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贡六月会蕴含着宗教历史、民俗风情等丰富的文化内容,充满了神奇与欢乐。主要活动有:祭神、上口扦、上背扦、跳舞、爬龙杆、打龙鼓,最后是法师开山。六月会的正式参加者是所有的男子和年轻未婚的少女,其他人只是观赏者。舞蹈活动在这一盛大的节日中自始至终起着支撑的作用,最神奇刺激的莫过于上口钎、上背钎和开山。
举行祭祀活动的村庄都有一到两名“拉哇”(藏语,意为神人,汉语称法师或巫师),在祭祀活动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法师被认为是人与神的沟通者,能使神降临附体,代神言事。法师不是藏传佛教的神职人员,因此他的生活完全是世俗化的。但祭祀活动开始前几日,法师必须保持身体洁净,不能接触女性,并要到寺院里接受活佛们的洗礼,举行诵经祈祷仪式。这是一项在六月会祭祀活动开始前的重要仪式,也是热贡六月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特点。
六月会祭祀活动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舞娱神”。六月会从头到尾贯穿歌舞表演,主要分为拉什则(神舞)、勒什则(龙舞)和莫合则(军舞)三大类,在不同村庄呈现出多样性。拉什则类似像巴西的桑巴舞,由健壮的青年男子执鼓表演,动作铿锵有力,勇武之中又不乏洒脱。勒什则的舞姿轻盈奔放,向龙神唱赞歌、念颂词、跳舞、上香焚纸,保佑村民人寿年丰。莫合则是一种古代藏族军队舞蹈,它是同仁地区三大舞蹈之一,舞者左手执弓,右手持剑,头戴圆形红顶丝坠帽,身佩红绿彩带,头戴虎豹面具,高喊“喔哈—喔哈—喔哈”的口号,舞出两军交战的场面,表演威武剽悍,再现了青藏高原上古老的军事文化和民间文化风貌。以舞娱神,祈求神灵保佑这方土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则是这一古老民间祭祀活动的终极目的,整个祭祀活动处处显现出原始巫风的遗迹。在这里,“巫风就是舞风”,“祭坛就是舞坛”,舞蹈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时间之长、体系之完整规范,在当今现存的民间舞蹈文化形态中是较为罕见的。
热贡六月会:上口扦
上口扦是法师为自愿的年轻人在左右腮帮扎入钢针,也称为“锁口”,据说此举可防止病从口入。上背扦是将10~20根钢针扎在脊背上,舞者赤裸上身,右手持鼓,左手击鼓,边敲边舞。独特节奏的龙鼓、粗犷优美的舞姿、多彩华贵的服饰、神秘虔诚的祈祷,给喜庆丰收的热贡藏乡带来了欢乐和浪漫。开山是法师用刀划破自己的头顶,把鲜血撒向四面八方,这是一种古朴奇特的祭天方式,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勤劳、朴实、智慧和勇敢的品格。
热贡六月会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特点,它集仪式、庆典、歌舞、民间小戏表演为一体,具有很强的艺术学、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价值。热贡艺术、热贡六月会已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五、金果斗牦牛节
金果位于西藏白朗县城西50多公里处,是者下乡所辖的两个行政村,约有150多户人家,是一个半牧半农村。四面环山,环境优美。这里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游戏,其中斗牦牛是最让人倾倒的竞技项目。
斗牦牛节
传统的金果斗牛节一般每3年举行一次。当大地一片绿装,羊儿欢蹦乱舞,牛群变得肥大壮实的夏末时,人们便开始筹办节日,继而扶老携幼赶去过节。最初的斗牛是一种祭祀娱神,祈求吉祥的宗教活动,后来逐渐变成兼容娱乐的节日。届时,人们赶着各自的牛羊,汇聚在草原上,搭起一个个黑色牛毛帐篷,人声鼎沸,牛羊骚动,场面非常壮观。人们按照一定的排列次序,将羊群赶入畜圈,由牧人象征性地点数,以夸张的手段表示,在过去的一年里,由于神祗的保佑畜群猛增,并向神祗表示谢意。然后,为供给自家保护神的放生羊喂“切玛”,诵赞词,以示祝福吉祥。同时,由该家族的主妇煨桑祭神,请求来年消灾免祸,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财运横生,紧接着就是热闹非凡的斗牛活动。节日期间或平时有许多关于种牛和斗牛的禁忌,只说吉利话,禁说不吉利的话等。
