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形狭长、复杂,各地区自然生态互有差异。代表性秧歌有最具黄土高原特色的“陇东秧歌”,集说、唱、舞蹈于一体的“地蹦子”,及舞者头顶灯碗表演翻、滚、爬等技巧性较强的“顶滚灯”,与龙舞、狮舞穿插表演并有机地配合龙舞、狮舞、旱船的“地滚灯”和相传已久的女子舞蹈“云朵子”等。
1、甘肃秧歌的流传和演变
明朝中叶后,由于朝廷对西北地区采取军垦戍边、屯田农耕的政策,大量移民涌入。依靠劳力资源的传输,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的人口总量迅速增长,这种人员的大规模流动迁徙使一些民间舞蹈得以交流、传播的范围扩大。古丝绸之路沿线这种状况尤其明显。如南方的采茶舞、花灯秧歌、拉花秧歌进入甘肃的陇东、陇南及河西地区,逐渐成为民间社火中的主流秧歌舞蹈。而当地原有的太平鼓舞、攻鼓子舞、腰鼓舞、羯鼓舞、旋鼓舞等也受其影响,由单纯的鼓舞变异为“鼓子秧歌”流传在上述地区。
2、讲究的队形
明清时期流行于甘肃的鼓子秧歌按偶数搭配人员,队形排列讲究对称,以圆形为中心,千变万化。一般两把“丑伞”带八“鼓”、四“棒”、八“花”、四“花伞”,整队秧歌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二三百人不等。
3、传统的队形变化
队形变化有许多传统的阵势,如“双开花”、“燕子尾”、“仙牛汲水”、“闯王进京”等。
4、锣鼓拉花大秧歌
甘肃永靖地区非常流行的锣鼓拉花大秧歌,因保护即将收获的庄稼,每逢秋收季节,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到周围地区表演,逐渐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流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第一节架子秧歌
永靖地区早年流行的秧歌叫“耍故事”(又名“花伞秧歌”),鼓子秧歌的许多表演特色也极大地影响和丰富了它的的表现手段,后来在秧歌舞蹈中加入了武术的套路,称为“架子秧歌”。
1、架子秧歌的舞队组成
“架子秧歌”角色众多,整个舞队由单人、双人及群舞组成,领头的是“舞先生”,他身穿长袍、口戴黑髯,右手持马尾拂子、左手握平顶圆伞,是整个秧歌队的总指挥,“舞先生”的即兴表演往往令人绝倒。
2、表演形式
秧歌表演包括串街、进村、耍大场、跑阵势、演场、收场六种形式。
3、变化多端的队形表演
其队形跑阵变化多端,如单队穿插的龙盘尾、扣心斗、黄牛瘪、竹篮挎花、葫芦带结子、卷爆仗,双队穿插有剪子股、二龙吐珠、勾心斗、大推磨、三龙绞柱、彩云遮月、牡丹开花、遍地开花等。
第二节拉花秧歌
1、拉花秧歌的历史渊源
流行于甘肃秦安地区的拉花秧歌(也叫“蜡花灯”)是一种较为古老的女子秧歌舞蹈,该舞开始是为了表达词赋的情感,相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从其伴唱的词赋亦可看出它绝非近人之手笔,如流传至今的四六越调《玉腕托怀》的唱词,是明代中叶秦安文学家胡缵宗罢官归里后所作,此外,清嘉庆时秦安翰林张思诚也写过不少蜡花词赋,可见当地拉花秧歌的久远。
2、拉花秧歌的表演动律
表演者左手持花盆灯、右手持彩扇,向左右拧身摆头,形成全身的曲线摆动,其移胸摆胯的舞姿很可能是古代“西凉乐”的动律特点。
第三节秧歌子
流行于甘肃河西的“秧歌子”是一种说、唱、跳结合的自娱性舞蹈,除春节外,还在民间求水祈雨时节(如二月二、五月十三)表演,但从不参加跳神活动。
1、“秧歌子”的地域分布
“秧歌子”除酒泉、张掖、嘉峪关外,在兰州、临夏、武威、白银等地也有,但因地域差异而在舞蹈表现上有所不同。
2、“秧歌子”的表演特色
酒泉“秧歌子”表演细腻,而其他地区的则粗犷壮观。
3、“秧歌子”的音乐表现
音乐以打击乐为主,“鼓子”手晃小鼓,“蜡花”敲击堂锣,“棒槌”互相撞击,加之场外的大锣、大鼓烘托气氛,更有名目繁多的各种阵方特色。
第四节和政秧歌
1、和政秧歌的历史脉络
