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不是“附庸”,它是中国独有的文学体裁,它兼具诸问题之长,尽展独特文化风流。楹联,短小隽永者,一语天然,可涵今博古;文字稍长者,铺锦列绣,能对天联地。副副楹联,尽显国粹魅力;行行妙句,汇成历史丰碑。它展示出盛世华夏的繁荣和文明。
楹联不是“笔墨游戏”,它将智慧和才学、生活和理念、民俗和民情、地理和人文、工作和情趣自然地融入楹联中,成为雅俗共赏的社会文化。它以特有的精神和艺术的魅力表现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褒贬社会上的真善丑恶,从而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潜移默化地调节着社会的人际关系,调动着人们的积极因素,焕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风采。
楹联也不是“雕虫小技”,它以丰富的蕴涵、生动的形象、整齐的形式、和谐的音韵而著称于世,成为中华文化的特产。它既是下里巴人,又算得上白雪阳春;既可步入民间巷陌,又能走进象牙之塔。
楹联更不是“小道”,它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古老又新颖的传统文化。它积淀着华夏历史的文明,折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楹联以自己雄厚的实力和顽强而出色的表现,为自己赢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文学地位,是我国特有的瑰宝。对联的发展前景确实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展望未来也有令人担忧的地方:
第一,重创作轻理论的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对联典籍也无人发掘整理。
第二,许多图书馆为了自身的利益,将资料的查阅和复印费定得很高,这等于对资料进行封锁,给对联的研究造成了困难。
第三,由于市场和世俗文化的冲击,使人们产生一种浮躁心理,满足于简单肤浅的东西,不去深入研究,反而还主张对联不要规矩,这对对联的生存构成了威胁。
第四,联界人员老化的现象很严重,如果不加紧培养接班人,可能20年左右就会出现断层了。希望读者们了解它,珍视它,更真诚地希望读者们能自己努力使之更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