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8100000005

第5章 评剧的鼎盛时期(1)

一、新中国诞生为评剧带来新发展

新中国诞生后,评剧艺术也随之获得了新的生机和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广大评剧艺人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戏曲改革之中,主动停演了一些宣传封建迷信、色情、凶杀的旧剧目。

为了配合新中国成立初期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取缔妓院、颁布新婚姻法等政治运动,广大评剧演员编演了诸多现代戏,以评剧的形式及时表现了当时火热的现实生活,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得到了观众的肯定。

1951年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以主要力量审定流行最广的旧有剧目,对其中的不良内容和不良表演方法进行必要的和适当的修改。必须革除有重要毒害的思想内容,并应在表演方法上,删除各种野蛮的、恐怖的、猥亵的、奴化的、侮辱自己民族的、反爱国主义的成分。对旧有的或经过修改的好的剧目,应作为民族传统的剧目加以肯定,并继续发挥其中一切健康、进步、美丽的因素。”由此,掀起了一场持续十余年、波及全国几乎所有剧种的“戏改”运动。

自1950年至1952年,文化部共禁演了26出戏,全国各地的“旧剧改革”更是如火如荼,仅辽西省就禁演京剧、评剧剧目300出以上。马少波在《人民戏剧》杂志上撰文,将“小脚”、迷信恐怖、酷刑凶手、打屁股、磕头、揪辫子、不科学的武功、擤鼻涕、丑恶的脸谱、不合理的服装、抓哏逗笑等17种舞台现象,一律指斥为“舞台上的病态和丑恶现象”,要求完全禁绝。此后,政务院和文化部意识到各地做法过于偏激,及时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1952年),力求通过评奖树立“推陈出新”的戏曲创作标准。中国现代文学馆助理研究员王秀涛撰文指出:“戏曲观摩大会是为推动戏曲改革而发起的,其目的在于用形象化的演出展示‘戏改’的成果,强化‘戏改’政策的影响,因此在审查、选拔剧目时对思想倾向和艺术水准的要求非常严格,同时在观摩过程中通过评奖来进一步树立文艺的典范和样本,并通过观摩学习、编印剧目选本、公演等方式进行推广,但对配合现实的强调造成了‘戏改’工作者对‘戏改’政策的狭隘理解,造成了审查过严、反历史主义等现象,而且由于过多的曲目移植以及大范围的禁戏,造成了曲目的单一化和文艺生态失衡。”

此次观摩大会对参加演出的剧目和演员等有关艺术创作人员进行了评奖,评剧《小女婿》《女教师》以及评剧演员新凤霞、韩少云、李忆兰均榜上有名。鉴于评剧在新中国成立后工作成绩显着,戏曲改进局领导决定筹建一个新型评剧团,以促进评剧艺术的发展。于是评剧界小白玉霜的“再雯社”和喜彩莲的“莲社”联手合并为一家,于1950年9月正式成立了新中华评剧工作团,体制为民营公助。以后,戏曲改进局与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合并,新中华评剧团改隶于中国戏曲研究院,并与新凤霞为团长的解放军总政治部评剧团合并,更名为中国评剧团,成为首都北京第一个国营评剧团,即中国评剧院的前身。在1955年中国评剧院成立三年之后,以李忆兰、花月仙、袁凤霞为主演的民营公助北京市评剧团也并入了中国评剧院。从此,一个人才济济、风貌全新的国家级评剧院团诞生了。

国家在“改人、改制、改戏”的“戏改”运动中,重点对戏班体制进行改造,由“班主制”改为国营剧团。评剧艺人相继进入国营评剧团体后,一批新的文艺工作者也加入到评剧队伍之中,剧团有了专职的编剧、导演、音乐、舞美、化妆等专业创作人员。对已有的评剧艺术进行全方位的革新和改造,特别是对舞台美术、音乐和唱腔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得评剧艺术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艺术生命力。在改造评剧艺术本身的同时,也对旧有的评剧艺人进行教育和培养,特别重视在政治、文化、业务三方面的培训。尤其是在业务培训方面,重点加强演员的自身修养,组织艺人们学习表演课、识音乐谱、观摩话剧等相关艺术门类。

与此同时,一批党的文艺工作者被分配至中国评剧院,他们是以薛恩厚、胡沙、高琛、安西、何孝充为代表的作家群体,以赵戈风、李肖、冯霞、席宝昆、张玮为代表的导演群体以及以贺飞、杨培、徐文华等音乐家组成了强大的创作阵容,特别是编剧、导演制的建立,为这个新兴的剧院注入了强盛的活力。有文字记载:在五六十年代,曾经一年演出七百多场,收入竟高达42万元,不仅自给自足,还上缴国家大量利润。评剧《爱甩辫子的姑娘》曾在大众剧场一天连演四场,这个纪录一直保持至今,足见当时演出市场之火爆。

