集地软,谁一旦发现了,都会情不自禁地喊出声来,显得很有成就感。接受大自然的赏赐的确无比开心、浪漫。回来以后可以美美地吃一顿鸡蛋地软饺子。去公社赶集、交公粮是改善伙食的好机会。

饭馆的小烩菜一毛钱一碗,里面有粉条和炸豆腐,大烩菜两毛钱一碗,外加几片猪肉。我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吃大烩菜,其香无比,甚至有过年的感觉。

生产队偶尔会有牛羊坠崖,这也是改善伙食的机会。头一年,国家免费给每位知青400斤原粮,作为秋收之前的口粮,直接到公社粮库去领。我们需要三天两头磨各种面粉,到了用驴紧张的时候,人推碾子是寻常事。我们还养了一口肥猪和一群母鸡……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学做农活儿

当时,陕北的农耕技术非常原始。春耕时节,在比较平缓的地块用牛来犁地、耙地,通常是派经验丰富的人干。我曾试图体会过几次,的确是干不了。首先是不会吆喝牲口,牛不听我的话,让它往东它偏往西。其次是扶不好犁。犁地时不仅要左右晃动犁把以掌握方向,还要适当用力将犁把提起,用力小了,犁会顺势越扎越深,牛感觉太重拉不动,就停下不走了;用力一大,犁会吃土过浅,牛感觉轻飘飘,会突然加速快跑,这时需要把牛倒回来重新耕一遍,否则就会造成断垄。耕地只是少数人能干的活儿,多数人是在坡地上用老镢翻地,老乡叫掏地,其中自然少不了我们,一干就是一两个月。老镢的镢面有20多厘米宽,是专门用来掏地的。掏地是联合作战,大家顺着坡地的下沿一字排开,第一个人顺着地边一镢挨一镢掏,第二个人在其后一米左右,在第一行上方20厘米左右落镢,掏出第二行,依此向后、向上类推,就像一部多铧犁,从地的一头掏向另一头,然后再折返回来,往复掏西回村男知青与社员在云岩镇。左起:王云章、丁哲元、聂新元、亥子(社员)、张继廉。

到坡地的上端。春季天干物燥,坡地干活儿扬尘很大,我们每次掏完地都蓬头垢面、精疲力竭。手上早就结满了厚厚的老茧。一次,有位女知青掏地时,一不留神把前面男娃娃的裤子划破了,露出了屁股,娃娃气得直哭,好在没有伤到人,女知青吓得够呛,这事自然成了一段趣话。

在我们插队的地方,除了小麦以外大部分农作物都实行点播(穴播)。播种时3个人一组,前面的人用老镢挖坑,中间的拿粪,即把挂在胸前的笸箩装满搅拌好的粪土,两只手交替着将粪扔进坑里。后面的人下种,再顺脚将土回埋、踩实。3人当中,下种最轻松,常常是年纪大的干,拿粪最辛苦,知青首当其冲。拿粪的人不仅总要挂着十多斤重的粪笸箩,还要跑来跑去地装粪。风干的牛羊粪和上土以后基本没有气味,并不脏,只是一天干下来会有些腰酸背痛。

夏天,最大量的农活儿是锄地。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管三垅,依次排开,锄起来就各自为战了,锄得快可以先到达地头休息。开始,知青的新锄没有磨出来,加之不熟练,不仅锄得慢,有时还连草带苗一起锄了。不过,我们很快就学会了锄地,并且从中品味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我从年初到年尾在生产队整整生活了一年,见识了几乎全部农活儿,细数下来,除了犁地、耙地干不了,其他的都能干,只是熟练程度不同而已。

大概是由于干活儿风风火火、冲劲儿实足,老乡送我一个绰号叫“丁疯子”。

生产队从一开始就按最高的标准,即一天10分作为我们男生的报酬,女生是8分(也算不低的)。我们队的知青除了生病以外,几乎没有误过一天工,就连到街里赶集也尽量公私兼顾。其实一个工就值三四毛钱,但我们在意的似乎不是钱,而是普通的行事准则,即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认认真真、中规中矩,要对得起良心,不能被别人看不起。

难忘趣事

插队生活虽然单调,但也充满乐趣,许多故事是从未发生过而且也不会再发生的,印象格外深刻。

陕北地区严重缺医少药,我们队有个叫金栓子的赤脚医生,找他看病也要掏一定的工本费,老乡遇到头疼脑热一般都是硬扛。那时,我们对中医的针灸疗法已有耳闻,于是萌生了用针灸这种比较经济的办法为老乡解除病痛的想法。我们很快就置办了一套针灸用具,并找来针灸书籍研读。出乎意料的是,老乡对待此事的热情比我们还要高,每次都是老乡找上门来请我们去扎针。一开始,我要带着针灸书,根据病人描述的症状,在书上查找用针的穴位,后来渐渐地有了经验,就把书甩开了。我学会了用三棱针放血,用长针治疗,掌握了进针位置、运针力度、捻针节奏等技术要领。通过针灸,有的病人症状有所减轻,有的变化不大,但是老乡依然信赖和感激我们,这让我们颇有几分自信和成就感。我一直很放手,以为无论效果如何,总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当知道了位于喉咙下方的天突穴距离肺尖很近,如果进针的方向和深度掌握不好就会出危险时,我着实有些后怕,因为我曾多次在天突穴用针。我还给别人做过肌肉注射。前不久回村时,老乡还提起当年我给他打针时,半天也推不进去药。可能是病人太紧张的缘故,推药特别费劲儿,直到针头都弯了药还没有推完。

