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无锡惠山泥塑
一、惠山泥塑的历史沿革
江苏无锡惠山地区盛产优质的粘土,很早就有制作和销售泥塑的记载,自古就有“家家善塑,户户会彩”的说法。但是,惠山泥塑出现的具体时间已经很难考证了,但是根据老艺人王士泉的家谱记载,可证明惠山泥人的发展历史已有400多年了。在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明,第二十二卷元旦部,其中记武进县元旦风俗:“买泥人,鬼脸子、搏土作人物形,工且肖,唯梁溪,虞山人多造之。鬼脸子即昔人云面具也,二者儿童争购笑午”。这段记载中说明了明代就有梁溪人(无锡),虞山人(常熟)专门塑泥人,而且说“多造之”,是指已成为产地。并且无锡泥人在明代已有一定的知名度,远在几十公里外的武进县都有无锡泥人出售,而且品种也不少,不仅有各类人物,还有脸谱、面具等,工艺精湛而且形像酷似,说明惠山泥人在当时已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准。
清代时,惠山有袁、朱、钱等姓人家开的专业作坊。清同治到光绪年间,出现大量戏剧为题材的戏文泥人,这也是惠山泥人历史上最昌盛的时期。这一时期,惠山有作坊、店铺四十多家,专业匠师三十多人。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戏文泥人《蟠桃会》供奉内廷,受到嘉奖,从此惠山泥人成为贡品。
关于惠山泥人的起源,至今还流传着两个有趣的传说。
1,鬼谷子的传说。相传战国时,鬼谷子收了两个徒弟,本领了得,都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大军事家,一个叫庞涓,一个就是孙膑。庞涓妒恶孙膑的才能,用计割去了孙膑的双膝,使其终身残废。为了躲避庞涓的进一步迫害,孙膑被迫逃到吴国,流落在惠山一带。在这里,他捏了不少泥人、泥马来研究破庞涓五雷阵的布阵新法。后来,孙膑辗转到了齐国为将,在一次与魏国作战时用在惠山研究的战法大破五雷阵,杀了庞涓,一雪前耻。孙膑在惠山捏泥人的技艺流传了下来,从此惠山居民也捏起泥人来,题材也大大扩大了。就这样,孙膑成了惠山泥塑的祖师爷了。
2,刘伯温的传说。另一个传说是明代大政治家刘伯温(1311—1375年)首创了惠山的捏泥人。当时朱元璋开国,建立明朝。有一日,派军师刘伯温出外查勘。到了惠山,发觉有王者之气,惠山又是龙山,恐怕再有帝皇出世,将不利于明王朝的统治。作为镇压,破坏风水,以断龙脉,就教老百姓在惠山脚下挖土取泥,搏制泥人以出售换钱,有的将山土制成武将、有的捏作皇帝,破惠山风水,让无锡只出泥皇泥将,再不出显达权贵的人物。他当然没有想到,这一来,给世人留下了精美绝伦的惠山泥人,造就了一批擅长创作惠山泥塑的民间艺人。
惠山泥塑质朴可爱、喜庆艳丽,造型特殊,在我国民间泥塑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说泥人张的作品清新雅致,那么惠山泥人则可以用鲜明艳丽来概括。如今的惠山地区一到农闲季节,仍然几乎家家都作泥人,等到过年的时候拿到庙会和集市上去卖。
二、惠山泥塑的种类
惠山泥人题材多为戏曲人物,或祈福避邪的春牛、老虎、大阿福、寿星等。惠山泥人造型丰满、简练,夸大头部,着重刻画表情。
惠山泥人有“粗货”与“细货”之分,从工艺、内容到价格都有差别。“粗货”大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表现内容,如大阿福、蚕猫、老寿星、渔翁等,寄托着民间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其造型粗犷简洁,色彩明快,挥洒写意,形神兼备;“细货”即手捏泥人,这类作品主要取材于传统的戏曲人物、神话传说、民风民俗,又称“手捏戏文”,是无锡惠山泥人的重要品种之一。手捏戏文的产生与昆腔、徽班有关。明万历年间,昆腔流行于无锡城乡,惠山艺人便开始用泥巴来捏塑戏曲人物。清代后期,徽班和京戏盛行,丰富了戏文的内容,这给泥塑艺人极大的启迪,他们一面反复观看演出,一面和演员们交朋友,从而使手中的泥人塑得生动传神。艺人们通过一双巧手,运用揉、搓、捏、拍、压、插等手法,创造出的形像极为生动,令人叫绝。郭沫若先生曾写诗赞美惠山手捏戏文:“造化眼前妙,须臾出手中”。
