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选手的精神修养如何也是提高围棋境界的关键因素。李昌镐曾长期保持世界围棋第一人的地位不动摇,有人问他有什么秘诀,李昌镐回答说就是抛弃固定观念和欲望。抛弃固定观念是关于围棋技术的,就是不能墨守陈规,技术上要有创新和突破。抛弃欲望是精神层面的,其实就是一个精神修养的问题,能够去除私心杂念,不为外物所惑。当其已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再向前迈出哪怕是一小步,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像攀登珠峰,登顶前的每一步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或许比前面所有的进程都要艰难得多。在世界现役棋手中,曹薰铉的竞技状态算是保持得比较好的,目前依然活跃在棋坛一线,而和他同时代的聂卫平、马晓春等人早已退出人们的视线。曹薰铉曾经说过,他用十年的时间才使自己的围棋水平长了半目。半目是围棋中最小的胜负单位,不要小看这半目,它代表的是曹薰铉对围棋之道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一种精神境界上的突破。在高手之间的水平差距越来越小的今天,半目就是决定性的。吴清源在评价当代围棋选手的围棋才能时,曾把曹薰铉列在第一位,绝非偶然。
世界围棋史上著名的“核爆之局”,就是在原子弹的爆炸之地广岛举行的。对局者之一的桥本龙太郎后来回忆说,当他赶到居住在广岛的他的老师濑越宪作家时,濑越告诉他,岩本薰——也就是桥本的挑战者,正在楼上研究棋谱。桥本龙太郎说他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局棋自己输定了。当时日本已经陷入严重的战火之中,所有的人都惶惶不可终日,而岩本薰却仍能平心静气地研究棋谱,他一定是一个精神世界非常强大的人。最后的结局也证实了他的判断,岩本薰挑战成功,成为新的“本因坊”称号的拥有者。
当今世界的围棋,已经蜕变成单纯的竞技,离艺术的本质越来越远。穷其一生去追寻围棋之道的人越来越少,很多棋手,成名之时也就是艺术生命结束之时,如过眼烟云,昙花一现,陷于名利而不能自拔。棋手在精神修养上有缺陷,在围棋境界上就很难有突破。有人问金庸最敬佩的人是谁,金庸回答,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并把吴清源称为围棋大宗师。大棋士常有,大宗师千百年难得一见。吴清源把一生都献给了围棋艺术,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更为可贵的是他在围棋上的创新精神,不说曾经引起围棋界革命的“新布局法”和由他所创造的数不胜数的围棋定式,单就以90余岁的高龄仍在孜孜不倦地研究21世纪的围棋理论这一点,就值得所有人敬仰。
三、棋中有生活智慧
东汉的史学家班固在其《弈旨》这样评价围棋:“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把围棋看成了经国治世的百科全书,这固然是对围棋的溢美之词,但由于围棋是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首先做人做事要有大局观。围棋最讲究大局观,围棋大师吴清源就曾经说过:“21世纪围棋是全体的,重视整体的围棋,不注重局部的得失。”其核心就是要有全局意识。每一手棋都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考虑,而不能斤斤计较眼前利益。具体到人生和事业上来说,就是要有长远的人生规划和目标,并且付诸行动,凡是阻挠自己人生目标实现的障碍都要排除掉,而不是鼠目寸光,为了一些小的利益放弃长远规划。
围棋中充满了辩证法,如虚与实、攻与防、死与活、弃与取等,其中的关键就是正确看待得失,这与中国人“舍得”的生活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生活中有舍必有得,欲得必先舍,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王积薪的《围棋十诀》被历代棋手奉为金科玉律,十诀之中有三诀与“弃”有关,分别是:弃子争先、舍小就大、逢危须弃。可见弃子的重要性。日本著名棋手大竹英雄也曾说过,懂得弃子,棋艺就会发生飞跃。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围棋一直被韩国棋手压制,长期不得翻身,其转机就是从一次著名的大弃子开始的。2005年第十届三星杯,中国棋手罗洗河从预选赛开始,一路战胜赵汉乘、宋泰坤、李世石,半决赛对阵韩国著名棋手“毒蛇”崔哲瀚,棋至中盘,双方形成三节连环,就当所有观战的所有棋手都认为此局将以和棋告终时,罗洗河石破天惊,自填一劫,果断弃子,所有棋手都目瞪口呆,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弃子啊!崔哲瀚在接近终盘时吞进了罗的一条四十多个子的大龙,却欲哭无泪地大败。这是罗洗河一生的名局,也是世界围棋史上的名局。在随后的番棋决赛中,罗洗河一鼓作气,战胜当时的世界围棋第一人李昌镐。这是中国棋手首次在番棋决赛中战胜李昌镐。李昌镐后来状态下滑,世界大赛战绩不佳,就是从输给罗洗河开始的。
