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樵夫妙联对乾隆
有一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到塞北。时值早春三月,江南已是青草嫩绿,塞北却才雪化冰消。乾隆望着残雪星点的山头,口出一联:
雪化山露骨。
随行的两位大学士听完,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觑,急得抓耳挠腮。忽听背后有人高声应了一句:
河开水扒皮。
乾隆转身一看,应对的是个肩挑柴担、腰掖斧头的老者。乾隆心想:这老头看起来不怎么样,文思倒也敏捷,不知他究竟有多大本事,我且试他一试。他见面前有一座桥,便随口吟了一句:
桥跨清溪通南北。
老者随口应对道:
洞过高山畅东西。
乾隆又出一上联:
壁上龙画中龙真龙是乾龙(隆)。
该上联巧用“龙”字。龙是吉祥之物,乃天子之意,天下独尊,末尾还嵌有乾隆自己的年号,可谓难对之联。
哪知,老者看了乾隆一眼,遂对道:
净土佛金身佛活佛是我佛。
乾隆听罢,暗暗佩服,有心再考考老者。于是,又出一联:
非名山不留佛位。
随即,他撩起长衫过了桥。老者挑着柴担走上桥,指着桥下的水说:
是圣水常绕仙乡。
老者对毕,兴冲冲地挑着柴担走过桥去。乾隆还是头一次过这种两山夹一沟的独木桥,他一边用手帕擦汗,一边高兴地说:
脚下生祥云,到此处应带几分仙气。
老者闻声放下担子,走过来向乾隆作揖对道;
眼前无俗障,坐定后宜生一点祥心。
老者对罢,挑起担子赶路去了。乾隆望着老者远去的背影,不无感慨地说:“想不到一个山野樵夫也能对出绝妙佳联,真是人不可貌相呀!”
五十五、斯文索贿语双关
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
梅花逊雪,三分只是三分。
一个秀才每逢节日,要送县学教官节仪,即礼物。教官见秀才多一毛也不拨,便即事咏联,借题发挥:“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意思非常明了,要逢节增加些礼品。秀才却借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答对。明限三分,以示梅花洁白俏丽,暗指节仪不能再增,否则自己便不能糊口。上联即事,情理得当;下联集诗,对仗工稳。这样全联所谈虽是酸儒斯文的金钱交易,却显得风雅有趣,不失风度。教官便自属一联:
即合梅须逊雪,也该三分;
唯其青出于蓝,故减一半。
上联强调节仪最低也得三分,下联借喻“学生们一代比一代”高明,可惜给老师的节仪却越来越少。
五十六、独一无二单双对
明末,有两秀才,趁风和日丽,游山玩水。走进一庙,见塑有一将军像,手执宝剑,坐下骏骑,英姿勃发,形神妙肖,两人便作联题门前以助游兴。甲出上联:
孤山独庙,一将军单枪匹马。
乙见出句虽平淡,却皆为单数,一时为难。凝神之际,猛见山下江水两岸两翁对钓,灵机一动,念道:
夹山两岸,二渔公双钩对钓。
全以双数相对。以“夹、两、二、双、对”对“孤、独、一、单、匹”,巧妙自然,珠联璧合。
五十七、王三考状元
从前,王家村有个王员外,是远近闻名的富户。他虽然识字不多,但还算个明白人,懂得养儿读书的道理。因此,他不惜化费金钱,请个老先生来家教三个儿子读书。谁知这三个“宝贝”都不争气,老大、老二早早死了,老三是个好吃懒做的赌棍。老员外死后,没过几年家产荡尽,王三无法过日子,只好到庙里的给老和尚挑水打杂,混口饭吃。
一天,镇上锣鼓喧天,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原来是新科状元回家祭祖。王三挤在人群里看热闹,想到:新科状元竟有如此威风,我这辈子若能考上状元就好了。但转而又想,听说考状元要有举人身份,自己连个秀才都不是,又怎么去考状元呢。
冬去春来,不觉考状元的日子又要到了。王三这一年连做梦也想着考状元,只是干着急。然而事有凑巧,本村同族也有个叫王三的举人,忽然得病死了。王三正才没有,歪才挺多。他想,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何不冒名顶替去考一个状元呢。第二天,他偷偷跑出庙门,带上干粮,上京城考状元去了。王三不知不觉在路上走了半个月,干粮吃完了,盘缠也花光了,京城仍遥遥不知所在,心中好不着急。一天,天色将晚,王三看见前面有家庄园,眼睛一亮,心想:管它状元不状元,先顾眼前能把肚子撑饱比什么都强。他想着,就抖抖精神上前扣门。不一会,门内走出一位老者,问明原委,说:“吃饭睡觉不难,只是我家老爷有一个千金小姐叫李云霞,出有三幅对子的下联,吩咐过我们:‘凡上京应考的公子路过庄园,皆可对对。对一联,给饭吃,对二联,管住宿。三联都能对得工整的,招为女婿。’不知公子可愿对对?”
王三一听,从头顶凉到脚跟,不要说对对子,看对子都不行。看来今夜是无食无宿了,但转而一想,先讨碗饭吃,糊弄过一阵算一阵。壮了壮胆,说:“吟诗作对,于读书人有何难哉?请问是什么对子?”