通过“戏改”等一系列举措,小白玉霜、喜彩莲、新凤霞等一些从旧社会走过来评剧艺人,迅速与新文艺工作者相融合,并创造和创作出一系列可敬可爱的舞台艺术形象和经典剧目,极大地丰富了评剧舞台,提高了评剧的地位和影响。

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的方针,在随后召开的文化部全国剧目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破除清规戒律,扩大和丰富传统戏曲上演剧目”。此后,评剧工作者对一批传统戏,特别是成兆才创作的许多剧本加以整理和改编。许多优秀的传统戏,如《花为媒》《杨三姐告状》《回杯记》《茶瓶计》《打狗劝夫》《马寡妇开店》《刘伶醉酒》《秦香莲》《人面桃花》《花魁》等,经过整理和改编,去其封建性糟粕,取其民主性精华,终于以崭新的面貌重现舞台。

经过此次对传统评剧的加工和整理,百余出优秀的传统戏重放异彩。其中《花为媒》《秦香莲》被拍摄成戏曲电影在全国放映,促进了评剧艺术的普及和发展,这些优秀传统剧目的保留,不仅为评剧赢得了大量观众,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为评剧剧本的改编、创作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为评剧文学创作传统注入了新的内容。

1957年5月17日,文化部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局(厅)发出通知,开放全部禁演剧目。通知强调:“解放初期,文化部曾根据当时社会政治情况,经由戏曲界代表人物组成的‘戏曲改进委员会’的研究讨论,从1950年至1952年,先后禁演了26出戏曲剧目。这些戏的禁演是有一定理由的,在当时基本上是正确和必要的;但是即使在当时,由于对这些剧目的解释不够明确,缺乏分析,在执行中又形成了许多清规戒律,妨碍了戏曲艺术的发展。”通知说,现在我国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广大人民的群众的政治觉悟已有很大提高,戏曲艺人已能更好地掌握剧目。因此,为了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了进一步推动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现决定除已经明令解禁的《乌盆记》(《奇冤报》)、《探阴山》外,从前所有禁演剧目一律开放。通知说,今后各地对这些剧目,或经过修改后上演,或照原本演出;或经过内部试演后上演,或径行公开演出,均由各地剧团及艺人参酌当地情况自行掌握。其中解禁的评剧剧目有《黄氏女游阴》《活捉南三复》《活捉王魁》《阴魂奇案》《因果美报》《僵尸复仇记》《老妈开嗙》《枪毙小老妈》。

二、敢于创新的小白玉霜,顽固不下台的《小女婿》

1949年11月,京城华北戏院推出了新戏《九尾狐》。这出戏内容十分新颖,小白玉霜又首次饰演反派角色,对广大评剧观众有很强的吸引力,首场演出后很快轰动了京城,并连演百场,场场爆满。据说当时戏院门口一张黑票能卖到半袋白面的价钱。小白玉霜在剧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塑造了“九尾狐”这个刁钻毒狠的地主婆形象。戏剧专家欧阳予倩、曹禺、田汉等人观看后高度评价该戏,小白玉霜立刻身价百倍,被认为是一位难得的表演艺术家。欧阳予倩当时是中央戏剧学院的院长,亲自登门请小白玉霜到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授课,这对小白玉霜来说是空前的荣誉。

据说《九尾狐》在北京演出时,每场都有观众失声痛哭,有的观众竟然忘记是在看戏,抡起茶壶扔到台上,正打在小白玉霜的额头上,当时血水夹杂着汗水、泪水全都流了下来。小白玉霜临阵不慌,愣是咬着牙把这场戏演了下来。当同事们赶紧过来安慰她时,小白玉霜笑着说:“这说明我演得还差不离,要不能砍我吗!”