参加斗牛的必须是未经阉割的公牦牛,即种牛。每次斗牛一般不少于20头,多则40~50头。斗牛采取淘汰制,种牛出战时,发出一种沉重的挑斗声,口吐长舌,身体剧烈抖动,时而触物磨角,时而翅尾摇甩,耀武扬威地迎着对方缓步而行。这时主人们的心情更是激奋异常,他们手摇哈达,向空中抛洒着“切玛”,嘴里不断地喊叫,在各自主人的呐喊助威和牛群的陪护下,两牛抵角,决定胜负。几经争斗,剩下最后两头争夺冠军。斗牛结束后,主持人向获得本年度冠军的种牛献上哈达。旧时,冠军得主的奖赏为:一年之中免去牛差,可任意在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牧。如今,金果斗牛节无论是规模还是内容,都比以前更大更丰富了。
六、江孜达玛节
“达玛”,藏语意为跑马射箭。达玛节是后藏江孜人民传统节日。最初流行于江孜,现在许多地方举行,但仍以江孜为最。
江孜达玛节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据说在萨迦王朝时期,江孜法王帕巴桑布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帕巴桑布死后,其弟子每年祭祀以表纪念,后因战乱中断。公元1408年其子贡桑绕帕任江孜法王后恢复祭祀,时间在藏历的4月10日至4月17日,贡桑绕帕为其父念经祭祀,有展佛、跳神等宗教活动,同时进行角力、负重等娱乐活动。至扎西绕丹任江孜法王时的公元1447年,增添了骑射、藏戏、歌舞等娱乐活动。江孜达玛节由此沿续至今。
17世纪中叶,五世达统治时期,参加跑马射箭比赛的人员与马匹,由江孜地区三家最大的贵族摊派,此时的宗教活动只具有象征意义,主要进行大规模的跑马射箭比赛,活动由一天变成三天。第一天,简单举行宗教仪式,后检查验证马匹,烙上印记,不准再换;第二天跑马比赛;第三天,射箭。三天比赛完毕,还要进行三至四天郊宴活动。
达玛节
过去江孜达玛节于每年藏历4月19日左右举行,现在多在农闲的6月份举行。届时,农牧民着节日盛装,喜气洋洋,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节日内容有赛马、赛牦牛、射箭、足球、篮球、拔河、负重、实弹射击、专业和群众性文艺演出等活动。赛马的少男,骑着不配鞍的打扮漂亮的骠悍骏马,策马扬鞭,风驰电掣,争雄斗胆,展现英姿,看后使人叫绝,同时进行物资交流。节庆的内涵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规格、档次一年比一年高。
六、白马藏人“女儿节”
女儿节
甘南舟曲县博峪乡是白马藏族一个重要聚居区,每年农历5月5日的“女儿节”是他们的一个极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
“女儿节”,藏民又叫“采花节”。据说,在很久以前,生活在这里的藏民不会种田织布,茹毛饮血,穿树叶着兽皮,是一个叫莲芝的姑娘,教他们开荒种地,纺纱织布、缝衣做被……从此,人们过上了有衣穿有饭吃的美好生活。不久,村里流行瘟疫,不少人被病魔夺去生命。看到这种情况,莲芝万分悲痛。5月5日一早,莲芝独自上山采药,不幸在风雪交加中摔下悬崖。村民们久久不见莲芝姑娘回来,纷纷上山寻找,看到她含笑躺在一棵花树下,手中还拿着采来药草药花。人们含泪将她埋好,把她手中的药草草药带回村,病人吃了很快就好起来。为了怀念她,在第二年的这一天,全寨妇女相约上山采药,以纪念舍已救人的莲芝。从此,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采花节。
博峪乡地处甘肃、四川的交界处,距离旅游胜地九寨沟仅一山之隔,女儿节流传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风貌。节庆大致可分为“抢水、“采花”和“祝福”三部分,其中“抢水”是序幕,“采花”和“祝福”与民族歌舞相伴。
初四的一大早,人们纷纷到附近的山上抢泉水。抢到水后,或捧水痛饮,或背回家洗发净身。然后,父母们将子女着意打扮,由自家兄弟陪同,与其他姑娘们会合后,在村民们的欢送下,向几十里外的“花儿”山走去,一路上歌声不断。来到采花点刺儿坎后,一边支锅造饭,一边将新的木刀、木箭、木斧插起,以示保护她们崇敬的花神,让花神永远保佑家乡风调雨顺、人畜平安。采花开始后,姑娘小伙们结伴而行,一边唱歌观景,一边采摘各种艳丽的花朵,直到姑娘们鲜花满头。晚上,大家围着篝火,翩翩起舞,倾情歌唱,通宵达旦。
第二天拂晓,采花姑娘和小伙们整理好头顶的花环,唱起《离别歌》,离开采花坪回村。当到达离寨不远的博峪桥头时,早已守候在那里的村民们便鸣竹欢迎。寨里推选出的三名中年女歌手捧斟满美酒的小龙碗,边唱边向采花人敬献。采花姑娘接过酒唱起酒歌。按风俗,三位敬酒女子在桥头以歌唱的形式向姑娘们提出一些关于上山采花的问题,姑娘一一作答后,才能过桥回寨。人们将姑娘们拥向打麦场上,大家手拉手,围成大圆圈,随着领头女子摇起马铃,跳起圆圈舞,祝福活动开始了。人们边舞边唱,祈祷村寨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在这个节日里,采花姑娘被视为吉祥幸福的使者,人们总喜欢在这一天将姑娘们请到家中跳舞唱歌,祝愿吉祥如意,幸福美满。月采花节,实际上是白马藏民幸福的女儿节。
