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队有“伞头”1人,手拿2伞(据传,新春耍秧歌,手执扇子表示风调,伞头执伞表示雨顺,取“风调雨顺”之意),伞头负责表演队的演出。队伍出会时,由仪仗队先行,后面是吹打乐,最后是表演队。
吹打乐队,吹打乐的乐器有:钹和铙各8个;大、小唢呐各2个,铛12个,手锣2个,大锣和大鼓各1个。此外,打击乐器还有4个鼓子和1对木棒,随演员一起敲打。表演队由17人组成。其中有伞头1人,鼓4人,棒、生(文生和武生)、拉花、片(白片和青片)、婆(俊婆和丑婆)、英哥(俊英哥和丑英哥)各2人。
3、窑洼秧歌的演出程序
(1)队形亮相
表演时,伞头领先出场,先是“虎形三步”(连续3次蹲起撩腿),转而吸腿亮相,回身打扇做“倒拈五行”。然后,全体演员由文、武生各带一组走“二龙出水”队形上场,头尾衔接走“圆场”,变“八字形”后,由伞头“点将”开始表演,逐个下档(场)子。
(2)演员表演
所有的武角演员各自表演高难动作,其他演员按锣鼓点跑“圆场”。表演的时间可长可短,武角的表演也可根据个人的武功或增或减。
(3)唱歌表演
当舞蹈表演告一段落时,为使秧歌队员适当休息,就安排另一批演员进行唱歌表演。演唱的内容,大多是除恶扬善、尊老爱幼等宣传伦理道德的题材。如歌颂孝子的《安安送米》,描述妻子不贤不孝的《休妻》,颂扬匡衡人贫志高、凿壁借光刻苦读书的《苦读》,《四季花》、《一只梅鹿》、《秋天美女》等以风土人情为题材的内容等。
(4)表演结束
演唱完毕,整个表演便告结束,全部表演一般可持续50分钟。如今窑洼秧歌舞蹈的表演,减去了演唱部分,只有秧歌舞蹈。
4、窑洼秧歌的演变
旧时,演员化妆比较简洁,一律“清水脸”(即不按脸谱勾脸)。因此选演员时很注意长相。如今的表演为勾画脸谱,人物造型与戏曲类似。同时,在舞蹈的武功方面,又新设计了空翻、武打等一些有特色、有难度的动作,使武生动作苍劲有力,幅度大,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透有阳刚之气,他与文生含蓄细腻,幅度小而柔和的阴柔之美形成极大的反差。这种武与文、阳与阴的鲜明对比,使舞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第四节旱船秧歌
“旱船秧歌”流传在宝坻县八门城乡杨岗村,原本就是一档娱乐性很强的民间花会,又名“太平盛会”,民间习惯称之为“旱船秧歌会”。
1、旱船秧歌的表演形式
“旱船”,即在旱地上假扮水船的行走,故名。一般船上为两人,表演形式是,演员的两手分别抓住船的两侧船帮于腰间,船下有幔帷遮挡演员的双腿,然后,船上的两人根据音乐的节奏踩着步子行走,身体的上部,做着各种动作,犹如船在水浪中行走。
2、旱船秧歌的音乐表现形式
旱船秧歌为吹打乐。乐队分文、武场。文场有唢呐、笙、箫、管、笛;武场有大锣、小鼓、小钹和小镲。旱船表演时无固定音乐限制,一般同文、武场交替配合进行。武场起奏时,文场停止;文场起奏旱船秧歌表演时,由两面绣有“太平盛会”字样的门旗前导,四周并配有数十面彩旗烘托气氛。舞队由乐队带头,文、武场乐器边走边奏,鼓乐齐鸣,并由大锣鸣锣开道,甚为壮观。
3、旱船秧歌的表演特色
(1)“龙凤船”
太平盛会秧歌,每年春节从正月十一至十五日在该村演出。其主要道具有23只船,一只为“龙船”,“龙船”的船头有一挺拔昂然的彩色龙头;一只为“凤船”,“凤船”的船头有一婀娜上翘的彩色凤头。每只船上均有两个演员。龙船上前为许仙,后为法海;凤船上,前为白娘子,后为小青。其表演根据《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寺”一折改编创作而成。
(2)丰富的表演角色