世事如棋局,知得失、懂进退,人生自有境界。日本有一句俗语“下围棋的没坏人”,以棋论人,人棋一理。有一则故事,讲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之子丑而富,西家之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女曰:愿东家食西家宿。父母听了哭笑不得。不懂取舍,自然遗羞于世。在南北朝时期,有两个著名弈棋得官的故事,羊玄保与罗宪都因为围棋下得好被皇帝任命为地方官,这本是将国事当儿戏的荒唐之举,令人称奇的是两人官声都不错,可能两人都是从棋理中悟出了做人做官的道理吧。在安徽桐城有一个六尺巷,相传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这一让,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不知张英围棋下得如何,如果懂棋,一定不是凡品。
学习围棋还可以让人保持一份和谐的心境。围棋对弈最讲究平常心,所谓平常心,就是淡泊名利,不以胜负萦怀。吴清源初到日本之时,每天晚上都坚持打坐,他的大哥不理解,吴清源解释道,高手之间的对弈,胜负只在毫厘之间,若在棋赛的关键时刻,不能去除杂念,保持一份平常心,胜机就会转瞬而逝。
几乎所有的棋手都认为,在比赛中保持平常心是最难的,需要长期的修养与磨练。说起平常心,苏轼有一个小故事。苏东坡在黄州时,曾做了一首诗偈,命人乘船从江北瓜州送到江南,呈给金山寺的佛印禅师指正,偈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禅师看后,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一见大怒,立即乘船过江,要向佛印禅师讨个说法。看到苏轼怒气冲冲的样子,禅师微微一笑,提笔写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东。”东坡顿时羞愧无语。“八风”是指世人在生活忠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四顺四违,包含人生得失。东坡一生波澜起伏,历经人生沧桑,自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却仍未达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的境界。
其实刻意去追求平常心,也是失去平常心的表现,对于普通人而言,重要的是能够从围棋中有所感悟,在人生境界上有超越,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能够保持一份和谐的心境。
围棋带给我们的远非这些。日本人认为围棋有五得: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训、得心悟,得天寿。不仅有生活哲理,还有养生之道。数学大师、电影《美丽心灵》的生活原型纳什就是从围棋中获得灵感,创建了博弈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将围棋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而且不乏成功范例。围棋甚至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送给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礼物就是一副围棋,和谐共赢的围棋理念已经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原则。
第二节围棋与军事
围棋与军事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上有许多军事家爱好围棋,与围棋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经常运用围棋的哲理去研究战争,指挥战争。而围棋的理论家和一些著名棋手常常运用兵法和战争实例来解释围棋,研究围棋的理论。
一、兵家多棋家