同类推荐
  •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是当代微型小说之父刘国芳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故事短小精悍,以小见大,平淡中见神奇,本书收录了作家精品短篇小说三十五篇,作品构思精巧,富有想象,韵味无穷,是一本好看好读的小说精品。
  • 愤怒的乡村:鲁彦作品精选

    愤怒的乡村:鲁彦作品精选

    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
  • 元曲三百首(中)

    元曲三百首(中)

    这套鉴赏辞典的最大特色在于,编写者几乎囊括了中国当代绝大多数古典文学专家。初一看,其中有些知名专家的学术重量似乎与“鉴赏”一词的轻松格调不太相称,但事实证明,只有彻悟才能轻松,只有轻松才能真正进入文学和艺术。辞典中所选古代作者和作品,都十分精当。每篇鉴赏文字,融合古代意韵和现代视角,不空不繁,不涩不滥,对当代读者有不小的帮助。
  • 泰戈尔抒情诗选

    泰戈尔抒情诗选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一九一三年诺贝尔文学获得者。 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便从自己的孟加拉文诗歌中挑选出他最喜欢最得意的诗篇,经过再体验和再创作,译成洗净铅华的,清新、自然、隽永的散文诗,陆续结集奉献给全世界的读者:《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采果集》、《情人的礼物》等。本书从这些诗集中精选了最脍炙人口的篇目,是泰戈尔抒情诗的集粹。
  • 涛语:石评梅作品精选

    涛语:石评梅作品精选

    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
热门推荐
  • 影响孩子成长的智慧故事

    影响孩子成长的智慧故事

    本书分“成长涂鸦板——用心品味当下的学习与生活”、“情绪调节器——用微笑保持积极的心态”等八章,共收录203篇影响孩子成长、启迪孩子智慧的小故事。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青春纵横

    青春纵横

    本书是散文,原创的美文,如果喜欢,请多多支持哦,我会更加努力的。
  • 相遇香格里拉

    相遇香格里拉

    初见时,韩笑21岁,在校大二学生,孙然24岁,已经工作一年,某国营企业小文员。香格里拉相遇,上演啼笑皆非的爆笑故事。一个月的打工旅行结束后,二人从此天各一方。但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四年后,韩笑厌倦了原来的工作,面试北京“不期而遇”旅行杂志的外拍摄影师,随着“咔嚓”的快门声,四年前的那一幕又重新上演。本以为从此再无纠葛的两个人,不想却又相遇,只是韩笑一开始并没有认出孙然。此时的孙然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有些落拓,有些不羁的懵懂少年了,现在的孙然多了些成熟男人的睿智冷静。现在,孙然是夏华企业销售部的经理。
  • 大地的哭声(TATA侦探组)

    大地的哭声(TATA侦探组)

    罗文欧、谷笑笑、朱健康和孟李江南四个人不但是同学,更是探险的好搭档。他们有勇有谋,机智灵活,揭开了“会说话的骷髅”的奥秘,闯入了“死亡森林”,也在神秘的将军府发现宝藏,更中止了一场人类掠夺大自然的悲剧。校园、探案、冒险相结合,并在故事中穿插科普知识。
  • 母亲的私心

    母亲的私心

    简介:道德伦理******QQ516659288妈妈对所有的儿女都能十指连心?我有不同的看法!做妈妈的也要有公平之心,不要自认为生下儿女,所有儿女都会去对母亲负责。实际上许多的家庭矛盾是母爱偏颇造成的,关键时刻最能体现母爱对儿女价值的,是房产和财产的分配。作为妈妈不能生下某些儿女,因为私心的偏爱一个儿女,却让另一位没有得到母爱的儿女负责到底,这是没有理由的。妈妈对儿女是需要一定的感情平衡互助,让母爱与儿女孝心的上下连接,母爱要固守给予的母爱,而做儿女的才能返还以普天同庆的孝心回报。一旦母爱在儿女之中失去平衡互助,得到的将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果……
  • 厄难君王

    厄难君王

    恨天恨地恨苍生,天地若不仁,毁灭为己任!乱人乱魔乱诸神,众生若不义,万物为刍狗!游山游水游人间,曾经失去的,而今全找回!拾情拾义拾群英,从前没有的,如今从头来!重温人间生死冷暖,重看万世轮回破灭!原来人间还有爱还有暖,还有着万事可供眷恋!今生若厄难仍然缠绕,我便做那厄运的王主宰厄难,斗乱天下!
  • 樱花树下的许诺

    樱花树下的许诺

    对不起!子越哥!我忘记了大家忘记了你!呵呵!希望你好好地!有缘再见。。。。。。
  • 四国列传:雄霸天下(雪之国完结)

    四国列传:雄霸天下(雪之国完结)

    误入魔界,天下大乱,一入之中,大战不息,神功奇人,莫论英雄天下,仅有独占天下,抱的美人归
  • 请告诉我,如何甘于平凡的生活

    请告诉我,如何甘于平凡的生活

    如果你也曾热血过,梦想过,憧憬过,却被现实打击的体无完肤,你会在这里找到自己,这本书并不一味的倡导光明,而是即使身处黑暗,也能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