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迪君、赵丽芳代表作品长篇弹词:智斩安德海(40回)
吴迪君,1938年生,上海人。国家一级演员。幼曾习京剧,拜麒派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如春为师学戏。后改学评弹,1954年师从弹词名家凌文君学《金陵杀马》、《描金凤》和《双金锭》,同年跟随师祖朱琴香(凌文君的老师)上台说书,任下手。第二年就放单档在江浙各地演出。60年代初加入镇江市曲艺团,后转入杭州市曲艺团。80年代初加入无锡市曲艺团,与赵丽芳拼档。70年代后期开始边演出边创作,如《智斩安德海》,还有与赵丽芳合作的《同光遗恨》、《北汉春秋》和《上海三大亨》等。对《金陵杀马》、《落金扇》等长篇也作了整理改编。他的说表刚劲清晰,条理分明,表演动作“大开门”,起脚色形象鲜明。唱腔以“书调”为基础,融合进京剧麒派唱腔,自成一格,有“评弹麒麟童”的美称。为适应男女嗓同用一副乐器改革三弦为双面三弦,赵丽芳改革琵琶四弦为五弦,夫妻二人十一根弦,不同凡响。虽然在1998年两人移居温哥华,在那儿还演出过“西太后”和“上海三大亨”,但他们还是经常回国在江浙一带演出。
赵丽芳,1944年生,无锡人。国家一级演员。9岁习艺,师从胡鹿鸣(严雪亭的学生)学《杨乃武与小白菜》。1980年拜弹词表演艺术家徐丽仙为师学丽调,还曾拜沪剧表演艺术家杨飞飞和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为师,大大丰富了她的唱腔艺术,有“小丽调”之称。有人书联“丽调有人继衣钵,仙曲从此永留芳。”赠她,巧妙地嵌入了“丽仙”和“丽芳”的名字。80年代初加入无锡市曲艺团,与吴迪君拼档弹唱《金陵杀马》、《智斩安德海》,还有与他合作编演的《同光遗恨》、《北汉春秋》和《上海三大亨》等。她说表刚劲清晰,起角色动作性强。
2.周云瑞、薛筱卿代表作品长篇弹词:珍珠塔·婆媳相会(6回)
周云瑞,本名国瑞,江苏苏州人。父周凤文为京昆名旦。幼受家庭熏陶,能哼唱昆腔。肄业于上海榛苓小学,1937年辍学。一度从画家谢之光学画,后自学弹词,与同学吕逸安拼档在电台播唱开篇。1938年拜王似泉学说弹词《三笑》,取艺名云瑞。1940年左右,从沈俭安学弹词《珍珠塔》。学成后与吕逸安拼档,并业余从音乐家卫仲乐学琴、萧。1945年曾短期与郭彬卿拼档,旋与师弟陈希安拼档弹唱《珍珠塔》后,对书艺及弹唱均有较大发展,不久即赢得“小沈薛”之誉。1950年,演出新编长篇《陈圆圆》,1951年初参加书戏《林冲》、《群魔乱舞》演出,并担任乐队指挥。1951年参加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为首批加入的18位演员之一,并随团赴安徽治淮工地进行文艺宣传。1952年参加创作并演出中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以及演出中篇《林冲》、短篇《刘胡兰就义》。同年,深入部队生活后,参加创作中篇《海上英雄》。1953年参加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赴朝鲜慰问。1954年自编长篇《荆钗记》,与陈希安拼档演出。1955年后,参加演出中篇评弹《林冲》、《王孝和》、《麒麟带》,参加创作、整理并演出中篇《雪里红梅》、《江南春潮》、《老地保》,长篇《珍珠塔》以及自编自演短篇《张金发》、《招待如亲人》等。1963年改与徐丽仙拼档,编演长篇《丰收之后》。说表洗练、生动,脚色官正恰当,格调雅逸温文,说噱弹唱俱见功力,尤以弹唱最著。其“俞调”的三弦伴奏和“沉薛调”、“蒋调”的琵琶伴奏,烘托熨帖流畅。致力于弹词音乐改革创新,1949年后,先后为《刘胡兰就义》、《杜十娘·闻歌》、《王魁负桂英·情探、离魂》等唱篇及开篇《向秀丽》、《老贫农月下犁地》等谱创新曲,参加为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谱曲的加工,并谱唱开篇《岳云》、《秋思》等。对“俞调”、“陈调”、“祁调”等流派唱腔及其伴奏音乐作了新的发展,对“沈调”结合本人嗓音及演唱实践,亦有所发展。1956年开始,兼任上海戏曲学校评弹班、上海市人民评弹团学馆、苏州评弹学校等教研组负责人并在上海音乐学院兼课。