开国领袖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他的很多谋略是用围棋术语来表述的,《毛泽东选集》中有五六处提到围棋。比如,《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敌我各有加于对方的两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似吃子,敌之据点和我之游击根据地则好似做眼。”以“做眼”为喻,说明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之战略作用的重要性。美国耶鲁大学斯哥特鲍尔曼教授的《拖长的游戏:从围棋角度解释毛泽东的革命战略》一书,也是通过围棋的角度来解释毛主席的战略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军事家都喜欢围棋。汉末三国时,争战十分激烈,不少军事家临危不惧,受围棋陶冶很深。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窸窣作声,帐上帐下见者,无不掩面失色,而关羽却与马良若无其事地对弈,毫无痛苦的表情。同一时期,吴国的杰出军事家陆逊对围棋也十分爱好。据《吴书·陆逊传》记载,一次,吴国君主孙权发兵伐魏,派陆逊与诸葛瑾攻打襄阳,因泄漏军情,诸葛瑾非常害怕,而陆逊却胸有成竹,照常下围棋,表现出深谋远虑、镇定沉着的军事家风度。
刘备伐吴,被东吴名将陆逊火烧八百里连营,诸葛亮排八阵图,阻陆逊入蜀。八阵图就在四川新都县弥牟镇东。后人有诗:“魁台一丈高三尺,如星如弈如联珠。”相传诸葛亮正是运用了围棋战法,才把阵图摆得如棋子错落,奥妙无穷,使陆逊见阵而退,不敢入蜀中半步。
蜀国的费祎也很喜欢下围棋。延熙七年间,魏军大举侵犯蜀国,费祎率兵抵挡。当时,形势很紧张,敌人大兵压境,蜀军随时都有战败的可能。费祎却指挥若定,稳坐军帐之中,与光禄大夫来敏专心致志地下围棋,很有大将风度。据说,在这战乱之秋,费祎常下围棋,劳逸结合,从不影响战事。
东晋著名的宰相谢安为围棋赌墅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谢安(320~385),字安石,少时便知名于世,四十余岁始出仕,东晋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运筹帷幄,大破前秦苻坚,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中国历史上真正从一名棋手成长为军事将领的大概只有南朝时期的陈庆之,毛泽东在读《南史·陈庆之传》时曾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样一句批语: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陈庆之,字子云,江苏宜兴人,南北朝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名将。他出身寒微,从小就做了梁武帝萧衍的仆人。“射不穿札,马非所便”,骑马射箭都不行,除了会下围棋外一无所长。萧衍早在称帝之前就是个超级棋迷,经常通宵下棋,完全不知疲倦。只要萧衍想下棋,陈庆之随叫随到。就这样,陈庆之成了梁武帝的好棋伴。
《南史》本传记载:梁武帝普通元年(502),魏徐州刺史元法僧降梁,梁武帝派陈庆之去接应,又让他率军队护这豫章王萧综入镇徐州。魏10万大军抗拒,都被陈庆之挫败了。后豫章王投奔了北魏,陈庆之及时地“斩关夜退”,保全了军队的实力。大通元年,魏大乱,北海王元颢来降,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他回魏国为帝。陈庆之又屡挫魏军。魏军将领丘大千以精兵七万,分筑九垒抗拒陈庆之,陈庆之从早到午仅半天的时间就攻陷了三垒,魏兵退。魏济阳王元晖业以两万人来救,被陈庆之击败,晖业被擒。魏又派出大量援军,据守荥阳。陈庆之军中很恐慌,他对众人说:“我等才有七千,贼众四十余万。今日之事,意不图存,须平其城垒。”在他鼓动下,战士们勇敢地攻下城池,入城后,又被围,陈庆之率精兵3000人大破之,魏军逃散降服。陈庆之护送北海王元颢以来,“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敌”。
二、棋法如兵法
早在汉代,即有人从兵法的角度论述围棋,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在《围棋赋》中说:“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魏晋时期,魏国的应玚在其《弈势》中用古代军事人物的战例来说明围棋。宋代刘仲甫的《棋诀》,全篇都是以兵法之道论述围棋的具体战术。北宋张拟所撰的《棋经十三篇》其内容、体例,则完全模仿《孙子兵法》。中国当代著名棋手马晓春从中国古代兵法中获得灵感,写下了《围棋三十六计》一书。不论是以棋论兵,还是以兵论棋,都是因为两者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来讲,都具有相似性。
从形式上来说,围棋的黑白双方对弈就如同战争中的两军对垒,战争中还有两军联合攻打另一方,如三国时的赤壁之战,就是孙刘联合抵抗曹魏军队。但从总体形态上是两军对垒。围棋中也有过多人对一人的棋赛,如吴清源对本因坊秀哉的一局棋,坊门一家集体研究,共商对策,这当然算是极端的个例。战争的目的是攻城掠地,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围棋也是要消灭对方的子力,占领更大的地盘。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战胜对手。