太平盛会表演时,由两面绣有“太平盛会”字样的门旗做前导,四周配以几十面彩旗烘托气氛,太平盛会不光有龙船和凤船,在整个表演队伍里,还有很多“虾兵蟹将”作为陪衬,这些“虾兵蟹将”的表演者共有八人。即:鳖和龟各一人;鲤鱼、虾和海螺各两人;另有八人扮演天兵天将,即:哪吒、二郎神、托塔李天王李靖、天王仙童、梅鹿、木吒和金吒。
(3)复杂多变的队形动律
表演时“水族”和天兵天将”手中各持一小道具,代表自己的身份。然后由“凤船”带领“水族”,“龙船”带领“天兵大将”展开争斗。表演的争斗动作,是靠水族和天神两队隔一跳一地交叉,走出各种变化复杂而多样的图形展现的。水族由鳖带领,天神由哪吒带领,有条不紊地走出“夹篱笆”、“攒花”、“闹海”、“水漫金山寺”、“八卦阵”、“对逗”、“绕船”、“走八字”、“三角转圈”等变化多端的图形,表现来去整齐,动而不乱的舞蹈韵律。每个演员的手中都持有一个径不盈尺,由竹皮、毛纸扎制的小道具。
(4)默契的演员配合
演员表演动作时,要配合默契,速度统一,幅度相同,脚步一致,才能使船身始终保持平稳。特别是当演员跑起来的时候,要有船在水上行走的效果。且无论双臂摆动速度多快,幅度多大,时间多长,表演者都始终弯肘平端道具。以示各自的身份,从中体现出舞蹈的特色。为方便夜间演出,每个小道具上,都装有蜡烛(现已改为灯炮),更要求表演者有较高的手腕平举的基本功。
旱船秧歌的“蜡烛”:过去表演时,每个小道具里面装有蜡烛,是为了加强演出效果和解决夜间出会的照明问题(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照明已经改用灯泡了)。据老艺人讲,夜间出会尤为壮观,龙船、凤船四周高悬的彩灯与表演者手中的道具的蜡烛光交相辉映,大大加强了演出效果。
第五节清平竹马
1、清平竹马的地域分布
清平竹马是跑竹马的一种。武清、静海和独流镇等地都有跑竹马这种民间舞蹈。尤以流行于津南区葛沽镇的清平竹马风格特别。
2、清平竹马的传说
清平竹马”舞蹈内容是根据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的。传说清顺治末年朝廷派陈、金两位汉将率军南下收复台湾。然而几年之间杳无音信,故有奸臣说他们投降于敌。顺治便将他们全家老少及其九族一并诛杀。两位将军于数年后竟然率军凯旋。康熙为掩盖其父误杀忠良家属的错误,首先提升金、陈两位将军的官衔,又给他们分别娶了满、汉两个妻子,并被太后收为义子。民间为追述金、陈两位将之功,于咸丰年间编制了“清平竹马”舞蹈以示纪念。通常于农历正月初六至十八期间演出。
3、清平竹马的角色装扮
清平竹马共有八位演员分别扮演金、陈两人和他们的满、汉妻子以及两个贴身马童。他们各骑一匹马,并着不同的服饰。金、陈两位将军身着黄马褂,内套箭衣,头上顶戴花翎,威风凛凛;两位满族妻子身着旗袍,脚着花盆鞋,两根小辫从两边分翻过去,插在板头之上。同时,胸前佩戴莲花锁,分别表示替朝廷“代罪”之意;两位汉族妻子身着汉装,脚着三寸金莲绣花鞋,显得雍容华贵;两个马童头戴风帽加额子,短衣裤,脚上穿洒鞋(其中满汉妻子的脚皆是马鞍处安置的人的假脚)。
4、截然不同的表演形式
清平竹马的表演主要是边歌边舞的形式。并分成以唱为主和以跑为主两部分。
①其中以唱为主的表演,音乐大多是中速。曲牌有《边关调》《鸳鸯扣》、《桫莲枝》、《一箭风》、《叠金钱》、《石榴花》、《满天红》等,歌词内容以“思夫”为主。歌声委婉凄苦,悠扬抒情,优雅动听。
②当大锣一响,伴奏停,开始跑马为主的表演。此时锣鼓齐鸣,演员停歌狂跑起来,场上立即马铃声声,狼烟四起,犹如战场上万马奔腾一般。其伴奏的乐器有笛、箫、四胡和扬琴,打击乐器有大鼓、大锣和镲等。
5、清平竹马的道具
其道具是扎彩精美的竹马,用竹篾扎结成马形,上面糊以布或纸,马的颈部系有铃铛,马肚间上、下穿通,演员将其套在腰胯间系紧,右手牵马缰绳,左手持马鞭,然后根据乐曲节奏作出骑马跑的各种动作(道具马鞍处置人的假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