和政秧歌,始于明,盛于清,演变于民国,发展于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加繁荣壮大,它是由祭祀活动演变而成的娱乐活动。
2、和政秧歌的发展
和政秧歌演变为文娱活动后,通过文化交流,不断地充实和丰富内容,如秧歌从宗教活动中汲取了音乐营养之后,才有了伴舞的乐队。现在秧歌中演奏的唢呐曲牌中有不少就是神曲,或表演中带有一些宗教色彩,如“牛犊爷”借用巫师羊皮鼓,旱船有扮演观世音菩萨的,无疑是受祭祀的影响。
“春牛”来源于古代以牛祝岁的习俗,以体现各族人民共同祝愿农牧业丰收的愿望。“舞狮”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通过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入。到了明代,大量汉族移民入迁,又带来了南方的旱船、鞭子、竹马灯等。
民国初年来河州地区经商的山西、陕西商贾又传进了“跑驴”,逐步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和政秧歌在清代之前一律为“地蹦子”,民国初,有少数人开始踩五寸跷子,大多数仍徒步表演。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青海马家军一个连驻防和政,春节时士兵玩起了高跷秧歌(跷高3尺)和四大光棍、打狗熊等,很受群众喜爱。受此影响,和政县城附近的群众也相继玩起了高跷秧歌,从此县城附近高跷秧歌逐渐取代了“地蹦子”之后,和政秧歌经过不断的更新、完善,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综合性的歌舞表演形式,成为了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
3、和政秧歌的表演特色
和政秧歌作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艺术,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鲜明的特征,和政秧歌节目丰富、阵容庞大,演员多达二百多人,形式多样,有说有唱,亦唱亦舞,并伴有武术、杂耍、杂角表演,气氛热烈、异彩纷呈。
(1)和政秧歌的舞队出场程序
和政秧歌由“前五角”、“中三角”、“后五角”以及“串火杂角”组成,行进和演出都按前后顺序进行,只有杂角可以穿插在队伍中间,任意发挥,随处表演,以取悦于观众。
(2)舞队组成
“前五角”为流星、仪仗队、旱船、四大光棍、乐队。
“中三角”人数最多,为秧歌的主体,排在“前五角”之后,是由霸王鞭、膏药灯、身子组成,其中身子是和政秧歌的精华所在,身子属行进和进场后“舞花场”最为壮观。
“后五角”是秧歌的最后一部分,是由鼓、锣、钹、唢呐等组成,由一位玩手手持牛尾巴制成的拂尘来指挥。
“杂角”是正角之外的角色,主要有妖婆(男扮女丑角)、鬼子(男丑角)、笑和尚、黑驴、春牛、竹马、社火官、货郎等。
(3)动作特点
“中三角”行进时表演节奏慢,动作简单,场地表演则节奏快而动作复杂,整个过程在进场和退场时最为精彩,表演者大步奔跑、摇身狂舞,此时满场彩带飘扬,鞭炮齐鸣、锣鼓震天、全场雷动,表现出“社火”独有的热闹、红火和欢快的气氛。
“杂角”的表演形式不拘一格,主要以滑稽动作和幽默语言来打趣逗乐观众,以此增加秧歌的趣味性。
第五节陇东秧歌
1、原始的“陇东秧歌”
“陇东秧歌”是甘肃民间秧歌中具有鲜明艺术风格和突出表现力的舞种。因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小,因此至今保持着较原始的风貌。突出的特点是舞者不使用任何道具,徒手表演。舞蹈憨厚粗犷、稳健有力,具有黄土高原人民勤劳、朴实、直率的性格特征。
2、“陇东秧歌”历史发展脉络
(1)起源与祭祀
从前秧歌只是社火里的一种形式,陇东社火起源于古代祭祀仪式,秧歌最初也是人们表达对神灵的虔诚和敬仰之情的一种方式。在一些偏僻的山区,有些秧歌队还保留着传统的习俗,首场表演必须是在庙院或神殿里举行,其次才是庄头院落。到一家农家院落演出时,还要绕着庄子(院子)走一圈,以示镇灾驱邪,求得一年平安吉利。
