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4700000012

第12章 道教音乐的历史沿革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借助于一定的艺术形式来显示自身的力量。音乐这种最容易引起心弦共鸣的艺术形式,自然就成了表达宗教信仰,宣扬教理、教义的重要手段。

根植于中国的道教向来与音乐密不可分,几乎是凡有醮仪便有音乐,二者结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另一方面,道教音乐又集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之大成,显示出强大的社会功能。如果我们考察道教音乐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这个独特的文化体,不仅根深叶茂,而且源远流长。

第一节道教音乐的历史渊源

道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jiào)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也叫做法事音乐、道场音乐。道教音乐是道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能够烘托、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敬。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其源于我国古代社会的原始宗教信仰和民间巫术、神话传说。道教音乐与道教本身一样,也发端于古代巫觋(xì)的歌舞祭祀音乐活动,继承了“巫以歌舞降神”的传统。

在古代人类的生活中,巫是人与神的媒体,巫觋利用音乐歌舞以“悦神、降神、事神”,靠神的力量除灾祛病、祈盼丰收、求灵魂升天、预卜未来。这样就产生了各种严格而复杂的巫术仪式,配合这些巫觋活动的祭祀歌舞,给初始的道教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在我国远古祖先遗存的岩画中,常常可以看到巫的形象,如四川珙县麻塘坝的表现古时巫师火祭的巫舞岩画。其中一位巫师手持乐舞道具牛尾,这一直保留在我国道具法事之中,那就是“拂尘”;另一位巫师手持“十”字状的道具,这是后来表现在汉砧上的“规”。规是画圆圈时用的工具,这和后来道家的太极有着深层的文化联系。

到了商代,巫风更加炽烈。我国考古学家郭沫若的《卜辞通纂》中就记载有商代禳祭驱鬼的祭祀礼仪。《尚书·伊训》所载:“敢于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为巫风”,这是对巫祝歌舞的生动写照。到了周代,巫风并没有丝毫衰减,并且还设立了率领群巫做祭祀祈雨乐舞的中央机构。据《周礼·女巫》中记载,周代的歌咏中已经有类似于今天“跳丧”、“哭丧”类的乐舞。在道教音乐中,告慰亡灵时也常用这样如喧如叙的声调。春秋战国之际,阴阳五行学说和老庄哲学,为道教的发轫提供了思想基础。在道教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巫祝的祭仪乐舞也成为道教音乐的来源。屈原的《九歌》就是战国时期荆楚巫师们演唱的神歌。现今巫师与道士做法事时所唱的招魂词与《楚辞·大小招》的词意就基本相同。可见,道教音乐与巫术、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到现代,民间巫教活动中所表演的“端公舞”、“傩坛戏”中颠躓(zhì)的舞步,抑扬顿挫的咏唱,与散居民间的“伙居道士”斋醮法事的“禹子”和“韵子”也显现出明显的共同因素。

古代各种祈神的祭祀,都与音乐歌舞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说巫祝的歌舞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初始的道教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生长条件。

第二节道教音乐的产生与形成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最初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道教音乐产生与形成的重要时期。

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时天师道产生,随即就出现了早期的斋醮仪式与科仪音乐,其形式直接承袭了巴蜀时期的巫祝歌舞。当时的斋醮仪式主要是祈祷、画符、念咒,形式非常简单,因此,所使用的音乐形式也非常简单。例如,人们在“有倾越之灾,有不振之祸”时,就会烹宰猪羊,将美酒洒在祭坛上,击钟擂鼓,唱歌跳舞,稽首礼拜,以求乞福愿。这是早期道教在举行斋醮仪式的赈济施食,歌舞礼拜的生动场面。由此也可以看出,早期的道教科仪音乐已有法器配合歌舞,但是还没有脱离巫乐的形式。