【知识小百科】
白马藏族
白马藏族旧称“白马番人”,是古代氐族的后裔,新中国成立后被视为藏族的分支,称“白马藏族”,但其文化、宗教和生活习俗都与藏族不同: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使用汉字;男女老少皆能歌善舞,世代农耕;男女都留辫子,长年头戴白色圆顶的毡帽,帽上插着白色的雄鸡尾翎,身穿对襟长袍,服饰与别的民族大不一样。舟曲县的博峪乡是白马藏族一个重要聚居区,目前全乡4000多人全部是白马藏族。
第二节、苗族节庆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众多,门类齐全,仅黔东南苗族有名堂的节日就有100多个。一岁12个月,月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日,春节、过苗年、姊妹饭节、吃牯藏、爬坡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芦笙节、龙船节……数不胜数,一些节日又往往“节中有节”,或者不同地方同过一个节,节庆活动此伏彼起,可谓“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和宗族差异的影响,苗族节庆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独特性。
一、苗年
苗年即苗族的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居住在贵州苗岭主峰雷公山下的苗族同胞,至今仍然保留着“以十月为岁首”的周代纪年法,每到阴历十月,五谷入仓的苗家山寨一派欢腾。芦笙声、铜鼓声、酒歌声,此起彼伏。苗族的新年就在这声震山谷的欢乐声中开始了。
苗年延续的时间不尽一致。有的村寨过5天、9天,有的村寨过13天,取单数。每年阴历10月上中旬的卯(兔)日开始过苗年,卯(兔)日的前一天属虎(寅),村民说虎克猪是杀猪的好日子。当天早晨,村民家家户户杀猪过年,主宾吃汤喝酒。
第二天属卯(兔)日,家家蒸糯米饭、打糍粑,一是自家吃,二是馈赠亲友。当天以糍粑和糯米饭作主食,相信吃糍粑可以堵鼠洞。这天被视为旧年的最后一天,相当于除夕,到了夜间,神秘的祭祀活动开始……鸡叫时分,已进入第三天的辰(龙)日凌晨,当家的男人起床、杀鸡、煮饭,并用钱纸贴在室内的岩爹、岩妈、祖灵、保爷、门楣、炉灶、猪圈、牛圈、犁耙、碓磨以及村外的保爷桥、保爷凳、岩菩萨、保寨树等物上。特别还要由一老一少带上钱纸糯米饭摸黑出门祭果树。小孩爬到树上,给树贴纸、喂饭。大人站在地上敲击果树问道:“今年结不结?”小孩在树上大声回答:“结!”“大不大?”“大!”“甜不甜?”“甜!”“落不落?”“不落!”仪式结束,孩子就近捡块鹅卵石,用事先预备的草绳捆绑好,当做牲口拉回家,放在堂屋东壁下,虔诚地供起来。
做完上述活动,当家的男人唤醒家中女性,梳洗用餐。此时天已蒙蒙亮,被叫醒的姑娘和年轻媳妇起床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登上木梯梳头。向上登三级,背朝楼梯面向楼板,向下梳头,落下的头发要细心捡起来,捆好备用。据说如此头发才能长得好,便于绾髻插银饰。
天还没亮,主人把已做好的热饭菜先“唧担(敬祖先)”敬祖先,把“唧担”的饭菜和酒摆在火塘边铺着的稻草的地上,餐具由土陶乃至葫芦、蚌壳做成,点香焚纸,边念边把酒饭、鸡、鸭、猪、鱼肉丁点的撒在地好。据说这样做,祖先才得吃。这天也是苗族过年的第一天,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苗年节也就是从这一天算起,直过到五天、九天、十三天不等)。“唧担”结束后,天刚蒙蒙亮,开始放鞭炮,放完鞭炮,当家的或长辈宣布吃饭时,全家开始过年(吃饭)了。苗寨里,这天哪家鞭炮响得最早,哪家年(吃饭)过得最早,哪家最勤快,哪家就发财。因此当家的纷纷抢时间起早做饭菜,“唧担”祭祀,争取抢“龙”神,以求风调雨顺,发财发富。但这天上午不扫地,不倒水,吃饭时也不能泡汤,不准吹气,否则新的一年里就会山水冲垮田地,山风吹倒庄稼。男主人凌晨杀鸡、杀鸭、开始做饭菜时,姑娘妇女急着起早抬水,起得越早,抬水越早的妇女越勤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