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乐按其表演性质特征可以划分为声乐与器乐两大部分。声乐类包括梵呗、直讽(以简章的旋律随着有规律的节奏讽诵经文或咒语)、吟诵(是朗诵音调的一定旋律音韵化,但尚未形成完整歌腔的艺术品类。它既有语言音调性质,又具有一定旋律特征的经文诵讽艺术,由诵经语言音调及诵经、咒语的节奏深化而来)三种。器乐类包括音乐(一般指管乐、某些寺院与地区也泛指管弦乐部分)、法器(打击乐)两种。
本章主要介绍一下佛教声乐中的梵呗。
第一节梵呗的分类
“梵呗”是声乐类别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音乐形式。“梵”是“清净”、“寂静”、“离欲”的意思,指佛教修行解脱的最后境界;“呗”是“止断止息”、“赞叹”的意思,指佛教徒以短偈形式对世尊、诸佛、菩萨的言教、品德的宣扬与赞颂。
寺院内演唱的梵呗,历来是由山门师徒代代口头相授,即使有传承下来的乐谱,大都也只是记有曲牌的骨干音,不能完全表达梵呗在演唱过程中各位高僧超脱的意境。并且梵呗在演唱的过程中,由于佛事场合的不同、地域方言与风格的迥异,以及僧人素养与文化内涵的不同等因素,同一首梵呗在演唱风格与韵味上也必然存在着种种差异。但是,梵呗如果按其唱词的文学形式来划分的话,大致可以归为赞、偈、咒、文四大类。
一、赞
赞,有祈祷和歌颂佛祖之意。赞同词为韵体体裁,有五句赞、六句赞、八句赞、十句赞等句式结构。各句式结构中的数字是相对固定的,各句式之间的衔接要求押韵。赞的这种句式结构特征,其历史渊源与我国的宋词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五句赞
五句赞每句的字数为:五,四。七。七,四。五句共27字。五句赞的代表是《宝鼎赞》,其用于朝时课诵。
《宝鼎赞》词曰:
宝鼎热名香,
普徧十方。
虔诚奉献法中王。
端为世界祝和平,
地久天长。
(二)六句赞
六句赞每句的字数为:四,四,七,五。四,五。六句共29字。六句赞形式是佛曲赞中运用得最多的梵呗。六句赞的代表《炉香赞》,其是佛教八大赞曲之一。
《炉香赞》词曰:
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禅云。
诚意方段,
诸佛现全身。
(三)八句赞
八句赞每句字数结构不同,有三种类型。
其一,为:四,五。四,五。四,五。四,五。八句共36字。其代表是《戒定真香》,用于朝暮课诵。
《戒定真香》词曰:
戒定真香,焚起冲天上。
弟子虔诚,热在金炉上。
顷刻纷纭,即遍满十方。
昔日揶揄,免难消灾障。
其二,为:五,七。七,五。七、七。九,五。八句52字。其代表是《献供赞》,用于佛事供养时。
《献供赞》词曰:
虔诚献香花,智慧灯红焰交加。
净瓶杨柳洒堪夸,橄榄共批把。
蒙山雀舌茶奉献,酥酡普供养释迦。
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衣献法王家。
其三,为:五(或六),六。七、六(或五)。七,六。七,五。八句48—49—50字。其代表是《大阿弥陀赞》。
《大阿弥陀赞》词曰:
弥陀佛大愿王,慈悲喜舍难量。
眉间常放白毫光,度众生极乐邦。
八德池中莲九品,,七宝妙树成行。
如来圣号若宣扬,接引往西方。
(四)十句赞
十句赞每句的字数为:四,四。六,四。六,八。六,三。六,四。十句共51字。十句赞的代表是《赞礼西方》。
《赞礼西方》词曰:
赞礼西方,极乐清凉。
莲池九品华香,宝树成行。
常闻天乐铿锵,阿弥陀佛大放慈光。
化导众生无量,降吉祥。
现前众等歌扬,愿生安养。
赞,除了固定的句数、句式外,在唱辞结束的1—2句,往往反复演唱一遍。多数赞在唱辞结束后,加有与该赞演唱内容有关的尾部“菩萨陀”,“菩萨陀”一般均要演唱三遍。如上述列举的赞曲中,《宝鼎赞》和《戒定真香》的“菩萨陀”为:“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遍)。《献供赞》的“菩萨陀”为:“南无普供养菩萨摩诃萨”(三遍)。《炉香赞》的“菩萨陀”为:“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有的赞曲没有“菩萨陀”,如《大阿弥陀赞》《赞礼西方》等。
二、偈(jì)
偈,因为含有音韵,所以又称为偈颂。偈颂是宣传佛教思想及礼佛的重要形式,佛教徒十分重视这种形式的特殊作用。《大智度论》第十三卷指出:“菩萨欲净佛土,故求好音声。欲使国土中众生闻好音声,其心柔软。心柔软,故受化易。是故以音声因缘供养佛。”可见赞叹歌音是礼佛所必需的。
偈有两种:一种叫做通偈,一种叫做别偈。通偈,每句字数不定,句数不拘,以三十二字为一偈。别偈,每句或二、三、四言或五、六、七言乃至多言,共四句为一偈。偈颂原是可以歌咏的,但是被译成汉文,言简意赅,就类同于诗。汉译“偈颂”,与我国的旧体诗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旧体诗不但讲字数、句数,而且讲平仄、对仗、押韵,稍有不慎或技巧欠佳,便导致“以辞害义”,故佛教的译经大师们,就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翻译佛经,因不加辞藻修饰,追求简易明晓的效果,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白话文体。偈虽然不刻意讲究平仄、对仗、押韵,但是,长期以来因其意蕴深远而被广为传诵。从一些诗偈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原始佛教教义的真实面貌。比如在几部不同的佛经中,都引述了下列三首诗偈。
第一首为《缘起偈》,又名《法身偈》: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
