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胡腔为宫调式,是上、下句曲体结构带行腔的曲调,上句尾音落“2”音,下句尾音落“1”音,适于七字句和十字句唱词。其曲调丰富,板腔颇多,有“头板胡胡腔”、“二板胡胡腔”、“三板胡胡腔”和“快板胡胡腔”。头板胡胡腔第一句多是散板搭调起唱,演员边唱边舞。此外,由于流传地域的不同、发展程度的差异和各种流派的存在,所以,还有“南边道胡胡腔”、“大尾巴胡胡腔”、“对花胡胡腔”、“干板胡胡腔”等多种变化形式。
喇叭牌子,又名“车趟子”,也是二人转最常用的曲调之一,商调式,一般是上、下句的结构,上句落“2”或“5”音,下句落“1”或“6”音,上下句之间的过门较长,均落在主音“2”。其唱腔喜庆、明朗,过门节奏鲜明,旋律形象欢快,动作性感较强,长于刻画赶车、撑船、行路、攀山等动作,即长于表现“观街景”、“路途篇”,是名符其实的“车趟子”,确有一种车马行进的形象和气氛。
喇叭牌子是“莲花落”的一个老曲牌。评剧和二人转现在还同时使用它,但都各自做了相应的发展和变化。它有三种板腔:4/4节 拍(击三节板)的,通常称之为“喇叭牌子”;2/4节拍(击一顶一)的,是“二流水喇叭牌子”,俗称“开调”;还有一种1/4节拍的,叫“快板喇叭牌子”。其唱腔由上、下两句构成一番,来回 反复演唱,每句唱腔后面均有个由喇叭为主奏乐器的过门,“喇叭牌子”即由此得名。
文咳咳是二人转主要曲调,徵调式,上、下句曲体结构带行腔,有慢板、中板之分,前者一般是长于抒情,后者则长于叙事。一般是四句式结构,一、二乐句完成唱词的上句,三、四乐句完成唱词的下句。四乐句分别落“2”、“1”、“6”、“5”音上。文咳咳旋律性强,抒情,《猪八戒拱地》中从“孙悟空寻山归来仔细看”到“不见师弟猪无能”就是文咳咳。
武咳咳也是二人转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曲调这一,是二人转节目的支撑曲调。武咳咳曲调为商调式,平稳舒缓,节奏变化丰富,甩腔棱角大,过门规范,红火,长于演唱大段唱词,可以分为快、中、慢三种板类。一般是上、下句结构,上句落于“5”或“6”音,下句落“2”音。《猪八戒拱地》中从“叫沙僧照看师傅先慢走”到“一个跟头起在空”就是武咳咳。
抱板,也称“流水”,可以分为羽调式和商调式两种,大多长于叙事,节奏变化较多,可以分为紧打紧唱、慢打慢唱、紧打慢唱和慢打慢唱四种。是一种朗诵调,绝大多数是归“6”调式,没有乐队伴奏。二人转《买鸡送鸡》中大娘去给大夫送鸡的一节就是抱板腔。
四平调,又叫“东北大鼓调”,它是从东北大鼓移植到二人转里来的,节奏缓慢,旋律抒情细腻,长于演唱大段唱词,词格以十字句为最佳,多个字显得好唱,俏皮灵活。在《罗成算卦》中从“叫一声列贤”到“不知道我算得全不全”就属于此曲牌。
靠山调,又名“穷棒子调”、“盘家乡调”、“擀面调”,其节奏平缓,长于叙事,是拉场戏的支撑曲调。靠山调旋律朴素、憨实,规律性较强,从而易记、上口,颇具戏剧性音乐语汇特点。在拉场戏《回杯记》从“恩妹你稳坐观花亭”到“才把天晴”即属于此曲牌。
红柳子为羽调式,是单出头的常用曲牌之一,也被用于二人转和拉场戏。分为上、下句式结构,上句一般落于“1”音,变化落音“5”、“6”、“2”,下句则落于“3”音,变化落音为“6”、“2”,甩腔落主音于“6”,变化落音于“1”、“3”、“5”,曲牌通过速度及落音的诸多变化,能表现出喜、怒、哀、思等各种感情。该曲牌旋律朴素,是说唱性和戏剧性并存的曲调。还有一种板腔叫“硬口柳子”,往往用在一个节目的最后段落。《包公吊孝》中从“包相爷进灵棚”到“先把纸来烧”就属于这个曲牌。
哭縻子是一种悲调、哭腔,一些悲剧、苦戏里经常使用。縻子是慢板曲调,上句落“5”,下句落“1”,一号縻子即“还阳篇”,二号縻子称“哭縻子”,三号縻子是“小悲调”,四号縻子为“英雄悲”。
小翻车,又名“句句欢”,属于激情板腔,大多数用在一个剧目的最后段落,它的腔格、词格适应性广,节奏自由,摆字灵活,抻一抻、紧一紧都行,1/4节拍。在《猪八戒拱地》中,从“师弟他把决心表”到“保护师傅去取经”属于这个曲牌。
三、辅调
辅调和主调一样,也分10种,称为十大辅调,包括秧歌柳子、大救驾、打枣、三节板、羊调、西口韵、慢西城、小悲调、英雄悲、锯缸调。
秧歌柳子,又称“春歌调”、“拜庙调”,吸收了秧歌音乐的基本曲调,大多是无文场乐器伴奏,只配以锣鼓,曲调高亢、红火、奔放、爽朗,风格韵味浓郁,长于表现欢庆、赞颂的情节和场面。在《包公断后》里,从“把锣敲来把锣敲”到“讨饭回寒窑”即属于此曲牌,体现了人物满载而归的愉快心情,同时也表现出包公来此地,人们渴望见到清官、诉说生活之苦的心情。大救驾为两句体的腔格,上、下句都有较长的行腔,该曲调在主调中与胡胡腔相对应,通常用在正戏的开始,接在胡胡腔曲调后面,所以又称“胡胡腔大救驾”。在二人转节目里只演唱一、二番,也可男女演员合唱一番,在《猪八戒拱地》中,从“师徒四人往前走”到“爬山涉水路难行”一节就属于此曲牌。
打枣,来源于喇叭戏《赵匡胤打枣》一辙,已经有将近100年的历史了。此曲调颇为抒情,腔格、词格较为特殊,适于演唱三条腿的唱词。所谓“三条腿”,是指如果唱两句词,就得重复第二句词,如果唱四句词,得把第三句和第四句词挤到一句里去唱。在《猪八戒拱地》里,有“走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到“近看柳绿草芽青”四句唱词,但是第四句与第三句重复,所以把第四句与第三句合并,形成了“三条腿”。
三节板,又名“三节腔”,是上、下句曲体结构带甩腔的曲调。上句落音在“3”,下句落音在“1”,或者上句在“6”,下句在“3”,甩腔落音在“5”或“6”。节奏特点是黑板起唱,旋律音符多,行腔较少,韵味软浓,是抒情板腔,所以,演唱三节板讲究“慢板升味儿”,“慢而不断”。
羊调,全称“扯羊尾巴调”,此曲调多是一替一句或一替半句唱,以俏口“哪啦伊呼咳呼咳”代替过门,它节奏适中,旋律跳跃性大,明快爽朗,而且幽默风趣。
西口韵,又名“五字锦”,是带有抒情性的叙事板腔。长于对人物形象、衣着打扮、举止动作的刻画和描写。二人转的“夸奖篇”、“观街景”多用此曲调,是四段体的曲体结构, 第一段为五字锦, 第二段为三字联, 第三段为五字叠句高潮,第四段为甩腔。四段体不是完全套曲,而是可以拆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