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现行的两个流派为全真派和正一派。当代的正一派道乐与全真派道乐,是在道教历史长河中分衍至今的道教两大主流乐派。从整体上看,两派均祖述黄老,宪章庄列,宗教属性是一脉共源,在斋醮活动类型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两派科仪宗出一脉、韵曲结构趋同、乐音根基同源。所以,两派各自的音乐也是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亦此亦彼、兼包并融。然而,由于两派在宗教生活方式上存在着某些差异,加之道派流传的地域文化不尽一致,在吸纳民族民间音乐的不同层面以及对音乐风格的好尚上各有千秋,使得它们在音乐形态上显现出自身的特征。
第一节正一派音乐
正一派以斋醮、符箓见长。从音乐的角度来看,特别是斋醮音乐特色突出,是经过历代道士、文人等不断修饰而形成的一种宗教艺术。虽然其中不乏一些斋法特定的色彩,但是却有着独特的艺术成就。
正一派早期的斋醮仪式简单易行,道乐形式也比较简单。六朝以后,北魏寇谦之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是正一道音乐较早的书面记载。南朝刘宋时的陆修静撰订斋醮仪轨,使正一派音乐初具规模。此后各朝各代,不断更新改造,日趋完善。
正一派音乐主要运用于诸如设坛、上供、焚香、升坛、画符、念咒、发炉、降神、迎驾、诵经、赞颂等斋醮仪式中,根据法事情节的需要,来组合串联各种道曲。法事不同,音乐的组合也相应发生变化。
正一派使用的音乐有独唱(通常由高功、都讲担任)、齐唱、散板式吟唱和鼓乐、吹打以及合奏等多种形式。器乐形式常用于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的过门以及队列变化等场面,而且在法事过程中,音乐的演奏可根据主持醮仪的高功在供香、步罡、绕坛、礼拜等许多宗教仪式动作的需要,采取坐乐和行乐的形式演奏,以协调出坛法师的动作。声乐形式是正一派斋醮音乐的主要部分,其声乐题材主要有“颂”、“赞”、“步虚”、“偈”等格式。
正一派音乐最明显的特点是地方性。不少宫观所用道乐,虽在总体风格上有一定的趋同性,但各地的行腔、旋律润饰都带有地方特点而显得各不相同。如苏州道乐的赞、颂、偈等,虽在名称、经词上与毗邻的上海道观一样,但韵曲的风格则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首唱偈,苏州道乐的唱偈带有浓郁的本地民歌(吴腔)韵调。同一法事中的同一首经文,各地一般都选用本地音调配曲,诸如《步虚韵》《吊挂韵》等,几乎是一个地方一个样子,正所谓:“三里不同道,十曲九不同”。
除地方性特点外,受地方民间音乐的影响,正一派音乐还显露出一定的民俗性。如江浙一带的正一派音乐,大多采用了民间的“江南丝竹”和“十番锣鼓”音乐。许多道乐曲牌如《将军令》《十八拍》《水龙吟》等就是道士们从民间传统音乐中吸收发展而来的。不仅如此,在道乐的演唱和演奏中,民间一些精湛的技法,也被道士们吸纳过来。苏州老道士毛仲青和周祖馥的大鼓演奏技艺就十分出色。大鼓独奏时,慢如泉水叮咚,引人遐想联翩;中如江涛滚滚,催人激情动荡;快如万马奔腾,让人心潮澎湃。
正一派中,除一部分出家住观道士外,还有一部份散居民间不出家的伙居道士。这类道士长期在民间行法布道,与民间艺术长期融会在一起,也加强了正一道音乐的地方性、民俗性特点。
正一派音乐使用的乐器无统一定制,除钟、鼓、磬等法器大致统一外,其他所使用的乐器多带有地方特点。如上海、江苏、浙江一带正一派所用的乐器多为:笛、弦子、鼓、钹、笙、箫、古提琴、双青、云锣、大锣、小锣、大小唢呐、二胡等。而北方山西、陕西、河南一带正一派所用的乐器则多以管、唢呐、笙和笛为主。
正一派保持最完整的乐谱资料是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苏州玄妙观道士曹希圣将吾定庵所收集、整理的道乐乐谱汇编成的《均天妙乐》(分上、中、下三册)、《古韵成规》、《霓裳雅韵》三部乐谱,这三部乐谱用工尺谱法记录,教内称为“曹谱”。