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第二首为《无常偈》,又名《雪山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第三首为《七佛通戒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三首诗偈,都配有故事加以解释,比较接近释迦牟尼说法的原貌,因而受到佛学界的高度重视。
佛教教义,都载于佛教典籍中,而诗偈就是佛经中的一种体裁。佛教学者以各种形式,将诗偈组织到佛教典籍中,使诗偈成为佛经行文的一大特色。佛经中大量运用诗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宣传佛理,易于为信徒所接受。佛教重视诗偈,原因也正在于此。
翻开一部部佛经,偈颂比比皆是。它们作为一种文体,与诗相通,但偈语并不等同于诗。它们虽然也有抒写情志、描摹风光、叙述故事之作,但更多的偈语是用于弘扬佛法、阐述教义,表达佛教对人生、社会、宇宙事相的看法。
在佛教史上,产生过许多很有影响的诗偈,举例来说:
(一)香偈
《香偈》是在诸佛菩萨像前烧香时所唱的偈颂,所以也称作《烧香回回文》。常用的《香偈》载于《华严经》,共四句:
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
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
(二)三力偈
《三力偈》是赞颂“三力”的偈语,载于《大日经·悉地出现品》,共四句:
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
及与法界力,周遍众生界。
这首诗偈共提到“三力”,所以称作《三力偈》。第一为“我功德力”,即自身的修行,这是自缘;第二为“如来加持力”,即佛的加持,这是他缘;第三为“法界力”,即自心所具之佛性,这是内因。佛教强调以此内外、自他之因缘和合,可以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
(三)回向偈
《回向偈》是指一切菩萨的言行,无不都回向众生与菩提的意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所载《回向偈》,共八句: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消除宿业障,同登无上觉。
这首诗偈的内容,主要是宣传积德行善,能够往生安乐国土,共成佛道。
(五)解脱偈
“解脱”是佛教徒所苦苦追求的,佛经中亦有《解脱偈》:
流转非一生,走去无厌足。
正觅屋住处,更生生辛苦。
今已见汝屋,不复更作屋。
一切脊肋骨,碎折不复生。
心已离烦恼,爱尽至涅。
按照佛教的观点,世界上的一切好坏,都有前因后果,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所以佛偈说得好: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这首诗偈阐述的道理,分明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虽有宿命论之嫌,却将因果报应分析得清清楚楚。
佛门偈语的内容,无论是对人生的思索,对社会的评判,还是对事物的分析,对未来的预言,都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偈语在音韵、修辞、句法上的成功经验,以及如《华严经》《涅经》等大部大乘经典中,那种夸张叙写的手法,给中国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它的音调抑扬顿挫,当僧众集体唱诵时,别具深沉之力,令人荡气回肠,油然而生肃穆之感,沉浸于佛门宁静致远的气氛中。
高僧送给鲁智深的偈语
偈颂中,预言的有很多。《水浒传》中鲁智深下山时,智真长老送了四句偈语给他:“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其中意思,大家想必都知道。但是在一生中去感悟、明白一个高僧对人生过程的感悟偈颂,却非常之难。
当鲁智深随同为实现招安领命于朝廷的宋江,临江的时候忽然明白了自己的一生而坐化了。他做了半辈子和尚,临死之前才明白“圆寂”之意,总算没有白当一回出家人。鲁智深死得了无牵挂,人生所有目标均得以实现,再也没有什么放心不下的地方。正如大惠禅师为鲁智深的一生“总结性”的偈语:
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
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人生处处可以修行,为我们的一生去感悟出一两则偈颂,应该是修行者的必修。
三、咒
咒,又称咒语、真言,梵文叫陀罗尼。在佛事仪轨中,咒语、真言的应用十分广泛。仅《禅门日诵》记载的在佛教各种法事中所讽诵的重要咒语、真言就有《尊胜真言》《尊胜咒》《秽迹金刚神咒》《十二因缘咒》《普庵大德禅师释谈章神咒》《补阙真言》《祈雨龙王咒》《求智慧咒》《金刚手菩萨止虐真言》《摩利支天神咒》《二佛神咒》《般若无尽藏真言》《报父母恩咒》等几十种。
目前传承于《瑜伽焰口施食》中的咒语、真言有《往生咒》《准提咒》《毕字真言》《尊胜真言》《尊胜咒》《普隆咒》《金刚萨陀百字咒》以及结合各种手印时所念的咒语等等。
咒语与真言在佛事中多以直讽和吟诵的形式来表现。如中国佛教京音乐《瑜伽焰口施食》“请圣”段落中应用的《音乐咒》,就是以直讽的形式宣读。但同样的《音乐咒》,在湖南南岳与四川峨眉报国寺、万年寺就有所不同。
有个别的咒语在吟诵前,加有四句七言偈,演唱后再诵咒语。如《瑜伽焰口施食》“请圣”段落中的《准提咒》,前四句偈为:
稽首皈依苏悉帝,
头面顶礼七俱胝,
我今称赞大准提,
惟愿慈悲垂加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