人们最熟悉,也最受老百姓喜爱的惠山泥人形像就是惠山大阿福。提起大阿福,在惠山还流传着这样的民间传说。在很早以前,惠山脚下住着一对靠打鱼为生的老夫妻,十分恩爱,只可惜没有一子一女。一天夜里,老两口梦见有位神仙托梦给他们说:“你们在太湖边张网捕鱼处,网住了一个可爱的小孩,快去把他捞上来。”将信将疑的老夫妻赶去一看,只见渔网里有一个沙球,球里有个男孩的声音不停地喊着“爷爷!奶奶!”夫妻俩高兴极了,赶紧用小锹轻轻地把沙球拨开,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破球而出,只见他头扎菱角小辫,身穿皂底白星滚边彩衫,外罩蝙蝠花纹背心,下穿朱红短裤,手中捧着一只青色瑞兽。把孩子抱回家,细心呵护。因为他是从沙球里出来的,老两口就给他取名“沙孩儿”。有一年深冬季节,惠山忽然出现了一只怪兽,青面獠牙,体壮如牛,头上双角狰狞,张着血盆大口,专门吞吃小孩儿,闹得人心惶惶。这只怪兽不断地发出“念、念、念”的刺耳叫声,人们便称它为“年”。新春前一夜,只见“沙孩儿”骑着瑞兽,跃上高空,与“年”进行了一场昏天黑地的大搏斗,最终把“年”降伏了。百姓们纷纷开门互致庆贺,并用鞭炮声迎来了新春的黎明。为了感谢“沙孩儿”,家家户户都来请沙孩儿去做客,把最好的食物拿出来请他吃。“沙孩儿”实在忙不过来,于是大家就想了个办法,让泥塑艺人按照“沙孩儿”的模样捏了一些泥人放在家里供养。一来答谢沙孩儿为民除害,二来用他的形象来避邪纳福。从此,人们不再称他为“沙孩儿”,而是称“大阿福”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相传古时惠山一带常有猛兽“青饕”伤人。上天派童男童女两个“沙孩儿”下凡除害,并砍伐树木为民建造家园,当地百姓十分感激,称呼这两个孩子为“大阿福”。然而男童不慎受伤身亡,女童悲痛万分,也撞树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们,便用泥土按照他们的形像制作泥人,寄托哀思和怀念之情。后来,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大阿福”的形像越来越喜庆和可爱,这个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艺术形象,一直活在惠山人们心中。
三、惠山泥塑的工艺特征
惠山泥塑的工艺特征有着十分鲜明的特色,造型相对比较简单,基本上只需用一片模印制泥胎,这就需要艺术上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在造型特点上就体现出与一般雕塑不同的处理方法,如:(1)高浮雕方式处理一些突出轮廓,而不像雕塑那样强调块面,强调体积感,主要依靠高超的彩绘技巧表现对象特征;(2)厚中见薄或薄中见厚的衣纹,这是惠山泥人惯用的一种巧妙处理方法;(3)浅刻方法处理一些线条图案;(4)向塑像中心压缩来处理构图;(5)缩短人体比例,突出主要部位;(6)外轮廓线柔和弯曲,以尽量形成一个圆团。这些艺术处理的手法构成了惠山泥人在造型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艺术风格的特征。
惠山泥塑的传统工艺极为复杂,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压、贴、镶、划、扳、插、推、揩、糊、装等技艺。作为彩塑,彩绘技艺在整个泥人的工艺制作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因而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惠山彩塑注重配色,常用的色彩有大红、绿、金黄、青等原色,对比强烈,主次分明,鲜明艳丽。“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才能使人看了爽朗愉快。“红搭绿,一块玉”,指红色与绿色相间使用,色彩效果很好。“红搭紫,一堆死”指红与紫并用,很难产生好的色彩效果。“远看颜色近看花”这是彩绘的总要求,既有大的色彩效果,又能细看;局部不能影响整体,纹样与底色须相互衬托,使之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