南北朝时期是道教及其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北魏崇山道士寇谦之(公元365—448年)在太武帝的支持下,废除了五斗米的税制,制定了新的教规和科仪,创立了“北天师道”。在明元帝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寇谦之撰写了《云中音诵新科之戒》,改直诵为乐诵,强调诵经的高低起伏。在新科音诵中已有了《华夏赞》《步虚词》等道教音乐的新篇章。之后在南朝刘宋又出现了一位庐山道士陆修静(公元406—447年),他对道教进行改革,创立了“南天师道”,并在江西庐山修建了第一个道观——简寂观。同时他对道教斋醮科仪音乐进行大量的搜集和编撰,写成《三洞经书目录》,又编著了斋法仪轨百余卷,使教规、仪范逐步定型。他还为斋醮科仪创作了不少步虚词,在《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中,还保存有他的10首步虚词。在陆修静遗存的《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中还有“师弟子绕坛梵咏”之句,这里的“梵咏”就是指的佛教的梵呗,由此可见,南北朝时道教音乐便开始模仿和借鉴佛教音乐。由于上述人物对道教斋醮科仪音乐的改革制订,使道教音乐逐渐摆脱了巫教祭祀音乐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道教科仪音乐体系。

从这一时期的道教音乐形式看,东汉有“巫俗解奏之曲”和“歌讴击鼓”的音乐;两晋有“仙歌道曲”和“步虚”音乐;南北朝有“直诵”、“音诵”和“梵咏”,初步形成了道乐的声乐和器乐两大形式。

第三节道教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一、唐宋时期

唐代,道教处于全面发展,繁荣昌盛时期,道教音乐也受到青睐并得以发展。唐代皇帝不但提倡道乐,而且宫廷御制道曲成风。据《新唐书·隐逸列传》记载:“唐高宗李治(公元650—683年)对道士潘师正特别尊敬,诏令在崇山修建崇唐观、奉天宫,安置潘师正做主持。宫观落成之日,礼部太常寺奉献新曲,名曰:《祈仙》《望仙》《翘仙》,令庙中道童演唱,以为祭祀乐章。”唐玄宗还于内廷亲授道士“步虚声韵”,诏命道士司马承祯制《玄真道曲》,茅山道士李会元制《大罗天曲》,工部侍郎贺知章制《紫清道曲》和《上圣道曲》。据《混元圣经》卷八记载,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唐玄宗还自编《霓裳羽衣曲》,此曲日后流散各地,成为千古绝唱。

因为道士的流动,道乐后来由宫廷传至民间,又吸取了许多民间曲调,包括一部分佛教音乐和西域音乐。有的被改名后即用于道教活动,如把《无愁》改称《长欢》,《苏罗密》改称《升朝阳》,将它们都纳入了道乐之列。唐末张若海撰写的《玄坛刊误》称唐代道乐为“广陈杂乐、巴歌渝舞,悉参其间。”唐末五代时著名道士杜光庭集前代道教斋醮科仪之大成,编辑了《道门科范大全集》,道教的斋醮仪式得以进一步规范。这时的道乐已由单纯的打击乐器钟、磬、鼓等,增加了吹管和弹拨乐器。

宋代是道乐发展的另一个高峰。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分别编写道乐,多达数十首,如《步虚辞》《散花词》《白鹤赞》《玉清乐》《太清乐》等。特别是宋徽宗好道,重用道士林灵素,修改、增补道教斋醮仪式,颁《金篆灵宝道场仪轨》426部,并选全国宫观道士进京学习道乐。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道乐总集《玉音法事》,就是在北宋时编纂的,它以曲线记谱收录了南北朝、隋唐以来的词章和宋真宗、宋徽宗所制的赞颂50首。曲线记谱在《汉书·艺文志》中称“声曲折”,似一唱三叹,衬词较多,具有南曲风格。南宋时,道教在民间的活动空前活跃,各种斋醮科仪也十分盛行。据《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五十七记载,当时的道教音乐已经比较重视声乐和器乐演奏的音乐修饰,讲究悦耳动听。此时,丝弦乐已加入了道乐的行列,道乐的伴奏乐器日趋完备。