小白玉霜是河北滦县人,原名李再雯,1922年生于天津。因家境贫寒,幼时父母将她卖给了着名评剧演员白玉霜做养女,自幼跟随白玉霜到处漂泊演唱为生。小白玉霜出道较早,15岁时就在天津替养母白玉霜调班并开始走红。坎坷不平的成长经历,使得她更加懂得同情和照料他人,特别是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她都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替他人着想,热心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众多评剧社依旧延续着旧社会的班主制,虽然小白玉霜也是班主,但她只管演戏,从不对同仁额外盘剥。随着形势的发展,有人提出将班主领班的私人班社,改为集体所有制的共和班。尽管大家议论纷纷,但都是出于对旧制度不满,并非是针对小白玉霜本人,他们敬重小白玉霜的为人,所以经常当着她的面议论和探讨。小白玉霜本人也在思考,也知道这是大势所趋。其实,尽管小白玉霜领班的私人班社不存在剥削,但其他的班社大都存在着剥削现象,底层演员的生活仍比较艰苦。于是,戏曲改进局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群众的呼声,决定选择两个剧团作为试点,切实贯彻戏曲改革的“改人、改戏、改制”的政策。决定将小白玉霜领班的再雯社和喜彩莲的莲剧团合并,成立新中华评剧工作团。虽然小白玉霜考虑到将来演出会遇到演员的排位安排等问题,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新成立的新中华评剧工作团可谓是人才济济,除了小白玉霜、喜彩莲之外,还有喜彩春、花小仙、杨素娟、郭丽娟、席宝昆、魏荣元、李义庭、李义芬、陈少舫、吕子英等一批优秀演员。当时,北京评剧舞台十分繁荣,竞争也十分激烈。有鸿巧兰的幽兰评剧社,先后演出了《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新戏,反响不俗。天桥万盛轩的新凤霞更是评剧界的一支新军,她的演唱风格清新活泼,拥有大量年轻观众。小白玉霜深知要想在众多竞争者面前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花费一番力气,更要勇于创新。剧作家胡沙在《评剧新史略》中写道:“你们演古的,我演今的,你们穿古装,我穿时装,你们包大头,我扎小辫,穿裙子袄。小白玉霜虽说是一位成熟的评剧演员,演戏甚多,她的戏在群众中很有威信,戏迷不少。只要她一上戏,观众风雨无阻,保证满堂。但她在艺术上从不保守,从来不墨守成规,她相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这句名言。”

在新中华评剧工作团成立不久,一个以揭露控诉罪恶的娼妓制度、封闭妓院、改造妓女为题材的剧本《千年冰河开了冻》摆在了小白玉霜面前。为了保证该剧的艺术质量,打好第一炮,她特意请来了戏剧界前辈洪深出任导演。巧的是,当年白玉霜在上海出演电影《海棠红》,正是洪深极力向导演张石川推荐,促成的白玉霜主演海棠红的。

有人猜测说,看着吧,剧本中的反面人物黑牡丹肯定是小白玉霜的。难道说,新中华评剧工作团上演的第一部戏,喜彩莲还要为小白玉霜跨刀(做配角)?虽说小白玉霜对黑牡丹这个角色真心喜爱,但考虑到剧团刚成立,自己演主角确实有些不合适,便宣布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由剧团演员鸿云霞饰演黑牡丹,小白玉霜和喜彩莲分别饰演配角金桥和银芳,两个大牌共同为鸿云霞“跨刀”!大家伙听了真是心服口服,连喜彩莲也不得不佩服小白玉霜的魄力。

虽然小白玉霜在这部新剧中只是个配角,但她在艺术创作中的那股子认真劲儿,却带动鼓舞着全剧团的创作人员。由于两个大牌演对手戏时过于注重配合和关照,谁也不去抢戏和过度表现自己,使得导演洪深对她们两个饰演的角色不甚满意,批评她们只注重外在的东西,忽略了对剧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塑造。洪深特别指出了小白玉霜赶上了新时代,应该比白玉霜要有更加光辉的前途。他要求小白玉霜一定要加强改造,与旧社会带来的旧思想、旧习惯彻底决裂,使自己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文艺战士。

同类推荐
  • 古今邮品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古今邮品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 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 中国艺术经典2

    中国艺术经典2

    本书从书法、绘画、建筑、服饰、民间传统工艺等多方面地展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让青少年在阅读中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

    由于山陕、河北两地人民在语言、美学风格等方面有差异,到北京和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必然发生河北化,这成为河北梆子诞生的基础。河北化的山陕梆子即河北梆子。在乾隆盛世,歌舞升平,物阜民丰,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之所好,全国各地的戏曲班子纷纷进京献艺,形成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乾隆三十九年以前,山陕梆子在北京戏坛并无太大的影响,直至著名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演出,才使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河北梆子》适合大众阅读。
  • 韩剧攻略:当代韩国电视剧研究

    韩剧攻略:当代韩国电视剧研究

    本书从韩剧的历史、文化、产业、编剧、表导演、造型、音乐等诸多方面,全面系统地对韩剧的发生、发展和特点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和细致的剖析。不仅关注韩剧本身的价值,也深入探讨了韩剧背后的社会成因。
  • 塞上论乐谈艺文论选

