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末,杨仁麟在杭州“三元书场”弹唱《白蛇》。陈云天天亲临书场,给予很大的鼓励。
60年代初,蒋月泉虚心向杨仁麟学习《白蛇》,被传为佳话。
12.“巧嘴”——姚荫梅
诗赞:巧嘴真堪称大师,每以说表发深思。书坛今日称“姚调”,《啼笑因缘》誉久驰。
姚荫梅生于1906年,江苏吴县人,从小随母学说《金台传》,后因倒嗓改学弹词,投在唐芝云门下,学唱《描金凤》,没有多久,姚就放单档。
27岁,姚荫梅在苏州皮市街隆昌书场弹唱《大红袍》。被光裕社赵鹤荪、赵筱卿闻知,便来查问,此书何人传授(按光裕社社规,无师承者,不得弹唱,否则要受处罚),姚正在为难之际,幸得朱耀祥在场,朱说:“是我传授的。”这样才免于处罚。因此,姚很感激朱耀祥,即拜朱为师。
有一次,姚去金山演出,场方只知道姚是朱耀祥的学生,没与姚商量,便挂牌,姚荫梅弹唱《啼笑因缘》。姚虽是朱耀祥的学生,但朱从未传授《啼笑》于姚,姚也从未听过朱的《啼笑》,怎么办呢?恰一位听客赠姚一本陆澹庵编写的《啼笑》弹词脚本。姚荫梅聪慧,颇有编写能力,灵机一动,将《啼笑》脚本的唱改为说,说表部分改为唱,现吃现吐,居然也能应付过去。
姚荫梅长期单档演出磨练,在说、噱、演上下了苦功,尤擅长丑角脚色,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有独到之处,已形成姚派艺术风格,在弹唱上,着重唱意、唱字,力求把唱词和思想感情唱出来,其唱腔,人称“姚调”。
姚荫梅的《啼笑》饮誉书坛,陈云同志赞赏他:“能说能编,是个好角色。”
13.码头老虎——李仲康
诗赞:家传秘本《杨乃武》,行腔顿挫别翻新。如听老吏断疑案,嚼铁斩金确过人。
弹词名家李仲康(1908年—1970年)浙江海宁硖石镇人,其父李文彬是编写弹词《杨乃武》脚本的清末弹词艺人。仲康19岁随父习弹词《杨乃武》,仲康善歌,嗓音高亢,咬字清晰,力度强,世称李仲康调。因《杨乃武》一书,内容新颖,很适合时代,故风靡一时,经久不衰,饮誉江浙,有“码头老虎”之称。
40年代末,仲康与子李子红从长兴到浙江南浔,途经湖州西园书场,见挂牌上写严雪亭弹唱《杨乃武》,恰遇严雪亭,(严雪亭已是大响档了,弃《三笑》,唱《杨乃武》,惜无真本,但对李氏《杨乃武》早有爱慕之心)。雪亭见李仲康,心中大悦,非常诚恳地说:“阿叔,我有一句话,请您听听我的书。”在一片盛情之下,李家父子一连听了20多天的书,仲康觉得雪亭书艺不凡,为人正直、诚朴,虚心好学。虽然仲康不善于交际,但心情豪爽,将李氏秘本《杨乃武》300多档篇子毫无条件地授予雪亭。
1952年李氏父子在上海演出,闲暇时去邑庙日日得意楼,逢雪亭演出,当时雪亭上台后,启口说:“唱段《杨乃武·孔方兄》,格末这部书是啥人传授的呢?就是第三排当中的李仲康老夫子。”当时听众的目光一齐投向李仲康,坐在第二排的王再香,回过头来对李仲康说;“老头子,大响档在叫您先生了。”仲康微微一笑,内心深觉严雪亭这样一个大响档,饮水不忘其源,感到很开心。
14.超级响档——张氏昆仲
诗赞:掷地堪成金石声,若论说表亦超群。四奸各复具神态,曲新还听《林子文》。
弹词表演艺术家张鉴庭,生于1909年,卒于1984年,无锡人,幼年在私塾读了两年书,因家境清寒辍学,9岁跟舅父学唱宣卷,14岁唱绍兴大班,由于张鉴庭刻苦学艺,不久唱了主角,艺名“小麟童”。17岁时与胞弟鉴帮同拜苏州弹词艺人朱咏春为师,一年后,离开师傅与鉴帮长期演于乡镇各个小书场,不断磨练自己,并自编了《顾鼎臣》与《十美图》。30年代初,张氏兄弟第一次进上海说书,由于艺术上还不成熟,没站住脚跟,但张鉴庭并不灰心,总结失败的原因,并向誉为“描王”的夏荷生虚心求教,书艺大进。
张鉴庭在说表上“火功见长”,特别在精、气、神方面,眼风手面上创造出各种不同性格特征的生动人物形象,能牢牢地抓住听众。1938年第七次进上海,在沧州书场一炮打响,跻身名家行列。
1946年后与小弟鉴国拼档,使张鉴庭在唱腔上有了新的突破,他们吸收了夏调与书调的唱腔,兼收北方京韵大鼓、绍兴大班的长处,加上张鉴国的琵琶伴奏,使唱腔更富有音乐性。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唱腔,世称“张调”,其特点苍劲有力,韵味浓郁。
张派艺术与“张调”深得评弹界的崇敬。
15.“一曲催眠”——祁莲芳
诗赞:低徊一曲号“催眠”,程派唱腔堪媲妍。甥舅长期同演出,《绣香囊》与《小金钱》。
评弹先辈祁莲芳(1910年—1986年),江苏苏州人,出身于评弹世家,其父及外祖父陈子祥都是评弹艺人,故而祁莲芳自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12岁就随外祖父陈子祥学习弹词《文武香球》《绣香囊》、《双珠凤》,出道后与舅父陈莲卿拼舅甥档,三四十年代颇受听客欢迎。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祁莲芳吸收了京剧程派(砚秋)的唱腔及俞调的因素,声腔并用,在转腔以及伴奏方面有其独特的一面,他是真假嗓并用,而以小嗓为主,发声时收而抑,多用鼻音,呼吸也奇特,又因他年轻时酷爱江南丝竹,把哀怨的旋律运用到自己的唱腔中去,又吸收了道情的音调,采用轻弹低歌,善于表现凄凉、哀怨的感情,听起来如哀如怨,如泣似诉。由于低沉的旋律,有引人入睡之意,故谓之“催眠曲”,世称“祁调”。当时的电台每到子夜就播送“陈祁”的书目,祁莲芳的一曲催眠,不知使多少听众提前进人梦乡,而忘记关收音机,有的收音机就此一命呜呼——灯泡烧坏了,确有些催眠术也!