老头忙说:“请公子别急,待我禀报老爷小姐知道。”
不一会,老头一手托着一个盘子来到前厅,一只盘子放的是瓜果点心,一只盘子放的是小姐出的对子。王三不管三七二十一,接过瓜果盘子,先填饱肚子再看小姐的对联。只见三副对子是:
鞋绣金凤着地那堪登天。
姐姐妹妹齐齐正正排排排。
八角桥桥八角八角桥上看八角八角八角八八角。
王三翻来覆去看了半夜,也没想出一个字来。第二天一早,他就悄悄溜了。不几天,王三来到京城,赶上考期。合该王三当状元,皇上今年的考题也是三副对子,要求考生对出下联。其考题是:
扇描墨龙呼风不能唤雨。
君君臣臣商商量量对对对。
万岁楼楼万岁万岁楼中坐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三一看考题,提笔就对,第一个交卷,御笔亲批,名封状元。后来,王三欺君之事败露,被捉拿归案。便有人在王三的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木匠戴枷锁自作自受,
乌龟爬门槛迟早要翻。
五十八、死秃
苏东坡被贬岭南为官,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门口眼泪汪汪。苏东坡见此情景十分惊奇,忙问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诉道,因为他在点灯时不小心将灯盏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还用灯火烫伤了他的脸,被罚跪在庙门口三日示众。苏东坡一听很气愤,便走入庙内去见方丈。
庙中的方丈一听说是当朝才子苏学士来访,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一心想要留他的手迹。因此,苏东坡一进庙门,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赖地央求苏东坡留个手迹。苏东坡本来对这个方丈没有好感,现在更加憎恶他的伪善和市侩行径。为了使庙门口那个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说:“写字可以,但必须请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为我磨墨展纸。”
老和尚一听苏东坡只要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磨墨展纸,立刻满脸堆笑,连年答应说:“阿弥陀佛,老衲遵从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开纸,苏东坡奋笔疾书,一副对联一挥而就:
一夕化身人归去,
八千凡夫一点无。
时隔不久,佛印云游来到此山,见了对联捧腹大笑,问老和尚:“这副对联原是两个字谜,你没猜出来吗?”老和尚连忙追问是什么意思,佛印要过纸笔,挥毫写了“死秃”两个字,拂袖而去。
五十九、踢破磊桥三块石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乡间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时吟出一副上联:
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知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副对联。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是:
剪断出字两重山。
六十、秀才出联试才女
从前,某县有个年轻秀才,20多岁了,尚未娶妻。这秀才仪表非凡,文才又好,是当地有名的才子,不少人家愿意和他结亲,都被他一一拒绝。秀才择偶倒不论门第,却一定要找个才貌双全的女子。这小县城的女子不是无才便是无貌,才貌双全的又有几个?因此,秀才的婚事便拖了下来。
有一天,秀才出城访友,来到一个小镇,镇里有个小药铺,他走得口渴,便去讨碗水喝。铺中有一少女正在煎制膏药,秀才见她容貌端正,便有爱慕之意,只不知她是否有才,便上前试探道: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岂可吃?
少女闻声抬头,见他是个秀才,知道是在索对,心想秀才都有些酸脾气,我何不如此对答!于是一笑对道:
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秀才见少女应对巧妙,很是高兴,心想再试她一试,抬眼看到门外药圃之中长有芍药,张口又吟道:
春暖带云锄芍药。
不想,少女张口即对道:
秋高和露种芙蓉。
此时,秀才对少女已是倾心爱慕,但是素不相识,又不便开口,只得怏怏而去,心中却一直思念此女。朋友见秀才一直心神不定,问明缘由,笑道:“兄台果然好眼力,此女一心想嫁个才子,至今尚未许人。以兄台人品,此事包在小弟身上。保管一说便成。”后来,朋友果然出面做媒,少女见过秀才,心中也愿意。秀才终于如愿以偿,了却终身大事。
六十一、吕蒙正联结姻缘
北宋年间,河南洛阳有位书生叫吕蒙正。他家境清贫,靠卖字作诗为生。一天,吕蒙正路经赵员外府门外,只见一群文人墨客,正在装腔作势,高谈阔论。一打听,原来是赵员外年过五十喜得贵子,高兴非凡,以重金聘请文人墨客为他作门联。现在,这帮儒生搜尽枯肠,苦思无对。突然,工部侍郎的儿子倪兴官大呼一声“有了”,便得意地提笔写下一联,贴在赵府大门上:
子当承父业,
臣必报君恩。
众儒一见,急忙奉承,赵员外也称赞不一。谁知站在旁边的吕蒙正不禁大笑起来:“这样的对联贴在门口,也不怕别人笑掉牙!”倪兴官见是位粗布蓝衫的穷士,便蛮横地说:“滚开,你有什么资格评论!”众儒生也发出一阵狂笑。
吕蒙正面对讥笑侮辱,不以为然,朗声吟道:
举目纷纷笑我穷,我穷不与别人同。
腰间拔出龙泉剑,斩断穷根永不穷。
倪兴官一把拉住吕蒙正说:“你说本联错在何处?倘若说不出理由,我要上衙门告你侮辱斯文!”吕蒙正推开倪兴官的手,理直气壮地说:“你想告我?我还要告你呢!此联不但粗劣,而且有灭族之祸。”赵员外一听,大吃一惊,忙躬身问道:“客官请道出事由。”吕蒙正笑哈哈地说:“此联颠倒人伦,目无君父。岂能臣在君上,子在父前。”众人一听,面面相觑,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