符箓是道教中的一种法术,亦称“符字”、“墨箓”、“丹书”。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称。“符”指书写于黄色纸、帛上的笔画屈曲、似字非字、似图非图的符号、图形;“箓”指记录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一般也书写于黄色纸、帛上。道教声称,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
第二节全真派音乐
与重斋醮、符箓的正一派相比较,全真派更加注重修身养性,因此其音乐形成了幽深典雅、含蓄深沉的特点。
全真派音乐主要是用于修持、庆祝和祈祷法事中的音乐。修持法事有早坛功课和晚坛功课,早坛功课经为延生保安,晚坛功课经为超济阴凝;庆祝法事是庆贺神仙、祖师的圣诞,如正月初九是玉皇圣诞,正月十九是邱长春真人圣诞,二月十五为太上老君圣诞,三月三是真武圣诞等;祈祷法事为祈晴祷雨、祈祷和平、消弭灾厄、超度亡灵、赈济孤爽,如“施食”、“上祖师表”等。配合各种法事,需奉诵专门的经文。
全真派音乐以声乐形式为主体,另有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器乐形式。日诵早晚功课全为声乐咏唱,有钟、鼓、木鱼、铃、铛、钹等小件法器伴奏,有些宫观加有笙、管、笛等管乐伴奏。庆祝法事和祈祷法事以声乐形式为主,间或有大规模的宗教乐舞场面。配合这种舞蹈,往往有大鼓、大铙、大钹等大件法器以及少许吹管乐器加以伴奏。法事进行过程中,有时还穿插一些相对独立的器乐曲牌,如“铙镲牌子”以及各种短小的“耍曲”等。
全真派的声乐演唱形式有独唱(主要是高功、都讲担任)、齐唱和散板式吟唱;器乐形式以合奏为主,也有独奏或重奏的形式,但是较少见。
全真派的音乐乐谱,历代少有记录,见于文字记载的资料也很少。在清代后期由四川成都二仙庵雕版印刷的《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完整的一部全真派乐谱辑。该乐谱被当代著名的经韵大师闵智亭完整地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全真派音乐最主要的特点是统一、相对稳定。与以千姿百态的艺术性和丰富多彩的地方性为特点的正一派音乐相比,全真派音乐更为清远、玄妙、古朴、典雅。全真派的教规教义非常的严格,其音乐的传承也异常规范、严谨。从现今国内各主要全真宫观的音乐上考察,各地奉诵的“十方韵”无论是韵腔风格,还是具体的旋法、节奏仍大同小异,有着严格的统一性。加上教内清规戒律的影响,教徒们对所诵经韵都怀有几分神圣的心理,所以其传承过程十分严谨、规范,有“死全真”之称。
全真派音乐虽然古朴、典雅,但这并不是说全真派音乐是一成不变的。各丛林宫观受地域性社会文化的影响,不断地改变或调整原有的音乐形式,有选择、有局限地吸收利用一些当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以顺应当地民众的风俗喜好,取得喜闻乐见的传道效果。因此,全真派音乐除沿用通行于十方丛林的“十方韵”外,各地宫观以本地语言和民间音乐为基本特点,形成了各自不尽相同的“地方韵”,构成了以“十方韵”为总体特征,以“地方韵”为色彩个性的全真派音乐体系。目前,在教内较有影响的“地方韵”大致有:“崂山韵”、“东北韵”、“北京韵”、“武当韵”等等。
基于全真派音乐固有的古朴、典雅属性和以吸收民族民间音乐为特点的地域文化属性外,全真派音乐还具有典型的古代音乐文化特点。音乐旋律的总体风格,除具有悠扬飘逸的神情外,还有几分古朴幽深、典雅神秘的意味。而且,现今全真派音乐中,某些韵腔旋律仍与宋明时期的琴曲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其伴奏乐器,现在仍以早在几千年前就用于祀神的巫仪上的鼓、钟、磬、管、笛、笙等古乐器为主。
全真七子
全真七子是指道教派创始人王重阳的七位嫡传弟子。即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因其对全真派的传播和发展作过贡献,被尊为北宋真人,并得到元世祖的诏封。其大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师承王重阳三教合一的思想,虽各创一派,但宗教思想和修炼方式大致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