60年代经周云瑞对祁调的唱腔和过门加以丰富和发展,为当今许多女弹词演员所喜爱,颇多模拟为之,其门生邢晏芝吸收了“俞调”的宽广音域,并揉合而成“祁夹俞”的唱腔,使“祁调”又有新的突破。
祁莲芳晚年常常去书场听书,为发展评弹事业不遗余力地培养青年一代,道中向他求教,他毫不保留地身教言传,可称“桃李满天下”。
16.弹词皇帝——严雪亭
诗赞:争羡胜蓝负盛名,《仓前奇案》更倾城。传神说表诚堪敬,独拨三弦善抒情。
严雪亭生于1913年,卒于1983年,14岁从师名家徐云志学说《三笑》,一年后即放单档,往返江浙演出。20岁后就成为弹唱《三笑》的响档。但他并不满足,审时度势,又补说了一部新编弹词《杨乃武》,终以此书红极一时,成为蜚声书坛的巨擘。
严雪亭为说好一部《杨乃武》真是煞费苦心,竭尽全力。在上海图书馆,他一连数月翻阅大量有关杨乃武一案的清史资料和私家札记,借此来丰富书情。
他冒着酷暑专程赴余杭县仓前镇,实地考察了书中所涉及的地点、人物及风土人情,还走访了杨乃武的女婿姚芝山,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案情。他还专门请教了多位老中医,为书中人物葛小大的病情拟方。为了起好书中的闲人脚色,他常去茶馆,细心观察茶客们的言谈举止。
为起好绍兴师爷脚色,他特意挑选绍兴籍保姆,暗中学习绍兴方言,他还重金聘请了熟悉清末官场的北京人,教他国语以及清代官员的礼节。
为赋予该书以新的艺术风貌,他常出入电影院、戏馆,把电影、文明戏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书中。为使整书烂熟于心,他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常独占一角,正襟危坐数小时,闭目默书,走在路上,口中仍念念有词,甚至睡着后,喃喃的梦话都是《杨乃武》的台词。
17.书坛巨星——蒋月泉
诗赞:藉甚声名蒋月泉,书坛驰骋几多年。运腔岂独味醇厚,说在闲工谁可传。
蒋月泉生于1917年,苏州人,曾就读于上海南市三牌楼养正小学,因父亲失业,不得不辍学,随后去厦门镀银作坊学艺,不到3个月又回到上海,17岁时投师钟笑侬,学唱《珍珠塔》。
蒋月泉对《珍珠塔》不甚欢喜。事有凑巧,钟笑侬与张云亭同场演出,张云亭的《玉蜻蜓》对蒋门泉却有很大的吸引力,经前辈吴筱舫说合,时年夏天,蒋月泉正式投于张云亭学唱《玉蜻蜓》。张云亭素有“翡翠蜻蜓”之誉,对蒋月泉很器重也很严格,蒋月泉学艺很认真。
蒋月泉每天很早起身,从朱家桥家中赶到黄金大戏院(今大众剧场)隔壁的中汇内衣店门口,细听扩音机播出的弹词唱段,悉心模仿,又得名师指点,扎实地打下了“俞调”的基础。21岁时又拜周玉泉为师,学唱“周调”,由于蒋月泉“俞调”功底扎实,兼收京剧唱腔之精华,在“周调”上加以变化,没有多久唱出了明显区别于“周调”的唱腔——韵味醇厚、旋律委婉并称的“蒋调”。
“蒋调”脱颖而出,在苏州弹词音乐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蒋调”现成为苏州弹词音主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蒋月泉集二位名师精湛技艺。有道是:说噱得云亭之妙,弹唱有玉泉之神。
风靡书坛的《杜十娘》开篇,百听不厌,近年蒋月泉才知道,作者是苏州黄埭朱恶紫先生,去信说:“感谢朱老帅写了一首好开篇……”
18.从书坛走上大学讲坛——杨氏昆仲
诗赞:一帜自张昆味浓,霓裳曲散此称雄。如何才错西厢榻,又向酒楼刃大虫。
在1985年至1988年期间,杨振雄、杨振言分别接受了上海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邀请,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讲解评弹艺术的特色、语言、文学特征,使在座的大学生和国内外文艺界人士惊叹。昔日被人称之为开口艺人,如今走上了大学讲坛,一时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