二、元明清时期

到了元代,道教出现了全真派与正一派两大道派,道乐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全真派重清修,其乐多清幽出世;而正一派重斋醮与符篆,道乐雄浑、古雅。正一派道乐虽在总体风格上有一定的趋同性,但是各地方的行腔、旋律装饰都带有本地地方音乐的特点。全真道在其宗教活动中,为顺应斋醮法事的需要,在秉承原有道教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古代音乐、宫廷音乐等因素,逐渐演化成了全国宫观全真道所通用的“全真正韵”(即“十方韵”),其音乐气质幽静、典雅,具有浓厚的殿堂气息。

明初的道教音乐,除沿用唐、宋旧曲外,另有新制乐章。明成祖朱棣(公元1403—1424年)在位时编制的道教音乐谱集《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共收有道曲《迎风辇》《天下乐》《圣贤记》《迎仙客》《步步高》等14首,乐曲多采取南北曲曲牌,曲目分为“醮坛赞歌乐章”、“玄天上帝乐章”和“洪恩灵济真君乐章”,全然是一部别具道教色彩的宫廷祭祀乐章。另外,明代道教音乐还吸收了民间音乐,如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收入《续道藏》的《圣母孔雀明王经》中,就载有道乐曲牌[清江引]、[遍地花]、[采茶歌]、[一锭金]等。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斋醮活动,设立玄教院统辖全国道教(后玄教院改称道录司),下令清整道教,命道士编制斋醮仪范,道乐也由此逐渐规范化。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80年),建“神乐观”,掌管乐舞和宫廷祭祀活动,由精通乐舞的道士主领,乐舞生由征集的道童充任,服饰如全真道士,这一制度在全国各地著名宫观都加以推行。在此情况下,宫廷祭祀音乐和道教斋醮音乐统一于一脉,使得道教在明代初期至中期得到兴盛和繁荣。

清代,由于满族贵族对道教的冷淡,道教也由上层转向基层,由官方流入民间,在明代道乐的基础上,在与广大民众的信仰和世俗生活的结合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由唐代“俗讲”演变而来的道情,本来是道士用来传经步道和募化时所唱的歌曲,明清以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演唱者不再局限于道士,题材和内容均扩大,音乐上或采用其他曲种的声腔,或与其他曲种合流,渐渐演变成民间道情,使之在向民间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活力。明清器乐文化的发展,也对道教音乐进一步世俗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就道乐的整体而言,清代的道乐由明代趋于规范而强化起来的共同因素,逐渐转向了各宫观道院道教音乐的个性化,呈现出道教音乐各具地方色彩的态势。

道教音乐经历了生成、兴盛、发展、倾斜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乐体系。道教音乐中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蕴藏着大量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遗韵。

《霓裳羽衣曲》

千古绝称的《霓裳羽衣曲》是唐代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代表作。它既是大曲,也是法曲,又是道曲。《霓裳羽衣曲》又称《霓裳羽衣歌》或《霓裳羽衣舞》,说明这部作品具有歌、舞、乐于一体的宫廷乐舞特点,因而成为唐代宫廷乐舞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是白居易从歌舞的角度对《霓裳羽衣曲》所作的赞叹。

同类推荐
  • 运动与安全常识手册(校园安全常识手册)

    运动与安全常识手册(校园安全常识手册)

    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关系家庭、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 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 儿童文学理论与实践

    儿童文学理论与实践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篇,涉及儿童文学的定义、特征、功能、地位及历史发展,儿童文学文体论;下篇为实践篇,涉及文学作品阅读指导、佳作赏析,并设计了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提供了教案和活动设计指导方案。
  • 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

    本书第一编简介幼儿心理学及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问题;第二编阐述幼儿的认知和言语的发展;第三编概述幼儿的情绪和意志的发展;第四编介绍幼儿的个性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第五编结合发展,介绍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 电子商务概论