曾创造评弹课堂教育及基础课程系统教育方法,为评弹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薛筱卿(1901年—1980年),江苏苏州人。12岁师从马如飞再传弟子魏钰卿,习《珍珠塔》,15岁拼师徒档演出于苏州地区。16岁到沪,单档演出于大世界、小世界等游艺场,一度与陈雪舫拼档。1924年,经评话演员钟子亮撮合,与沈俭安合作。始在上海四美轩爷场演出,大获赞赏,后红遍江南,1954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他嗓音明亮清脆,咬字清劲峭拔。其唱腔是在马调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变化,具有明快流畅,稳健铿锵的特点,称为“薛调”,为流传最广的弹词流派唱腔之一。其琵琶弹奏灵活娴熟,衬托沈俭安之唱腔,采用支声、复调,乘虚填隙,丝丝入扣,一改以往仅有过门而无衬托之传统伴奏法,对沈调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沈薛档对《珍珠塔》唱本有较大丰富和发展,他们在删改原唱本中过多的封建伦理说教的同时,又增添了大量富有情趣的情节和语言,又因他们的表演风格清新活翻,又节奏快捷、配合默契,适合当时听众的审美需求,故沈薛档有“塔王”之称。他们演过的长篇还有《太真传》、《花木兰》等。并弹唱过《啼笑因缘》。40年代初,沈薛拆档后,薛一度与其师弟魏含英合作,后和徒庞学卿、郭彬卿拼档。从1950年起,与薛惠君拼父女档;1955年后,又和陈红霞合作,演出长篇《西厢记》;1961年兼任上海评弹团学馆教师。沈薛合作灌制的唱片有《珍珠塔》、《哭诉陈翠娥》、《唱道情》、《方卿写家信》、《初到襄阳》、《托三桩》等20余张,《啼笑因缘·家树别凤、寻凤、旧地寻盟》等四张,薛单独灌有《柳梦梅拾画》、《紫鹃夜叹》等。其最具代表作的作品为长篇弹词《珍珠塔》。
3.周玉泉代表作长篇弹词:文武香球
周玉泉,弹词演员(1897年—1974年)。原名天福,江苏苏州人。16岁师从张福田习《文武香球》。1913年在光裕社出道后放单档演出。1917年到上海演出,即获好评。1928年又师从王子和学习《玉蜻蜓》,书艺大进,终成一代名家,与夏荷生、徐云志合称为30年代最负盛名的“三单档”。1949年后,对《文武香球》、《玉蜻蜓》进行整理修改,剔除糟粕,使两部书目的艺术品位大为提高。50年代前后,曾与华伯明、薛君亚、徐翰芳等拼档,还说唱过《将相和》、《卖油郎》、《信陵君》、《梁红玉》等新编书目。毕生勤奋好学,勇于创新,在说、噱、弹、唱、演诸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其说书以“阴功”著称。说表平稳恬静,娓娓而谈,语言精练,冷隽诙谐。噱头多为“肉里噱”和“小卖”,寥寥数语而耐人寻味,形成笑科。脚色借鉴戏曲表演程式,手面、眼神有独到之处,即使弹词常有的生、旦、老外脚色之外的武将和绿林好汉等,演来亦栩栩如生。唱腔在弹词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借鉴京剧谭派老生和程派青衣的唱腔,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形成以本嗓演唱的流派唱腔,世称“周调”。以平稳飘逸、字正腔圆、韵味醇厚为其特色。有徒蒋月泉、周伯庵、徐伯菁、华伯明、薛君亚等。周玉泉与徒弟薛君亚所合作的《文武香球》为其代表作品。
4.姚荫梅代表作品长篇弹词:双按院(22回)
1952年姚荫梅据闽剧《炼印》改编,述南京操江衙门公差杨传、李乙,奉命去淮北,路经扬州,耳闻目睹致仕太师萧国忠横行乡里的种种罪行。返南京后,向南京操江杜仲陈述萧之罪恶,冀杜能为民做主。杜畏萧权势,不敢过问,反将杨、李逐出公衙。二人赶往扬州,欲待江苏八府按院陈魁到扬州上任时再行申诉。但偶在瓜州酒楼与陈仆黄信相遇,悉知陈父与萧国忠交好;又悉陈魁已私自回家完婚。为了除暴安良,为民申冤,杨、李铤而走险,以松香、黄蜡制成假金印,由杨假扮新按院、李扮作随从到扬州上任理事,为百姓伸张正义,并将萧国忠赚至大堂,给予惩处。真陈魁婚后到任,真伪难辨,决定当堂炼印。杨、李设计,在大堂炼印时,李乙谎报府中失火,趁混乱调换真印,使真陈魁反被拿办。最后杨、李以私访为名,改穿民服,飘然隐去。此书目根据弹词艺术要求,对原作情节有所增饰,语言通俗风趣,是新编历史题材书目中比较成功的一部。1952年起姚荫梅演出。