    塞上论乐谈艺文论选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余年来,在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收获丰富,成就显著,《朔方》《黄河文学》《六盘山》等文学期刊,《宁夏艺术》《民族艺林》《宁夏群众文艺》《塞上文谈》《宁夏歌声》《民族之歌》等专业性、综合性文艺刊物,以及省、市级报刊学报等发表的文艺作品和具有一定学术性的述评文论成千累万。
热门推荐
  • 雪之驿站

    雪之驿站

    你害怕幽灵吗?……雪之村的村民们便不怎的害怕,因为他们几乎每一年都可以看到许多次。……因雪山环绕而与外界隔绝了几世几纪的雪之村,因拥有着雪山之神的庇佑,才得以在这不毛之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安居乐业。而在死者通往天堂的众多路中,经过雪之村是幽灵们去天堂要走的最远的路。他们特地挑个这样长远的路,是因为他们想在人世间多逗留一会儿。想逗留的幽灵们多了,因此在雪之村中,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幽灵。然而他们只知道他们看见了幽灵,却从没有思考过他们为什么能看得见……
  • 都市嚣张少年

    都市嚣张少年

    原本只是游戏里的人物,不幸战死。机缘之下,重生于都市。化为冷家大少。从此笑看人生,人间猎艳。开辟了自己的强者之路。
  • 拒绝全世界:我就是豪门

    拒绝全世界:我就是豪门

    当一个以玩弄女人身心骗取钱财,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渣男,被腹黑系统惩罚,穿越到平行空间一个非常特别的高中女孩儿身上,在系统的威胁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渣男变身完美女神的改造运动开始了!
  • 诡扇灵梦

    诡扇灵梦

    我叫苏善,一家小扇庄的老板。爷爷去世的那年,奶奶传给了我一柄名为“墨云”的棕竹老扇。而我却因此噩梦缠身,为了摆脱噩梦的纠缠,我踏上了寻找真相的路……后来我才明白,原来噩梦仅仅是个起点,而我所有的离奇遭遇都将从这里开始……等待我的,将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古墓探险之旅。
  • 无尽侠客行

    无尽侠客行

    有中国神话,有希腊神话,有北欧神话……有文明的地方就有神话。不约而同传说有无所不能的神人。然而神人终究被赶出了世界,赶出了我们的现实,即便上帝也不再显现一个奇迹。网络,就是新的神话之地。这里讲的,是NPC的神话!PS:这本书归类在网游,但这绝不仅仅是一本网游。
  • 鬼魅杀手

    鬼魅杀手

    继古龙先前辈之后的另类江湖的传说。代号为熊的一个另类杀手,他没有那些所谓杀手的冷漠无情,在别人看来他的霸道和冷漠更是另类,或许应该称呼他为多情剑客更准确些,只不过为了生存的他不得不假装冷漠。一身强悍的武功更是另类,特别的训练方法成就这个不朽的神话,特别的情感抒发奠定了这个另类杀手叶辰的巅峰之路。
  • 清朝那些事儿

    清朝那些事儿

    本书以时间为序,全方位地对清朝各个年代的政治、军事、制度、文化、艺术乃至礼仪、饮食文化等,作了全面详尽的解析,以正史为第一手材料,以小说的文本方式,详尽讲述了一个个短小却血脉清晰的故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又分门别类地堆积起每个君王时代的逸闻秘史,系统、完整,塑成了一个个君王清晰立体的帝王生涯轮廓。局部文本貌似戏说,却有铁的史实为依据、 “靠山”。一个逝去时代的缤纷史实,无论宏大抑或卑琐,全都穿越时间的大幕而来,清晰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视域中。深刻而不失生活况味,轻松又携带着史料的真实面具。于是,阅读在对冷漠森严的历史书卷想像中展开,却在极尽享受的故事体验的尽兴中结束——读本的价值无须赘述!
  • 西域刀客传

    西域刀客传

    深夜,仇家血洗灵堂,死里逃生的龙生远离家乡,远赴西域,寻找传说中的刀谱,历经磨难的龙生习得绝世刀法,自封西域刀客,开始了血雨腥风的复仇计划.......
  • 泛泛樱华,春落蕊

    泛泛樱华,春落蕊

    为了我,你负了天下,我又怎么能负了你?我等了你那么多年,从今以后,我不离开你了!
  • 淡不出我的记忆

    淡不出我的记忆

    十七岁那一年抓住那只蝉,以为能抓住夏天。有些时光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有人说,青春仿佛是朵素洁的昙花,来不及铺张、来不及遐思,甚至来不及弥补欠缺和瑕庛,就那么匆匆地谢了。记得《匆匆那年》里面有一句:“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岁月太急着流过,有些事情总会淡不出我们的记忆。由于本人比较忙,所以更新字数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