    电子商务概论

    本书共十章,内容有:电子商务概述、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与物流、电子支付与网上银行、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应用等。
  • 每个老师都是故事2

    每个老师都是故事2

    不必用堆叠的荣誉来证明教师的成功,教师的光荣就印刻在学生的记忆里……在李镇西校长带领的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每个教师都是故事。在教育工作和生活中,他们有的爱生如子,有的业精于勤,有的勇于探索……每位老师背后的故事和他们的成长之路虽然各不相同,但又惊人地相似:他们用爱心和责任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尊敬,以高尚的师德点亮孩子的智慧与希望之火,让孩子们不仅学习到知识和技能,更培养出他们的独立思考精神……
热门推荐
  • 看不清却深爱

    看不清却深爱

    有一种病,它叫爱情,让人在快乐中并痛苦着。有一种路,它叫迷茫,看不清前路,但是却每天坚持着继续前行。
  • 众仙赞颂灵章

    众仙赞颂灵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逆寻星门

    逆寻星门

    潜伏于黑道卧底多年的老五,终于获得一次绝佳的策反机会,可以告别让自己心力憔悴的卧底生涯,却没想到这个结束卧底生涯的机会,变成为了他梦幻般异世界奇异之旅的开始,在这个魔法横飞,斗气纵横、魔兽肆虐的世界,成为什么样的能力者才能够让他在这危险的异世界活下去,是斗师或是魔法师……他将带领我们走进一段异世界的奇妙虐心之旅。
  • 霸道总裁:娇妻难宠

    霸道总裁:娇妻难宠

    “大叔、我还是未成年”面对他腹黑的靠近,她委婉地拒绝“没事,我是”“大叔,我不喜欢你啦”面对他霸道的表白,她强烈地反抗“没事,我喜欢”“大叔、我没有恋叔癖”面对他期望的眼神,她勉强挤出这几个字。“没事,我有”“大叔,你到底喜欢我什么,我改还不行嘛”她不依不饶地吵闹着,实在是接受不了,大叔居然是自己的老公,并且结婚证都领了。美好的花季就这样被人卖了,而且卖的钱,她一分都没有拿到。某大叔腹黑地说:你有我就够了,要钱干嘛。
  • 花绘月

    花绘月

    情滴落在心房,泛起层层涟漪,却又将心撞的阵阵鳞伤。情让世间不知所措,若添一份痴狂,生死又有何迷茫?
  • 灵人公主

    灵人公主

    李雪瑶,原驱魔世家李家第365代家主的孙女,只因没有灵力却又瞒着家人到后山玩,却就因此事件而意外穿越……陌生的朝代,鬼魅横行的世界,在这毫无熟悉的时空中,为了生活,也为了少些被鬼魅祸害的人民,李雪瑶便从此踏上了除魔为道的征途……
  • 鬼术纵横

    鬼术纵横

    鬼谷有一师,二徒纵与横据天下正邪关口,鬼术纵横其间天下太平,万民安康直到魔族突然灭亡,鬼谷拾到魔族遗孤——墨渊
  • 几世轮回依旧放不下你

    几世轮回依旧放不下你

    钟天许一次一次忘记叶菲儿,叶菲儿一次次唤醒他,得来的却只是一次次的伤害!她苦苦等待他四世,一次次差点让自己送命!大家期待剧情如何吗?请和我一起走进这个世界!!
  • tfboys之追爱三公主

    tfboys之追爱三公主

    tfboys追爱三位公主历尽坎坷曲折,许多的误会在女二号的添油加醋下,自己看吧
  • 妖孽王爷一宠成灾王妃太任性

    妖孽王爷一宠成灾王妃太任性

    咦,为什么别人穿越醒来都在将军府皇宫什么的,为什么她慕容清清穿越醒来在马车上?还被一群人追杀?不带这么玩的!她根本不会武功好吗?当任性多变的她,遇上妖孽腹黑的他,究竟是有缘无分还是一宠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