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鼓”的渊源
“腰鼓舞”也叫大腰鼓多在年节喜庆时演出,有时也插入到秧歌队伍中,随秧歌队边敲边舞,原是流行在陕北一带的汉族民间舞蹈,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据当地的传说,早在秦汉时期,驻防的将士遇到敌人偷袭就击鼓报警;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后来,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的器具。
2、腰鼓的外形特点
腰鼓的形状与花鼓相似,鼓身比花鼓稍大,呈椭圆形,用宽布带或绸带(一般用红色),穿在鼓身上边的两个铁环里,斜挂在右肩,紧束在左侧腰间。双手各拿一根鼓槌,两手交替击鼓,边鼓边舞。有时双手同时前后击鼓,有时也击鼓边,或用鼓槌相互敲击。
3、腰鼓与民间习俗
(1)谒庙
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同时还要抬着供品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2)沿门子
“谒庙”结束后,在正月初八左右,腰鼓队便开始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腰鼓队每到一家,便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示拜年。主家则认为腰鼓队的到来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有古代的“乡傩”遗风。如果碰上两队腰鼓相遇,要么互道新年,要么一比高下。两队锣鼓大作,鼓手们击打跳跃,然后由双方伞头出场对歌,直至有一队阵脚先乱,或者对歌对答不上时,就认输让道。
(3)搭彩门
“沿门子”结束后,邻村之间的腰鼓队还要互拜新年,彼此互访,称之为“搭彩门”。当晚还要举行“转灯”活动。腰鼓队在前引导,众人随后,热闹非凡。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日,祭拜土地神后才算结束。
4、腰鼓的特点
腰鼓的特点是它的鼓点和舞蹈动作的紧密结合,作为表现内容的重要手段。
5、腰鼓的表现形式
腰鼓分为文鼓和武鼓两种:
文鼓以米脂县的老人腰鼓最具代表性,以扭为主,在统一的节奏中,任其击鼓,表演洒脱诙谐,悠然自得。
武鼓以打为主,流传于安塞,横川一带,动作刚健,节奏铿锵,情绪奔放。其表演形式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
补充:“陕北腰鼓”
陕北腰鼓是流传于陕西延安、榆林等地的汉族民间舞,因舞者腰间斜挎一椭圆形小鼓边击边打而得名,多在春节、庙会或喜庆节日表演,人数不限,多时可达数百人。舞队在伞头的率领下,男的击鼓,称“鼓子手”、女的敲镲,或扭秧歌,称“腊花”。
【路鼓】
“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前由两名伞头领队,伞头身后紧跟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都由他来指挥,行进中多走“十字步”、“走路步”,队形也简单。而且,队形的变化与陕北秧歌相同,常见的动作是“踢腿缠腰”、“马步蹬腿”等数十种。
【场地鼓】
“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场地鼓可一人单打,两人双打和集体打)。要很多场图,常见“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和尚游门”等。引出“太阳弧”图案后,伞头站到场中央领唱秧歌,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同时众舞者在场边慢步转圈,并重复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俗称“接后音”。唱完后,伞头退出场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场表演,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到达高潮。这一段结束后,再穿插表演其他形式的小场节目,如“跑驴”、“水船”、“高跷”、“二鬼打架”、“大头和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