姚荫梅,弹词演员。江苏吴县人。父姚寄梅,为评话演员。曾就读于上海敬业中学。14岁登台,演出评话《金台传》。因病改学弹词,拜唐芝云为师,学唱《描金凤》,在取得柳逢春的该书唱词后,曾在江浙乡镇演唱。1924年起,与夏莲君、朱琴香、尤少卿、赵湘泉等十余人组合成班,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演唱化装弹词(又称“书戏”)。20多岁时,将《玉连环》小说本改编成长篇弹词,演唱多年,并和周剑虹拼档,将《玉连环》与周的《大红袍》互相交换。因其《大红袍》无师承关系,为符合光裕社社规,拜朱耀祥为师。1935年,着手将张恨水所作长篇小说《啼笑因缘》改编成弹词,在江浙码头边演边改,反复磨砺。1945年8月,到上海沧州书场开说《啼笑因缘》,因其说法新颖、别具风格而轰动节坛,以致在新老沧州两家书场同时开书,以满足听众,此后即长期走红。
姚荫梅擅说表,尤长文丑,创造了独特的说书风格。以刻画人物、描摹世态细腻生动及语言诙谐为特点,并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和单档说书的风格,形成了重在语调语意、语气的表达朴质、自由唱腔的“姚调”。姚调以普通的书调为基础,受了小阳调的一定影响,以本嗓为主,偶也夹杂用假嗓的小腔。其弹唱注重语言因素,吐字清楚,行腔自由,充分显示了弹调音乐的说书性,其唱词一般不受七字句格律的限制,接近白话,通俗易懂、因此其唱腔也灵活自如,力求对内容表达均贴切和透切。
他自幼聆遍名家演出,书艺博采众长,以语言生动、描述细腻、构思新奇巧妙、说表亲切自然而引人入胜,有“巧嘴”之誉。在演唱《啼笑因缘》、《方珍珠》等近现代题材书目时,借鉴方言话剧的表现手段,根据人物的籍贯、身份和性格,运用不同的乡谈,表演生动。且说表以噱见长,诙谐风趣;以吐字清晰、婉转亲切、富有幽默感为特色。
他唱的《啼笑因缘》中的《旧货摊》唱篇,运用“乱鸡啼”曲牌,将旧货摊上各种货物列举。中间有大段急口令式的白口,生动风趣。《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中的《杨广林转变》,运用的是“费家调”曲牌,将民工杨广林面对治淮工地极为艰苦生活时的思想活动和情绪变化曲折传出,细腻贴切。《炼印》中杨传的唱篇,充分发挥了姚调说唱性的特色,刻画假按院杨传、李乙在炼印之前的焦急、紧张心情,层次分明,感染力较强。这些都是姚调的代表作。再加《王孝和》中赵班斧的唱段,能刻画出人物的阴险恶毒,《林冲》中高衙内的唱腔吸收蒋调行腔,又属于姚调风格。既顾及整个中篇在曲调上的统一,又显出人物个性的不同。这些都体现了老一辈弹词艺人对唱腔要求紧密结合书情和人物的认真严肃的艺术态度。姚荫梅还擅唱白话开篇,早期的代表作有《跳舞厅》、《饭粥》等,均以描绘世态、缕析人情见长,又以诙谐有噱胜之。这些也都得利于他唱腔的自由灵活,平易近人。
姚荫梅1951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为首批入团的18位演员之一。后随团至治淮工地。归来后参加中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编写、演出。并独立完成其中第二回的创作。之后积极从事创新和整旧工作。作品有选回《玄都求雨》、《汪宣扮死》、《汪宣断案》、《县衙风波》,中篇《猎虎记》、《冰化雪消》、《激浪丹心》,长篇《双按院》、《方珍珠》、《金素娟》、《义胜春秋》等。晚年将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出关于评弹演员艺术修养“懂”、“通”、“松”、“重”、“动”的五字诀,丰富了评弹理论。
5.顾宏伯代表作品长篇评话:包公与狄青(50回)
《包公与狄青》故事从狄青破辽兵班师回朝开始。辽邦飞龙公主乔装至东京,国丈庞吉勾结辽邦,使飞龙冒名杨滔女奉旨嫁狄青。飞龙洞房行刺,为狄识破杀死。庞妃矫旨赐死,狄假死隐居郑州。辽邦再次进犯,包拯三探郑州,请狄出征,佘太君等五老命妇逼仁宗赐死庞妃。庞吉谋反,狄青遣张旦等十二小将破庞相府和庞庄。庞吉逃往铁剑山,与同党合谋,设计害包拯,致包拯被午门问斩,赖八贤王以打皇鞭相救。庞吉遣人三盗打皇鞭,狄青兵围铁剑山,生擒庞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