(2)队形与巫符
从“陇东秧歌”的许多队形图案中可看到原始信仰的影响。如民间叫做“八字套”的秧歌队行就与巫师、巫婆卦爻或占卜时用的“符”相似,还有“挂四斗”、“跑四门”、“跑九曲”等队形图案全与巫符相类同,并且每一图案阵势的基本法则也都以阴阳为纲纪,又根据阴阳的观念,给舞蹈图形制订了一些具体原则,如面向,根据“乾为天,坤为地”、“天尊地卑”的观念,约定“面南背北”。还要根据“五行”来定位,“五行”是八卦中所表示的五个方位:“金(西)、木(东)、火(南)、水(北)、土(中)”。如“跑四门”就是指金木水火四个方位。
(3)陇东秧歌的革新
说起“陇东秧歌”名称的由来,还要从20世纪30年代陇东成为陕甘宁边区时,经政府和部队的新文艺工作者命名算起,并逐渐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随着边区根据地的建立,为了适应当时的革命形式,新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旧秧歌进行了革新,创编出大批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既舞又唱的新秧歌剧,其代表作有《新开荒》、《桂姐防线》、《二流子转变》、《放脚》、《新十字绣》、《开荒》等。这些秧歌剧结合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对整个边区的新文化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陇东秧歌”的表演
“陇东秧歌”是在“社火”或“地故事”之中表演。当地社火队的活动从每年腊月开始筹备,以自然村、镇、县城各街道为单位组成若干个社火队伍,于农历正月初三到正月二十期间走庄串镇地表演。走着表演称“过街”,在空场原地表演称“打场子”。
4、趣味盎然的大庙会
据说在旧时,每年农历的正月二十曾经是这里一年一度的大庙会,陇东地区众多社火队云集到此表演,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社火队里的秧歌表演者装扮成古代传说中的角色或现实中的各类人物,其中最可看的是由男性扮演的“害婆娘”和“丑老汉”这两个角色,害婆娘脸上画浓妆,手持一棒槌,耳坠红爆竹或红辣椒。丑老汉鼻梁上画以豆腐块,手拿烟袋锅。两人相互逗趣,以扭捏夸张的动作形态,自由穿插在秧歌队中,不时地引发观众的哄笑声。
第六节云朵子
1、历史悠久的“云朵子”
“云朵子”,又名“地云子”,流传于西峰市一带,尤以寨子、秦坝岭村为盛。“云朵子”历史悠久,据西峰一些高龄民间艺人回忆,清末时西峰的民间社火中已有这个舞蹈。多少年来,它一直随春节民间社火演出,颇受群众喜爱,是寨子、秦坝岭两村社火队的传统保留节目。
2、“云朵子”的艺术特色
(1)演出形式
“云朵子”系女子舞蹈,一般不少于五人,以八人为宜。在表演上,有时边歌边舞,有时只舞不歌,两种形式交替运用。
(2)唱段内容
歌词共有四段,大意是描写自然风光的美丽,反映人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安居乐业的纯朴感情。
(3)风格特点
“云朵子”的舞步轻盈平稳,全场自始至终走“花梆步”,按当地老艺人的叫法是“刹跺步”。
(4)角色装扮
演员化装成古代少女,身系“花盘”垂于脚面,舞起来就像仙女一般。由戴爱莲编导的著名舞蹈《荷花舞》就是采用了“云朵子”的表演形式,加上新的内容编排而成。
(5)独特的道具
“花盘”子上置有数朵荷花,因而亦叫荷花灯。20世纪50年代前,用的是荞面灯,是由荞麦面和水捏成灯碗状,蒸熟即成。也有用大萝卜旋成灯碗的。灯芯固定于灯碗中间,碗里灌上清油,点燃捻子即可。50年代后,这种古老的油灯逐渐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装有干电池的小灯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